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质心物竞第一轮暑期课程【第一轮】细胞生物学分裂内膜系统骨架|百度云网盘

    质心物竞第一轮暑期课程细胞生物学分裂内膜系统骨架你学习的怎么样?你觉得这类难不难?只要用心学,世上则无难事!高中生物如果与其他学科做一个比较的话,那么它是比物理化学简单,与地理旗鼓相当,比政治、历史稍难的学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生物没有抽象的物理思维,没有复杂的化学计算和公式,但又不像政治历史纯属记忆。生物之所以和地理有一拼,因为二者均属于兼具文理科特点,既需要背诵,又有一些简单计算题目,难度相当。生物属于理科中的文科,而地理属于文科中的理科,所以光靠背书或者光靠做题都是学不会的,需要擅长文科思维的同时又懂理科思维,才能把这两科都学会,这很适用于高考改革以后的选科模式。按理来说,生物其实是并不难的,它不需要太动脑就能学会,所以没有考验大家的智商,它虽然是理科,但是背会了也能考高分。其实生物这科虽然在高考中占的分值比例略低,但是也是高考中不可或缺的一科,如果不去重视它,很可能就折在生物这科上面,所以大家还应该转变态度,该重视这科。生物必须上课认真听,理解透了,然后完全背下来,文科部分除了理解性记忆没有别的技巧,而理科部分则是需要多练习多计算,最后要整理好错题回归教材。生物上辅导班的人还是很少的,毕竟不是一个很难的科目,但是有的人可能上课学起来还是有点吃力,那就找好的资料课后学吧!...

    2022-12-14 细胞生物学 骨架图 细胞生物学 骨架结构

  • 高考二轮备考复习生物竞赛质心细胞生物学进阶直播课知识点大全|百度云网盘

    高考二轮备考复习生物竞赛质心细胞生物学进阶直播课知识点大全,高考在即你该复习的东西更多,所以效率是关键!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必修三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而不能反过来传递。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引起兴奋后就被相应的酶分解。传递过程:突触小体内近前膜处含大量突触小泡,内含化学物质——递质。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其中的突触小泡就释放递质进入间隙,作用于后膜,使另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1、蛋白质的基本单位_氨基酸,其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_氨基酸数—肽链数2、多肽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x氨基酸数—x水分子数183、核酸种类DNA:和RNA基本组成元素:C、H、O、N、P4、DNA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核糖核苷酸5、核苷酸的组成包括:1分子磷酸、1分子五碳糖、1分子含氮碱基。6、DNA主要存在于中细胞核,含有的碱基为A、G、C、TRNA主要存在于中细胞质,含有的碱基为A、G、C、U生物上辅导班的人还是很少的,毕竟不是一个很难的科目,但是有的人可能上课学起来还是有点吃力,那就找好的资料课后学吧。...

