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立克次体学》魏曦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医用立克次体学》

【作 者】魏曦主编
【页 数】 434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4.06
【ISBN号】14119·1648
【价 格】4.90
【分 类】立克次氏体病
【参考文献】 魏曦主编. 医用立克次体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06.

图书目录:

《医用立克次体学》内容提要:

《医用立克次体学》内容试读

:,:第一篇立克次体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立克次体的概念

立克次体为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在Bergey氏细菌鉴定手册第8版中位于细菌门(Divisionbacteria)第l8部分",包括立克次体你ickettsiales)及衣原体(Chlamydiales)两目,它们的生物学特性极其类似,不仅形态结构及染色性相近,而且均为专性细胞内寄生,行二分裂增殖。所不同者为衣原体又有独特的发育周期及几乎无独立于宿主细胞的能量产生系统。它就不象立

克次体病病原体那样能主动穿入宿主细胞,并越出吞噬小体入细胞浆内繁殖(Q热立克次体例

外),而是以被动方式,即通过宿主细胞的吞噬进入,随其阻止溶酶体与吞噬小体融合而在吞噬小体内存活。衣原体目在本书另有专章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立克次体目(包含通常所称的立克次体)即指一类微小的杆状或球杆状、常呈多形性、革兰氏染色阴性、仅在宿主细胞内繁殖的微生物。由于其大小与细菌近似,能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但不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上生长,因而以往多认为立克次体的生物学性质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实际上,立克次体无论在形态结构、化学组成或自身代谢上均与细菌类似(表1-1),因而目前在分类上将立克次体列入细菌门。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某些立克次体(包括衣原体)具

有许多和细菌不同,但很类似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有些学者提出,普氏立克次体和Q热立克次

体在感染宿主细胞早期存在病毒样复制方式。立克次体隐性感染中存在所谓“不完全”或“不

活动”的病原体。用电镜放射自显影技术研究I相Q热立克次体在工细胞内的发育,发现胞浆

内仅有很少标记的立克次体,而被降解具放射活性的立克次体DNA转移到宿主细胞核的位

置,犹如“前病毒(Provirus)”一般。有人认为,微小专性细胞内寄生病原体可能有细菌样和病毒样两种不同的发育阶段。但目前尚难以证明这种设想的可靠性。

己经证明,立克次体有与革兰氏阴性菌相似的细胞壁,组成细菌胞壁肽聚糖所特有的胞壁酸及二氨基庚二酸也在立克次体中发现,并且存在与细菌内毒素性质相似的脂多糖复合物,分

表1-1立克次体、细曹及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立克次体

病毒

立克次体

细胞型

原核细胞

原核细胞非细胞含胞壁酸及二氨基

繁殖方式

二分裂二分裂复

庚二酸的细胞壁

细胞内寄生

核酸类型

DNA及RNA DNA及RNA DNA我RNA

在无生命的培养基

核糖体

+

中生长

自身代谢

在体外知胞内生

内毒素脂多糖

长速度

对抗生素敏感性

+

生长隐蔽期

+

对干扰素敏感性

(?)

米在Bergey氏手册第8版绪言中,Murray建议将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并列在“暗菌"门(Division“Scotobact

cria")内为三个纲暗菌们即化能营养原核生物门,

第一节立克次体的概念

L31

离出2-酮-3脱氧辛酮糖酸及类脂A。胞浆内含核糖体并有DNA及RNA。测得其基因组的大

小稍小于大肠杆菌者,约与奈瑟氏菌的相近。在用Renografin密度梯度纯化的斑疹伤寒群立克次体抽提物中证明有分子量约40000的超氧物变位酶(Superoxide transmutase)存在,它和大部分细菌的超氧物转位酶类似。立克次体虽然要在富于养料的宿主细胞内才能繁殖,但控制了生长和代谢的真核细胞,例如以放射线照射过或经代谢抑制剂作用过的宿主细胞以及去核细胞完全可供它们在胞内生长。其生长规律虽与细菌相同,但生长速度比一般细菌慢,如普氏立

克次体在合适条件下近9小时繁殖一代,Q热立克次体为12小时,恙虫病立克次体在组织培

养中每24小时繁殖3代。尽管有些重要的酶系统仍有待于阐明,但已证明立克次体具有相当完全的能量产生系统,能氧化三羧酸循环的许多中间产物。随立克次体的种类不同,其所利用

