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主导论》陶富源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实践主导论》

【作 者】陶富源著
【丛书名】陶富源文集 第2卷
【页 数】 360
【出版社】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6.05
【ISBN号】978-7-5676-2279-1
【价 格】90.00
【分 类】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论-文集
【参考文献】 陶富源著. 实践主导论.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05.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实践主导论》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伟大变革的实质分析;物质概念的立体审视;系统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差异与矛盾及中介;人类社会的实践生成;客观规律的价值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与体制改革理论等。

《实践主导论》内容试读

第一章伟大变革的实质分析

一部哲学史,不是各种哲学体系简单更替的历史,而是包括转折和变革的历史。

哲学的变革从根本方面来说,是指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哲学主导原则的转换。这种转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已经进行过多次。和这些以往的变革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壮丽日出,它所实现的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社会历史发展到19世纪中叶的必然结果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起,到1789年法国政治大革命以后,资产阶级在取得巨大胜利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问题,即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在探索和解决这个时代的内在矛盾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实践的巨大意义。作为这一认识成果的哲学升华,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和继承了人类当时最优秀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核心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这一伟大变革?是某些论者所认为的,是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超越;或是某些论者所认为的,是实现了从“物质”基点到“实践”基点的转移;还是对唯物主义基本原则的彻底坚持,是以这个原则为前提的对人与世界总体关系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把握。只有从理论上澄清这些问题,才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伟大变革的实质获得科学的说明。

一、唯物主义的坚持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的实质是什么?有的论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这正是马

1。

陶富源文集·第2卷实践主导论

克思主义哲学延生的秘密,引起哲学发生革命变革的实质。既然是超越,有的论者也就据此认为,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唯物主义的一种形态。

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变革超越了唯心主义,当然毫无疑义;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唯物主义,因而不是唯物主义哲学,这就令人费解了。这一见解虽然大胆,但缺乏可靠的根据,是不能成立的。这里所说的不能成立,是指这一见解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从唯心主义走向唯物主义,并进而创立新唯物主义的实际历程。下面就此作些具体说明。

(一)转向费尔巴哈是转向唯物主义

1.马克思通过费尔巴哈转向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受到黑格尔哲学的熏陶。19世纪40年代,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形势日益成熟,在哲学上,表现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终结和唯物主义的兴起。费尔巴哈作为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代表,打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在当时的思想界发挥了巨大的解放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接受了这个洗礼。在世界观的转变过程中,青年马克思于1843年通过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超越了黑格尔唯心主义,而转到了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立场。

费尔巴哈之所以能对黑格尔哲学进行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批判,是由于他抓住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本质,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创造性地运用了对唯心主义实行“颠倒”的唯物主义原则和方法。费尔巴哈指出,黑格尔“把第二性的东西当作第一性的东西,而对真正第

一性的东西或者不予理会,或者当作从属的东西抛在一边”①。费尔巴哈又说:“我们只要经常将宾词当作主词,将主体当作客体和原则,就是说,只要将思辨哲学颠倒过来,就能得到毫无掩饰的、纯粹的、显明的真理。”②由上可见,费尔巴哈所创立的唯物主义颠倒方法具有普遍的基本的意义,因而它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和一切唯心主义都有着摧毁性的威力。

①《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7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②《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10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2·

第一章伟大变革的实质分析

马克思当时受费尔巴哈影响,转到唯物主义立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运用颠倒方法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马克思肯定地说:“费尔巴哈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因为他同时也为批判黑格尔的思辨以及全部形而上学拟定了博大恢宏、堪称典范的纲要。”①他批评“思辨的思维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②,“把主体变成谓语,谓语变成主体”。马克思还讽刺思辨唯心主义是“儿子生出母亲,精神产生自然界”®的哲学。

(2)从物质出发去说明观念。马克思说:“决不可以把思维同那思维着的物质分开。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④在谈到精神批判与物质批判的关系时,他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在论及神学问题与世俗问题的关系时,他又说:“我们不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题。我们要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我们用自由公民的世俗桎梏来说明他们的宗教桎梏。”