    2022-12-14 生物竞赛 质心教育 生物竞赛质心课程百度网盘

  • 《医学细胞生物学》薛社普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医学细胞生物学》【作者】薛社普主编【丛书名】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基础医学【页数】368【出版社】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9.03【ISBN号】978-7-5679-1279-3【分类】医学-细胞生物学【参考文献】薛社普主编.医学细胞生物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9.03.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医学细胞生物学》内容提要:医学细胞生物学是在显微、超微和分子水平三个层次上,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和各种生命规律的一门科学。本书包括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细胞膜、物质的跨膜运输、细胞质基质与内膜系统、细胞信号转导、细胞骨架、细胞核与染色质、细胞周期与细胞分裂、细胞增殖调控、细胞分化与胚胎发育、细胞死亡、细胞衰老、细胞的社会联系等。内容既科学严谨、文字流畅简明,又反映了医学细胞生物学最新进展。辅以精心设计和绘制的200余幅插图,以全彩色印刷,图文并茂。《医学细胞生物学》内容试读医学细胞生物学yixuexiaohegwuxue20世纪初以来,细胞生物学的研光蛋白及显微显示技术、细胞融医学细胞生物学(medicalcell究成果进一步拓宽了医学科学的合技术、染色体及基因转移技术iology)以揭示人体各种细胞视野,对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某些生物大分子结构测定技在生理与病理过程中的生命活动诊断技术、治疗方案和转归预后术,包括磁共振技术、X线衍射规律为目的,以阐明人体各种疾提供全新的思路。如今,医学细技术、基因表达定量分析和蛋白病的发病机制,并为疾病的诊断、胞生物学的研究热点已延伸到老质相互作用研究技术等各种细胞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年医学、运动医学、法医学等学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技术的新兴学科。至于细胞生物学,科。尤其是2006年创建了诱导多细胞与疾病细胞学与医学则是从细胞整体、显微、亚显微能干细胞(PS)技术以来,细胞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1858年,和分子等各级水平上研究细胞结生物学已成为再生医学的主要构德国医学家、病理学家鲁道夫·构、功能及其生命活动与机体整成学科,再一次验证了美国细胞路德维希·卡尔·菲尔绍(Ru体机能相联系的学科,它是从细生物学与细胞遗传学家埃德蒙·dolhLudwigKarlVirchow,1821~胞学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如果比彻·威尔森(EdmudBeecher1902年)即已提出“细胞是生命更侧重于与生物化学、遗传学结Wilo,1856~1939年)的名言的功能单位,也是疾病的原发部合,系统地从分子水平研究细胞“每一个生物学的问题的最终解决位”等观点。事实上,医学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则称为分子细胞必须从细胞中寻求”。生物学为众多疾病的发生、诊断、生物学。基于细胞生物学的高水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治疗以及药物生产提供了最基本、平与迅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发①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以动态的最重要的线索、原理与依据病机制,疾病诊断与治疗需要应观点,并深入到分子水平来解析细胞结构改变与疾病细胞用细胞生物学的理论、技术方法,细胞的各级结构及其组成。②细核是细胞最重要的结构。它与细于是产生了当代新兴的医学细胞胞的生命活动:即研究细胞本身胞的增殖、分化、突变、代谢生物学。的基本生命活动,包括发育、生发育、死亡关系密切。因此与诸简史医学细胞生物学作为长、增殖、变异、衰老、死亡、多染色体疾病、癌症发生有关细胞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运动、信号传递、自噬、胞吞、细胞膜是细胞与外界环境间的屏形成与发展与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胞吐、细胞内物质的合成、运输障,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性。密不可分。细胞生物学的形成历以及这些事件的分子基础与调控。细胞表面存在多种受体,受体的经3个多世纪,大致分为3个阶③细胞的社会性:即研究细胞与结构或数量异常均可导致疾病发段:①经典时期:约从17世纪中细胞之间以及细胞与微环境和整生或加剧,如胰岛素受体异常可至18世纪中,此时期以细胞的发个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物质导致1型糖尿病的发生。细胞器现以及细胞学说的创立为核心内基础,包括细胞表面结构与功能、是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的膜性容。②实验细胞学时期:约从19细胞黏附分子、细胞外基质、细器官。溶酶体内含有多种酶类,世纪初至20世纪中,此时期从发胞通信、信号转导以及细胞网络任何一种酶缺陷或缺乏都可引起现细胞分裂、受精开始,至实验系统。④干细胞及相关的学科与疾病,常见的有泰-萨克斯病细胞学、实验胚胎学的产生与蓬应用研究:主要研究干细胞的获(Tay-Sachedieae)、糖原贮积勃发展。③细胞生物学时期:此取、分化潜能以及干细胞及其特症Ⅱ型、硅沉着病(矽肺)、痛风时期由于电子显微镜与超薄切片化产物的应用。等。线粒体是细胞进行生物氧化技术的问世,已可观察到细胞的研究方法最常用的技术方和能量持续的主要场所。另外,亚结构成分,同时随着DNA双螺法包括纳米显微技术在内的各种它本身也含有DNA,是细胞核外旋结构模型学说的建立以及中心显微镜技术、细胞与组织化学与的遗传体系。因此,任何伤害线法则的提出,分子生物学已渗透免疫组化技术、核素技术、细胞粒体氧化过程都可危及机体生命。到细胞生物学领域,人们可以从及其亚组分的分离纯化技术、生不少遗传疾病的发生则与线粒体分子水平研究细胞的结构与活动。物芯片技术、细胞与组织培养技DNA(mtDNA)突变有关两个学科的融合,极大地推动了术、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细胞增殖分化与疾病无论医学细胞生物学的发展。特别是活细胞内分子技术,包括绿色荧是个体的正常发育,或是肿瘤的2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形成,最重要的步骤之一是细胞发挥肌细胞的生物学效应,表现细胞分化与癌变机制研究的增殖。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对出肌无力症状。细胞分化是指细胞从未成熟到成细胞的增殖有十分精准的调控能细胞是重要药物来源细胞熟,并获得特定功能的过程。细力,使细胞增殖过程严格按一定不仅是疾病发生的基础,也是某胞分化若未能继续则可转化为癌的时空顺序进行。相反,一旦细些药物的源泉。最早的胰岛素是细胞(即癌变),从细胞增殖与细胞增殖不按正常规律,疾病继之从家畜胰腺中提取的,采用细胞胞周期调控角度,探索相关基因发生。例如:造血器官生成红细培养与细胞杂交技术,已可从B细胞信号传导能揭示分化与癌变胞的速率小于血液中红细胞衰亡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的杂交瘤的关系。速率便发生贫血症。相反,细胞制得。杂交瘤技术已为多种诊断细胞衰老与细胞死亡人体增殖过快,甚至不受机体控制而与治疗试剂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工衰老从细胞衰老开始。此时细胞无限增殖,便形成了恶性肿瘤。具。此外,利用哺乳动物工程,的结构与功能逐渐衰退。从细胞相反,若能调控增殖与分化过程,已开发出诸多药用蛋白,如卵泡生命活动的另一重要领域即细胞则可防止肿瘤的发生,也是肿瘤刺激素(FSH)、促红细胞生成素分裂,探索端粒,端粒酶,相关治疗的一个重要途径。此外,再(EP0)、白细胞介素-2(L-2),基因(包括衰老基因与抗衰老基生医学的一个主要原理也在于对a干扰素(FN-a)、粒细胞集落因)与细胞功能与结构改变的关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调控,因为器刺激因子(G-CSF)等。系以及人为地干预,可为抗衰老官的发生乃至胚胎发育,也是遵应用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医提供思路与途径。细胞死亡尤其循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协调发生而学细胞生物学今后的发展应用主是细胞调亡,不仅与细胞衰老相完成的。要有下列几个方面:关,更重要的是与诸多疾病发生细胞通信与疾病人体是由千细胞与细胞治疗干细胞相关。对细胞死亡的研究可为相亿万个细胞所组成,细胞之间存是指具有分化潜能的细胞,具有关疾病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在精准的方式进行联系,使所有全能性,或多能性,或至少有单(章静波)】细胞能够协调一致完成生理过程,向多能性,它们可分化为人体中xiao保证整体生命活动有条不紊,细各种或某种组织或细胞。因此,细胞(ce)能进行独立繁殖的胞之间的这种联系是靠细胞间通诱导它们成为“治疗性”细胞用有膜包围的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信和识别来完成的。细胞识别的于人体多种疾病,包括神经损伤、功能单位。典型的细胞由细胞核分子基础是在于细胞表面存在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尤细胞质和细胞膜(或拟核)构成。许多生物活性物质的受体。它们其是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已成为“细胞”此词最早见于1665年,能识别信息分子(即配体),如激当今医学研究中的热点。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虎克素、神经递质甚至某些药物。当细胞治疗是将体外培养的RoertHooke,1635~1703受体与配体相结合时,即启动了具有正常功能的细胞植入患者体自制世界第一台放大倍数为40~一系列生化事件,并产生生物效内(或者直接导入病变部位)以140倍的显微镜,并进行大量的观应。因此,当细胞通信与识别有代偿病变细胞(或细胞丢失)所察,发现木栓结构是由类似蜂窝缺陷或错误时,常可引起细胞功丧失的机体功能。细胞治疗是干状排列的许多微小孔洞所组成。能紊乱以致机体整体功能失调,细胞工程的具体实施。他将这些微小孔洞称之为cell,引发疾病。2型糖尿病被认为是组织工程指运用细胞生物意为小室。后来证明,这些小室由于受体数目不足或是受体有缺学和工程学的原理,研究和开发只是植物死细胞的纤维质细胞壁。陷,不能与胰岛素结合或结合能修复或改善损伤组织的形态和1674年,荷兰微生物学家安东低下所致。帕金森(Parkio)功能的生物替代物,再将其填入尼·菲利普·范·列文虎克(A病被认为是配体,多巴胺缺少或机体,恢复失去或下降的功能。toiePhilivaLeeuwehoek,缺如所致。重症肌无力的病因在组织工程皮肤、组织工程肾、组1632~1723年)观察的对象更为于机体本身产生了乙酰胆碱受体织工程骨和软骨、人工工程血管、广泛,包括原生动物、红细胞以的抗体,它与受体结合,阻隔了组织工程心脏瓣膜都是当前再生及哺乳动物和人类的精子,还在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从而不能医学的工作热点。牙垢中发现了细菌。他准确测得医学细胞生物学3红细胞的直径为7.2um,细菌为量较高的有碳、氢、氧、氮,这4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等重要细3um。由于他发现和观察了大量种元素一起构成了蛋白质、核酸胞器的发现。正由于细胞学说的的活细胞,一般均认为他是细胞以及糖类、脂类等生物大分子和建立以及对动物、植物细胞的大的发现者。小分子。有些元素如铁、锰、铜、量观察,细胞学出现诸多分支,形态及分类细胞因不同种锌、镁是酶的辅助因子:有些元其中包括研究细胞形态结构的细属以及不同种类大小变异范围很素如钠、钾、氯、钙、镁对保持胞形态学:对染色体结构功能分大。人体细胞中,如卵细胞,直生物体内水盐平衡至关重要;还析,探讨细胞遗传现象与规律的径可达80μm,视力好者可肉眼识有一些元素偶然存在于细胞中,细胞遗传学:研究细胞生长与增别:最小的细胞是血小板,只有作用有待研究。正是这些元素的殖机制与周围环境关系,以细胞2~4um神经元(神经细胞)的复杂组合使细胞不仅能自我复制,的兴奋性、收缩性、分泌为主要轴突、髓鞘和神经膜构成的神经而且能在多细胞生物中执行多种内容的细胞生理学;以及研究细纤维长可达1米多,是人体最长特定的功能。胞结构化学组成,尤其是生物高的细胞:最“胖”的细胞为脂肪增殖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分子成分的定性、定位、分布以细胞,多呈圆形或卵圆形,瘦小由相同的细胞和细胞间质,形成及其生理功能的细胞化学;采用时直径约25um,胖起来直径可达的结构称为组织,如肌、骨等;技术手段,尤其是体外细胞培养200μm,比卵细胞要大很多。在由多种组织构成的,能行使一定方法来探讨细胞生命活动的实验自然界中,最大的细胞是鸵鸟蛋,功能的结构单位称为器官,如胃、细胞学;从系统观点出发,研究直径可达12cm,重量达1000g。肠、心脏、肾等。再由相关的多细胞群体中细胞间的相互关系,恐龙蛋比鸵鸟蛋更大,但迄今未种器官组合形成系统。它们整体包括细胞识别、通信、相互作用,有有生命的恐龙蛋。最小的细胞协调运作,完成一种或多种功能,以及整体和细胞群对细胞生长是支原体,直径只有0.1um,大如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繁殖、分化的调控的细胞社会学。约为细菌的1/10大肠、肛门及肝、胰等组合形成此外,将细胞学与病理学相结合按照细胞的形态与功能,人消化系统,可完成食物的消化、的细胞病理学也是细胞学中的一体内大约有200多种细胞。红细吸收与废物排泄。由此可知,细个重要分支。胞呈盘状,肝细胞呈多面形,精胞是人体各种功能及行为的基础。(章静波)】子则形如蝌蚪,能游动。若依据细胞的正常与否关系到机体的生xiaoxuehuo细胞的发育与分化程度(或成熟命过程是否正常。细胞学说(celltheory)认为程度)还可细分为600多种,如(章静波马文丽)一切生物都由细胞组成,细胞是从造血干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xiaoxue生命的结构单位,细胞只能由细至少有7个不同发育阶段的细胞。细胞学(cytology)研究细胞胞分裂而来的学说。由于显微镜由单个细胞构成的生命体称生命现象的学科。主要研究细胞的发现及在对植物组织与动物组单细胞生物,由多个细胞乃至众的结构、细胞成分的分析、功能、织广泛观察的基础上,德国植物多细胞组成的生命体称为多细胞生长、分裂、分化、进化、遗传学家马蒂亚斯·雅各布·施莱登生物。