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务管见》陶武先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治务管见》

【作 者】陶武先著
【页 数】 479
【出版社】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 2014.04
【ISBN号】978-7-5073-4050-1
【价 格】60.00
【分 类】地方政治-四川-工作
【参考文献】 陶武先著. 治务管见.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04.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治务管见》内容提要:

本书作者在四川为政多年,留下来大量的施政讲话、会议发言、心得体会等文字记录,现将自己履行政务过程中留下的精彩片断讲话、发言、体会进行系统摘录,编辑成册,奉献给广大读者,作为作者对自己人生轨迹的回顾、心路历程的记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对自己为政理念、履政思路和行政方法的认识和思考,为读者提供借鉴。

《治务管见》内容试读

治务,履行政务,亦即为政者在一定的环境和社会条件下,一定的制度和文化背景中,依靠自身的能动性处理政事的实践活动。古人云:“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①,“治事者固其则,服药者固其良”②,“暗于治者,唱繁而和寡;审乎物者,力约而功峻”③。这些论述,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反映了前人对治政规律的认识和见解。今人为政更应把握“政”的规律而端正理念,顺乎“政”的时势而谋划思路,适应“政”的特点而讲究方法。

理念是对事物的理性看法和见解。为政理念是对政务活动的理性认识和价值取向。现代社会,民众是国家事务的最终决定者,民众拥护是执政的社会基础;而经济社会的发展,总是遵循其内在的逻辑和规律、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为政者既应坚守和践行以民为本、履职为民的核心理念,致力于亲民、惠民、利民;也应树立和强化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发展趋势的现代意识,着力于有效推动施治实践。

思路是思维活动的路径和轨迹。正确的思路,源自对客观

①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

②唐·令狐德:《周书》。

③晋·陆机:《演连珠》。

1

治务管见

情况的准确了解和探究,源自对客观态势的理性分析和判断,源自对客观规律的不断认识和升华。通过对客观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全面综合而确立的工作思路,具有概括性、超前性和指导性。这种“分析”与“综合”的过程,就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上情与下情的辩证统一的过程。惟其如此,才能知实情、出实策、干实事、见实效。

方法是实现目的的方式和手段。毛泽东曾用过河要有桥或船的形象比喻,深刻阐述领导方法的重要性。实践表明,较好的施治效果,总是同运用正确的方法相联系。特别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面对生动丰富的实践,为政者运用领导方法的态度和技巧,讲求领导方法的自觉与程度,直接影响施治目标的实现。正所谓,方法不同,效果迥异。方法失当,事与愿违;方法对路,事半功倍。

理念、思路、方法既相互区别、又辩证统一。体现在为政实践中,转化为方向,升华为原则,聚合为能力。方向明确则不迷途,原则清晰则不逾矩,能力具备则能成事。如此,履职做事才能顺势而为、协力而从,避免大的失误,接近预定目标。

为政施治,总是处于一时、一域、一职,免不了显映出时代烙印、区域实际、职位特点和个人风格。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留下片段讲话、发言、体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自己对为政理念、履政思路和行政方法的认识和思考。现摘录成集,算是对人生轨迹的回顾、心路历程的记忆。这些只言片语虽是一管之见,但若能对读者提供一点借鉴或警训,则幸莫大焉!

作者

2013年5月

2

一、坚持为民执政践行以民为本

(一)为民执政是根本

1.人心向背事关执政党兴衰存亡

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历史和实践表明,尽管执政的时空条件不同,执政的基本方略各异,但执政的基础始终是广大民众。人心向背,始终是决定一个政权、一个政党兴衰存亡的根本性问题。

-2005年2月18日在四川省省级机关党

员干部报告会上的讲话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翻开中国历史长卷,不少王朝开国时期都注重争取民心、励精图治,但随着执政日久,奢靡腐化泛滥,民心逐渐丧失,国运逐渐衰亡,形成由盛而衰、始兴终亡的“历史周期”。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存在着丰富的民本思想,从盘庚的“重德重民”到周公的“敬天保民”、再到孔子的“重仁爱民”,从孟子的“民贵君轻”到荀子的“君