(3)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萌芽。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批判了黑格尔关于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观点。他说,黑格尔把国家这一现实理念“变成了独立的主体,而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变成了理念所具有的想象的内部活动”;并指出,“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而思辨的思维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马克思认为应该把这个被颠倒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他明确认为:“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⑦青年马克思用市民社会来说明国家、法律,从而表明这时他已经开始具有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正如普列汉诺夫所指出的:“马克思阐明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是从批评黑格尔的法权哲学开始的。”@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34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25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21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6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42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250、250一251、25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⑧[俄]普列汉诺夫:《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张仲实译,10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年。

3

陶富源文集·第2卷实践主导论

2.马克思没有超越唯物主义

由上可见,马克思以费尔巴哈为中介,超越了唯心主义而进至唯物主义,并不存在某些论者所认为的是对唯物主义的超越

那么,如何看待青年马克思如下的一些论述呢?这也是一些论者抓住不放,所一再援引作为其“超越”论的所谓论据之所在。

这些论述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我们在这里看到,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它们二者统一起来的真理。我们同时也看到,只有自然主义能够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①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又说:“唯灵论(即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过去在各方面的对立已经在斗争中消除,并为费尔巴哈永远克服。”@

马克思的这些论述能作为“超越论”的所谓论据吗?从字面上看似乎能够成立。但是如果联系马克思世界观转变过程的具体历史情境作深入的分析,那么就不难获得否定性的结论。

如上所述,马克思在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曾经受到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重大影响。然而,同样作为一个客观事实存在的是,费尔巴哈从来也没有承认自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并且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他还一再声称要与唯物主义划清界限。在他看来,“唯物主义、唯心主义…都不是真理;只有人本学是真理”③。那么能否凭费尔巴哈的自我声明,从上述论述的字面意义上去断定费尔巴哈也主张“超越”唯物唯心的对立呢?不能。

在这一方面,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研究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并没有因费尔巴哈不承认自己是唯物主义者而妨碍他去肯定费尔巴哈恢复唯物主义王座的巨大功绩,也没有停留在费尔巴哈要与唯物主义划清界限的有关声明的字面意义上,而是如实地分析这一声明所包含的真实内容,从而科学地说明了费尔巴哈哲学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其局限。

恩格斯指出:18世纪的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它甚至把人也

①[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央编译局译,10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2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③《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20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4

陶富源文集·第2卷实践主导论

之前的著作。这些著作往往带有过渡性和两重性的特点,包含某些旧的哲学的因素和痕迹。因此,出现用语上的不确切和表述上的前后不

一等情况,也是不难理解的。当然,这会给不加深察的研究者理解马克思当时的真实思想带来一些困难。但只要联系上述有关论述的上下文,把握好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继承关系,而不是把它孤立起来作断章取义的理解,还是不难窥其精神实质的。

马克思上述论述的精神实质有二:一是表明《手稿》和《神圣家族》对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继承,也就是说,肯定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对先前唯物主义机械性的一定程度的超越。关于这一层含义,前文已经有所说明,这里不再重复。二是这些论述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手稿》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直观性的超越。尽管马克思当时还没有意识到或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点,但《手稿》中确实已经开始了这种超越。具体说来就是,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自然主义是就自然与人的关系而言的,是一种主张从自然出发,以自然为人的基础,并按照其自然本性加以对待的唯物主义)或“人道主义”(人道主义是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的,是主张在人与人的关系处理上,按照人的自然本性加以对待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在《手稿》中所说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就其共同点来说,都是以人为中心的,都是对先前敌视人的机械唯物主义的超越。但费尔巴哈所理解的人,是作为感性存在的自然物,用费尔巴哈的话说,他的哲学的出发点就是“我是一个实在的感觉的本质,肉体总体就是我的‘自我’,我的实体本身”①。而《手稿》时期的马克思所指谓的人,则是作为感性活动的自然物。《手稿》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②,即“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③,亦即社会的存在物。这样,马克思沿着从人的活动的能动性到人的活动的社会性的思路,进一步揭示出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是劳动的发展史。④因此可以说,在《手稿》中,马克思虽然还没有提出“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概念,但已经包含

①《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16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16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④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19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