成年人体由大约2×104个和变异、衰老、死亡等。细胞学MatthiaJakoSchleide,1804~细胞构成,新生儿均有2×102个的出现与显微镜的发明,以及用1881年)于1838年发表了《植细胞。人体的大小并不由细胞体以对动植物细胞的大量观察与记物发生论》,提出“所有植物体都积大小决定,而由细胞数目决定。录密不可分,但一般将1884年卡是由细胞及其产物组成”的观点。即使大象和鲸,它们的体细胞也尔诺(CarogJ)创办细胞学杂志之后的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特与人类体细胞大小相似,在10m《LaCellule》作为该学科的起点,奥多尔·施万(TheodorSchwa,左右。直至20世纪60年代,细胞生物1810~1882年)发表了《关于动化学组成细胞结构复杂、学的形成。在细胞学的形成与发植物结构和生长一致性的显微研多样,与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一样展过程中,最主要的事件包括细究》,进一步提出“所有动物体都都是由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组成。胞学说的创立、原生质理论的提是由细胞组成”的观点,这样施参与组成细胞的元素有30种。含出,有丝分裂的发现及中心体、莱登和施万的观点便构成了细胞4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学说的基础。到了19世纪40年机体生物学系统的结构和功能。0.3m,极少超过1.0um,已知代,布劳恩(BrauA)提出“细细胞组学结合基因组学可揭的支原体有80余种。支原体的结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于是将细示细胞结构与遗传信息物质组及构及其简单,细胞膜由磷脂和蛋胞不仅只是动物体与植物体的基基因表达开关调控的相关性,以白质组成,没有细胞壁,胞质内本组成单位扩展至整个生物界,及揭示染色体疾病、基因病及其有可溶性RNA和可溶性蛋白质甚至包括原生动物。瑞士解剖学他遗传疾病的分子机制与细胞结有mRNA和核糖体结合的多核糖家艾伯特·冯·克利克(Alert构的相关性:细胞组学与蛋白质体,以及遗传信息环状的双螺旋voKolliker)观察到生物个体的组学的结合可以了解疾病标志蛋DNA,可指导合成约4O0种蛋白形成是一个细胞不断分裂繁殖与白质的定位和分离筛选,对某些质。支原体由二分裂繁殖,也可分化的连续过程。至1858年,德蛋白质分子病的发生机制有更深以出芽方式繁殖。支原体可感染国病理学家鲁道夫·路德维希·层次的理解:细胞组学与基因药人体多个器官,能在细胞内繁殖,卡尔·菲尔绍(RudolhLudwig物组学的结合将可创造出更准确引发肺炎、脑炎、尿道炎、关节KarlVirchow,1821~1902年)进的治疗药物,总之,对细胞组学炎等。一步提出“细胞来源于细胞”,至的研究不仅可了解细胞正常生理细菌为最典型的原核生物,此,细胞学说已臻完整。归纳起活动的过程,更可揭示各种分子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与人类关来的要点有:①所有生物体,不疾病、细胞疾病,包括肿瘤发生系密切。可导致人类疾病的细菌论是动物或是植物都由细胞发育的细胞分子机制。称为致病菌,按形态可分为球菌、而来,由细胞组成。②细胞是生(章静波)杆菌和螺形菌3大类。细菌个体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yuahexiao微小,多数球菌直径约Im,杆③新的细胞由原存在的细胞繁殖原核细胞(rokaryoticcell)菌长2~5um,宽0.3~1μm。螺形而来。细胞内遗传物质没有膜包围的一菌菌体弯曲,大小为(1~3)m×细胞学说最主要的意义是阐大类细胞。不含膜相细胞器。由(0.3~0.6)um。细菌的外表面有明了动植物及各生物界的同一样。原核细胞构成的生命体称为原核一层原生生物所特有的肽聚糖构确定了细胞为生命体的结构和生生物,如细菌、蓝绿藻、支原体。成的细胞壁,在某些细胞壁之外命活动的单位,为细胞研究提供原核细胞通常较小,直径只还有一层由多肽或多糖组成的黏了理论体系,也为之后细胞学的有1到数个微米。结构简单,仅液性荚膜,荚膜具有抗吞噬与抗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同由细胞膜包裹,不具有完整的细消化及对抗体液因子的杀伤作用,时将生物学研究推进到微观水平。胞核,在细胞质内虽然存在DNA是细菌在真核细胞内寄生的保护为此,恩格斯予以高度评价,他区域,但其外围无被膜包绕,因屏障,因此,荚膜是构成细菌致将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及能此称之为拟核。拟核内也仅含有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细胞壁内量守恒和转换定律誉为19世纪自一条不与组蛋白结合的裸露DNA面为由脂质分子和蛋白质组成的然科学的三大发明链。除此之外,原核细胞的胞质细胞膜,通常厚约7.5m。主要(章静波)中没有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由蛋白质、脂质和少量多糖构成,xiaoziǚxue溶酶体及线粒体等膜性细胞器,与真核细胞细胞膜的差别是不含细胞组学(cytomic)在整个也缺乏非膜性结构的细胞骨架。固醇类物质。细胞膜分为内膜细胞水平上,运用分子技术、显但原核细胞的胞质中含有丰富的外膜及内外膜之间的间隙。细胞微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学知识研究核糖体。此外,还有一些细胞膜膜可折叠内陷,形成囊状的中间全细胞系统,即细胞组的分子构的特化结构,如间体等。更为显体,与DNA复制、细胞分裂及供筑与功能的新兴学科。细胞组既著的是大多数原核细胞的细胞膜能有关,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包涵机体的细胞系统、亚细胞系外有一层由蛋白多糖所组成的坚体,故又称为拟线粒体统,也包涵其功能成分,是认识固的细胞壁,具有保护作用,这细胞质内的环状DNA分子集人体各种生理过程的基石。人类在真核细胞中是不存在的中于胞质的某一区域,构成拟核细胞组计划(TheHumaCytome支原体是已知最小的细胞,区域,为松散的网状结构。因无Project)主要在细胞水平上探讨大多数支原体的直径为0.1~核膜与胞质隔开,故不成核,称医学细胞生物学5为核质或拟核。细菌DNA的特点柱形、多角形,如皮肤上皮多为feixiaohegmigti之一是很少有重复序列,构成的扁平形,腺体细胞多呈立方形或非细胞生命体(o-cellular某一基因的编码序列排在一起,柱形:具有收缩功能的肌细胞多orgaim)不具细胞结构,不能无内含子。在胞质内还含有DNA为梭形:具有接受和传导各种刺独自存活,但可以复制,只能在以外的遗传物质,通常是一些可激的神经元呈多角形,并伸出轴所寄宿的细胞内维持生命活动,自我复制的小的闭合双环状质粒。突与多个树突:需要游动的细胞,包括复制与繁殖的生命体。又称细胞质中含有丰富的核糖体,如精子则似蝌蚪非细胞感染体,包括病毒、类病每个细菌含5000~50000个,其酵母是结构最为简单的单细毒以及朊病毒。朊病毒(rio)中大部分游离于细胞质中,只有胞真核生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又称朊粒,也有称普里昂,原意一小部附着在细胞膜内表面,细已知有1000多种,属真菌。多呈是传染性蛋白质颗粒。正常情况菌核糖体的沉降系数为70S,由一圆形、卵圆形或椭圆形、藕节形下是一种存在于神经元表面的糖个50S的大亚基和一个30S的小等。有细胞壁,内有细胞核、液蛋白,其功能与神经传导有关亚基组成,是细菌合成蛋白质的泡和线粒体。通常以出芽方式繁然而一旦它编码的基因发生突变,场所。细菌蛋白质合成的特点是,殖,但也可以二等分分裂繁殖。则该蛋白不但形态变形,可以弯在细胞质内转录与翻译同时进行,有的种类还可产生子囊孢子。酵曲,而且获得了传染性,使神经无需对转录而来的mRNA进行加母的基因组很小,具有单倍体和元空泡化与死亡,相应的脑区发工。细菌的繁殖速度极快,通常二倍体两种型式,但可因生长调生海绵状改变,从而导致传染性约20分钟分裂一次,1个细菌1节改变而使两种型式相互转换,海绵样脑病(疯牛病),以及人类小时增殖至8个,10小时可繁殖即饥饿时一个二倍体酵母细胞能的库鲁病(Kurudieae)和克-雅至10亿个以上。由于细菌的生命够进行减数分裂产生两个单倍体病(Creutzfeldt--Jakodieae)。特性,如何利用有利的一面克服酵母细胞,形成孢子,但在孢子般认为只有如细菌、病毒等携有其危害的一面,是整个生命科学孵化后两个单倍体酵母细胞可以遗传物质DNA或RNA者方可引的重大课题之一。融合形成一个二倍体酵母细胞,起传染,但朊病毒不含遗传物质。(章静波)在营养充足时,繁殖很快在低等生命中,如酵母也存在有zhehexiao应用酵母菌能分解糖类产朊病毒而且可以如病毒那样“出真核细胞(eukaryoticcell)生乙醇和C02,多数酵母含有丰芽”,这样即可解释其传染性,但细胞核有明显的核被膜包围,细富的维生素,可供医药用。在生在高等生物,尤其在人类,尚未胞质中存在膜相细胞器的一类细产中可利用的酵母有面包酵母、能证实。胞。从生命进化观点,真核细胞饲料酵母、啤酒酵母和葡萄汁酵(章静波】比原核细胞进化程度高。在地球母。有的酵母,如热带假丝酵母igdu上,原核细胞的出现大约在35亿还可以用于石油发酵。但也有的病毒(viru)由核酸(DNA或年前,而真核细胞的出现在12酵母具有致病性,如白色念珠菌RNA)和蛋白质外壳构成的专营亿~16亿年前,由真核细胞组成可引起鹅口疮、尿道炎等:白色细胞内生存的寄生物。是比细菌的生命体称真核生物。真核生物隐球菌可引起隐球菌病。在细胞小,无细胞结构的简单生命体可以是单细胞生物,如酵母,更生物学研究中,酵母细胞常用作其大小、形态、化学组分及宿主多的是多细胞生物,包括人类。模式生物,为真核细胞分裂周期等有很大差异,通常在100m左形态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及其调控的分子途径提供了很好右,大的病毒,如痘病毒,大小都属于真核细胞。高等真核生物的模型。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接近于细菌,直径可达450m:由200多种真核细胞组成,形态酵母双杂交技术常用于蛋白质的而小的如圆环病毒只有17m。多种多样,多与其所处的部位及相互作用。在基因工程研究中,分类一种病毒只含有单一功能相关,如游离于血液或液体酵母常用作为基因工程的表达系种类的核酸,按基因组组成,分的细胞多近于球形,像红细胞、统。因此,酵母起到了原核细胞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大类。淋巴细胞:参与组织中的细胞一难以取代的作用。在核酸之外,有蛋白质构成衣壳,般呈正方形、扁平形、椭圆形、(章静波)】除了可以保护其内的核酸,还与6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核酸共同组成核壳体(核壳)。衣成是在宿主细胞质中完成的,在单,又称无壳病毒,没有蛋白外壳的另一特性是具有抗原性。有病毒特异的聚合酶的催化下复制壳,仅由一个环状单股RNA构的病毒在蛋白质衣壳之外,还有病毒RNA。也有的RNA病毒进入成,相当于小病毒的十分之一一层由脂质双分子层及糖蛋白构宿主细胞后,其壳体降解,以病甚至更小。类病毒具有感染性,成的包膜。为此,按有无包膜又毒RNA模板,在病毒新携带的反主要为植物病原体,如马铃薯纺分为裸病毒和包膜病毒。病毒可转录酶作用下产生原病毒,这是锤形块茎类病毒(PSTV),在被入侵动物、植物、细菌、蓝绿藻一种双链DNA,可整合入宿主细感染的细胞内利用宿主聚合酶Ⅱ以及真菌,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胞的基因组进行复制,然后装配进行复制而繁殖。制繁殖,但也可以不破坏宿主细成新一代病毒。新病毒从宿主细(章静波)胞,而维持低水平的繁殖,此称胞内释放出来,有两种方式:一hegwuxiaofezi为潜伏感染。根据病毒侵犯的宿种是“出芽”方式,即有包膜的生物小分子(iologicalmicro-主细胞通常分为动物病毒(如人病毒可突破宿主细胞的质膜逐渐molecule)生物体内分子量小于类免疫缺陷病毒、禽流感病毒逸出;另一种方式见于无包膜的1OkD的能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内的等)、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裸病毒,多以裂解宿主细胞的方物质。包括水、氨基酸、核苷酸毒)以及细菌病毒(即噬菌体),式而逸出,这种方式可导致宿主单糖、脂类和维生素等。碳、氢它们是一类寄生于原核生物的病细胞死亡。氧、氮、磷、硫6种元素是组成毒。动物病毒又可按形态分为立病毒与疾病病毒在自然界原生质的主要元素。此外,钙、体对称型病毒和螺旋对称型病毒。分布广泛,人类传染病中有75%钠、钾、氯、镁、铁、铜、锌、有的立体对称型病毒是缺乏包膜由病毒引起。由于病毒可人侵人硼、钥、碘、锰、钴、铬、钨、的裸病毒,如腺病毒、小DNA病体多个器官,引起感染及组织细钡、镍等微量元素,也是生命体毒、小RNA病毒:有的则有包胞的损害,从而造成十几种疾病,不可缺少的。这些元素又组成了膜,如疱疹病毒、冠状病毒。螺甚至使细胞转化与恶变。常见有各种化合物,包括以下两类:旋对称型病毒则多大有包膜。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肺炎、病毒无机化合物:一般指不含碳致病机制病毒的基因组大性心肌炎、病毒性脑膜炎、病毒元素的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小各不相同,最小的病毒只含3性胃肠炎、病毒性肝炎等。有的化碳、碳酸盐等简单含碳化合物或4个基因。大者可有几百个基病毒性疾病来势凶险,病死率很也属于无机化合物,简称无机物。因。多数动物病毒人侵宿主细胞高,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简组成生命的无机物是水和无机盐的方式是靠细胞的主动吞饮,但称SARS),其病原体属RNA病水在细胞内的含量最为丰富,占也有一些有包膜的病毒以其包膜毒,为冠状病毒的一个成员。又细胞总量的70%。水在体内分为与细胞膜融合的方式进入细胞。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自由水和结合水,自由水是良好细菌病毒感染细胞则将其核酸直(ADS,艾滋病),由反转录病毒的溶剂,帮助运输物质,参与化接注入细胞,而将衣壳留在细胞引起。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的人学反应:结合水是细胞结构重要外。病毒进入细胞后,其核酸则类肿瘤包括鼻咽癌、子宫颈癌、的组成成分。生物体中无机盐又利用宿主细胞的全套代谢系统,肝癌、淋巴瘤等。病毒感染后,分为离子和化合物,部分无机离以病毒本身的核酸为模版,进行其基因组或是病毒RNA整合入宿子如:Na、K、Mg2、Ca2、复制、转录、翻译成病毒蛋白,主细胞的基因组内,导致宿主细HPO、CI和HCO,等,占细胞然后组装成新一代的病毒,最后胞基因组不稳定和突变,使细胞重量的1%以下。虽然含量很少从细胞内释放出来,再感染宿主发生恶性转化,失去对细胞增殖但这些离子参与细胞代谢,在细的其他细胞,进入下一轮的繁殖的控制,逐步演变为恶性肿瘤。胞功能中发挥关键作用。周期,即病毒若离开活细胞,就(章静波)有机化合物:通常指含碳元无法繁殖。离开活细胞的病毒,leiigdu素的化合物,或者碳氢化合物及装配完整并具有感染性,称为病类病毒(viroid)仅由240~350其衍生物的总称,简称有机物毒颗粒或成熟病毒。RNA病毒核个核苷酸构成的极小植物病毒。有机物是细胞的独特组分,主要酸的复制、转录以及蛋白质的合其类似病毒,但比病毒组成更简包括糖类、脂类、核酸和蛋白质。···试读结束···...

