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推进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王小艳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协同推进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 者】王小艳著
【页 数】 188
【出版社】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出版社 , 2022.01
【ISBN号】978-7-5731-0324-6
【价 格】58.00
【分 类】环境保护-关系-中国经济-经济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王小艳著. 协同推进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出版社, 2022.01.

图书目录:

《协同推进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方针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中如何推进生产力取得了大幅提高,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及在此过程中逐渐显现出的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生态破坏、资源消耗、气候恶化导致经济可持续发展遭遇严峻挑战。

《协同推进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内容试读

第1章绪论

党的十八以来,为应对资源环境承载力逼近极限、传统发展方式不可持续的问题,我国将绿色发展理念作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实行了一系列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的绿色发展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压力,并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环境高水平保护仍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口。探索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的有效路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本章共分为4节,第1节明确选题背景和意义;第2节对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并提出本书的研究命题;第3节对本书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进行阐释:第4节是本章小结。

1.1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方针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中推进了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在此过程中也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生态破坏、资源消耗、气候恶化问题导致经济可持续发展遭遇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单纯依靠刺激政策和政府对经济大规模直接干预的增长,只治标、不治本,而建立在大量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基础上的增长则更难以持久。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并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国绿色发展理念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一个基本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发展理念的系列阐述,升华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和“实践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正确处理好

协同推进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这些理念为中国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思想观”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我国也实行了一系列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的绿色发展政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我国必须在“十一五”期间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其实是低碳经济作用于社会运行的合意结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我国在今后的五年里将继续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计划,大力“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并规定了一系列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约束性指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

产总值CO2排放量降低17%,此外,还对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做出了规定,要

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放在治国理政的优先地位”,“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考评机制”。在2015年3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将“绿色化”定性为“政治任务”。不仅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发展方式的“绿色化”,而且要使之成为高级别价值取向。并指出“绿色化”的阶段性目标,就是“推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加快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破解发展难题“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十三五”规划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后的首个五年规划,公报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并用大量的篇幅强调坚持绿色发展,表明了党中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和信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从制度建设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通过了《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政策,包括《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2

第1章绪

《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规划环境

影响评价条例X企业节能规划审核指南X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等规范性文件。还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环境保护的具体方案,比如《中国应对

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单位GDP能耗统计指标体

系实施方案》《单位GDP能耗监测体系实施方案》《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

实施方案》《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等。2014年,面对雾霾围城,中国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十条”):2015年,应对水危机,中国出台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就在上个月,为推动土地修复,中国颁布了《土壤污

染防治行动计划X“土十条”)。同样在2015年,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

的新《环境保护法法》实施,而为中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做出顶层设计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也获得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2016年印发的《“互联网+”绿色生态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形成覆盖主要生态要素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动态监测网络,2015年修订、2016年生效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等都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环境污染防治、改善环境民生的重视。与此相适应的是,执法督政机制不断突破。环境评价机制逐步理顺,垂直管理改革稳步推进,环保部、中编办筹划的“三步走”路线图出台,省级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也已经开展试点;执法机制得到创新,环境监察机构法律地位逐步加强,环、公、检、法联合机制不断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也被提上日程。环境治理体系也不断规范,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地方版防治方案陆续出台,农村环境治理投入加大,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不断拓展,生态环境违法成本不断提高。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法律体系更加健全,“依法治污”的法治保障更加有力,依法行政的制度约束更加严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充分体现“绿色”,堪称一部“绿色”民法典,在各个分编中,多个条款规定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生态环境领域高质量立法取得了突出成效,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理念的深入、政策的实施以及法治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压力,并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尤其是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指引下,我国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推进生态环境领域

3

协同推进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进展。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下降,“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生态环境9项约束性指标圆满超额完成。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0%.同比上升5.0个百分点。202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占全部地级及以上城

市数的59.9%,同比增加45个。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8.3%。1940个国

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83.4%,同比上升8.5个百分点;

劣V类为0.6%,同比下降2.8个百分点。经初步核算,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

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1.0%,比2015年下降18.8%,完成“十三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8%的目标。

