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物医学丛书 救命的蘑菇 菌物营养与慢病防治》杨彝华,陈增华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菌物医学丛书 救命的蘑菇 菌物营养与慢病防治》

【作 者】杨彝华,陈增华作
【丛书名】菌物医学丛书
【页 数】 332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22.05
【ISBN号】978-7-5214-3259-6
【价 格】168.00
【分 类】食用菌-普及读物-药用菌类-普及读物
【参考文献】 杨彝华,陈增华作. 菌物医学丛书 救命的蘑菇 菌物营养与慢病防治. 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2.05.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菌物医学丛书 救命的蘑菇 菌物营养与慢病防治》内容提要:

本书将疾病科普与菌物健康应用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菌物健康应用为主题,以人体系统为主线,以代表性菌物为切入点,详细介绍了疾病通识、针对该疾病的菌物治疗前沿成果、代表性菌物、生化药理汇总、相关文化溯源等。本书可为相关产业提供开发依据和创新视角,为菌物爱好者提供学习素材,也可为大众养生保健提供新选择。

《菌物医学丛书 救命的蘑菇 菌物营养与慢病防治》内容试读

绪论

切改变都来自认知。

人类将部分菌物作为食物和药物来源已有悠久的历史,但为了探寻更多人类健康真相,为各种健康问题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科学家们以菌物药为对象,将菌物生物学和菌物药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结合,对菌物药的来源及各种性质进行深入研究,就此诞生菌物生药学。

菌物生药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在现代菌物学研究中发展相对缓慢,认知限制是原因之一,与菌物相关的文章非常少,而菌物药用、食用及其科普方面的文章则更少。

认识疾病:关键词是进化

如果没有疾病的提示,我们会有一种错觉,仿佛我们的思维、视觉、味觉、痛觉、感觉,我们的免疫系统,我们的五脏六腑,我们的肌肤骨骼血液,我们的细胞以

及DNA等都在证明,人类是大自然的宠儿乃至是地球的统治者。但正是因为有了疾

病,我们知道人类距离完美还很遥远,而引起疾病的原因不只有外界的因素,如无数虎视眈耽的病毒,还有我们人类自身的因素,如千差万别的体质、过于享乐的生活方式、七情六欲的影响、不良的饮食习惯等,这些因素会导致我们疾病从生,甚至死亡。

在人类长时间的进化历程中,菌物以腐生、共生及寄生等形式与环境发生广泛的联系,广泛分布于地球上,影响着自然生态系统的产生、稳定和持续演化,并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十分密切。在长期的协同发展中,有益菌物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提供极其丰富的物质和财富,有害菌物又是引起人类疾病的罪魁祸首,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形成“相爱相杀”的复杂关系,核心还是“适者生存”推动下的进化

进化论是自然科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从进化的角度看人类的疾病,就需要追溯生命起源、演化以及生态平衡。再按照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的科学逻辑,从食物、药物等方面人手,以能解决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健康问题为目标,尝试对每个疾病的本质进行分析并寻找更好的方法。那么,我们要寻求的桥梁是什么?又会在哪里?

19

生命起源:关键词是细胞膜

人类因好奇而进步,正是这种好奇为科学界带来了三大终极难题:一黑两暗三起源。一黑指的是黑洞:两暗指的是暗物质和暗能量:三起源指的是宇宙起源、生命起源、意识起源。在生命起源方面,科学家循着目标做了大量研究,基本已经梳理出了地球生命的起源与发展脉络,“宇宙大爆炸”学说被广泛接受。当然这并不是真正的“爆炸”,而是基于物理定律的普适性和宇宙学原理两个基本假设建立了“大爆炸理论”。早期的宇宙是一大片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均匀气体,这些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时空曲率无限大的微粒被称为“奇点”。约150亿年前,这些处于混沌态的奇点瞬间爆炸,爆炸之初一切物质以基本粒子形态存在,也就是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这些基本粒子在宇宙爆炸之后以非常大的速率向各个方向膨胀着,使温度和密度快速下降。随着温度的降低、冷却,逐步形成不同分子,在引力的作用下逐渐凝聚成不同的天体,最终形成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宇宙。