    2022-10-15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官网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和人民卫生出版社

  • 《医学细胞生物学》廖亚平,刘长青|(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医学细胞生物学》【作者】廖亚平,刘长青【页数】269【出版社】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20.08【ISBN号】978-7-312-04853-1【价格】68.00【分类】医学-细胞生物学-医学院校-教材【参考文献】廖亚平,刘长青.医学细胞生物学.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20.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医学细胞生物学》内容提要:《医学细胞生物学》内容试读第一章绪论自然界中的生物有几百万种,小至微生物,大到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直至人类。虽然在宏观上它们的结构千差万别,但是从微观来看,在显微镜下,这些千姿百态的生物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都是由细胞(c1)构成的。25亿~39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原始细胞,现存的生物是原始细胞经过数亿年进化的结果。人类对细胞的研究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逐渐形成了一门学科即细胞生物学(celliology)。细胞生物学发展迅速,已经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中非常活跃的学科之一,其对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重大生命活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日趋深入,产生的新知识和新技术直接并强有力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向医学领域渗透,为人类认识疾病的发生机制、获取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措施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第一节细胞生物学概述一、细胞生物学的概念及主要研究内容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细胞,而且主要是真核细胞。自从人类发现细胞以来,从未间断过对细胞的观察和研究。早期通过普通光学显微镜和相关技术对细胞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功能及生命活动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形成了一门学科即细胞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电子显微镜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的发展和渗透,人们对细胞的研究不断深入,传统的细胞学逐渐发展成现代细胞生物学。一般而言,细胞生物学的学科概念,就是指运用现代物理学和化学的技术成就以及分子生物学的概念与方法,从显微水平、亚显微水平和分子水平三个层次,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和生命活动规律(图1-1)。在研究策略上,现代细胞生物学已不再孤立地研究单个细胞、细胞器或者某种生命活动001←医学细胞生物学现象,而是关注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关注细胞与细胞、细胞与个体、细胞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在研究层次上,现代细胞生物学侧重以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为出发点,从分子水平探索和揭示细胞的生命活动规律。应该说无论是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深入研究,还是对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探索,都依赖于分子生物学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研究。因此,现代细胞生物学可以称为分子细胞生物学或细胞分子生物学。现代细胞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生物膜与细胞器的分子组成、结构和功能研究,细胞信号转导分子机制及信号网络研究,细胞骨架系统与细胞生命活动关系,细胞核及遗传物质的结构、功能研究,细胞增殖及调控研究,细胞分化及干细胞研究,细胞衰老与死亡研究,细胞工程等。分子亚显微显微.4mG-34mDNA分子高尔基复合体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图1-1细胞生物学的三个研究层次二、细胞生物学的学科地位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也是前沿学科。生命的物质基础是糖类、脂类、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分子,这些生物分子必须严整有序地组成一定结构,形成细胞这样一个有序功能体系才能表现出生命。即使是介于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病毒也只有在细胞中才能表现出生命现象。生命起源于原始细胞,生命的基本特征如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和变异、新陈代谢、应激和运动等都体现在生命的基本单位一细胞上。从学科角度看,细胞生物学是生物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生物学(iology)亦称生命科学,是研究一切生命和有机体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研究生命的物质基础、起源和进化繁殖、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衰老、死亡等生命活动机制和规律的一门科学。在我国基础学è002←第一章绪论科的发展规划中,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和生态学并称为生命科学的四大基础学科。在研究层次上,细胞生物学介于个体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之间。个体生物学是研究个体层次生命过程的学科,分子生物学是研究分子层次生命过程的学科,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微观和宏观研究的一个汇聚点。不论是从个体、细胞整体行为和表型特征水平入手研究生命现象的分子机制,还是从核酸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入手研究其参与生命过程的机制,最终都会汇聚到细胞这个基本点。细胞生物学也是一门迅速发展的前沿学科,其研究内容和范畴与生命科学的其他学科存在广泛交叉,甚至目前很难给细胞生物学划分出一个明确的范围。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其研究方法和成果广泛渗透到生物学的其他分支学科,如神经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免疫生物学和肿瘤生物学等学科领域。从20世纪中期到21世纪初不到100年的时间里,生命科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活动本质的细胞生物学,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的揭示、细胞死亡分子机制的逐步阐明、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机制研究的进展以及动物无性克隆技术的发展都为生命科学的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许多科学家曾预言,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近些年的研究进展已充分表明,其将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生命科学的主流研究学科。第二节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与发展趋势生物科学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是在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并伴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而细胞生物学则是伴随着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由不断产生的新技术和不断创新的理论推动的。一、细胞的发现细胞的发现与显微镜的发明是分不开的。16世纪末,第一个复式显微镜(双透镜)是由荷兰人Z.Jae发明的,从此,人类的视觉延伸到一个从未打开的世界。根据英国学者R.Hooke于1665年发表的《显微图谱》中对细胞的首次描述,人们一般认为细胞是由R.Hook发现的。这位27岁时就是英国皇家学会的实验室管理者,用锋利的笔刀把软木塞切成薄片,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发现了很多小孔(或者叫小室,图1-2)。他把这样的小室称为细胞(拉丁文cellar,后演变成cell)。实际上,R.Hooke所观察到的是植物死细胞的残留细胞壁。è003长医学细胞生物学图1-2R.Hooke所用显微镜及观察到的植物组织细胞壁与此同时,荷兰科学家AtovaLeeuwehoek使用自己发明的放大倍数约270倍的单透镜显微镜(图l-3)观察了很多动植物活细胞和原生生物。AtovaLeeuwehoek好奇地用显微镜观察池塘水,惊奇地发现很多微小的“微生物”来回穿梭在他眼前。他甚至观察了牙垢,从而发现了各种各样的细菌。1674年,他观察并描述了鲑鱼的红细胞及其细胞核。此后,虽然人们对细胞描述的资料不断增多,但是由于实验技术没有更大改进,在长达约170年的时间里对细胞的研究和认识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美图1-3AtovaLeeuwehoek研制的显微镜004←第一章绪论二、细胞学说的建立直到19世纪30年代,人们才普遍认识到细胞的重要性。德国植物学家M.J.Schleide(1838年)和动物学家T.Schwa(1839年),根据前人的工作及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细胞学说(celltheory),即“一切生物,从单细胞生物到高等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1855年,德国病理学家R.Virchow提出“细胞只能由原来的细胞分裂而来”的观,点,对细胞学说做了重要补充。他还提出,机体的一切病理现象都基于细胞的损伤。细胞学说的建立使人们对细胞及细胞与生命关系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细胞学说对生物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F.Egel把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并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通常也被认为是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之一(与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孟德尔的遗传学理论并列)。三、经典细胞学时期细胞学说的提出,有力地推动了人们对细胞的观察和研究。这一时期,研究的主要手段是应用细胞固定和染色技术,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很多细胞器及细胞分裂活动相继被发现。这一时期被称为经典细胞学时期,主要是指19世纪最后二三十年。19世纪40年代,生物学家J.Pukije(1840年)和H.voMohl(1846年)首次将动植物细胞的内含物称为原生质(rotolam)。l861年,M.Schltze提出了原生质理论(rotolamtheory),即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是一团原生质,这种物质在各种有机体中是相似的。原生质理论出现后,生物学家们又提出了细胞质(cytolam)和核质(karyolam)的概念。1841年,R.Remak观察到鸡胚血细胞的直接分裂;l882年,W.Flemmig首先发现细胞的间接分裂过程,并命名为有丝分裂(itoi),而把细胞的直接分裂称为无丝分裂(amitoi)。之后,动植物细胞减数分裂(meioi)相继被发现(vaBeede,l883年;Straurger,l886年)。随着细胞固定和染色技术的进步,l890年,vaBeede和Boveri在观察细胞分裂时发现了中心体。随后,线粒体(R.Altma,l894年;C.Beda,1897年)、高尔基体(C.Golgi,1898年)也相继被发现。该时期人们对细胞的认识大大地增加,但仍限于用显微镜对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四、实验细胞学时期从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中叶这段时间,细胞学的研究发展到采用多种实验手段和分析方法对细胞及其结构的生化代谢和生理功能进行研究的阶段。同时细胞学还与生物学其他领域相互渗透而形成一些重要的分支学科。这一时期的科学家们对动植物的受精现象和染色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902年,Boveri和W.Sutta把染色体的行为与G.Medel的遗传因子联系起来,提出了遗传的染色体学≥005←医李细胞生物学说。1909年,W.Johae把遗传因子命名为gee(基因)。1910年,T.Morga根据他和合作者的大量实验工作,建立了“基因学说”,证明基因是遗传性状的基本单位,且直线地排列在染色体上。上述工作把细胞学与遗传学结合起来,为细胞遗传学奠定了基础1909年,R.Harrio创立了组织培养技术,为研究细胞的化学组成和生理活动奠定了基础。1943年,A.Claude应用高速离心机从活细胞中分离出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和微粒体(内质网的碎片),然后再进一步研究它们的生理功能、化学组成和各种酶类在细胞器中的定位等,由此,细胞学与生理学相融合而形成了细胞生理学。1921年,R.Feulge发明了对细胞内脱氧核糖核酸(DNA)特异性的检测方法,即福尔根反应(Feulgereactio)。l940年,J.Brachet建立了用甲基绿-派洛宁(Ua染色技术)检测细胞中的RNA。同年,T.Caero采用紫外光显微分光光度法检验了细胞中的DNA含量。他们的工作还提示蛋白质的合成可能与RNA有关。这些工作开启了对细胞化学(cytochemitry.)的研究,时至今日,细胞化学这一分支学科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态势。借助分光光度法、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荧光技术、激光共聚焦技术,人们对细胞生物大分子的定性、定位、定量及跟踪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确性和直观性。实验细胞学分支学科的研究进展大大地丰富了细胞学的内容,至今仍然是细胞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五、细胞生物学时期1933年,E.Ruka等人发明了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之后,随着电镜超薄切片技术的发展,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呈现在人们眼前一细胞超微结构。电镜技术的不断革新,放大倍率从最初的一万倍达到几十万倍,分辨率由最初的50m提高到零点几纳米。电子显微镜的应用使细胞的形态学研究达到亚显微水平,人们发现了一些新的重要细胞结构,如内质网(K.R.Porter,1945年)、溶酶体(deDuve,1956年)、核糖体(Roerti,1958年);也更加明确了以前光学显微镜看到的高尔基体(A.J.Dalto等,1953年)和线粒体(G.E,Palade,l953年)等细胞器的精细结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之后,人们逐渐应用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等学科手段,使细胞膜的特性、功能以及各种细胞器的化学组成、特性及在细胞中的功能逐步得到阐明,这些都为细胞生物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1953年,J.Wato和F.Crick发现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l958年,Crick提出了遗传信息流的“中心法则”(cetraldogma),即DNA→RNA→蛋白质。l961年,M.Nireerg和Mathaei依据从核糖核酸实验获得的结果,发现了DNA中编码每一种氨基酸的“密码”。这些研究成果及后来建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如DNA重组技术(P.Berg,1968年)、DNA序列分析技术(F.Sager和W.Gilert,l975年)等不断地渗透到细胞学各领域。正是由于分子生物学的概念及技术的渗透,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研究达到分子水平。这样,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了从分子水平、亚细胞水平和细胞整体水平来探讨细胞各种生命活动的学科,即细胞生物学。006之···试读结束···...

