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融合路径研究》蒲勇何雨洋|(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融合路径研究》

【作 者】蒲勇何雨洋
【丛书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系列
【页 数】 149
【出版社】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2020.06
【ISBN号】978-7-5690-2413-5
【价 格】36.00
【分 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
【参考文献】 蒲勇何雨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融合路径研究.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20.06.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融合路径研究》内容提要:

本书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融合路径的视角进行了研究,认为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客观需求,是提升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内在需要,二者融合也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学等理论相契合的。本书认为,应该从教育队伍、具体工作、网络载体等方面同时发力,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发挥全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合力。全书共有五章,第一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梳理和概述;第二、三章分别介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历程、作用和面临的困境;第四章分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第五章分别从教育队伍、具体工作两个方面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具体措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融合路径研究》内容试读

第一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发展

与方法概述

思想政治教育是自阶级社会出现以来就存在的一项工作,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的,有计划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心理,塑造人们的政治立场、情感、价值和理想,并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进而指导人们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十分广泛,包括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等内容,是一项复杂的培育社会主义事业人才的伟大工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大学生为客体的

一项工作。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直接关系着和谐社会的构建,直接影响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意义。要正确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深刻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发展历程与方法体系。

第一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界定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教育实践活动的本质属性。这一本质属性在属性和功能上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也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既具有传承性,又具有发展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

所谓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依据这一定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就应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融合路径研究

育”这一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

一概念的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实践活动,是由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一定的平台,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运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对大学生施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使他们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根据前面的定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就是指最能反映这一教育实践活动本质属性的主要内容。根据目前各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我们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的主要体现。具体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明确而具体的主客体,其主客体包括阶级、政党、社会群体和个人,且主客体是有层次的,也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第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确而具体的目的性,即工具性和目的性的统一。工具性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为阶级、社会服务的,是在某个阶级和社会的倡导下开展的、为特定的阶级服务的教育活动,体现了社会对“教育”的需要;目的性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它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有其“建设人自身”的根本属性,体现了人对“教育”的需要。二者的统一就是工具性本质和目的性本质的体现,因而归根结底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社会和人对教育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实现社会的有序管理。第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各自的规定性,相互独立,互不替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是随着时代发展而有所选择和变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然是一门实践教育,其内容的选择就不能脱离时代需要,而是要以思想教育为根本、政治教育为主导、道德教育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为补充,并在时代的需要下相应充实完善学科内容。第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必须在遵循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自身的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为社会和人的发展服务的目的。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的分析,还可以从其本质属性入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许多的性质,如形状、颜色、气味等。一个事物除了有许多性质外,还与其他事物间存在各种关系,如上下、左右、大于、小于、胜负、平等、互助等。在形式逻辑中,把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事物的属性。任何事物都有许多的属性,在事物的诸多属性中,有些属性是某个或某类事物所特有的,决定了该事物的本质,使该事物成为它自己,并把自己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这种事物的基本属性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它是事物本质的规定

2

第一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发展与方法概述

性,是事物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

如此看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固有的,决定其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本质的规定性。这种本质属性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始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普遍、最一般的固有属性,规定和影响着非本质属性;这种本质属性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变化发展的根据。根据这两个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应为政治性、科学性和时代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可以理解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文化、要求大学生具有的政治素质及其实现途径和方法。政治性即是基于其政治涵义的属性,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达,如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政治性就不能体现与维护统治阶级的意志。科学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过程中提炼升华而来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发展的内在规定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言传与身教的统一,实现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的统一,就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趋势,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离开科学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决不能得到发展,更别说长久地存在。最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得到加强和取得实效,关键在于能否体现时代性。只有体现了时代性,才能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脱离了时代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会与实践脱节,失去活力,也不会长期持续下去。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内涵

社会内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与其对社会的影响相结合的一个概念。在党的历史上,依据时代需要确定教育内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新中国成立之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服务,新中国成立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形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定内涵。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内涵主要体现在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等方面。

(一)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然而,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融合路径研究

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党在幼年时期,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都有所不足,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不甚了解,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使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出现了曲折。遵义会议以后,党的理论和实践逐步走上了正确的轨道。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面临的课题就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对这个时代课题的回答,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就是宪法中“思想指引”和党章中“行动指南”的来源,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透过这条思想脉络,我们感受到的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直保持的“年轻态”。

4

第一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发展与方法概述

(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世纪交替时期,目睹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并且从这种变化中得到了益处、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寄予厚望。但是,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由于各种社会思潮的互相激荡,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在此情势下,引导他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促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就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现实任务。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与核心所在,其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人是社会的人,人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社会。个人成长的条件发展的机会、肩负的责任都是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任何人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追求,都不可能是纯粹的个人行为,而是要以社会为平台和目标。所以,个人理想只有同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理想相契合,才有可能变为现实。如果仅仅从个人出发去设计和追求理想,这种“理想”必定是苍白的、渺小的,其实现过程也往往会受制于社会大环境,很难真正地变为现实。在我国现阶段,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全国各族人民不解追求的共同理想。大学生只有把个人发展与这一共同理想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因而大学生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勤于读书,勇于实践,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最终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大学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我国众多人口中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少数人,他们“为祖国健康工作”的五十年,正处于我国现代化建设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两步走”的战略目标能否最后实现,取决于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否引领他们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在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中,起着灵魂作用、指引着人生前进方向和道路的正是科学而崇高的理想。青年时期是人生中最有热情、最敢于追梦的时期,大学生在这一阶段树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能为之不解奋斗。由青年到壮年,由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到生力军,在人生的每

一阶段都为这样的理想所激励,在工作的每一岗位都为这样的理想而奋斗。因

S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融合路径研究

而个人理想实现的过程也就是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程度提升的过程。相反,在这一阶段没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将来或许也可以成“才”,但成“才”的方向就可能发生偏离,就谈不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第三,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彰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代价值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新的情况和变化,其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还不尽如人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党中央专门提出意见,力争在几年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有明显改善。目前,新的课程设置方案已经出台并普遍实施,这就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重要契机。如果教材、师资、科研、保障等方面的工作都做到位了,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了,大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知识,提高了素质,自觉树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价值很自然地彰显出来了。如果不能取得这样的实效,即使上上下下特别重视,或者方方面面投入很多,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窘境仍难有根本改变。

(三)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在五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漫长历史的积淀与升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千百年来,无论面对多少困难挫折,面临多少艰难险阻,中华民族都始终高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火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奋发进取,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和解放,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由贫穷走向富强,靠的也是这样的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还是要靠这样的精神。这样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支撑,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挖掘中华民族的文化资源,把民族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时代精神是一个国家民族在不同历史阶段奋斗目标和精神风貌的鲜明展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