地球上的生命何时何地如何产生的,这是一个亘古未解之谜。在众多的生命起源学说中,接受度较高的是“化学起源说”。“大爆炸”后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是构成生命的基础元素。生命起源于热泉,是迄今为止最科学的有关生命起源的假说。地球形成无数年后初步冷却,形成了由甲烷、氨气等组成的大气层,且地球表面满满地覆盖了一层浑浊的大海。此时的大海温度非常高,但是其中并没有有机物,显得死气沉沉。

之后,在热量的催化下,无机物发生了无数化学反应,就像战场上射出的无数子弹,总会有一颗击中敌人一样,由无机分子合成的有机小分子通过聚合反应,形成了生物的大分子。这些有机物又在部分环境帮助下进行自我复制,自我选择,进而通过分子的自我组织、复制和变异,其中一部分就形成了氨基酸、类脂等有机物,进而形成核酸和活性蛋白质,就有了细胞膜,形成生物膜系统。最后在基因控制下进行代谢反应来为基因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提供能量,这样地球上就产生了一个由生物膜包裹着的具有复制功能的原始细胞

细胞膜的出现是生命诞生的标志。因为有了细胞膜,细胞膜内的有机物才有了稳定的内环境。有了稳定的内环境,部分细胞才会逐渐地形成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

等。稳定的内环境产生了DNA或RNA等遗传物质,细胞才会有了一代一代的繁衍

有了细胞的繁衍,就促使细胞膜上逐步诞生了细胞与细胞之间交流的细胞膜多糖体。有了细胞膜多糖体,细胞与细胞之间有了交流合作,才有了多细胞生物。有了多细胞生物,才有了丰富多样的物种出现在地球之上。细胞膜是细胞这个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一旦损伤就会导致细胞内稳态的失衡甚至毁坏。

那么,我们需要进一步思索,细胞膜的损伤一般又会发生在哪里?

。2救命的蘑菇菌物营养与慢病防治

物竞天择:关键词是细胞膜多糖体

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如古细菌等都是厌氧的,来适应最初的无氧环境。但蓝藻改变

了这一切,这些原始生命遍布海洋,尽管没有细胞核,却可通过新发展出的能力光合

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氧气。

后来,太阳越来越炙热,氧气越来越充分,大量单细胞生物逐渐脱离通过分解岩石、土壤等获取能量的低效方式,开始向氧化反应这种最高效的能量运用方向进化,由此诞生了单鞭毛单细胞生物和双鞭毛单细胞生物。这些生命一诞生,就有了多样性,具备了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自己养活自己,即自养型:一种是不能自行制造有机营养物质,只能依赖现成的有机营养物质而养活自己,即异养型。

在宏观的可见生物界里,首先,从自养功能加强而运动功能退化的方向上来看,双鞭毛单细胞生物逐步发展成为单细胞绿藻,其光合作用能力更加强大,最终进化成为多细胞植物;其次,从异养功能及运动功能同时加强的方向上来看,单鞭毛单细胞生物则发展成为原生的水生多细胞生物,最终进化成为动物:最后,从异养功能加强而运动功能退化的方向上来看,单鞭毛生物进化成为壶菌、卵菌、水菌等,壶菌又逐步进化为接合菌,再进化为半子囊菌,再进化为我们肉眼可见的地衣及担子菌(如灵芝、蘑菇)、异担子菌(如金耳)等。地球生命的发展经历了从非生命到简单生命,从原核到真核,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无组织器官到有组织、有器官,从水生到陆生等系列进化过程。

多细胞生物从此遍布地球。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与细胞之间形成了一个分工明确的系统。这些细胞与细胞之间的分工、联系,主要依赖细胞膜上的多糖体。这些多糖体一方面赋予了不同细胞不同的身份,如同辨别陆军、海军、空军靠不同衣服来辨别一样,不同细胞靠的则是它们的细胞膜多糖体;另一方面,这些多糖体还是细胞接收以及反馈调控信息的信号塔。多细胞生命的整体功能就是靠无数细胞通过多糖体发出以及接收无数调控信号而完成的,只要有部分信号无法发出或接收,系统就会出现局部故障。这就是为什么有科学家将引起人体绝大多数慢性疾病的原因归于人体细胞膜多糖体损伤的原因所在。

那么,细胞膜多糖体的损伤需要怎么做才能避免或修复?