    2022-10-15 细胞生物学与医学 临床医学细胞生物学

  • 《禽病免疫原理与疫苗应用》叶岐山等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禽病免疫原理与疫苗应用》【作者】叶岐山等编著【丛书名】现代养殖技术系列【页数】127【出版社】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09【ISBN号】7-5337-1861-5【价格】9.00【分类】家畜-免疫学【参考文献】叶岐山等编著.禽病免疫原理与疫苗应用.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09.图书目录:《禽病免疫原理与疫苗应用》内容提要:《禽病免疫原理与疫苗应用》内容试读家禽免疫学基础知识一、免疫的概念“免疫”一词,在习惯语言中可指免疫力、免疫功能或免疫接种,其具体含义各有所不同。(一)免疫力传染病古代称为瘟疫。很早以前人们就注意到,瘟疫患者康复之后,对该病即有抵抗力,在一定时期内可免于再患,于是称这种现象为“免疫”;若指对该病的抵抗力而言,则称为“免疫力”。(二)免疫功能现代免疫学认为,免疫是动物机体识别并清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抗原性异物主要指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后面将具体叙述。免疫作为一种生理功能有三方面作用:1.抗感染作用当某种病毒、细菌等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时,机体免疫系统可立即识别出它们不是自身物质而是外来异物,并为清除这些异物而作出一系列反应。这种反应简而言之是体内产生两类物质,一类称为特异抗体,可与该微生物结合,使其失去活性:另一类是效应细胞(致敏淋巴细胞),可对该微生物进行吞噬与杀伤。特异抗体与效应细胞共同将入侵的微生物消灭之后,仍继续存在一段时期,使机体对该微生物继续保持抵抗力,这就是传染病康复者的免疫力。2.自身稳定作用动物体内某些细胞衰老或损伤,免疫系统即不再将其视为自身物质,而作为异物予以清除,以保持健康。3.免疫监视作用动物体内常有一些细胞发生变异,这些变异1细胞会无限增殖,形成肿瘤。免疫系统发现变异细胞即作为异物予以杀伤、清除。(三)免疫接种是指接种疫苗,习惯上往往简称免疫。例如我们说:“对雏鸡可以在16~18日龄进行法氏囊炎的首次免疫”这句话里免疫二字就是指接种疫苗。二、免疫力的分类上述传染病康复者的免疫力,只是免疫力的一种类型。家禽的免疫力按其来源以及有无针对性,分为两大类:“非特异免疫力”与“特异免疫力”。(一)非特异免疫力又称“先天性免疫力”,是天生就具有的抗病能力,主要包括皮肤与粘膜阻止微生物入侵的屏障作用、血液中白细胞对微生物的吞噬作用、体液中许多成分的抗感染作用等。这类免疫力的特点是抵抗所有各种致病微生物,而不是专门针对某一种微生物。“非特异”就是没有针对性的意思。此外,“物种免疫”也属于先天性免疫力,例如鸡不会感染猪瘟。(二)特异免疫力又叫“获得性免疫力”,是出生以后获得的。这类免疫力有针对性,例如鸡被注射了马立克氏病疫苗,就获得了对该病的免疫力,该免疫力对其他传染病是无效的。“特异”就是专门针对某一种传染病的意思。家禽的特异免疫力可以在自己体内产生(自动免疫),也可以从体外输入(被动免疫)。1.体内产生即免疫系统在外来抗原的刺激下产生特异抗体与效应细胞。凡病毒、细菌等有致病性的微生物都是抗原,疫苗也是抗原,所以家禽感染某种微生物或被接种某种疫苗,都能产生特异免2疫细胞均由它分化而生成。此外,骨髓本身也是多能干细胞分化为某些免疫细胞的场所。T细胞胸腺B法氏囊多能干细胞B细胞由(的庭自)尘高内州其他免疫细胞巨噬细胞图1骨髓产生的多能干细胞分化演变示意图2.法氏囊是禽类特有的免疫器官,位于泄殖腔(直肠末端)上方,鸡的呈梨形(图2),鸭的呈筒形。囊内壁有许多皱褶,囊腔基底上皮细胞丛囊腔法氏囊头由,髓质囊管雏鸡泄殖腔皮质浆细胞大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图2鸡法氏囊的解剖位置与结构(右为一个皱褶的横切面)4部有一很细的短管与泄殖腔相通。鸡的法氏囊在3周龄约有豌豆大,4月龄达最大,约有小葡萄大;鸭的法氏囊在3月龄达最大,约如铅笔粗,2厘米长。家禽性成熟后,法氏囊逐渐退化。由骨髓提供的多能干细胞在法氏囊分化成熟为B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它们大部分转移到脾脏等二级免疫器官储存。B细胞受到病毒、细菌等抗原的刺激,即作出一系列免疫应答【注】,最后生成特异抗体。法氏囊的主要功用在于产生B细胞,抗体则大部分在二级免疫器官生成,仅有少部分在法氏囊生成。3.胸腺位于颈部两侧皮下,鸡每侧7叶(图3),鸭每侧5叶,各叶约如小扁豆,连成链状,肉红色或微黄。家禽性成熟后,胸腺退化,仅留残迹。来自骨髓的多能干细胞在胸腺分化成熟为T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其中大部分也是转移到脾脏等二级免疫器官储存。当某种抗原进入机体时,一般来说T细胞与B细胞同时作出免疫应答,B细胞应答产物是特异抗体,T细胞应答产物是效应细胞,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消灭抗原。由于T细胞大部分在脾脏等二级免疫器官储存,效应细胞也就主要在二级免疫器官生成。4.脾脏位于腺胃右上方,成年家禽的脾脏约有白果大,呈棕红色,鸡的近于球形,鸭的略呈立体三角形。脾脏内有来自法氏囊的B细胞和来自胸腺的T细胞,是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也是产生抗体和效应细胞的重要场所。5.淋巴组织.肉眼明显可见的只有盲肠扁桃体,此外许多器官的粘膜层均有弥散性淋巴组织,眼部的哈德氏腺淋巴组织最为丰富。盲肠扁桃体位于盲肠起始端粘膜下层,两侧各一个,从肠外可见该部稍膨大,剪开肠壁可见它比麦粒大些,表面呈鱼子状,正常为黄【注】免疫反应有两种:一种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的反应(产生抗体等物质);一种是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结合反应(双方同时失去活动性)。为了在语言上区别这两种反应,对前者,即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的反应,称为“免疫应答”。5白色。盲肠扁桃体是免疫应答的较重要场所,主要在消化道起局部免疫作用。8长大,为胸腺嗉囊来内组心脏干山,要重的图3一1小公鸡左侧胸腺哈德氏腺又称副泪腺,在眼眶内眼球下方,呈带状,肉红色。它是眼球的辅助器官,是眼的一部分,本身不属于免疫器官,但其中弥散性淋巴组织特别丰富,免疫应答水平较高,在颜面部和上呼吸道起局部免疫作用。在呼吸、消化等器官的粘膜层,都广泛分布弥散性淋巴组织,它们与粘膜融合,肉眼看不到,其免疫应答产物具有局部免疫作用,是机体重要的防御屏障。6···试读结束···...

    2022-10-06 免疫学主编 免疫编辑理论

  • 《新疫苗问答 儿童免疫制剂知识问题》吴树岭等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新疫苗问答儿童免疫制剂知识问题》【作者】吴树岭等主编【页数】160【出版社】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1【ISBN号】7-80639-607-1【价格】10.00【分类】儿童(学科:预防接种学科:疫苗学科:基本知识)儿童预防接种疫苗【参考文献】吴树岭等主编.新疫苗问答儿童免疫制剂知识问题.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1.图书目录:《新疫苗问答儿童免疫制剂知识问题》内容提要:本书内容包括:新疫苗知识概说,风疹疫苗简介,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知识、流行性感冒疫苗知识、肝炎疫苗知识等。《新疫苗问答儿童免疫制剂知识问题》内容试读.!9909999999d9w9099999939d9999d3933w38新疫苗知识概说新疫苗如识概说8:招%形%时w:④蜀你知道中国免疫预防事业的三个阶段吗?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到1978年是我国免疫预防事业逐步得到发展阶段。建国初期由于人群免疫预防工作基本没开展,四种常规免疫针对疾病每年发病总数超过1000万。50年代,全国多次开展秋季普种牛痘运动,部分城市开展卡介苗、白喉类毒素预防接种活动。0年代我国又陆续研制成功一些常用的儿童疫苗如:麻疹和百白破制剂的接种。70年代开始了破伤风类毒素的免疫接种。第二阶段:1978年以后正式实施计划免疫,是我国计划免疫全面发展阶段。1988年实现以省为单位普及儿童免疫目标,1990年实现县级、1995年实现了乡级四种疫苗免疫接种率达到85%目标。1990年代则以消灭“脊灰”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为重点普及儿童免疫服务。第三阶段,近些年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范围,不仅仅限于四苗六病,一些以按苗接种为主要预防手段的疾病将逐步纳入国家免疫规范管理。标志着我国免疫预防事业开始进入第三阶段。免疫工作进一步新携葛闾意⑤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以保证人人享有高质量免疫预防服务。?计划免疫的基本概念是什么?计划免疫是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的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生物制品对人群进行的预防接种。它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以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为目的。目前我国纳入计刻免疫管理,实施接种的疫苗有:脊髓灰质炎减毒性疫苗(OPV)、麻疹减毒活疫苗(MV)、白百破三联混合制剂(DPT)和白破二联疫苗(DT)、卡介苗(BCG)、乙肝疫苗、用以预防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结核病及乙型肝炎。冠预防接种的目的是什么?预防接种的目的是通过接种自动或被动免疫制剂,使个体或群体产生自动或被动免疫力、保护个体···试读结束···...

