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痛逐汤》刘灿,刘伟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身痛逐汤》

【作 者】刘灿,刘伟编著
【丛书名】难病奇方系列丛书
【页 数】 169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2013.01
【ISBN号】978-7-5067-5660-0
【价 格】22.00
【分 类】身痛逐瘀汤-研究
【参考文献】 刘灿,刘伟编著. 身痛逐汤.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3.0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身痛逐汤》内容提要:

本书从理论研究、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方面阐释身痛逐瘀汤。

《身痛逐汤》内容试读

上)(常

里论所

上篇

理论研究

第一节身痛逐瘀汤的来源

身痛逐瘀汤为《医林改错》著名的五逐瘀汤之一。《医林改错》系清·王清任所著,他不拘泥于前贤古学,勇于创新,重视临床,对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他提出气与血皆为人体生命的源泉,但同时也是致病因素。不论外感内伤,对于人体的损伤,皆伤于气血而非脏腑。气有虚实:实为邪实,虚为正虚;血有亏瘀,亏为失血,瘀为阻滞。他指出瘀血是由于正气虚,推动无力造成的,故血瘀证皆属虚中夹实。故而他倡导“补气活血”和“逐瘀活血”两大法则,这就是他著名的“瘀血说”。

他认为“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于是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进行近30年的解剖学研究活动,不管是赶赴刑场解剖尸体,还是“以畜较之,遂喂遂杀”的动物解剖实验,他都本着“非欲后人知我亦不避后人罪我”,“惟愿医林中人,…临症有所遵循,不致南辕北辙”的愿望和态度亲力亲为、毫不马虎。

王氏最为擅长活血化(逐)瘀的立法和组方思路。如活血化瘀治法与补气药、清热药、解毒药以及化痰祛痰等药物的配伍方法。其《医林改错》强调:“药味要紧,分量更要紧”。指出活血化瘀法是针对瘀血内停,脉络瘀阻,血行失常而采用的以改善血液循环、化除体内瘀滞为基点的一种治法。该法不仅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肿瘤、传染等科的多种病证,而且在防治诸多老年病、疑难杂症和许多危重急证中,采用该法或兼夹使用之,常可收到满意或预想不到的效果。梁启超评论“王勋臣…诚中国医界极大胆革命论者,其人之学术,亦饶有科学的精神”。范行准所著《中国医学史略》评价王清任:“就他伟大实践精神而言,已觉难能可贵,绝不逊于修制《本草纲目》的李时珍。”

《医林改错》对身痛逐瘀汤论述一“凡肩痛、臂痛、腰疼、腿疼,或周身疼痛,总名日痹证。明知受风寒,用温热发散药不愈;明知有湿热,用利湿降火药无功。久而肌肉消瘦,议论阴亏,遂用滋阴药,又不效。至此便云病在皮脉,易于为功;病在筋骨,实难见效。因不思风寒湿热人皮肤,何处作痛。人于气管,痛必流走;人于血管,痛不移处。如论虚弱,是因病而致虚,非因虚而致病。总滋阴,外受之邪,归于何处?总逐风寒、祛湿热,已凝之血,更不能活。如水遇风寒,凝结成冰,冰成风寒已散。明此义,治痹证何难。古方颇多,如古方治之不效,用:

身痛逐瘀汤的功效与主治

第二节

身痛逐瘀汤

秦艽一钱川芎二钱桃仁三钱红花三钱甘草二钱羌活一钱没药二钱当归三钱灵脂二钱(炒)香附一钱牛膝三钱地龙二钱(去土),若微热,加苍术、黄柏。若虚弱,量加黄芪一二两。

此方自问世以来,广受推崇,历代医家深入临床,寻经问典,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学术思想,并广泛扩大了其临床应用范围,遍及内、外、妇、儿诸多学科。西医学对其临床和实验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逐渐系统化、微观化,以期更有效地、安全地服务临床。

第二节身痛逐瘀汤的功效与主治

一、全方的功效与主治

[组成]秦艽一钱、川芎二钱、桃仁三钱、红花三钱、甘草二钱、羌活一钱、没药二钱、当归三钱、灵脂二钱、香附一钱、牛膝三钱、地龙二钱(去土),若微热,加苍术、黄柏;若虚弱,量加黄芪一二两。

[用法]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服,服用时宜滴一些生姜汁。[功效]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

[主治]痹证诸痛,包括气血痹阻经络所致肩痛、臂痛、腰痛,或周身疼痛等等,日久不愈,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弦者。