的主要底物也各有异。斑疹伤寒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对谷氨酸盐的氧化能力很强,Q热立克

次体主要利用丙酮酸盐,而战壕热立克次体则以琥珀酸盐和谷氨酰胺为其首要底物。在提供某些辅加底物的条件下,立克次体能在体外合成微量的蛋白质和脂类,以及特殊的大分子。除

Q热立克次体细胞碎片制剂外,立克次体均不能分解葡萄糖而获得能源。虽然立克次体具有

自身的代谢能力,但仍然为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原因目前尚不够清楚。立克次体的酶系统不完全可能与此有关。如莫氏立克次体(即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仍未发现糖酵解酶及核苷激酶,其核苷酸库十分贫乏,大多数核苷酸含量很低。虽然它能自主合成嘧啶核苷酸,但合成量太少,远不能满足其合成核酸及生命活动能量的需要,以致仍需依赖宿主细胞供给才能生长繁殖。此外,立克次体包膜的通透性功能也影响它们的正常生长繁殖。实验证明,某些立克次体的胞浆膜在特定情况下容易漏出大分子和无机离子。莫氏立克次体即与能够在胞外生长的战壕热立

克次体不同,它需要高K+/N*比例才能维持其稳定性和代谢活动。宿主细胞内环境不仅能控

制立克次体包膜的通透性,调节其内部电解质浓度,:活化或诱导产生立克次体许多酶,而且也

可提供一些必要的营养物如核苷、氨基酸或ATP等,以利于立克次体的代谢和生长繁殖。

在自然界,已经发现属于立克次体目的微生物约有60余种。'其中很大一部分不属于立克次体科,而且多数为非病原性者,或仅能使动物感染。在非立克次体科内只有巴通氏体属(Birtonella)可引起人的进行性贫血(Oroya热)或结节疹(秘鲁疣Verruga Peruana)。虽然这些类似立克次体的微生物均为二分裂增殖,但不少可在无生命的人工培养基上生长,有的具有鞭毛,·多寄生于节肢动物的各种器官,以及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的红细胞内或表面,有的也可在固定的组织细胞中发现。在立克次体科中,也有许多能使狗、牛、羊等动物致病的立克次体样微生物寄生于宿主的白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或淋巴样组织的网状细胞内。有些是与昆虫或其他无脊椎动物处于共生状态,为宿主的发育和繁殖所必需。对人类有致病性的立克次体归于立克次体科立克次体族,迄今已知约十余种。它们在嗜血节肢动物和自然界哺乳类(野生啮齿类或家畜)之间维持着持久的传染循环。节肢动物感染立克次体后,大多并不引起自身发病。如鼠蚤感染莫氏立克次体后,在肠上皮细胞内繁殖,并随粪便长期排出,但鼠蚤不死;战壕热立

克次体在体虱胃肠上皮细胞表面繁殖,可终身保存立克次体。有些立克次体(Q热、恙虫病及

斑点热群)在蜱螨体内长期繁殖,分布于全身许多组织,不但不影响其活存,而且还可经卵传递至下代,因而起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的双重作用。只有体虱感染普氏立克次体后,在肠上皮细胞内大量繁殖,最后致细胞破裂,引起虱子死亡。同样,人类病原性立克次体对于多数自然界哺乳类也是非致病的或仅为隐性传染,.有的呈一过性轻度发病。在这类动物体内立克次体也能长期保存下去,并有可能给予在动物体外寄生的嗜血节肢动物以传播媒介的机会而感染新

.4]

第一章概述

的宿主。人类罹患大多数立克次体病只是偶然地接触到自然界的这种循环。常常因生产劳动、资源开发、居民迁徙或行军作战等进入这种自然疫源地区,遭到嗜血节肢动物的侵袭而受

传染。Q热的动物~蜱-动物循环可能是立克次体在自然界维持和不断存在的基本因素,但其

传播给人主要由于病畜(牛、羊等)排泄物污染尘埃,或孕畜产仔时随胎盘及羊水释放大量微生物气溶胶于环境中,人通过呼吸道而感染。

病原性立克次体侵入人体后,多在小血管的内皮细胞及网状内皮系统中增殖,引起细胞肿胀、增生、坏死,而致微循环障碍及血栓形成,有局灶性血管炎及小血管的血管周围炎,伴有巨噬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和多核粒细胞的浸润。由于小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破裂,而现瘀斑及出血,同时因供血受阻,引起梗塞及组织坏死。局部细胞反应常在脾、肝、肾、脑、心及骨骼肌导致结节形成。在急性立克次体感染后也往往呈现慢性经过或隐性传染,病原体在体内多种器官及淋巴组织内长期括存。人的立克次体病一般不会再传染给媒介,或再继续传播下去。只是少数的如流行性斑疹伤寒及战壕热,人才可能是贮存宿主,在人与人之间由虱子传播。