    2022-10-06

  •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用手册》梁晓峰,罗会明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用手册》【作者】梁晓峰,罗会明编著【页数】88【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09【ISBN号】978-7-5132-0082-0【价格】12.00【分类】麻疹-疫苗-手册【参考文献】梁晓峰,罗会明编著.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用手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09.图书封面:图书目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用手册》内容提要:本书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指导各地消除麻疹强化免疫活动的顺利开展,规范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现场工作技术要求,组织专家编写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工作手册,供各级疾病控制机构在实施强化免疫活动时参考。《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用手册》内容试读第一章目的、指标与实施原则第一章目的、指标与实施原则一、目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是为了在短时间内消除目标人群中的麻疹疫苗免疫空白,迅速提高人群免疫力,形成免疫屏障,阻断麻疹病毒传播,进而达到控制乃至消除麻疹的目标。通过强化免疫,不仅使目标人群的麻疹发病得到有效控制,而且通过减少传染源,使非目标人群和全人群麻疹发病死亡也大大减少。所谓强化免疫,是无论目标人群既往有无接种史或患病史,都要使其得到“再次”免疫接种的机会,是相对于常规接种的免疫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一是查漏补种,给既往漏种者提供一次补种机会;二是对少数虽接种了麻疹疫苗但因个体差异等原因没有产生免疫力的儿童再次接种,从而尽可能减少易感儿童数量,避免个体感染、传播风险。这种不论目标人群既往接种史或患病史的策略非选择性预防接种策略的好处包括:在社会动员和交流信息活动中比较简单,更容易计算目标人口数,使疫苗管理和接种率监测工作比较简单,并且使接种点的操作程序明确而高效。这是一种更有效且更具成本效益的策略,更有助于提高人群免疫力。二、工作指标●●●●●●●●●●●以县为单位,目标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95%,分年龄组强化免疫接种率≥95%。三、实施原则00000000000政府领导,全社会参与;科学计划,充分准备;合理确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用手册定目标人群;重点关注薄弱地区人群;同步,短时间完成:全程督导,科学评估。(一)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传染病防治法》明确了“各级政府领导传染病防治工作”。《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全部范围内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应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报经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并向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备案。需要在全国范围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应当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决定。作出批准决定的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做好人员培训、宣传教育、物资调用等工作。”因此,全省范围内的强化免疫,应由省人民政府决定,全国范围的强化免疫则由卫生部决定实施,并领导强化免疫活动。由于强化免疫涉及范围广、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接种任务,必须在政府的领导下,各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参与,共同做好相关工作,达到强化免疫预期目标。充分的社会动员、风险沟通至关重要。(二)充分准备,规范实施强化免疫活动、工作任务确定后,各级、各相关部门都应制订适合实际的详细实施计划,拟定每项活动的时间表和实现该项活动的需求、目前的条件、存在的差距和解决的方案,保证各项活动有序进行。在强化免疫活动期间,要严格按照《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方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执行,确保规范操作的同时应加强凝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和处置。(三)合理确定目标人群根据当地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既往所采取的控制策略第一章目的、指标与实施原则3(免疫预防人群)、措施实施效果科学确定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目标人群。初始强化免疫需综合考虑年龄别发病率、各年度实际接种率、工作能力和经费因素等,在一定范围、短时间内对高发人群开展群体性接种,一般至少应覆盖8月龄~14岁人群。后续强化免疫在覆盖上次强化免疫后出生人群的基础上,根据本地人口流动情况、上次强化免疫各年龄组接种率评估情况,以及强化免疫后各年龄组发病率变化情况等,可适当扩大目标人群。必要时,可针对高发的成年人群实施强化免疫。(四)统一组织,重点关注薄弱地区、高危人群强化免疫最重要的目标人群应是既往未接种的人群。在实施接种之前,应组织对目标人群进行摸底登记、同时起到面对面沟通宣传作用。在摸底、督导、考核评估各阶段要重点关注城乡结合部、城镇等流动人口较多地区、移民区、少数民族聚居区、交通不便的偏远贫困地区等常规免疫中麻疹疫苗接种难以覆盖的地区和人群。(五)同步,短时间完成强化免疫的目的是在较大地域范围内,通过一次性的集中接种迅速提高人群免疫力,以阻断麻疹病毒的传播。由于目前我国人口流动较为频繁,各地区不同时间开展强化免疫往往造成流动人群不易得到接种,不利于提高人群免疫力。在疫苗供应不足的情况下,至少应以省为单位,或相邻省份联合同一时间开展现场接种工作。在疫苗供应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全国范围统一时间进行。全国范围同步进行,有利于增加流动儿童接种机会、尽量减少未接种人群,也有利于强化免疫活动的宣传动员、组织实施。为保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效果,目标人群的现场接种工作原则上应在1周内完成,特殊地区可延长至10天。如时间4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用手册太长,一方面削弱了强化免疫在短时间内提高人群免疫力的作用,同时也会导致接种等工作人员疲劳、厌战,更容易产生“夹生饭”效应。所以开展强化免疫,应集中精力,充分利用多方资源,力争短时间完成。(六)全程督导,科学评估强化免疫活动涉及范围广,需要每个环节落实到位。督导能起到关键作用。各级卫生等相关部门应在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评估阶段分别组织对下一级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以确保强化免疫各项措施的落实,保证强化免疫质量。第二章组织与准备5第二章组织与准备一、成立组织机构,明确职责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一)成立临时小组为保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顺利实施和高质量完成,各地需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1.麻疹疫苗强化免疫领导小组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实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重要性,成立以各地政府主管领导为组长,由卫生、财政、教育、公安、药监、文化/广电等部门和社团组织参加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麻示例A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领导小组组长XXXA省副省长0副组长:XXXA省卫生厅厅长XXXA省卫生厅副厅长XXXA省教育厅副厅长0成员:XXXA省广播电视局副局长XXXA省财政厅副厅长XXXA省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XXXA省公安厅副厅长XXXA省妇联副会长XXXA省残联副会长XXXA省卫生厅疾控处处长XXXA省疾控中心主任6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用手册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领导,协调和动员各有关部门,在经费、后勤和人力保障上给予充分的保证,确保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顺利实施。2.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技术指导小组各级在实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前要成立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技术指导小组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处理小组,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的要求,开展技术指导及现场处理工作,确保方案的正确实施。技术指导小组负责现场接种、现场监督评价及强化免疫工作总结等具体技术指导工作。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既往成立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的基础上,成立麻疹疫苗强化免疫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处理小组,做好培训沟通工作,保证人员随时出发参与调查处置工作。调查处理小组由临床医生(儿科、传染病科、神经科、皮肤科、急诊科等)及流行病学、心理精神卫生等专家组成。(二)确定各部门职责各地应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共同做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根据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教育部、财政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实施扩大免疫规划的通知》、《2010-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精神,明确免疫规划协调机制相关部门在强化免疫活动中的职责:1.各地政府负责制定本辖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计划,提供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所需工作经费,组织有关部门做好人员培训、宣传教育、物资调用等工作。召开专门会议,协调和动员技术力量,安排部署辖区内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2.卫生部门(1)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实施方案的制订,强化免疫各种活动的组织、实施、督导评估和···试读结束···...

    2022-10-06 免疫学主编 免疫编辑理论

  • 《谈谈免疫和疫苗》赵铠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谈谈免疫和疫苗》【作者】赵铠著【丛书名】自然科学小丛书【页数】87【出版社】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02【ISBN号】14071·51【价格】0.23【分类】免疫(学科:普及读物)疫苗(学科:普及读物)【参考文献】赵铠著.谈谈免疫和疫苗.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02.图书目录:《谈谈免疫和疫苗》内容提要:《谈谈免疫和疫苗》内容试读一传染病的祸首人类的疾病种类很多,简单划分可分为传染病和非传染病两大类。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脏病不能由病人传染给其他的人,这些疾病就称作非传染病。天花、麻疹、鼠疫、霍乱等等就不同了,一不小心,很快就会由病人传染给别人,所以称作传染病。传染病的流行,对人类生命的威胁极其严重。长期以来,人类在同传染病作斗争中,逐步发现了人工免疫的科学道理,同时找到了一种有力的武器一生物制品,如疫苗。从“死神的帮凶”谈起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公元前一千多年,古埃及法老(当时的君主)拉美西斯五世的木乃伊尸体上,即留有天花瘢痕(图1),直到1977年全世界消灭天花,它在人间至少传播了二千多年。天花可以引起全身脓疱,在四个病人中至少有1人死去,幸而活存下来的,也要留下丑陋的麻坑,或者耳聋、眼瞎。因此,在天花流行猖獗的时候,人们对它产生了恐棋情绪,终日惊惶战栗。英国史学家马考菜称天花是“死神的忠实帮凶”。古时侯,人们在深感绝望的境况下,只能祈求神明保祐免受天花的袭击。如在非洲和亚洲一些国家,都供奉过天花神像。在印度,天花女神的庙字几乎遍及所有图1拉美西斯五世(公元前1160年)乡镇,无庙宇的地木乃伊脸面部留有天花瘢痕方则悬贴女神像。众多的善男信女不时为女神举行祭祀仪式,期望得到女神的庇护,但女神始终没有把人们从天花的灾难中拯散出来。又如鼠疫,它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六世纪在罗马流行时,把罗马帝国的人口整整消灭了一半。中世纪鼠疫横扫欧洲大陆,竟使二千五百万人丧失生命。因为它和死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曾被称作“黑死2病”。再如流行性感冒,它在二十世纪初曾发生的全球性的广泛流行,在一年内患病的达九亿多人,造成了二千万人死亡,这个惊人的数字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总数还多两倍。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传染病对人类生命的威胁是多么严重!其它一些传染病,如麻疹、霍乱、伤寒、斑疹伤寒等等,自古至今,也不知道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显微镜下的纷繁世界许许多多的传染病是怎样起的呢?它们的祸首又在哪里?直至三百年前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这个奥秘才开始被揭开。列文虎克用显微镜观察一个老年人口腔里的牙垢,发现在那里生活的微生物竟比一个国家的居民还多。这些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到处为家,在空气里、水中、土壤内,在植物的根、茎、枝、叶上,在动物的肠道、毛、皮上,在地球上的一切有机和无机体上,都有它们的踪迹。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们绝大多数对人类的生存是有益的,这些微生物称作非致病微生物。如工业上的酿酒、造醋、制革、采矿和治金等;3核阮细胞膜细胞壁细胞核鞭毛图8细菌构造示意图能观察它们(图4一1-3电子显微镜摄影,放大五万倍)。病毒也有不同的形状,有球状、丝状、杆状、砖状和蝌蚪图41痘苗病毒状(图5)。它在培养细菌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只能在动物和活的细胞上生长繁殖。最简单的病毒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各种图42流感病毒病毒只含有一种核6···试读结束···...