3

治务管见

舟民水”、再到宋人苏舜卿的“民为邦本”,深刻揭示了“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道理。历代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多用荀子“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警语来告诫当政者要善待民众。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明鉴者甚少。秦统一六国,可谓深得民心,但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秦王朝不是着眼于百姓各得其所,而是一味地奉行严刑峻法,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结果短短15年便改朝换代。以至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感叹:“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唐朝建立后,唐太宗纳谏举贤,轻徭薄赋,改革吏治,促进了生产力的繁荣发展,成就了空前昌盛的“贞观之治”。唐玄宗前期亦励精图治、甚有作为,出现了“开元盛世”,后期却开始享乐腐化,官吏贪污受贿成风,搜刮、欺压百姓,终于在天宝年间引发“安史之乱”,唐王朝也由盛而衰。明朝的崇祯皇帝在位17年,连年灾荒,民生凋敝,朝廷和各级官吏既没有恢复生产的举措,也没有动用“库银”救灾济民,而是变本加厉地横征暴敛,大肆进行“剿寇”行动,各级官吏贪污腐化,民众不堪重负,纷纷揭竿而起,明王朝最终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考察中国历代王朝更替的历史,其兴衰成败的原因复杂,但最根本的是民心向背。人心所向,政乃兴;人心所背,政乃亡。统治者“重民”,则“其兴也勃焉”;统治者“薄民”,则“其亡也忽焉”。这就是所谓的历史周期律。

2005年2月18日在四川省省级机关党

员干部报告会上的讲话

现代社会,民众是国家事务的最终决定者,民心决定着政

4

一、坚持为民执政践行以民为本

党的执政资格;失去广大民众利益的代表性,就必然失去执政的社会基础。从苏共执政历程看,斯大林后期,计划体制的僵化和经济建设的停滞,导致人民生活得不到应有改善,引起了民众的不满;从赫鲁晓夫开始,苏共从局部腐败到形成特权阶层,更是严重损害民众利益。剧变前的民意调查显示,认为苏共代表民众的仅有7%,而认为它代表官员和机关人员的却高达85%。这充分表明,苏共已失去广大民众的信任和支持,丧失政权只是时间问题。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代表广大民众利益是其本质属性,背离这一属性,就会失去民心,动摇执政根基。因此,必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006年11月16日在观看电视片《居

安思危一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后的发言

在现代民主政治中,公共权力的使用、执行权力的人选、权力运行的监督、施权绩效的评价,都取决于民众。可以说,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共性特征,就是民心决定着政党的执政资格和执政合法性。这也决定了现代意义的政党都具有两大基本功能:一方面向社会作出反应,代表一定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又向社会施以控制,努力贯彻或推行自己的政策主张。任何一个政党获得执政地位、执掌国家权力后,根本任务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基本职责是进行社会整合、建设有序社会,进而获得社会多数的支持和拥护,有效地扩大执政的民众基础。为此,应既注重控制政权,又注重引导社会,努力把掌握政权与引导社会真正统一起来,而不是仅仅依靠国家强制力量进行施权。否则,就得不到民众的信任,就

5

治务管见

会最终失去执政地位。从上世纪后期开始,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垮台的事实,有力地说明了一个道理:任何

一个执政党,不管它资格多老,执政时间多长,过去多么强大,如果在长期执政中忽视多数人的权益,甚至蜕变为既得利益集团,必然失去多数人的支持和认同,失去执政的合法性,最终丧失执政地位。

2005年2月18日在四川省省级机关党

员千部报告会上的讲话

认真总结、深人思考,教训可以转化为财富,经验可以上升为科学。审视汉源事件①从孕育、发生到处置、化解的全过程,给我们重要的启示在于,它再次验证了一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定律:人心向背是执政的基础。而人民群众对执政者的拥护程度,取决于执政者给人民群众带来利益的程度。

政策规定都有时空条件,制定完善政策关键在保障现实利益。任何政策规定都有生命周期,都有适用的时空条件。从时间上看,“过去的政策适应于过去,现在的政策适应于现在。”政策应当随着体制转轨等情况变化而修订完善。从空间上看,政策覆盖特定群体,是作用于多数人的规定。引发汉源事件的重要原因在于,过去的政策补偿标准较低而未能及时调整,难以客观地保障多数移民群众的现实利益。事后,调整了相关的政策规定,反映了多数人的合理要求,民众就理解了、认同了。事实告诫我们,实施政策,一定要通盘考虑政策是否适用于现实的时空条件,是否能得到大多数群众的认同,

①2004年10月四川省汉源县因瀑布沟水电站移民搬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