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杨莉王玉红关娇|(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作 者】杨莉王玉红关娇
【页 数】 252
【出版社】 中国纺织有限公司 , 2019.12
【ISBN号】978-7-5180-6585-1
【价 格】55.00
【分 类】文学翻译-研究
【参考文献】 杨莉王玉红关娇.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中国纺织有限公司, 2019.1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内容提要:

文学翻译的主体是译者,译者是文学翻译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民族文化的构建者。自"文化转向"以来,翻译界学者从单一的语言视角转向文化视域下的翻译主体的研究。肯定其文化翻译改写的主观能动性,更多关注其主体性的研究。本书从文学翻译活动的过程中,译者主体性内涵、译者主体性的理想发挥及译者主体性的限度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探索,以期拓展丰富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此外,本书还提供了典型的文学翻译研究的案例,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研究素材,还给有志于做文学翻译研究者展示了研究方法。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内容试读

第1章文学翻译概诚

1.1文学翻译的内涵

文学翻译历史悠久,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刘向《说苑·善说》里记载的《越人歌》,在西方可追溯到公元前大约250年罗马人里维乌斯·安德罗尼柯(Livius

Andronicus)用拉丁文翻译的荷马(Homer)史诗《奥德赛》(Odyssey)。自有文学翻译以来,人们从未停止过对其进行思考与探索。不同学者由于研究目的不同,从不同角度对文学翻译提出了诸多思考与探讨,也得出了种种结论。茅盾先生提出的:“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钱钟书先生提出了“化境说”,他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为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的入于‘化境'。”17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北京师范大学王向远教授认为:“文学翻译指的是将一种文学作品文本的语言信息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本的过程。它是一种行为过程,也是一种中介或媒介的概念,而不是一个本体概念。”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郑海凌教授在其著作《文学翻译学》中对文学翻译下了定义:“文学翻译是艺术化的翻译,是译者对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的审美把握,是用另一种文学语言恰如其分地完整地再现原作的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张今、张宁教授在其著作《文学翻译原理》一书中,也阐述了文学翻译,他们认为:“文学翻译是文学领域内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或)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中包含的一定社会生活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移注到另

一种语言中去。”基于前人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文学翻译不只是文学语言文字符号之间的转换,还是艺术表现形式与特征以及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的再现;文学翻译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跨文化翻译活动。它是通过语言信息的传递来促进社会文化观念的交流、沟通与融合。文学翻译的信息传递功能是显著的,是文化传播的必要工具。一定社会生活的映象和作家的形象都是客观地存在于原作之中的。但是,这种客观的东西,只有经过译者头脑的加工制作,只有经过译者能动的创造,才能在译文中重新客观化和物质化。

·1

口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在翻译过程中追求语言艺术美、再现原作的艺术性是文学翻译工作者的任务。然而,翻译表达与译者对原作的理解有关,也与译者对译人语的把握有关。把原作中包含的一定社会生活的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是对原作文学性、美学性的再创造。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文学翻译不仅是一种翻译行为过程,还是一种再创造过程,甚至是一种艺术创造过程。它不只是追求译文与原文的客观真实,还追求两者间的艺术真实、社会真实与同等读者接受效果。文学翻译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寻求主客观统一的过程。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受制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审美能力,不仅要对原作进行语言和逻辑层面的分析,更要对作品进行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的分析,从而挖掘出语言背后的社会意义。译者一方面要对异域文化保持开发的态度,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如何将异域文化植入本土文化。从这个意义来说,一部好的文学翻译作品关联于译者的经历、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情感因素等,译者需要在思想上、艺术上等值地再现原文,同时也要保留译者的创造个性,使原作和译作在艺术、审美上皆达到形神相契的结合,使其不但是作者精神活动的产物,同时也是译者精神活动的产物。

语言是塑造文学形象的工具,因而文学的形象性特征必然要在语言上表现出来。理解与把握文学翻译语言的种种蕴涵,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认识文学翻译的本质、过程、原则、价值与意义。文学语言的特征,诸如形象、鲜明、生动、凝练、含蓄、准确、幽默、风趣悦耳、滑稽、辛辣、地方色彩、民族特点,还有民间的谚语、俚语、行业习语等,都是作家根据塑造形象的需要,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创造出来的。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是辩证统一的,翻译要保存原作风格特点,因此要求译文词情并茂、简洁精美、形神毕肖、生动形象、雅俗等同。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追求语言艺术美、再现原作的艺术性,实现语言与文化的创造性传播。

1.2文学翻译的特点

1.2.1文学作品的文本特点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是指经过高度提炼加工、符合规范、富于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的书面语。它与非文学语言有着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导致了文学翻译手段的特殊性。文学文本主要包括散文、小说、戏剧和诗歌等。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异,但是使用的文学语言却具有共同的基本特点,在进行文学翻译时需对此加以注意。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具有形象性

