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美国绘画中的物》王赟平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20世纪美国绘画中的物》

【作 者】王赟平作
【丛书名】汇炬丛书
【页 数】 220
【出版社】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2021.06
【ISBN号】978-7-5520-3553-7
【价 格】48.00
【分 类】绘画研究-美国-世纪
【参考文献】 王赟平作. 20世纪美国绘画中的物.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1.06.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20世纪美国绘画中的物》内容提要:

本书试图探究什么是物,并分析绘画中出现的技术物在20世纪美国不同阶段的艺术中发生了哪些改变,以及这些改变何以能够发生,进而映射出人与物关系的何种变化。作者运用图像学分析、形式主义分析等手段,对绘画中的物进行了艺术学和社会学的考察。20世纪初,爱德华·霍普、安德鲁·怀斯等美国艺术家延续了传统绘画中人与物分离、物从属于人的方法,通过象征的途径传递艺术家的声音。随着宏大叙事的衰落,物在绘画中的象征功能受到了质疑。自杜尚的现成品艺术开始,物被推向艺术的前台,开始挑战艺术传统中神或人的主体地位。到了抽象表现主义绘画

《20世纪美国绘画中的物》内容试读

导论

古往今来,绘画中出现的物不计其数,从庞培壁画中女士手中拿的酒杯,到荷尔拜因画中的各种科学仪器,再到贾斯培·琼斯作品中常用的美国国旗,物进入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构成了一个与人物、自然风景迥然不同的特殊体系。

什么是物?人与物的关系如何?关于物的研究一直是哲学界、艺术界不断关注的课题。

第一节关于物的考察

物的概念在东西方都是一个哲学研究的重要命题,考察物的词源与语义生成,对其作出界定,将有助于理解物在绘画中的作用与地位。

220世纪美国绘画中的物

一、中国文化中的“物”

“物”在中国文化中是个重要的词,基于“物”构成的词语也数量众多,如“物体”“物质”“物种”“物性”“物色”“事物”“唯物”“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物是人非”“物竞天择”等,“物”在其中分别作为动词或者名词存在。

《说文解字》里面的“物”指的是世间万物。《诗·小雅·无羊》中有“三十维物,尔牲则具”,句中的“物”指的是杀牛。除了杀牛这个本义外,作为动词的“物”还有主宰、操纵、选择的意思,

如《庄子·外篇·山木》中有“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作为名词存在的“物”,指的是世间一切东西。《荀子·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物”就是这个意思。而公孙龙《指物论》中的“物”指的是物质或存在。①

王庆节认为,老子的“道-物论”或者“自然物论”、庄子“齐物论”和公孙龙的“指物论”是中国比较早的物论。②

冯友兰认为,在《指物论》中,公孙龙用“物”来表示具体的事物,以“指”表示抽象的“共相”。而庞朴说公孙龙所谓“物”,就是物质或存在(庞朴《公孙龙子研究》)③

二、西方文化中的“物”

对物的研究,在西方哲学与艺术中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147页。

②王庆节:《道之为物:海德格尔的“四方域”物论与老子的自然物论》,《中国学术》2003年第3期,第39页。

③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147页。

导论3

到古希腊时期。目前中文翻译中的“物”,主要针对德语“Material”“Stoff'”“Sache”“Ding”“Gegenstand”,法语“Objet'”“Choses'”和英语“Thing”“Object”等词。其中,德语“Material”“Stoff'”和英语“Material'”是“物质”与“材料”意义上的“物”,这两个概念与本文要讨论的“物”没有直接的关联。德语“Sache'”“Ding”,法语“Choses'”和英语“Thing”,这几个词也都被翻译成“物”,这与我们通常讲的“物象”“事物”相近。而德语“Gegenstand'”、法语“Objet'”和英语“Object”虽然也常被翻译成“物”,但更多时候指的是“对象”。

由于语言表述的复杂性,不同语言在不同境遇下使用“物”这一概念时往往采用不同的词,这为解读“物”的含义带来了困扰,而不同语言间相互转化翻译的不确定性,又加剧了这种难度。如康德用“Ding an sich”表示“物自体”,而黑格尔则用“Sacheselbst'”表示“事物本身”。马克思对“Sache”和“Ding”这两个术语使用频繁,而且常常混杂在一起,而在英文的翻译中,这两个词通常都被翻译成“Thing”,中文翻译则都翻译成“物”。这种语言

间的转换往往会使词语的原初含义发生改变或者缺失,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通过对于“艺术”一词的词源学考察,回溯了希腊人使用的“xXm”这个词的本义,进而寻找艺术作品的本源,就是意识到了这种语言流转造成的语义上的缺失。