第二节立克次体的分类

人类病原性立克次体按Bergey氏手册主要包含在立克次体科的立克次体族中。其分类学位置为:

原核生物界(Kingdom Procaryotae)细菌门(Division II The bacteria)

立克次体部分(Part18 The rickettsias)或立克次体纲(Class Rickettsias)立克次体目(Order Rickettsiales)立克次体科(Family Rickettsiaceae)立克次体族(Tribe Rickettsieae)

立克次体族分立克次体属(Genus Rickettsia)、柯克斯体属(Genus coxiella)及罗沙利马体属(Genus Rochalimaea)。其中除罗沙利马体属外,全是专性细胞内寄生,但柯克斯体属与立克次体属在宿主细胞内的定位不同,前者位于宿主细胞的吞噬小体,对吞噬溶酶体内的水解酶具有抗力;后者分布在细胞浆或核内。柯克斯体属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也是所有立克次体中最

强者,除了它主要是由气溶胶传播外,其他属立克次体均通过吸血节肢动物传播。根据DNA

碱基组成的克分子百分比,Q热立克次体、战壕热立克次体与立克次体属病原体之间均有明显

的区别,说明其亲缘关系较远。在立克次体属内病原体的DNA碱基比例虽然也不一致,如斑

疹伤寒群约为30,斑点热群为32~33,可以看出它们在遗传学上的关系则相当亲近。由于立

克次体DNA的鸟嘌岭加胞嘧啶克分子百分比存在差异,以及它们的生物学特性、抗原性及其

对动物和人的毒力也有所不同,因而立克次体属一般又分为三个生物型,·即斑疹伤寒群(Typhus group)、斑点热群(Spotted fever group)及恙虫病群(Scrub typhus group)如表l-2。

近年来,分子立克次体学根据碱基比例、基因组大小及DNA:DNA杂交程度的研究,进一步支

持了目前立克次体种和生物型的分类,以及种内株间具有均一性。遗传学上亲缘关系愈近者,

其DNA:DNA杂交程度愈高。同种不同株的杂交程度可达100%,而同群异种间则减低。虽然

斑疹伤寒与战壕热立克次体的碱基比例相差大约10%,它们之间也出现一定程度的杂交。至于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可溶性蛋白组成于立克次体分类,根据蛋白质总数和各成分

表1-2立克次体族的分类生

补体结合反应

DNA的

生物型

G+C克

鸡胚培养滴

外斐氏

空斑大小

可溶性抗原颗粒性

抵抗力

分子%

细胞内位置

度高嵝(最

动物易感性

(形成天数)

(乙醚提取)抗原

适温度)

普氏立克次体

(R.prowazeki)

胞浆(只加

羡死(35℃)0.75~1毫米

邸鼠易感

群特异性

种特异性

0X19

莫氏立克次体或斑梦伤寒立克次体

2930

拿大立克次

(710)

(加拿大立

(R.mooseri or R.typhi)

克次体

体可在核内)

加章大立克次体

不明)

(R.canada)

立氏立克次体

(R.rickettsi)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sibirica)

康氏立克次体

(R.conori)

3233

胞浆及核

死后2472

23毫米

豚鼠易感、

群特异性种特异性OX1及0X:

澳大利亚立克次体

小时(32℃)

58)

小蛛立克次

(小蛛立克

(R.australis)

体小威易感

次体阴性、

小蛛立克次体

派氏立克

(R.akari)

次体不明)

派氏立克次体

(R.parkeri)

恙虫

患虫病立克次体

种及型特

小跟易感

株特异性

病群

(R.tsutsugamushi)

胞浆

颜死(35℃)

意米)

OX

柯克斯体Q热

Q热立克次体或贝氏柯克斯体

种特异性

4345

胞浆空泡

颜死(35℃)

(C.burneti)

豚鼠易感

呈两相

罗沙利

战壕热立克次体或五日热罗沙利马体

战嫌热

3839

胞外

生长很差

细胞培养

不能感染

0

种特异性

种特异的

(R.quintana)

马你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