文学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其有形象性。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都力图以各种语言手段在读者的脑海中塑造生动鲜明的形象,以期达到表情达意的效果。例如:

He was a lovely boy,clad in skeleton leaves and the juices that ooze out of trees but the

·2

第1章文学翻译概述

most entrancing thing about him was that he had all his first teeth.When he saw she was a grown-up,he gnashed the little pearls at her.(Peter Pan's World)

译文:他是一个很可爱的男孩,穿着用干树叶和树浆做的衣裳。可是他身上最迷人的地方是他还保留了一口乳牙。他一见她(达林太太)是个大人,就对她龇起满口珍珠般的小牙。(《彼得·潘的世界》)

(2)具有抒情性

在科技文章中,当叙述科学事实或者理论时,使用的语言是客观、中性、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而在文学作品中,语言往往因为渲染的需要带上了浓厚的抒情性。运用得当,就能大大提高作品的感染力。例如:

原文:It is the East,.and Juliet is the sun?

Arise,fair sun,and kill the envious moon...译文:那就是东方,朱丽叶就是太阳?

起来吧,美丽的太阳!赶走那妒忌的月亮…

(3)具有含蓄性

通篇直白的文学作品很难称为文学佳作。优秀文学作品往往留下足够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想象、思考和回味。因此,含蓄性也是文学语言的一大特色。例如:

When they entered,they found hanging upon the wall a splendid portrait of their masteras they had last seen him,in all the wonder of his exquisite youth and beauty.Lying on the floor wasa dead man,in evening dress,with a knife in his heart.He was withered,wrinkled,and loathsome ofvisage.It was not till they had examined the rings that they recognized who it was.

译文:他们进入房间后,发现墙上挂着一幅主人的画像,画中他们的主人美貌绝伦,就像他们最后一次见到他时那样,散发着标致动人的青春美丽气息。在地上,躺卧着一具尸体,穿着晚礼服,心窝上插着一把匕首。干瘪,满是皱纹,面容丑陋。直到他们检查尸体上的戒指时,他们才知道那是谁。

(4)具有象征性

文学作品大量采用象征手法,而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往往涉及译者对作品创作的文化背景以及对作者本人的了解。有的象征手法是处于同一文化、乃至不同文化中的人们所共同使用的,如红玫瑰象征爱情,过去仅是西方文化中的用法,现在则被许多东方的文化接受。

Through one violet-stained window a soft light glowed,where,no doubt,the organistloitered over the keys,making sure of his mastery of the coming Sabbath anthem.

译文:一丝柔和的灯光从紫罗兰色的玻璃窗里透露出来。无疑,里面的风琴师为了给星期日唱赞美诗作伴奏正在反复练琴」

评析:原文短短一句话使用了两个象征,一个是灯光,通常用来象征希望或指引道路的东西;另一个是赞美诗,象征着圣洁、虔诚和上帝的爱。可见,象征手法的运用可以通

·3·

口义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过简单的象征物传达微妙而深刻的思想感情,不失含蓄。

(5)具有韵律感

文学作品中经常采取押韵、节奏、拟声等手段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Romance is the privilege of the rich,not the profession of the unemployed.The poorshould be practical and prosaic.

译文:浪漫是有钱人的特权,而不是失业者的行当。穷人就应该讲求实际,平淡无奇。

(6)具有讽刺性和幽默感

文学作品的含蓄性与其讽刺和幽默的文学风格密不可分。借助讽刺和幽默,作者往往能收到比直接批判或赞扬更好的渲染效果,因为与其把观点强加给读者,不如引导读者仔细思考讽刺和幽默背后的思想,从而自己去得出结论。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However little known the feelings or views of such a man may be on his first entering aneighborhood,this truth is so well fixed in the minds of the surrounding families,that he isconsidered as the rightful property of some one or other of their daughters.

译文:一个拥有大笔财富的单身汉必定需要一位妻子,这是一条公认事实。

这个事实牢牢扎根在人们的脑海里,以至于一旦有这般男士出现,街坊四邻就会把他看作自己某个女儿的合法财产,无论他们对于他本人的情感思想了解得多么的肤浅。

评析:这里作者运用含蓄而幽默的手法讽刺了当时的一个社会现象,文笔透彻而不尖刻,令人在微笑之余进行思索,充分展示了作品幽默的魅力。

1.2.2文学翻译的总体特点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艺术化的翻译,是译者对原作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的审美把握,是用另外一种语言恰如其分地、完整地再现原作的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像阅读原作那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一部译作,如果不能再现原作的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就不能视为合格的翻译作品。