    2022-10-06 免疫球蛋白 免疫力低怎么提高免疫力

  • 《疫苗和免疫接种手册》庄汉澜,牟兆钦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疫苗和免疫接种手册》【作者】庄汉澜,牟兆钦编著【页数】161【出版社】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01【ISBN号】7-80020-999-7【价格】9.00【分类】疫苗(学科:手册)预防接种(学科:手册)【参考文献】庄汉澜,牟兆钦编著.疫苗和免疫接种手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01.图书目录:《疫苗和免疫接种手册》内容提要:本书在详细介绍了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目前使用的各种疫苗的性能、效果、适应证、禁忌证等进行了全面阐述。《疫苗和免疫接种手册》内容试读第一章论“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黄帝内经》中即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记载。预防工作的内容很广,包括环境卫生、食品卫生、消除传染源、消灭老鼠、医学昆虫等媒介宿主、药物预防、疫苗接种预防等。历史经验已证明疫苗接种在预防多种传染病中起着关键作用,疫苗接种是控制、消除有关传染病的最方便、经济、有效的一项重要措施。采用疫苗接种防病、灭病已是各级领导、广大防疫、医务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共同的心声。但是预防接种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强、管理水平要求高、技术操作要求符合规范的系统工程,涉及疫情管理、免疫策略,组织管理,计划制定,疫苗质控,接种实施,效果评估等内容,彼此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只有各个环节协同配合,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一、预防接种的目的和重大意义预防接种是用免疫手段将预防传染病的抗原(疫苗、类毒素)或抗体(免疫血清)等多种制品,通过适宜途径(皮内、皮下、肌肉、口服、气溶胶)种入人体(机体)模拟一个轻度的自然感染或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以诱发、促使机体处于免疫状态,产生自动或被动免疫力。从而增强个体和群体的对抗相应传染病的能力,以达到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控制或消除相应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和流行的目的。1人类在同传染病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发现了免疫预防传染病的方法。从1876年琴纳发现痘苗预防天花至今已逾百年。历史经验证明,在预防多种传染病中疫苗接种起着关键作用。如全球普遍接种痘苗,进而消灭天花;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破伤风类毒素的免疫效果得到肯定,伤员的破伤风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低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军中破伤风发病率从一次大战中的13.4/10万降至0.447/10万;大力推行WH0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儿童接种计划,使小儿麻痹这一不可治的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并有望消灭;现又提出控制和消除麻疹的计划。随着人们对预防制品的渴求,人们在与传染病作斗争的进程中疫苗的质量和品种也不断提高、发展和增加。据WHO估计每年有近400万儿童死于麻疹、风疹、B型流感嗜血杆菌(H)感染、乙肝病毒感染,这些都可被现有的疫苗预防。由于疫苗是通过提高机体对相应病原的特异性免疫力而起预防作用,所以疫苗无论在控制烈性传染病鼠疫、炭疽、霍乱等的传播,还是在常见病、多发病、甲、乙肝炎、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等传染病的防治方面起到其他防治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物制品事业也得到积极的发展。生物制品在防病、治病、保獐人民健康、保证战争和祖国建设的胜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国内目前推行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为例,据一些地区调查报告10岁以下儿童HB抗原携带率由免疫前的10%左右下降至1.2%左右,在北京、上海等地区则降至0.41%,成绩颇为显著。预防接种工作的重大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由此可见。40年代抗菌素问世,医药界依赖药物来控制传染病,预防接种逐渐被冷落。进入80年代,由于抗生素滥用,耐药株病原不断出现,给药物控制、治疗传染病蒙上阴影。同时生物技·2术进入分子水平,随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不断深入,多种病原的致病原理和机体防御机理逐渐被人们认识。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巴斯德时期建立的疫苗制备原理获得了改进和创新,结合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的运用,多种新型疫苗制品如肽苗、基因工程苗、DNA苗等被研制出来。过去效果、安全不理想的疫苗得到了改进。疫苗接种方法改向易被人们尤其是儿童接受的口服途径,疫苗生产工艺经过改进和创新,已转向大规模自动化生产,疫苗工作出现了新的转机。80年代中期国外学者提出“疫苗学”这一新学科。当今疫苗的应用已突破传染病范畴,指向预防肿瘤、寄生虫病、免疫病、遗传病等多种领域;免疫接种的革命时代来临了。二、疫苗接种发展史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类一直在与传染病作斗争。早在千年之前中国民间已有种人痘衣和人痘浆预防天花的记载。此法虽危险,不完善,但被传到中东、欧洲。这是预防天花的先导。l796年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EdwardJeer)根据挤牛奶妇不患天花这一现象,采用痘苗病毒预防天花获得成功,开创了较安全、合理、可控条件预防人类传染病的先例。近代免疫学奠基人巴斯德于1881年用高温方法培养出炭疽减毒株,成功地用于家畜预防,创立用减毒方法制造疫苗的原理,为弱毒活苗的免疫保护奠定了里程碑。接着,又于1885年研制出人用减毒狂犬疫苗,这是第一个人工研制的人用疫苗,并使人们认识到疫苗将在人和家畜的某些疾病防治方面起到其他手段所不能相比的作用。开创了免疫预防由经·3验阶段向科学阶段发展的过程。出于安全考虑,19世纪90年代疫苗研制转向灭活苗(除卡介苗),直至本世纪50年代活疫苗又重新引起重视。20世纪初期,大量灭活疫苗被研制出来,包括细菌、病毒和半纯化、脱毒的细菌毒素(类毒素),有些至今仍在广泛应用,如白喉、破伤风类毒素、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伤寒、霍乱菌苗等。1949年病毒组织培养成功,使病毒疫苗研制领域发生革命,不但病毒可大量连续获得而且可以通过连续培养而减毒。1955年,Salk首先研制出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1962年,Sai制出人用脊髓灰质炎活疫苗,可口服接种,从而控制了小儿麻痹症。不久针对麻疹、腮腺炎、风疹的活减毒苗也相继地被研制出来。自1977年10月26日索马里报道最后一例天花患者后,全球再没有发现天花病例。1979年12月“全球消灭天花证实委员会”21位委员签名证实全球消灭了天花。从琴纳发现疫苗到全民普遍接种痘苗消灭天花历时18年,中国也在1961年消灭了天花。这一人类采用预防接种手段与传染病作斗争的伟大胜利也为人类消灭其它传染病提供宝贵经验和光辉前景,预计不久只有人类是唯一宿主的、可防不可治的小儿麻痹症也将被大规模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接种而消灭。现在预防接种工作者又满怀信心地提出消除麻疹的计划。1974~1987年间针对三种细菌病原,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和B型嗜血流感杆菌(H)的高度提纯荚膜多糖苗研制成功,为联合多价菌苗的制备和使用奠定了基础和开辟了应用前景。本世纪70年代基因工程原理和技术应用到疫苗研究领域,1986年批准通过第个应用DNA技术构建的人用乙肝疫苗,为控制和降低乙肝病毒的发病率,提供了有效手段。采用免疫球蛋白控制传染病的被动免疫手段几乎与疫苗·4·研究平行发展,1892年德国首先有白喉抗毒素商品,不久破伤风抗毒素也问世,接着是抗狂犬病、气性坏疽血清。这些抗血清都来自马匹免疫血清,会发生危及生命的血清病,于是进行了消化、提纯以降低异体蛋白,研制出精制品。目前,发达国家已采用超免疫人源血浆,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成本原因仍采用马源血浆来研制被动免疫生物制品。表1-1人用疫苗年表启用日期疾病名称疫苗型别1721天花“人痘”活天花病毒1798天花“天然减毒”痘苗病毒1885狂犬病“不同程度”减毒活的和灭活病毒1896伤寒灭活全菌1896霍乱灭活全菌1897鼠疫灭活全菌1923白喉部分纯化的福尔马林脱毒类毒素1926百日咳灭活全菌1926破伤风部分纯化的福尔马林脱毒类毒素1927结核活减毒BCG株1936黄热活减毒病毒1936流感灭活全病毒1938斑疹伤寒灭活全普氏立克次体1943流感灭活完整(whole)病毒1955小儿麻痹灭活病毒1957狂犬病灭活病毒,鸭胚培养1961小儿麻痹活减毒病毒1963麻疹灭活病毒和活减毒病毒1967腮腺炎活减毒病毒·5···试读结束···...

