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秉钧》林燕,潘桂娟|(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高秉钧》

【作 者】林燕,潘桂娟
【丛书名】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页 数】 160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22.06
【ISBN号】978-7-5132-6695-6
【价 格】49.00
【分 类】中医临床-经验-中国-清代
【参考文献】 林燕,潘桂娟. 高秉钧.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22.06.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高秉钧》内容提要:

高秉钧,字锦庭,号心得;生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卒于清道光七年(1827);锡山(今江苏无锡)人;清代外科名家,中医外科学三大学派之“心得派”的奠基人,代表著作为《疡科心得集》。高秉钧以《黄帝内经》为本,精通内科、外科,尤擅长疮疡病诊治;首次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领域,创立疡科“按部求因”辨证方法,开温病理论与外科结合之先河;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创立了类证鉴别理论;认为“治外必本于内”,主张“外治法即内治法”,即对外科疾病采用内外同治之法。这一治疗原则,对后世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内容包括高秉钧的生平概述、著作简介、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及后世影响等。

《高秉钧》内容试读

高秉钓

生平概述

002

高秉钧,字锦庭,号心得;生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卒于清道光七年(1827):锡山(今江苏无锡)人。清代外科名家,中医外科学三大学派之“心得派”的奠基人,代表著作为《疡科心得集》。高秉钧的传世著作,还有《高氏医案》《谦益斋外科医案》二书。《高氏医案》为其门人整理,未曾刊刻,仅以抄本传世;《谦益斋外科医案》系其子高鼎汾手辑而成。《高氏医案》《谦益斋外科医案》均是高秉钧的医案著作。高秉钧以《黄帝内经》为本,精通内科、外科,尤擅长外科疮疡诊治;首次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领域,创立疡科“按部求因”学说,开温病理论与外科结合之先河: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创立类证鉴别理论;认为“治外必本于内”,主张“外治法即内治法”,即对外科疾病采用内外同治之法。这一治疗原则,对后世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时代背景

(一)医学背景

明代至清代中期,是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而明末至清代中期,也正是中医外科学发展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很多富有创新精神的外科医家。他们遵循经典理论,注重临床实践,不断提出新的理论和观点,创作了大量外科著作,在外科领域,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推动中医外科学更趋于完善。

1.对医学典籍的尊崇

从明代中期开始,围绕医学理论与古代医家学说及其医疗经验,流派

高中医历代名家华术研究丛书1高乘销生平概述

003

之争渐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古代医籍的整理与研究。在此基础上,进入清代后,考据之风开始盛行,在整理、考订、辑复古代文献方面,取得了多方面的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果。自清康熙时代始,医家尊祟经典成为时尚,许多经典注家应运而生,复古之风盛极一时。许多学者对历代名家古医籍做了大量考证与注解,产生了很大的学术影响。其中,清初著名医家张志聪主持编著的《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和《黄帝内经灵枢集注》,皆是影响颇大的《黄帝内经》全注本。这些促进了中医学高水平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2.温病学说的发展

清代,苏州医学进入鼎盛时期。代表这一时期医学成就之一的温病学说,也产生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浙地区。温病学说发展至清代,其理论已经成熟。其奠基人吴有性,及“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都是江浙人士。其他,如陈平伯、张瑞、余霖、周扬俊、戴天章、柳宝诒等一些颇有成就的温病名家,也都是江浙人士。这些医学名家,在

学术上相得益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温病学说的内容。正因为当时以温病名家为代表的一批医家,对温病的医疗实践和理论上的发展,使温病在理、法、方、药上自成体系,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温病学说,从而使温病学成为独立于伤寒之外的外感热病诊治体系。其中,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和三焦辨证理论,既补充了伤寒学说的不足,又与伤寒学说互为羽翼,使中医学对外感热病的理论、诊断与预防等,向着更加完善的方向继续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温病学说的应用,对遏制疫病做出重要贡献这一事实,反映出温病理论当时已处于比较系统和成熟的阶段。同时,温病既为外科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思路,也为温病理论在外科疾病方面的应用打开了一条通

道。部分医家,特别是外科医家,开始在临证中探讨外科疾病与温病理论

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将温病学说引人外科理论体系。温病理论对高秉钧的

004

医学思想产生了较大影响,他首次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运用温病理论辨治外科疾病。这一重要学术特点,很明显地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3.外科学术思想的争鸣

从明末至清代中期,外科医家围绕化脓性疾病脓已成,是否应该早期手术切开引流,以及非药石所能治愈的外科疾病,是否需要采用手术治疗等问题,产生了更加激烈的争鸣。因此,在外科领域,形成了“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三大学派。这一争鸣的最终结果,是“非手术派”占了上风,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中医外科内治法的发展,甚至对后世中医外科学的学术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比较研究明清外科三大学派,发现陈实功、王洪绪、高秉钧三位代表医家,均十分强调内治,只是对外治法在中医外科中应占的地位,看法有所不同。三位医家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且互为补充,互相完善。