[方义]此治瘀凝脉络,气血不能营养四肢百骸,风湿因而乘之法也。方从桃红四物脱胎,取其养血活血,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去地黄、白芍者,以阴柔壅滞为虑也;加没药、五灵脂,破瘀活血,利于气血之周流也;秦艽、羌活祛风而胜湿;牛膝、地龙通经络而利关节。以其标本兼顾,有制有节,亦法之善者也。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没药、五灵脂化瘀止痛;秦艽、羌活、地龙祛风胜湿通络以利关节;牛膝益肝肾,引血下行;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甘草调和诸药。故全方可达行气活血,祛瘀通络,益肾除风,通痹止痛之功。另外,因没药煎后味秽、汁浓,易引起反胃,故服用时宜滴一些生姜汁,以辟秽止呕和胃。

[加减]若痹证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如针刺,肌肤青紫,脉象迟涩,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等有瘀血证者,用此方确有疗效。若关节红肿热痛,身体重浊,舌苔厚腻等湿热偏重者,可于方中加苍术、黄柏以清热燥湿;若病久气虚,症见面色觥白,头晕耳鸣,心悸气短,动则汗出,语声低微,倦怠乏力等,可于方中加黄芪一二两以扶正气(《医林改错注释》)。

上篇

理论研究

家衡

[方歌]

身痛逐瘀膝地龙,羌秦香附草归芎,黄芪苍柏量加减,要紧五灵桃没红。

二、方中药物的功效与主治

此方中以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为基础药物,均有活血祛瘀止痛之功,再配以通络宣痹止痛之秦艽、羌活、地龙等,是为合而化瘀通络,行痹止痛。

1.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也称秦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尤以甘肃岷县当归品质最佳,有“中国当归城”之称。秋末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待水分稍蒸发后,捆成小把,上棚,用烟火慢慢熏干。

[性味归经]甘、辛,温。归肝、心、脾经。[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临床应用]

(1)用于心肝血虚,面色萎黄,眩晕心悸等。当归甘温质润,为补血要药。常配熟地、白芍等同用,如四物汤。若气血两虚者,常与黄芪、人参等同用,如当归补血汤、人参养营汤等。

(2)用于血虚或血虚而兼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症。当归既能补血、活血,又能调经,为妇科要药。如上述诸证,因气滞血瘀者,常配香附、桃仁、红花;因寒凝者,常配肉桂、艾叶;因偏血热者,则常配赤芍、牡丹皮等。

(3)用于血虚,血滞而兼有寒凝,以及跌打损伤,风湿痹阻的疼痛证。当归补血活血,又兼能散寒止疼,故可随证配伍应用。如治血滞兼寒的头疼,常配川芎、白芷等;气血瘀滞的胸痛、胁痛,常配郁金、香附等;治虚寒腹痛,常配桂枝、白芍等;治血痢腹痛,常配黄芩、黄连、木香等。现代研究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亦取得一定疗效。

(4)用于痈疽疮疡。当归既能活血消肿止痛,又能补血生肌,故亦为外科所常用。用于疮疡初期,常配连翘、金银花、炮山甲等,以消肿止痛;用于痈疽后期,气血亏虚,常配人参、黄芪、熟地以补血生肌。

(5)用于血虚肠燥便秘。能养血润肠通便,常配火麻仁、肉苁蓉等同用。

此外,还能治久咳气喘。如《鲁般经后录》观音救世散,以之配

身痛逐瘀汤的功效与主治

第二节

人参、罂粟壳、甘草等,谓“治嗽如神”。近代亦有单用5%当归注射液注人肺俞等穴位,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5~15g。一般生用,为加强活血则酒炒用。又通常补血宜当归身;破血宜当归尾;止血宜当归炭;和血(补血活血)用全当归。

[使用注意]

(1)用量过大·口服常规用量的当归煎剂、散剂偶有疲倦、嗜睡等反应,停药后可消失。当归挥发油穴位注射可使病人出现发热、头痛、口干、恶心等反应,可自行缓解。大剂量给药,可使实验动物血压下降,剂量再加大则血压骤降,呼吸停止。当归乙醚提出物毒性较强,少量即可造成实验动物死亡。临床使用当归不可过量,服药后也应注意有无不良反应。