生态平衡:关键词是菌物界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系统内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类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具体而言是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较长时间地保持着一种动态平

39

衡。生态是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眼中的生物界是由植物界、动物界和微生物界组成的。直到1969年,美国科学家魏泰克提出生物界可分为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动物界、植物界和菌物界,正式将菌物独立出来,自成一界。众所周知,在这样的世界中,植物被称为生产者,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既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为其他生物类群提供食物和能源。消费者是指那些直接或间接利用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为食物和能量来源的生物,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具有分解能力,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菌物则最为特殊,既是生产者、消费者更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光合细菌等极少数菌类是自养型的,是生产者:寄生性菌类则是消费者:腐生性菌物是分解者。按照生态平衡的定义,菌物因同时具备了生产、消费和分解的功能,可谓是维持生态平衡不可替代的存在。

人类是灵长类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活动与菌物之间的物质能量平衡也是生态平衡的主要内容之一,了解人类和菌物之间的关系成为了科学界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菌物约有220万~380万种,比植物界和动物界物种总数之和还要多。通常狭义的菌物多特指类似于灵芝、虫草、茯苓、木耳、香菇等,肉眼可见、双手可采的大型真菌,也多被称为蕈菌、菌菇、食用菌、蘑菇等,含有蛋白质、多糖、维生素、微量元素,营养丰富。其中,真菌多糖是一类重要的活性物质,具有抗肿瘤、增强人体免疫力、降糖、降血脂、抗氧化、抗辐射等的生物活性功能,是天然的食药资源。这些菌物因外形酷似植物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当作植物看待,也像植物一样有种子、营养体、繁殖体,即孢子、菌丝和子实体。孢子类似于植物的种子,是真菌的繁殖体孢子很小,通常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楚。菌丝是由孢子萌发或子实体组织分离得到的单条管状细丝,为大多数真菌的结构单位,很多菌丝聚集在一起组成真菌的营养体,即菌丝体。菌丝还是吸收营养的结构单位,像植物的根系一样获取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子实体是高等真菌产生孢子的生殖体,由已组织化了的菌丝体组成。菌物物种、形态、营养成分都非常丰富,不同菌物的营养、功效都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菌物不同的部位其成分、含量和功效也存在差异,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为满足健康问题靶向性调理对菌物进行精准利用提供更丰富的资源,成为具有巨大潜力的现代科学膳食资源和维护生命健康的医药宝库

菌物对人类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与不同文化融合形成不同的菌物文化,如我国的灵芝文化、欧洲的松露文化等。尤其在我国,中华九大仙草中,菌类就占据了三个位置:灵芝、冬虫夏草、茯苓。灵芝化身如意等符号,更是扎根戏曲、小说、绘画、建筑、诗词、传说、医药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不

令4救命的蘑菇菌物营养与慢病防治

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尔雅》曾释义“菌,芝也”。也就是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所谓灵芝实际上代指的就是我们现代词语中的菌菇,但现代我们所称的灵芝已经狭义为“赤芝”或“紫芝”。

那么,食用菌文化影响着膳食结构的形成,其微观层面的成分又有怎样的价

值呢?

生命健康:关键词是小分子菌糖肽

21世纪初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研究结果显示,21世纪是真菌多糖世纪。多糖是食药用真菌最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之一,食用菌多糖作为真菌多糖的代表被深入研究,而植物和动物都不含有,其广泛存在于菌物体内,化学结构和人体细胞膜多糖体中的多糖结构非常类似,可以被人体直接利用来修复细胞膜多糖体的损伤。

在化学领域,真菌多糖是碳水化合物,但在营养学领域,真菌多糖的功能及代谢路径独特,故与碳水化合物营养作用不同。碳水化合物在营养学中对人体最主要的作用是被分解为葡萄糖再被细胞氧化转化为能量,但淀粉酶对真菌多糖却无能为力。真菌多糖在体内不会被酶降解,并能被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识别结合,发挥