此外,明清时期重视理论研究的倾向,也使得外科医家逐步将对内治

法研究放在了较为突出的位置。虽然这个过程经历比较漫长,但其方向是肯定的。他们将四诊、八纲、脏腑、经络、气血、三焦等内容,应用于外科证治,促进了中医外科辨证施治的系统化。外科医家们逐渐开始接受并强调辨证施治、理法方药在外科中的正确应用;治病求本、标本缓急、扶正祛邪、三因制宜等中医治疗原则,也在外科临床中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和灵活运用。如明·薛己就曾指出,“夫痈疽疮疖,皆由气血壅滞而生,当推其虚实表里而早治之”。王洪绪则将外科病证分为阴阳两大类,“夫红痈乃阳实之证,气血热而毒滞:白疽乃阴虚之证,气血寒而毒凝”。对于标本缓急治则的运用,薛己指出“当审其经络受证,标本缓急以治之。若病急而元气实者,先治其标:病缓而元气虚者,先治其本;或病急而元气又虚者必先于治本,而兼以治标”(《外科枢要·论疮疡当明本末虚实》)。这些充分体现了辨证施治原则在外科领域中的广泛运用。

参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高乘钧生平概述

005

4.外科手术水平的成熟

明末清初,在外科学术之争中,以外治法为主导的外科传统思想,同时也占据优势。一些外科医家,在前人基础上做了新的有益探索,使外科疾病的手术治疗水平得到提高和发展。例如,清·钱思元曾记载,一佚名外科医生为一位患者做过阑尾切除术;王孟英根据祖父的资料,记录了一例脾切除术;外科医生顾世澄开展了唇裂修补术、阴道闭锁手术等;赵镰对因包皮过长、包裹龟头过紧致包茎炎,进行手术治疗等。除上述外科手术外,明·顾世澄《疡医大全》中,还记载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例资料,如耳再植、鼻再植的手术,断指再植手术,以及鼻、阴茎的再造术等;清·郑玉坛的《外科图形脉证》中,还记有肠损伤缝合、煮针、麻醉及弹丸剔除手术。

5.外科疾病认识的进步

在外科疾病方面,对疮疡、瘿瘤、瘰疬、肛肠病等有了新的认识。疮疡方面,元·杨清叟《仙传外科集验方》论及疗疮走黄的危险性;明·申斗垣论及颜面疗疮的危险性,如《外科启玄》中,描述了“羊须疗”的症状。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对岩(即恶性肿瘤)也有了不少新的认识。明·薛己则注意到乳腺肿块早期的局部皮肤下陷,并以此作为乳岩的诊断标准。明清时期医家祁坤的《外科大成》,在前人基础上对锁肛痔(即直肠癌)的症状和诊断要点有准确的阐述。

这些观点都对高秉钧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些还在其书中各篇论述中得到了体现。可以说,《疡科心得集》是高秉钧毕生学术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清代中期以前中医外科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二)地域特色

1.江苏人文荟萃,名医辈出

社会的稳定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经济文化的繁荣发达,是医学

006

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宋代以前,江苏地域内的医学事业,除南京外,徐州、扬州及苏州一带发展尤为突出。宋代以后,中原地区战乱频发,而江南地区社会相对安定,随着朝廷的南迁,政治地位日益显要,为江南的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加之江南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农作物产量高,到南宋时已有“苏民精于农事,亩常收米三石”的记载。明初建都南京,政通人和,对外开放,郑和七次下西洋,再次促进了江南经济文化发展。

时至清代,“江苏田赋已当天下十之三,漕粮十之五,关税十之七,盐课五之三”。江苏雕版印刷、木刻、建筑各具特色,誉满天下,如《周忠毅公奏议》称誉“江苏之东南一带,则尤国家之根本之本也”。至清末,上海的崛起,一跃成为我国首屈一指的海港和商城,有力地推动了江南经济文化的发展。

因此,这一时期是中医发展的极盛时期,涌现出众多医家和医籍,尤以江南医家及著作为多。其中,苏州、上海居多,其次是扬州、无锡等地。

此时期不仅医家医著同步增加,且名家名著层出不穷。明·王肯堂历时11

年,编撰《证治准绳》44卷40册,与《本草纲目》《景岳全书》齐名,世所竞传,是17世纪流传最广的医著之一。明·薛已所著《疠疡机要》,是

中国重要的麻风病专著。

由于学术氛围的活跃,外科的发展也达到全盛时期。此时期外科名家辈出,突出的特点是产生了中医外科三大学术流派,创始人全部出自江苏省。即:以明代江苏南通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为代表作的“正宗派”,以清代江苏苏州王维德所著《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作的“全生派”,以清代江苏无锡高秉钧所著《疡科心得集》为代表作的“心得派”。

2.江浙气候湿热,温病、疮疡病高发

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浙江,是当时经济最发达、最富庶的地区。这

一地区气候湿热且河流密集,加之因交通便利,故人口流动大。因此,这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