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外治法》屠庆祝,孙玉晖,万晓云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脾胃病外治法》

【作 者】屠庆祝,孙玉晖,万晓云主编
【页 数】 371
【出版社】 济南:济南出版社 , 2018.10
【ISBN号】978-7-5488-3459-5
【价 格】75.00
【分 类】脾胃病-外治法
【参考文献】 屠庆祝,孙玉晖,万晓云主编. 脾胃病外治法. 济南:济南出版社, 2018.10.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脾胃病外治法》内容提要:

《脾胃病外治法》内容试读

第一章概论

中医外治疗法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宝贵遗产,是我国劳动人民和古代医家在长期与疾病做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方法独特、疗效显著,备受历代医家的推崇。被誉为“外治之宗”的清代著名医家吴师机曾盛赞外治法日:“神奇变幻,上可以

发泄造化五行之奥蕴,下亦扶危救急,层见叠出而不穷。且治在外则无禁制,

无室碍,无牵掣,无沾滞。世有博通之医,当于此见其才。”

中医外治法具有作用迅速、简便廉验、易学易用、容易推广、使用安全、

毒副作用少等特点,包括针灸、按摩、熏洗、敷贴、膏药、脐疗、足疗、耳穴疗法、物理疗法等百余种方法。与内治法相比,它具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对“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尤其对危重病症,更能显示出其治疗之独特,故有“良丁(高明的医生)不废外治”之说。

现如今,中医外治法之发展前景十分可观。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传统的中医外治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更是在具体的应用方法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进行了诸多改进,使中医外治的新方法、新器具、新剂型不断产生,提高了传统方法的疗效,丰富了理论上的内容,更增添了许多现代化的色彩,令人耳目一新。

由于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防病治病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在当今部分药物成为公害的情况下,医学发展的新趋势是寻找更为理想、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方法。中医外治法中的某些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原始性及更适应现代人心理的诸多优越性,所以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也逐渐为越来越广泛

的医界同仁所看重。由于现代人生活条件优越,往往在接受口服中药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改变给药途径是中医药界面临的新课题。中医外治既可保持中医辨证论治的传统,又可避免口服中药之苦,正可面对这样一种新的形势。近年来,现代医学也认识到全身用药,尤其是化学药物对人体产生的危害,主张定向用药。这些治法的改变也给中医外治法的研究与开发带来机遇,中医同仁应不失时机地努力研究,使这一古老的治法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可牌胃病

42

第一节中医外治法的起源

外治法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方法众多,备受历代医家的重视。其渊源已难稽考,但从文献记载、出土文物及社会发展规律等方面探索,这种治法可追溯到远古时代。

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中常常因感受风寒等外邪而发生恶寒、发热头痛及全身不适等病症。以畏寒为主者,常就火以取暖,经火热之气烘烤后,往往因周身汗出而使疾病痊愈;在生存觅食过程中,当坠落跌打或被虫蚁禽兽咬伤后,或肢体某处发生疼痛不适时,用树叶、草茎之类涂敷伤口的过程

中,逐渐发现有些植物外敷能减轻疼痛和止血,甚至能加快伤口愈合,或经按、揉、掐、摩也可使病情好转。这就是中医外治的萌芽,可以说这些中医

外治方法是最早的医事活动,它早于内治法。

中医外治法的起源与火有密切的关系。据考古学家发现,大约在50万

年前,北京猿人已经学会了用火取暖和烧烤食物。先古人类在烘火取暖时发现火能够缓解或消除身体的疼痛或某些不适感,之后,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先祖们逐步发现和体会到用兽皮、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或草木等,通过局部加温来减轻或消除某些疼痛,于是便产生了热熨法;用树叶、柴草点燃熏烤某一固定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不适症状,便产生了熏法等外治法。同熨、熏相类似,灸法也与火有关。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就有艾灸的记载。《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北方者…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灸焫,就是指艾灸。这说明用灸法来治疗脏腑虚寒、腹部胀满是与地域、气候和疾病特点密切相关的。从上可见,熨法、熏法、灸法等都是源于火在医疗上的应用。

砭石可以说是外治法最早的外治工具,《说文解字》记载:“砭,以石刺病也。”《山海经》说:“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郭璞注:“可

43●

“渍形”“摩”“浴”“熨”皆为外治法。同时,《内经》中还有外治方剂的记载,如《痈疽篇》记载,治疗米疽“疏砭之,涂以豕膏”。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在继承《黄帝内经》《难经》的学术基础上,创立了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的辨证论治体系。该书不仅记载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内服方,而且介绍了不少外治法。《伤寒论》载:“阳气佛郁在表,当解之、熏之。”并用雄黄熏治狐惑病蚀于肛者,用百合方洗身治百合病,用苦参汤熏洗阴部治狐惑病。另外,点药恪法、药摩顶法、吹喉法、舌下含药法、灌耳法、坐药法(纳阴道法)、导法(蜜煎导法)、扑粉法等外治法亦有记载,并且列举诸法,有证有方,方法齐备。《金匮要略》中治疗中喝,用“屈草带绕喝人脐,使三两人溺其中令温”之法是较早的脐疗方法。张仲景虽然长于方药,但也很重视针药并用。《伤寒杂病论》中直接与针灸有关的原文就有60多条。如《伤寒论》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

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说明针药各有所长,针药并用,各取其长。因此,

张仲景在外治方面的学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魏晋及隋唐时期

魏晋时代著名针灸学家皇甫谧,将《素问》《灵枢》和《明堂孔穴针灸治

法】

要》的针灸内容汇而为一,编撰成《针灸甲乙经》,标志着外治法中的针灸疗

法已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并成为祖国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葛洪的《玉函方》,后经陶弘景、杨用道增补,成为现流传的《肘后备急方》,该书将外治法用于某些急症的治疗。如“救卒中恶死”,“以绵渍好酒中,须臾,置死人鼻中,手按令汁入鼻中,并持其手足,莫令惊”,或“取皂荚如大豆,吹其两鼻中,嚏则气通矣”,或“以管吹下部,令数人互吹之,气通则活”。说明可用滴鼻、吹鼻或吹肛法治疗。

如“治卒心痛…取灶下热灰,筛去炭分,以布囊贮,令灼灼尔,便更番以熨痛上,冷更熬热。”说明可用热熨法治疗卒心痛。此外,该书还将灸法的作用、效果、操作、宜忌等做了全面论述,收录针灸医方109条,其中99条为灸方,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30多种病症,尤以急症用灸

见长,如救治卒中恶死昏迷、寒湿霍乱的吐泻、卒发癫狂及痈疽、犬咬、蝎

6

螫等。为了急救方便,葛洪还提出了竹茹灸、黄蜡灸、纸屑灸等,这样一方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