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的解放》张文涛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物”的解放》

【作 者】张文涛著
【丛书名】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文库
【页 数】 231
【出版社】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2019.01
【ISBN号】978-7-5117-3662-8
【价 格】78.00
【分 类】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张文涛著. “物”的解放.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9.0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物”的解放》内容提要:

国外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特别时列斐伏尔和大卫·哈维分别从日常生活批判和《资本论》入手为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的发展贡献了力量。但是他们没有把社会时空理解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思想有机统一。为此,我们从所有制与社会时空的关系入手,研究了生产方式中的原生形态和次生形态。明确原生形态主要跟作为空间生产力的土地有关,而次生形态主要跟作为文明生产力即积累的社会劳动时间有关。同时,我们运用马克思的时空观对对海德格尔的时空思想进行唯物主义的批判,明确了他在阐明作为社会形式的使用价值方面的独到之处。对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唯心时空观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批判。

《“物”的解放》内容试读

,第一章从占有与所有的关系谈人类本质的历史实现1

第一章从占有与所有的关系谈人类

本质的历史实现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就开始了对占有与所有关系进行探讨,随后又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联系人的本质的异化再次谈到了这个问题。一直到《资本论》及其手稿为止,他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讨,得出了更为系统的结论。他认为,在原始共产主义中只有公有财产,没有个人财产,存在的只是个人的占有;而在未来的共产主义时代,则只能是在共同占有下的个人所有制。我们看到,从原始共产主义中的共同所有和个人占有,到发达的共产主义下的共同占有和个人所有,是一种历史关系的颠倒。而这个颠倒的过程就是人类本质历史的生成过程,对于这个生成过程的认识需要从马克思所说的血缘共同体货币共同体到自由人联合体的正、反、合的历史辩证运动中去理解。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就直接说:“占有,是一

2“物”的解放一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研究

个事实,是无可解释的事实。”①这是一个不可定义的直接现实性。因此,“占有”的内涵只能从社会以及历史的运动中去把握。后来,马克思从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中,对“占有”进行了更为整体的把握。他批评了黑格尔仅仅将人的异化精神的扬弃作为对人的本质的占有。但是肯定了黑格尔将人的本质看作是一个自我产生、,自我否定,然后加以占有的历史过程。他同样批评了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角度所理解的人的本质的片面性、孤立性,但

是肯定了他们将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的物质的对象性活动。因此他

主张通过共产主义的感性实践,扬弃作为私有财产的人的本质的片面性,实现对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

第一节“占有”的内涵在批判中彰显

马克思并没有直接界定“占有”的内涵,他只是在批判中彰显了“占有”这个范畴的内涵。在论述马克思的批判之前,我们将“占有”这个范畴理解为人的感性的、社会的、本质的异化与扬弃的历史过程。因为马克思并不是从私有财产意义上来谈作为“独占”的占有,而是将“占有”理解为对这种私有财产意义上的独占的历史扬弃,从而在共产主义生产方式中,实现对人的社会本质的全面占有。或者我们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说,人的存在先于本质。因此,人必须首先创造出自己的本质,才能占有它。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1页。

、第一章从占有与所有的关系谈人类本质的历史实现3

但是人在创造出自己的本质的时候,同时也失去了自己的本质,也就是所谓的“异化”,因此人需要重新占有自己的本质。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辩证法时说:“对于人的已成为对象而且是异己对象的本质力量的占有,首先不过是那种在意识中、在纯粹思维中即在抽象中发生的占有,是对这些作为思想和思想运动的对象的占有”①,“这样只有精神的人才是人的真正本质”②,“重新占有…不仅具有扬弃异化的意义,而且具有扬弃对象性的意义,这就是说,人被看成对象性的、唯灵论的存在物”®。

在此,我们看到马克思站在费尔巴哈和经济学的角度上来批判黑格尔,他区分了黑格尔哲学中的两个范畴:一个是“对象”,

一个是“异化”。他认为黑格尔将异化的本质收归己有,扬弃这些异化的同时,也扬弃了它们作为感性存在的对象。因为黑格尔的对象不是费尔巴哈所说的“感性对象”,而是精神对象,也就是知识。此外,马克思跟黑格尔不同,他认为“非对象性的存在是非存在”。黑格尔的主体是精神、意识,而黑格尔的客体只是对象化的精神和意识,也就是知识。因此,黑格尔在扬弃异化的时候也同时扬弃了对象的现实存在。

但是马克思认为,黑格尔为我们提供了积极的一面。他说:

这是在异化的范围内表现出来的关于通过扬弃对象性本

质的异化来占有对象性本质的见解,这是异化的见解…他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4页。

4“物”的解放一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研究

主张人的现实的对象化,主张人通过消灭对象世界的异化的

规定、通过在对象世界的异化存在中扬弃对象世界而现实地占有自己的对象性本质。①

正是从黑格尔的积极方面入手,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范畴进行了批判。在他看来,重农学派只看到了财富的主体性本质,而重商主义和货币主义则只看到了财富的对象性本质。前者是经济学中的路德教,后者是经济学中的天主教。因此,马克思指出:

人怎么使他的劳动外化、异化?这种异化又怎么以人类

发展的本质为根据?我们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转变为异化劳动同人类的发展的关系问题,也就为解决这一任务得到了

许多东西。因为当人们谈到私有财产时,认为他们谈的是人

之外的东西。而当人们谈到劳动时,则认为直接谈到人本身。②

马克思承认感性世界、经验世界的异化,即市民社会本身的

异化,也就是私有财产的异化。在私有财产的异化中,人的本质成为外化的私有财产,私有财产支配着人。然后,他把这种异化的扬弃理解为共产主义,就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4页。

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2页。

6“物”的解放一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研究

国民经济学由于不考察工人同产品的直接关系而掩盖劳

动本质的异化。

劳动同他的产品的直接关系,是工人对他的生产的对象

的关系。

有产者对生产对象和生产本身的关系,不过是这前一种关系的结果和证实。在劳动对象的异化中不过总结了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外化。①

以上材料表明,进行“占有”的感性、物质主体是“工人”因为工人是整个生产劳动的直接当事人。但是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人的角度来看,工人“占有”自然的活动是“异化劳动”。因为他们的劳动过程、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的结果都不归工人占有,而是归另一个社会主体所有。因此,这个主体又是社会关系决定下的他人,不是工人占有了自己的对象,而是

一私有财产,也就是资本占有了工人。资本既占有了工人的劳动,又占有了工人的劳动资料、对象和产品,因此整个感性的自然界也处于与人的本质力量相对立的过程中。

在此,马克思将人类的生产过程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感性的、物质过程,另一方面是社会的历史过程。从物质的、感性的过程看,是自然向人的生成过程。马克思说:

劳动过程首先要撇开每一种特定的社会形式来加以考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3页。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