(2)过敏反应有报道复方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引起过敏性休克。

(3)用药不当当归辛香走窜,月经过多、有出血倾向、阴虚内热、大便溏泄者均不宜服用。用药不当会加重出血、腹泻等症状。

(4)热盛出血患者禁服,湿盛中满及大便溏泄者慎服。

(5)《本草经集注》:恶南茹。畏菖蒲、海藻、牡蒙。《药性论》恶热面。《本草蒙筌》:当归甚滑,大便泻者须忌。《雷公炮制药性解》:风邪初旺及气郁者,宜少用之。《本草经疏》:肠胃薄弱,泄泻溏薄及

一切脾胃病恶食,不思食及食不消,并禁用之,即在产后胎前亦不得人。《本草正》:凡阴中火盛者,当归能动血,亦非所宜。《本草汇言》:风寒未消,恶寒发热,表证外见者,禁用之。《药笼小品》:不宜于多痰、邪热、火嗽诸证。[各家论述]

(1)《本经》:“主咳逆上气…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

(2)《注解伤寒论》:“脉者血之府,诸血皆属心,凡通脉者必先补心益血,故张仲景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用当归之苦温以助心血。”

(3)《主治秘决》云:“当归,其用有三:心经本药一也,和血二也,治诸病夜甚三也。治上、治外,须以酒浸,可以遗坚,凡血受病须用之。眼痛不可忍者,以黄连、当归根酒浸煎服。”又云:“血壅而不流则痛,当归身辛温以散之,使气血各有所归。”

(4)李果:当归头止血而上行;身养血而中守;梢破血而下流;全活血而不走。

(5)《汤液本草》:“当归,入手少阴,以其心主血也;入足太阴,

理论研究

以其脾裹血也;人足厥阴,以其肝藏血也。头能破血,身能养血,尾能行血,用者不分,不如不使。若全用,在参、芪皆能补血;在牵牛、大黄,皆能破血,佐使定分,用者当知。从桂、附、茱萸则热;从大黄、芒硝则寒。惟酒蒸当归,又治头痛,以其诸头痛皆属木,故以血药主之。”

(6)《韩氏医通》:“当归主血分之病,川产力刚可攻,秦产力柔宜补。凡用本病宜酒制,而痰独以姜汁浸透,导血归源之理,熟地黄亦然。血虚以人参、石脂为佐,血热配以生地黄、姜黄、条芩,不绝生化之源;血积配以大黄,妇人形肥,血化为痰,二味姜浸,佐以利水药。要之,血药不容舍当归,故古方四物汤以为君,芍药为臣,地黄分生熟为佐,川芎为使,可谓典要云。”

(7)《本草汇编》:“当归治头痛,酒煮服,取其清浮而上也。治心痛,酒调末服,取其浊而半沉半浮也。治小便出血,用酒煎服,取其沉人下极也,自有高低之分如此。王海藏言,当归血药,如何治胸中咳逆上气,按当归其味辛散,乃血中气药也,况咳逆上气,有阴虚阳无所附者,故用血药补阴,则血和而气降矣。”

(8)《本草汇言》:“诸病夜甚者,血病也,宜用之,诸病虚冷者,阳无所附也,宜用之。温疟寒热,不在皮肤外肌肉内,而在皮肤中,观夫皮肤之中,营气之所会也,温疟延久,营气中虚,寒热交争,汗出洗洗,用血药养营,则营和而与卫调矣,营卫和调,何温疟之不可止乎。”

(9)《本草正》:“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大约佐之以补则补,故能养营养血,补气生精,安五脏,强形体,益神志,凡有形虚损之病,无所不宜。佐之以攻则通,故能祛痛通便,利筋骨,治拘挛、瘫痪、躁、涩等证。营虚而表不解者,佐以柴、葛、麻、桂等剂,大能散表卫热,而表不敛者,佐以大黄之类,又能固表。惟其气辛而动,故欲其静者当避之,性滑善行,大便不固者当避之。凡阴中火盛者,当归能动血,亦非所宜,阴中阳虚者,当归能养血,乃不可少。若血滞而为痢者,正所当用,其要在动、滑两字;若妇人经期血滞,临产催生,及产后儿枕作痛,具当以此为君。”

(10)《本草正义》:“归身主守,补固有功,归尾主通,逐瘀自验,而归头秉上行之性,便血溺血,崩中淋带等之阴随阳陷者,升之固宜,若吐血衄血之气火升浮者,助以温升,岂不为虎添翼?是止血二字之所当因症而施,固不可拘守其止之一字而误谓其无所不可也。且凡失血之症,气火冲激,扰动血络,而循行不守故道者,实居多数,当归之气味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