文学作品的翻译与其他文体的翻译相比,要更为艰难,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的翻译也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的翻译主要采用的也是艺术手段,带有主体性和创造性。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要“达意”,更要“传神”,不仅要传达文学语言表层的意思,更要传达字里行间隐含的深层含义。尤其外国文学作品往往是用特殊语言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具有生动的形象性和高超的艺术性,体现着作家个人独特的创作风格,通过艺术形象的描绘和对其言行及矛盾冲突事件的细致刻画,牢牢地吸引着读者。因此,文学作品的翻译对艺术性和创造性的要求要高得多,翻译的复杂程度也要深得多。在进行文学翻译、尤其是文学名著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会发现,原作总有挖掘不尽的内涵和深意,令人难以在

·4

第1章义学翻译概述

目的语中完美地再现出来。正是这种强烈的艺术性和广阔的创作空间,使文学作品的翻译不断吸引着大批的翻译工作者,无怨无悔,全力以赴,呕心沥血,孜孜以求,希望能够完美地译出艺术佳作。在做文学作品翻译时,译者首先要通过原作使用的语言外壳,去深刻地体会原作家的创作过程,把握原作的精神实质,在译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体验里寻找到最适合的印证,然后再用适当的语言外壳把原作的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受中国传统美学观念的影响,人们对翻译的艺术性颇有体会。持“美艺术”观点的翻译家,大抵以文学作品翻译为主要研究对象,往往在美学和文学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在翻泽实践活动中有许多匠心独具的心得,尤其对艺术创造之艰难,有着比常人更深刻的体会。所谓“一名之立,旬月踌躇”,“朝译夕改,孜孜以求”等描述,正是翻译再创造过程之艰难和呕心沥血的真实写照。文学作品中语言文字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尽可能地发挥译者的主动性,利用文本的互文性,再现原作语言的艺术性和原作的艺术意境,尽可能彻底地保留原作的美学价值。

(1)译者的主动性

译者的主动性又称译者主体性,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译者不仅是原作的读者,而且还是原作生命的外延形式一译本的作者。作为译本的作者,译者虽然不需要像原作者那样选取素材、谋篇布局和进行构思,但他所思考的问题和所描述的对象应该和原作者毫无二致,译者和作者只是名目上相异而已。

It is no easy thing to get up early in the morning when one is used to sleeping until sevenand eight,as Carrie had been at home.(Sister Carrie)

译文:像嘉莉这样的人,在家时惯常睡到早上七八点钟,现在要起早可真不易。(《嘉莉妹妹》潘庆舲译】

评析:如何处理语序,不可小觑。鉴于英汉语序的不同,译者没有顺从原文语序,而是采用逆译法,将其创造性地转换成“偏前正后”的语序,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并且采用“像…这样”的连接词来连接两个小句,将原文从句前置,使语句衔接自然、语意通顺连贯。

(2)文本的互文性

互文性是一种文本理论,旨在解释文本之间的固有联系,强调文本的含义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来自于这一文本的互文性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知识体系。很多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时,经常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由于一个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必然会吸收、借鉴先前的文本,即指文本的意义由其他的文本所构成。

任何文本都处在相关的文本海洋之中,都与其他文本相联系。文学翻译文本也是一个

·5…

【文学翻详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网络系统,它包括原作的文本和译作的文本,如果是名著还会有初译本、再译本和重译本等,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总之,每一个文本都是由马赛克般的引文拼嵌而成每一个文本都对其他文本加以吸收和转化

原文:I take a flower as I go

My face to justify

He never saw me in this lifeI might surprise his eye

I cross the hall with mingled stepsI silently pass the door

I look on all this world contains

Just his face-nothing more!

Emily Dickinson I Take a Flower as I Go)译文:行行,摘娇花一朵在手,

欲人见,花面或相俦。平生未曾邂逅,

相遇,恐令他色变惊眸。过厅堂,和羞走,悄声儿穿过门首,抬头望,唯见君颜伸延遍宇宙。(辜正坤译)

评析:辜正坤在翻译上述诗文时说,就狄金森诗的内容和形式来看,与李清照的词和马致远的曲相似,诗中描摹一位少女遇到陌生人(或意中人)时惴惴不安的举止和心理。李清照词《点绛唇》:“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乔吉《双调·新水令·闺丽》:“忽地迎头见咱,娇小心儿里怕,厌地回身拢鬓鸦,傍阑干行又羞,双脸烘霞。”诗中都用了一些字面上很相似的如“行又羞”“和羞走”等词,参照阅读,篇章的互文由此可见一斑。

(3)语言的艺术性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往往具有形象、生动、自然、富有情感的特征。文学翻译所使用的语言,也应力求反映出原文感人的艺术效果,给读者以启迪和美的享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要使译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首先要令读者在语际转换中摆脱原语语言结构的束缚,打破翻译腔。其次,要在情境中把握词义,译出词语的情境意义和深层意义。

原文:“"This is indeed a meeting which is calculated to impress the mind with a sense of theinstability and uncertainty of all human-in short,it is a most extraordinary meeting."

"The twins no longer derive their sustenance from Nature's founts-in short",said Mr.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