虽然,我们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生态环保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传统粗放式发展累积的历史遗留问题还较多,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与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任务依然繁重。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从空气质量来看,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依然有180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53.4%的比重,有16个城市优良天数比例低于50%:337个城市累计发生严重污染452天、重度污

染1666天,比2018年增加88天,以PM2.5、PM10和O3为首要污染物的

天数分别占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的78.8%、19.8%和2.0%。从水资源污染情

况来看,2019年,全国地表水监测的1931个水质断面中,仍然存在劣V类,

占3.4%,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开展水质监

测的110个重要湖泊(水库)中,劣V类占7.3%,比2018年下降0.8个百

分点,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监测的33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902个在用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断面(点位)中,依然有72个未实现全年达标,占8.0%;全国10168个国家级地下水水质监测

点中V类占66.9%,V类占18.8%;全国2830处浅层地下水水质监测井中,

V类占30.0%,V类占46.2%,超标指标为锰、总硬度、碘化物、溶解性总

固体、铁、氟化物、氨氮、钠、硫酸盐和氯化物。从农业面源来看,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39.2%,比2017年上升1.4个百分点;农药利用率为39.8%,比2017年上升1.0个百分点;影响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物是重金属,其中镉为首要污染物。从水土流失来看,

第1章绪

根据2018年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全国水土流失面积273.69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15.09万平方千米,风力侵蚀面积158.60万平方千米。从荒漠化和沙化来看,根据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1.16万平方千米,沙化土地面积为172.12万平方千米。从

生态质量来看:2019年,全国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值为51.3,生态质

量一般。其中生态质量优和良的县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4.7%,一般的县域面积占22.7%,较差和差的县域面积占32.6%,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甘肃中西部、西藏西部和新疆大部。817个开展生态环境动态变化评价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中,与2017年相比,2019年生态环境变差的占9.5%。从受威胁物种来看,全国34450种已知高等植物的评估结果显示,需要重点关注和保护的高等植物10102种,占评估物种总数的29.3%,其中受威肋

的3767种、近危等级(NT)的2723种。4357种已知脊椎动物(除海洋鱼

类)的评估结果显示,需要重点关注和保护的脊椎动物2471种,占评估物种总数的56.7%,其中受威胁的932种、近危等级的598种。9302种已知大型真菌的评估结果显示,需要重点关注和保护的大型真菌6538种,占评估物种总数的70.3%,其中受威胁的97种、近危等级的101种。从能源消耗来看,经初步核算,2019年能源消费总量48.6亿吨标准煤,比2018年增长3.3%,煤炭消费量增长1.0%,原油消费量增长6.8%,天然气消费量增长8.6%,电力消费量增长4.5%。可见,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要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将绿色发展作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和全体人民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升华,对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目标、任务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日益深刻,必将指引我们更好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1.2研究意义

本研究从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绿色发展理论与协同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对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对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效

协同推进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率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对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协同推进的对策路径并从微观层面构建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推进模式。其研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本研究将在环境治理理论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架构内,对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阐释,系统分析协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环境高水平保护的机制,认为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力,高质量发展是高水平保护的加速器,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效率评价体系,构建协同推进模型,将开拓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环境高水平保护的新视域,充实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研究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问题,有助于推进各级地方协同模式的不断创新。通过效率评价可以诊断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或者不同时间同一地方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效率表现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有效的可供借鉴的措施。同时,综合考虑影响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修正绩效计划,通过协同模式的调整和政策的创新来落实新的绩效计划,可以探索更加有效的协同模式

(3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问题的实质是在促进经济高效发展的同时对优质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研究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模式,探索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有助于各级地方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更加有效的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促进各地树立和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真正实现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高水平保护、在高水平保护中促进高质量发展。

1.2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关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西方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早,1962年蕾切尔·卡逊出版的《寂静的春天》带来了西方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重新思考,该书就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的严重损害向全世界发出了警示,也推动了世界各国对环境治理的研究。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中提出了著名的“增长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