《其主之声》(波兰)斯坦尼斯瓦夫·莱姆著;由美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其主之声》

【作 者】(波兰)斯坦尼斯瓦夫·莱姆著;由美译
【丛书名】译林幻系列
【页 数】 240
【出版社】 南京:译林出版社 , 2021.08
【ISBN号】978-7-5447-8434-4
【价 格】46.00
【分 类】幻想小说-波兰-现代
【参考文献】 (波兰)斯坦尼斯瓦夫·莱姆著;由美译. 其主之声.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21.08.

图书封面:

《其主之声》内容提要:

机缘巧合之下,科学家发现了来自外太空的一封中微子信件,也许这正是智慧生物的象征。我们不知道发信人是谁,该如何解读这封信的内容呢如果我们甚至无法确定是否存在发信人呢《其主之声》围绕谜团展开的故事,比众多冒险小说都更扣人心弦,尤其与未知的较量,激发了对世界本质、人类本性和生命为何存在缺陷等基本问题的思考。

《其主之声》内容试读

编辑的话

这份手稿发现于已故教授彼得·E.霍格思的遗物中。唉,

这伟大的灵魂再也无法使之最终成形,尽管他已在其中倾注了

大量心力。病魔夺去了他的生命,使这本书永不可能完稿。这

不是逝者的寻常作品,而且他创作本书更多是出于责任感而非

主动选择。由于他不愿与人谈及这部作品,甚至包括亲近他的

人一我忝列其中—所以,在为手稿出版做初步准备时,出现了一些费解之处和一些争论。我必须实话实说,在接触到文本的这些人中,有反对手稿出版的声音:他们称逝者并不愿意

将之付梓。但是,目前并未发现逝者留下反对本书出版的书面声明。我们唯有认为这些人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从另一个方

面来说,手稿显然没有写完,因为它没有标题,而且还有一段文字尚在草稿状态。这段文字正是主要问题之一我们无法

确定它是本书的前言还是后记。

作为逝者的朋友兼同事,并被其遗嘱提及,我最终决定将这段文字作为前言,因为它是理解整份手稿所必需的。在出

版人约翰·凯勒的建议下,本书最终定名为《其主之声》。约

翰·凯勒还为霍格思教授遗作的出版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我想借此机会致以谢意。这里我还要向罗莎蒙德·谢林太太

1

致谢,感谢她在本书编辑和校对的过程中不辞辛劳地给予了帮助。

托马斯·V.沃伦教授

华盛顿大学数学系

华盛顿特区

1966年6月

前言

尽管下面这番话会让许多读者感到震惊,但我坚信,我有责任把它们说出来。我从没写过这样的书;而且照惯例,数学家介绍自己的作品时不用附带一篇个性宣言,我本可以省却这

麻烦。

由于情势超出控制,我被卷入了一系列事件中,我想在此

谈论的正是此事。为什么我要用一种仟悔式的话语开始讲述,

稍后便不言自明。谈到我自己时,必须选一个参照系,不妨就选择哈罗德·约维特教授最近为我写的传记吧。约维特称我有“最高水准的头脑”,因为我选择的课题永远是现有全部课题中

难度最大的。他在书中写道,我的名字总是出现在旧的科学大

厦崩塌、新的概念升起之处一比如数学革命、物理伦理学,以及“其主之声”计划。

阅读那本传记时,我看到某一处的主题是“毁灭”,在提

及我有悖传统的偏向之后,我期待他做出更深入、更大胆的论

断,我以为我终于找到了一位合适的传记作者一这并不令我特别喜悦,因为剖析自我是一回事,被别人剖析则完全是另一回事。但是,约维特像是被他自己的敏锐吓到了,他又生硬地

绕回去,将我描述为已被广泛接受的那副样子一一位执着

而谦虚的天才,他甚至还抛出了几则关于我的老生常谈的趣

3

闻逸事。

所以,我可以把这本书放到书架上了,和别人为我写的其他传记放在一起。这么做时我十分平静,还稍稍想象了一下,我很快就会被那些擅长奉承的肖像画家列入待画人物的名单。同时,我还注意到那个书架上已经没有多少剩余空间了。回想起我曾对伊沃尔·巴洛因说过,等这个书架填满,我就该死

了。他以为这只是个笑话,我也并未反驳,但是我说这句话时

是有些认真的,并非完全随口胡扯。所以,咱们回到约维特的书上,我又一次成功了,或者也可以说我失败了一六十二岁时,已有二十八本图书专门研究我这个人,但依旧无人能理解

我一星半点儿。这么说公平吗?

约维特教授在描述我时所依据的规则不是他自创的。并不是所有公众人物都享有同样的待遇。伟大的艺术家们,没错,可能会被冠以偏狭小气之名,有些传记作家甚至似乎认为艺术

家的灵魂必然是卑下的。但是,对于伟大的科学家,陈旧的刻

板印象依然无可动摇。我们把艺术家看作被肉体拴住的灵魂:文学评论家可以自由地讨论奥斯卡·王尔德等人的同性恋取向,但是你很难想象,有哪个科学史研究者会用类似的方式谈论物理学的那几位奠基人。我们必须认为他们是刚正不阿的,是完美无缺的,而历史中的诸多事件不过是他们人生中的过眼云烟。政客可以是邪恶之徒,这不影响其出色政治家的身份,然而邪恶的天才—这种说法本身就是矛盾的。邪恶与天才相互抵消了。今天的规则就是这样。

的确,有一群来自密歇根的精神分析学家试图挑战这种情

况,但他们落入了过于简单化的谬误。物理学家们确实热衷于

活着并且愿意配合,他就可以为作家提供所需的信息。而描述对象本人,他对自己的了解也无非是一些假设罢了,这些假设作为其思维活动的产物或许具有重要性,却不一定能填补那些

信息缺失之处。

只要有充足的想象力,一个人可以把自己的人生书写成一

系列各不相同的版本。这就像是许多集合组成的一个并集,而交集中的唯一元素是那些板上钉钉的事实。年轻人,甚至聪明的年轻人,由于不谙世事缺乏经验,会认为我的这一想法是愤世嫉俗的犬儒主义。他们错了,因为这个问题无关道德,而是关乎认知。世上有多少种不同的哲学观念,一个人就会对自己有多少种不同的认识一这些看法可能是在他人生的不同时

期形成的,有时候甚至在同一时期,人都会对自己有不同的认识。

所以,我能提供的只有我对自己的一些认识,它们是在大概四十年的时间跨度里形成的。这些看法的唯一独特之处就

是,我并不自吹自擂。我的不自夸并不限于“揭开自己的真面目”一这是精神分析学家们唯一的把戏。举个例子,说某位

天才在品德方面是个浑蛋,这未必能击中他的羞耻心。说某人

的头脑“已经触碰到了年龄的天花板”一这是约维特的说法,此人也未必在乎这种评价。一位天才或许会因绞尽脑汁仍

一无所获而感到羞耻,或许会为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有多么不

确定而烦恼。最重要的是,天才总是在怀疑自己。但是,在那些屈服于社会压力的伟大天才中,没有任何一人推倒了别人为自己树立的丰碑,从而导致自己陷入怀疑。

作为一个已被数十位见多识广的传记作家正式认证过的天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