免疫活性,因此又被科学家称为生物修饰剂或“生物反应调节物(BRM”。

有学者曾依据人体不能像吸收淀粉一样吸收真菌多糖而将其归属到纤维素中,但通过科学研究发现了人体吸收真菌多糖的机制,证明真菌多糖可以被吸收代谢,是不同于纤维素的。因此,可以说真菌多糖不同于学界传统界定的七大传统营养素中的任何一个,应该是一种单独的营养素,具有控制人体细胞分裂分化,并修复人体细胞膜多糖体损伤的作用,是人体细胞的营养剂、修复剂、激活剂、再生剂。真菌多糖能影响免疫系统,相当于是人体免疫细胞的专属营养物质,因此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在细胞层面,由于人体细胞膜多糖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是人体多糖和蛋白共价形成的聚合物,因此真菌多糖在修复其损伤时,更高效的途径是先和蛋白结合形成糖肽(糖蛋白的更小单位),通过与免疫细胞表面受体识别后发挥作用,激活下游通路,起到修复细胞的效果

在提取工艺上,真菌多糖和菌糖肽的获取路径并不相同。二者在通过破壁水提工艺后,依据乙醇可使蛋白质变性的原理,真菌多糖需要通过醇沉工艺去除蛋白,而菌糖肽则需要保留糖蛋白在生物体内的天然聚合形态,再通过酶解工艺使蛋白质分子链断开成为肽分子,每个肽分子上都保留有共价真菌多糖。为了使菌糖肽这种活性物质更易吸收,还可以进一步通过小分子筛等工艺获取小分子菌糖肽

那么,可以初步认为食用菌很可能是人体进化与环境相适要求之间可以依赖的又

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又应该怎样搭建?

59

科学膳食:关键词是一荤一素一菌菇

从全球范围看,全世界著名的膳食结构模式有三种:西方模式、东方模式、地中海模式。因为西方国家对此研究较多,使得地中海模式成为评价最高的膳食模式。在

2011年,地中海模式成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国际地中海高级农艺研究

中心(CIHEAM)联合确定的表征和评估饮食模式可持续性的案例,并认为该模式有

四大好处:健康且营养充足的、可持续的、文化上可接受的、可获得且负担得起的。但是,酒在传统的地中海饮食中很常见,而新证据表明,即使饮酒量控制在建议的范围内,也可能会引起各种原因增加总体死亡风险,应建议饮酒量适度,并谨慎行事。由此可以看出地中海模式并不完美。

世界各国构建了近百种膳食指南,这些指南的依据不仅是现代科学研究的既有结论和最新进展,还遵循了本国的文化传统。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膳食结构又具有了

一定的趋同性,无论膳食模式的名称是什么,大都强调营养丰富的高质量饮食能与健康更好地相关联。无论是哪一种膳食模式,营养考量是基本要素。过去的营养研究是针对单一营养素或特定食物的研究,而最新的营养流行病研究已经转向描述整体饮食的膳食模式分析:包括食物、食物组别和营养素以及它们的组合、多样性和习惯性消费的频率、数量等。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评估方法,结果都具有一致性,如“蔬菜、水果、全谷物、低脂或脱脂乳制品、海鲜、豆类和坚果的含量更高,红肉和加工肉类含量较低,含糖食品和饮料以及精制谷物的含量更低,尽可能多样化等”。作为膳食模式共同属性的蔬菜类食物,包含了被称之为“白色蔬菜”的蘑菇。

传统的食物组合,可大致分为植物性和动物性两类。日常饮食中食用菌可以被任意一种其他植物性蔬菜替代,即食用菌在膳食模式中常被忽略。在绝大多数膳食指南共同要素中,植物性和动物性食物是不可互相替代的。但是,菌菇不仅能够提供蔬菜肉类和谷物中的营养成分,还具有独特的营养成分,应该具备与植物性、动物性食物相同的不可替代的属性,因此,“一荤一素一菌菇”的宏观膳食结构正成为最科学的膳食模式。

这种膳食模式也是中医“负阴抱阳”思想的具体反映。不同的食物搭配在一起,与中药类似,具有气的相合、相反等作用。阴阳二气如果不加调和,则意味着阴阳二气的博弈和对冲,导致两败俱伤。动物属阳,植物属阴,而菌菇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其位置静止如植物属阴,其异养形式与动物相同,故又属阳,呈负阴抱阳之相,使阴阳之气既能保持各自的本源力量,又可互相补益,是一种天然的阴阳平衡调节剂。

。6救命的蘑菇菌物营养与慢病防治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