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垦务研究 第1辑》内蒙古档案局,内蒙古档案馆|(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内蒙古垦务研究 第1辑》

【作 者】内蒙古档案局,内蒙古档案馆
【页 数】 334
【出版社】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1990.11
【ISBN号】7-204-01295-X
【参考文献】 内蒙古档案局,内蒙古档案馆. 内蒙古垦务研究 第1辑.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0.11.

图书目录:

《内蒙古垦务研究 第1辑》内容提要:

《内蒙古垦务研究 第1辑》内容试读

放垦区蒙古族人民生产及生活习惯演变浅述

内蒙古党校经济研究员

厚和

内蒙古农牧经管站高级畜牧师陈志远

从清朝统一中国到19世纪初,整个内蒙古地区经历了近两个世纪的和平安定时期。当时蒙古社会虽然仍是封建牧奴制的生产关系,但是由于社会安定,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使畜牧业生产呈现出长期稳定发展、较为繁荣的局面。蒙古族地区的人民则以畜牧业生产为主,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这期间牲畜头数大量增加,据文献记载,清皇室政府、旗扎萨克、寺庙的牲畜以千万计。仅皇室牧场就有10万匹马、6万头牛、20万只羊。各旗承放的官羊就不下160万只,牛马驼大畜50万头,加上人民群众的性畜几百万头,蒙古旗地区的性畜已达千万头只。

从17世纪开始从内地逃来的汉人,在内蒙古地区开荒种地、经营农业,同时也有少数蒙古人把农业作为副业经营。到了清代,由于放垦蒙地,一批批农民象潮水一样涌入内蒙古地区。人口的大量流入和耕地面积的日益扩大,成为不可遏止的洪流,使内蒙古社会的政治、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政治上的重大变化是内蒙古地区府、厅、州、县的设置和蒙古封建领主制的削弱;经济上最大的变化是封建王公土地所有制的动摇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这些变化引起了放垦区的蒙古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变化。

一、放垦区蒙古族人民在生产上的变化

(一)垦区农业的大发展,迫使许多蒙古族人民不得不放弃以牧为主的经营方式,逐渐转向以农业为主或半农半牧的生产经营方式。放垦后越来越多的汉人迁入内蒙古地区,越来越多的耕地被开辟出来,牧场逐渐缩小,许多蒙古族人民由游牧变为定居,由经营畜牧业变成经营农业或农牧兼营,相继出现了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到内蒙古地区开荒种地的农民,以山西、河北、山东、陕西、河南省的人最多。山西、陕西来呼和浩特市、包头、土默特、鄂尔多斯等地带;河北人多到热河、察哈尔和喀喇沁一带;山东人到东北各蒙旗。因此,农业就在土默特川、察哈尔、喀喇沁、赤峰、哲里木、兴安盟和两个郭尔罗斯旗的从西到东的狭长地带内普遍发展起来。当时的汉民有几百万人,蒙古族人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也有上百万人。

(二)放垦后农业生产有飞速的发展,而畜牧业生产受到严重的打击。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和发展。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为土地的租佃、典押和买卖打开了方便之门。土地的买卖导致了新的阶级关系的分化,某些贵族因出卖了土地而开始没落,某些牧民因经济上升,从原来的牧奴开始变成了地主,这种趋势的发展,动摇了贵族的经济地位和促进封建领主制度的崩遗。这种生产关系的演变对蒙古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三)放垦后农业生产的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内蒙古地区生产力的发展。蒙汉族人民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通过相互学习,提高了农牧业生产的技能。蒙古族人民以牧业为主,也少种一些“靠天田”,从汉族人民那里学到了兴修水利、掌握农时、开畦培垄等田间管理技术,也学会了种植瓜果蔬菜,丰富了人民的食品种类。到了清末,这些地区的蒙古族人民已经是“农重于牧,操作也如汉人”了。同样,汉族人民也从蒙古族人民那里学会了许多东西,特别是学会了放牧技术。在蒙汉杂居地区,蒙古族人

一2一

民从事农业之后,也就从游牧改为定居,或走向半定居的生活。农业的发展对畜牧业也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牧民可以直接将畜产品交换成农产品,也得到饲养性畜的干草、饲料等等。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在农牧并存和互相促进的情况下,有了相应的发展。

(四)放垦以后,内蒙古地区的商业,已不是仅限于通贡、互市的狭窄范围,而是有大批商人进行贸易,并影响部分蒙古人转营商业。贸易越来越从贵族需要的范围扩大到更广泛的适应人民群众的需要,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变化。大批汉族商人,从四面

八方来到内蒙古地区经商,从蒙古人那里收购原料、畜产品以及土特产品,贩卖各种各样的日常必需品。久之,他们逐渐居住下来,发展了原有的中小城市并形成了许多新的城镇,如绥远城、张家口、多伦、赤峰、经棚、小库伦、通辽、大板等等。回来时带回一批茶、布、水烟、糖及日常用品。也有些蒙古人因商业上的需要,则开始经营运输业。总的来说,商业的发展,起着沟通内蒙古地区与内地物资交流的积极作用,从而促进了内蒙古地区农、牧业的相应发展。

(五)放垦后,由于城市和居民点的不断出现和发展,以商品性生产为主的独立手工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一些城镇中出现了铁匠、毡匠、皮匠、木匠和泥水匠等手工业作坊。蒙古族人民也有一些人开始从事手工业生产。手工业者除制造农牧业生产工具外,还制造了各种日用品、器弧和宗教用品如铜器、锡器、金银器、木碗、首饰、靴子、马鞍具等等,还制造蜡烛、绒香、佛像、法器。修盖庙宇、绘图、塑像等等的汉蒙匠人到处可见。随着农业的发展,内蒙古各地的酿酒烧锅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有些蒙古族王公、庙仓和牧主、地主均纷纷经营大的烧锅,利润相当可观。

(六)放垦后,各种自然资源也有很大的开发。如呼伦贝尔、扎鲁特、阿鲁科尔沁、苏尼特、乌珠穆沁、察哈尔、鄂尔多斯及

-3—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