围绕“物”这一概念,西方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并做出了自己的界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有卡尔·马克思、马丁·海德格尔、雅克·拉康和让·鲍德里亚等。

“物”和由“物”构成的诸如“物性”“物化”“物象化”等词,因

420世纪美国绘画中的物

其相互之间的紧密关联以及微妙差别,造成了研究者对于这些词概念的认知差异,并引起了诸多争论,如卢卡奇、广松涉和平子友长对于物象化的不同理解。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强化了“物化(Verdinglichung)”与“物象化(Versachlichung)”两个概念的重要性,但是卢卡奇并未从概念上明确区分“异化”与“物化”,甚至有时还混用,同时并未对“物象化”做出进一步的阐释,而是转向了黑格尔和韦伯的主-客体的物化理论。广松涉对卢卡奇提出了批判,认为

他的物化理论依旧停留在近代哲学的主-客体模式之中,并没有把握马克思“物化”理论的实质。他在《物象化论的构图》一书中指出,“马克思晚期的‘物象化’概念,切合其概念内容来看,是基于与上述(指‘人本身的物化’‘人的行动的物化’和‘人的能力的物化’)‘物化’有本质区别的构想与构图之上的。晚期马克思的

所谓‘物象化’,不是立足于主体的东西直截了当地转成物的客体存在这样的‘主体-客体’图式的想法。马克思的‘物象化’是

对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际关系被错误地理解为‘物的性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际社会关系被错误地理解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这类现象等等的称呼。”①

随后,广松涉在书中给出了“物象化”的定义:“基于这一点,我们作为概念规定以前的暂定表象,暂且可以将人与人的关系以物的关系、性质、形态的形式所体现出来的事态称为物象化现

①广松涉:《物象化论的构图》,彭曦、庄倩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9一70页。

导论5

象吧。”①

平子友长对卢卡奇和广松涉对于“物化”和“物象化”争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物象化与物化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最终归结到这样的问题上: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是以怎样的方式运用事物(Sache)和物(Ding)这两个概念的。”实际上,

我们认为,马克思的“事物”(Sache),指的是一种社会关系存在

物(比如商品、货币和资本),它与“物”(Dinge)(如生产资料)存在本质差异,后者是指脱离社会关系的自然存在物。②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塑造物的世界时,人才真正地显示为一个合于其类种存在的创造性生命”。此处提到的物(Dig)指的是技术物、客体物、被人塑形的物。③

海德格尔对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将物与艺术联系在一起,通过对物及物性的分析,来思考天、地、神、人这四重整体以及物与整个世界的关联。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回顾了康德对于物的看

法,他认为康德将并不显现的自在之物视为世界整体,也就是上帝本身。而所有显现的物与所有存在的东西都被称作物。但是海德格尔的目的并不是要讨论这样一种无所不包的物,而是为了进一步推进到与存在相关的物的研究上。

①广松涉:《物象化论的构图》,彭曦、庄倩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9页。

②平子友长:《“物象化”与“物化”同黑格尔辩证法的联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4期,第56页。

③尚·布希亚(让·鲍德里亚):《物体系》,林志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9页。

620世纪美国绘画中的物

海德格尔在不同时期对于物的指涉是有所不同的,在像《艺

术作品的本源》这样早期的著作中,物其实指的是器具。而海德格尔所说的物在后期(《物》《物的追问》)指的是让天、地、神、人这四重整体栖留的东西,“物让四重整体栖留。物物化世界”①。他将山川树石、飞禽走兽与人造物统统都视为物,显然,他所说的物此时已经变成与作为主体存在的人相对立的客体物。

雅克·拉康延续了海德格尔对物与艺术的讨论,他的观点与海德格尔存在着许多的联系同时又有很大的不同,他将物的

定义推向了另一个方向。

史蒂夫·Z.莱文在《拉康眼中的艺术》中提到,“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在其死后出版的《科学心理学项目》(1895年)一书中,区分了一种事物(德语中使用的是die Sache的说法)和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事物(德语中使用的是das Ding的说法),前者可以表

述,而后者则是无法表述的存在,只能以回顾的方式推知,1965年后,雅克·拉康在其伦理学中也做了这样的探索。”

“在心理分析治疗过程中,无意识欲望的象征性表达有可能使复归的诱惑得到艺术般的升华,这种诱惑即为起初的、难以达到的、无形的、不可见的、不可能的欲望对象。拉康因循弗洛伊德将这种神秘的对象称之为‘物’。”②

莱文认为,“拉康式Ding(法语词为La Chose)也与德国哲学

①海德格尔:《存在的天命》,孙周兴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8年版,第88页。

②海德格尔:《存在的天命》,孙周兴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8年版,第

88页。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