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协调逻辑与人工智能》桂起权等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次协调逻辑与人工智能》

【作 者】桂起权等著
【页 数】 766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2001.05
【ISBN号】7-307-03168-X
【价 格】33.00
【分 类】逻辑(学科: 应用 学科: 人工智能) 逻辑 人工智能
【参考文献】 桂起权等著. 次协调逻辑与人工智能.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05.

图书目录:

《次协调逻辑与人工智能》内容提要: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基地的研究成果 教育部社科基金次协调逻辑一种异常逻辑研究项目:本书分三编14章。主要内容包括:次协调逻辑及其基本原理;次协调逻辑发展简史;达科斯塔的次协调逻辑;次协调逻辑的其他分支;次协调逻辑的哲学意义等。

《次协调逻辑与人工智能》内容试读

第一编

次协调逻辑及其基本原理

第一章次协调逻辑是从哪里来的

第一节次协调思想并不神秘:几个引例

传统逻辑和由布尔与弗雷格所创的正统数理逻辑都是强调协调性的逻辑,不允许有一点儿自相矛盾。亚里士多德之后的二千年来,“禁止矛盾”一直是人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原则(即矛盾律)。主张思想革新的“次协调逻辑”却宽容得多,认为矛盾律的限制应当放宽些,因为在现实的推理中完全排除矛盾往往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当然完全不要协调性,也就不成其为逻辑。因此真理不在任何一个极端上,而在两者之间。于是乎“在矛盾中求协调”自然是最佳的选择了。这种协调性与非协调性的中间产物叫做“次协调”性,次协调逻辑就建立在“次协调”性的基础上。

次协调逻辑最早是从“谈判中的逻辑”产生出来的。几个人一起参加一个会谈,讨论一些问题,大家的意见分歧会很大,即使对于同一个名词、概念,各人出自不同立场也可以作出极不相同的解释。要把会谈统一成一个一致的意见是极为困难的,完全的协调性是做不到的。然而,老练的外交家们却善于“求同存异”,善于“在共同点上统一矛盾”(周恩来语),在会谈中达成相对的谅解,或者说求得某种“弱的协调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次协调性①。

①波兰逻辑学家雅斯可夫斯基正是以淡判过程为原型,建构第一个次协调的命题演算的。详见本书第二章的讨论。

·3·

例如,1972年在上海的“中美会谈”中同样碰到了难题。周恩来坚持,中国大陆的政府是中国推一的合法政府,台湾只是这个惟

一的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美国政府此刻与台湾尚未脱离外交关系。通常在会谈双方都坚持各自的原则立场而分歧极为严重的情况下,要寻求协调性是很伤脑筋的事。后来,协调大师周恩来和机灵的外交家基辛格终于找到了大家只要退让一步就都可以接受的协调点(更准确地说是“次协调点”)。这就是此后写到中美公报里去的那句话,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而美国政府对此不持异议。这份文件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它所提出的原则至今仍为双方格守。上海公报实际上架起了一座桥梁,跨越那分开中美两国的16000英里和22年的敌对状态。这里包含着最明显不过的次协调精神一在矛盾中求协调。钱其琛副总理指出,我们所说的一个中国是包括祖国大陆和台湾在内的一个中国。这句话比上海公报又进了一步,语义明确,毫不含糊,却又明智地避免了谁代表“一个中国”的争议。它可以成为处理台湾问题的合理基础。

现在我们来讲一个小故事,它或许有助于打破对次协调观点的神秘感。

大概是1989年的某日,《武汉晚报》上刊登了邹其斌的一篇名为《让房》的短文,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语气叙述):

在离别大约40年之后,“父亲”带着后娶的“小妈”从台湾回来了。在出租车上,“我”忽然想到,“母亲”见了“小妈”后将会是怎样一种表情呢?如何协调“母亲”与“小妈”之间的令人档尬的矛盾关系呢?

“我”的担心不是多余的。母亲见到父亲和小妈时的心情确实极为复杂和矛盾。车到时母亲迎了出来,嘴角嗡动,手在颤抖。父亲急步上前,抓住母亲那双粗糙的手,哽咽地语不成

·4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资源微信小程序:

58edu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