    2022-10-06 手册百度百科 手册怎么编写

  • 《神经系统疾病与免疫》李湘青等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神经系统疾病与免疫》【作者】李湘青等编著【页数】478【出版社】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6【ISBN号】978-7-5576-3476-6【价格】CNY128.00【分类】神经系统疾病-诊疗【参考文献】李湘青等编著.神经系统疾病与免疫.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6.图书封面:图书目录:《神经系统疾病与免疫》内容提要:本书针对神经系统是人体调控最精细、结构和功能最复杂的系统这一特点。阐述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的以感觉、运动、意识、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阐述神经系统疾病与骨骼肌及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疾病的鉴别诊断。介绍了神经体统疾病的诊断、治疗知识,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免疫相关性。介绍了脑卒中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用药等。本书层次分明,内容详实,重点突出,适合从事神经系统疾病诊疗的相关医护人员阅读参考。《神经系统疾病与免疫》内容试读第一章概述神经免疫学是神经病学中是一门较新的学科,它在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都与神经病学有着广泛的关系。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认为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是两个分离的系统,不可能进行交流和相互影响。神经系统被认为是一个被免疫监视和免疫反应排除在外的经典的免疫特许器官,具有免疫豁免性(immuologicalrivilege),由于血脑屏障阻断了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的接触,因此神经系统的免疫反应不能用全身免疫反应来解释。但近年的研究证明,神经系统拥有变相的淋巴系统,其免疫豁免性是相对的,且很不完善。临床和实验室已观察到免疫细胞和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枢神经系统可参与、限制和调节免疫系统,它们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各自的表面结构(细胞粘附因子和受体)和可溶性物质(激素、细胞因子、神经营养因子、神经介质等)来完成的。许多影响神经系统的疾病最终都会有免疫系统的参与。当人体免疫系统发生紊乱时,可产生抗自身组织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引起自身免疫反应。反应达到一定程度时可损伤自身组织器官,并引起相应症状,称为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病分为器官特异性和非器官特异性两大类。前者自身免疫发生在特定的器官,如针对Ach一R产生的抗Ach一R抗体,引起重症肌无力属此种类型自身免疫病;另一种为非器官特异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它与前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损伤并不限于某一特定器官,而可波及全身各脏器组织,系统性红斑狼疮即属此类。在神经系统疾病中,有些是神经系统自身的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等;而在另一些神经系统疾病中,免疫因素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癫痫和脑血管疾病等;此外全身性免疫性疾病也可累及神经系统,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时的狼疮性脑病。综上所述,神经病学的发展将与神经免疫学的进展有更加密切的联系。第一节免疫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由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神经系统疾病见表1-1。表1-1免疫介导的神经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同心层型轴周性脑炎急性散播性脑脊髓炎弥漫性轴周性脑炎周围神经系统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慢性炎性脱随鞘多神经根神经炎多灶性运动性神经病和多灶性感觉运动神经病单克隆Y球蛋白病慢性多神经病神经肌肉接头疾病重症肌无力神经系统疾病与免疫SHENJINGXITONGJIBINGYUMIANYI一、多发性硬化多发性硬化(multilecleroi)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疾病。临床有两个特点:发病时间的异质性和病灶的多样性。临床表现为感觉异常、肢体瘫痪、语言障碍、视力减退及排尿障碍等。缓解复发是它的突出特点。自从Charcot1868年首次提出多发性硬化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并描述了它的临床和病理特点以来,人们对它的发病规律、遗传学特点、流行病特征及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认为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性疾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多发性硬化的免疫学机制大量事实证明多发性硬化是一种主要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自身抗原特异性自身反应性T细胞对髓鞘作用的结果。自身抗原包括如髓鞘碱性蛋白(myeliaicro-tei,MBP)、蛋白脂质蛋白(roteoliidrotei,PLP)、髓鞘少突神经胶质糖蛋白(myelioligodedrogliaglycorotei)等。在多发性硬化的免疫反应过程中,首先在脑内出现具有活性的小神经胶质细胞(microgli,系脑内的巨噬细胞)和星型胶质细胞(atrocyte)。在正常健康条件下,这类细胞对主要组织相容复合物(majorhitocomatiilitycomlex,MHC)、共同刺激分子R粘附因子的表达很低。但在炎性反应条件下,如病毒、超级抗原、脂多糖(lioolyaccharide,LPS)或侵入到中枢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都可导致小神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它们都表达Ⅱ型MHC和ICAM-1,可能还表达CD40、B7共同刺激分子,产生许多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3(IL13)、白细胞介素-3(IL-3)、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干扰素-Y(IFN-Y)、肿瘤坏死因子-α(TNF-a)、转换生长因子-B(TGF-B)等此外,活化的小神经胶质细胞也可显示其他特性如放大、增生、移行和噬菌作用。中枢神经系统来源的细胞因子可以影响许多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组成一个由细胞因子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网络调节系统。例如TGF-β可选择性地导致小神经胶质细胞凋亡;IL-13和L6可促进星形胶质细胞产生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L4可抑制神经胶质细胞产生TNF-α和一氧化氮(NO),增加产生神经生长因子;L12又可促进Th1细胞的功能。一般而言,中枢神经系统内的这两种神经胶质细胞提供抗原给T细胞,导致具有浸润功能的T细胞活化。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可以相互影响,如自身反应性T细胞可引起神经胶质细胞活化,活化的人类T细胞可使小神经胶质细胞产生TNF-α;反之,具有活性的神经胶质细胞也可以影响浸润性T细胞的功能。Dhi-Jalut等(1996)的研究显示人类的小神经胶质细胞可刺激淋巴细胞对病毒抗原的回忆反应增生。非活化的大鼠星形细胞可以下调T细胞受体的表达、增生及TNF-α的产生。淋巴细胞向中枢神经系统的移行不完全是随意的,它有一种显著的向中枢神经系统移动的倾向性。T细胞的选择性浸润是因为小神经胶质细胞和星型胶质细胞表达Ⅱ型MHC和细胞粘附因子,提供一些信号给T细胞,使它们可选择性地移行。T细胞在周围淋巴器官活化后,通过血脑屏障,辨认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目标抗原。在这种情况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神经胶质细胞很可能在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免疫细胞增生和免疫反应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小神经胶质细胞和星型胶质细胞则在调节免疫反应,抵抗外来病原体的过程中起直接作用。在免疫调节紊乱的情况下上述作用导致袭击中枢神经系统内相关成分的自身免疫反应。人在健康情况下,神经胶质细胞处于某些功能性神经元的严格控制下,将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反应限制在所需的最低限度。但在病态的情况下,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迅速增强。1998年的国际神经免疫大会指出,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经病理改变不仅是免疫系统的异常,同时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错误。当前公认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反应是导致多发性硬化的直接原因。但多发性硬化的髓鞘脱失等病理改变是否由自身免疫反应直接引起还不是很清楚。多发性硬化的免疫学机制可能是血液中致敏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在选集素和粘附因子的共同的作用下,吸附于血脑屏障的内皮细胞上,在特异性的激活因子和化学趋化因子的协助下,进人中枢神经系统。活化的淋巴细胞进入脑内后,继续受特异性抗原的刺激,并在与神经胶质细胞相互作用时,使病灶逐步扩大。CD4的淋巴细胞分化为Th1和Th2型细胞,分泌它们各自的细胞因子,这些因子又进一步激活小神经胶质细胞和星型胶质细胞,形成相互影响、相互2第一章概述调节的系统。它们分泌的TNF-α和一氧化氮(NO)等自由基,在补体的参与下,引起髓鞘的脱失。(二)多发性硬化患者的免疫状态T淋巴细胞在多发性硬化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T细胞的活动由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系统调节。1997年美国的Wlo等测定了多发性硬化患者脑脊液的细胞群体,显示以CDR3阳性的T细胞为主,大约60%是CD4+T的细胞,并证实这些细胞是多发性硬化患者病理变化的一部分。一些急性期的多发性硬化患者脑脊液中的淋巴细胞有抗髓鞘碱性蛋白(MBP,可能是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自身抗原)的作用,表明患者脑内存在着对MBP致敏的淋巴细胞。少数患者的脑脊液中可检测出抗MBP的抗体。1997年意大利有学者测定了66个多发性硬化患者脑脊液中的抗髓鞘碱性蛋白,发现这些患者的IgM水平增加。多发性硬化的发病是与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平行的。l999年Ha在其综述中称这种现象为细胞因子风暴(cytokietorm)。在病情进展期,IFN-Y、TNF-a、TNF-B、ILl2和IL-6等炎性细胞因子增高,TGF-B、L-10等分泌降低。在评估每一多发性硬化患者的全过程时,细胞因子的变化绝不是Th1/Th2这两类T细胞,而是Th1十Th2十Th3这三类T细胞亚型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点可反映在多发性硬化患者病灶复杂的病理、病程等方面。多发性硬化患者细胞因子的变化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内小神经胶质细胞和星型胶质细胞组成的细胞因子网络和免疫系统内免疫细胞组成的细胞因子网络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复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血清中有高水平的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它们与MRI发现的脑内新病灶是一致的。在复发进展型患者中,高水平的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先于MRI的新病灶出现;而在进展型的患者中高水平的可溶性TNF受体先于MRI的新病灶出现,这时的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水平是降低的。这种结果表明处于病程不同时期的多发性硬化患者,体内的免疫状态是不同的。这些变化又与MRI的变化相连。1998年有学者报告了57例日本的多发性硬化患者,其中视神经脊髓炎型32例,其他类型的临床特征与西方国家的多发性硬化相同。他们把这57例患者分为脑脊液寡克隆IgG区带阳性组和阴性组。在临床特点和MRI表现方面两组没有区别。有HLA-DR2抗原者在脑脊液赛克隆IgG区带阳性组多于阴性组和对照组。脑脊液寡克隆IgG区带阴性组有HLA-DR4抗原者具有统计学的升高。这种结果提示,寡克隆IgG区带是与患者的免疫遗传背景相关的,而且从免疫遗传学的角度很可能是多发性硬化的两个亚型。HLA-DR2的患者在脑脊液中有很强的免疫反应,HLA-DR4则很轻微。(三)多发性硬化患者的免疫治疗多发性硬化被认为是一种直接针对中枢神经系统抗原进行免疫攻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基于这个概念,其主要治疗原则是免疫抑制和免疫调节。在过去十年中,新的治疗方法已在改善患者的病程中显示出非常有意义的作用。这些有效的治疗又促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多发性硬化的发病机制,并进一步发展更有效的治疗方法。(1)重组干扰素-B(iterfero-B,IFN-3)在治疗多发性硬化方面已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世界范围内三组大范围的研究采用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和一些小组病例的治疗结果均证明干扰素B在治疗多次复发的患者有良效,这种效果与干扰素一B的给药途径和用药量无关。现在市场上有三种剂型的干扰素-β:干扰素-31和两种剂型的干扰素-B-1α。目前尚无研究比较这三者的疗效差别,但临床证实它们均可减少多发性硬化患者的复发率,阻止病情恶化和新病灶的出现。MRI证实经2年的干扰素-日1α(商品名:Avoex)治疗,可以预防多发性硬化患者出现脑萎缩。(2)最近通过模仿多发性硬化患者自身抗原髓鞘碱性蛋白的作用,人工合成了一种多肽混合物glatiramer醋酸盐,临床应用其治疗多发性硬化显示出良好效果,随访3年证实可降低复发率。(3)最近对静脉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的研究表明,IVIG可能对缓解复发型多发性硬化有不同程度的疗效,但没有证据证明它的作用与干扰素-B、glatiramer醋酸盐的治疗作用等同。(4)Mitoxatroe是一种蒽类人工合成制剂,已显示其对多发性硬化有一定作用,但易产生耐药性。该药对疾病有调适性作用,可在疾病的早期,后遗症出现以前应用。3神经系统疾病与免疫SHENJINGXITONGJIBINGYUMIANYI(5)联合用药。临床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程选用不同的治疗形式。当使用干扰素-B和glatiramer醋酸盐治疗失败后,可联合用药治疗。当前较为流行而安全的治疗方法是硝基咪唑硫嘌呤和干扰素B、干扰素-B和glatiramer醋酸盐或干扰素-B和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联合应用。最近有学者指出,为免疫治疗而调整神经系统功能可能是一种很有希望的方法。Herma等(I999)在其研究中使用T细胞疫苗对抗多发性硬化患者体内的髓鞘碱性蛋白反应性T细胞,结果表明使用疫苗的患者体内髓鞘碱性蛋白反应性T细胞的增生明显减慢。在我国目前仍以ACTH和糖皮质激素为主要治疗手段。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炎性细胞浸润和抗体形成,减少脑水肿和血脑屏障的通透性。这种治疗有利于缩短急性期的时间,但并不影响病程和预后。(四)关于多发性硬化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探讨过去认为多发性硬化是成人神经系统的疾病,对儿科患者,特别是小年龄患儿很少诊断。但近年来MRI、诱发电位等多种检查方法的应用提高了多发性硬化诊断的准确性和早期确诊率,不断有小儿多发性硬化病例报告。当患儿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多部位的病灶,病程在6个月以上,具有缓解复发的特点时,应考虑多发性硬化的可能性,进行有关的实验检查如各种诱发电位、MRI、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寡克隆区带等。长期追踪对最后诊断本病非常重要。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是另一种炎性脱髓鞘疾病。已建立了一种Lwi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动物模型,用于研究多发性硬化,其与人类的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在临床、病理、免疫等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临床上,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与多发性硬化在临床、病理和免疫改变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部分患者最终转成多发性硬化。但这两种疾病有许多不同点,现在仍然被认为是两个独立的疾病。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起病急,病程大约一个月左右,大多数患者痊愈后不再复发,CT或MRI可显示脑内大片低密度影伴周围脑水肿。多发性硬化的患者有缓解复发型或持续进展型,每一次复发都会出现新的病灶,CT或MRI可显示脑内限局性的病灶,多出现在侧脑室周围。视神经脊髓炎又称Dvic病。目前认为是多发性硬化的一个变异型,在亚洲发病率高。但因为本病的特殊性,在患者没有出现脑内病变时,仍采用视神经脊髓炎的诊断。二、格林巴利综合征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Barreydrome,GBS)是一种周围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临床引起驰缓性麻痹的主要疾病之一。在西方国家,GBS散发出现,无季节性,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在我国北方,患者多来自农村,夏季暴发,主要影响儿童和青年。本病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四肢弛缓性瘫痪,有些患者伴感觉障碍。近年的研究认为GBS不是单一的病症,其包括有多种亚型。(一)GBS的免疫学机制尽管GBS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但多认为与免疫学机制有关。50%以上的GBS患者伴有前驱感染史,特别是空肠弯曲菌感染。目前认为GBS可能首先被某种感染因子点燃,因感染源与人体的某些部分很相似而引起交叉反应(molecularmimicry),使自体反应性T细胞增生,同时靶细胞过度显示Ⅱ型组织相关抗原(MHCⅡ),最终导致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引起一系列免疫损伤。在免疫反应过程中,T和B细胞在粘附分子,化学趋化因子等参与下自动寻找袭击目标。其中T细胞在显示MHCⅡ自身抗原决定株的抗原提呈细胞的作用下与T细胞受体结合,使其在局部恢复活力并大量增生。这种在神经系统具有活性的T细胞称为CD4+细胞。CD4+中的I类辅助性T细胞(Th1)释放感染性细胞因子如干扰素-Y(IFN-Y)、白细胞介素-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IFN-Y和IL2能激活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具有吞噬细胞作用并可释放TNF-α、IL~1α、蛋白水解酶等损伤因子。B细胞可产生抗周围神经髓鞘的抗体,在补体的协助下直接导致周围神经的髓鞘脱失和轴索损伤。因此GBS是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IFN-α、TNF-a等因子联合作用的结果。1999年有学者在伦敦报道了一例家族性GBS患者,35岁的母亲首先患GBS,随后其7岁的儿子也患了GBS。研究发现他们都具有组织相容性抗原HLADR2,说明GBS可能与遗传有关,但其相关机制尚未确定。4第一章概述(二)GBS患者的免疫状态上述假设的GBS免疫发病机制是以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为基础的。1987年Brow做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实验。他把GBS患者的血清注射到大鼠坐骨神经周围的组织,结果引起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浸润和髓鞘脱失。在GBS患者的血和脑脊液中都可检测到一些异常免疫学指标,如Maimoe(1993)、Dahle(1997)、Elkarim(1998)等人的研究均证实在GBS发病时期的血清中可发现由I类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炎性细胞因子如IFN-Y、TNF-a、TNF-B、IL2、IL6和IL-1等增高,并可从患者的外周血中培养出对周围神经抗原P2敏感的CD4阳性细胞。作者1994年报告了26例GBS患者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其中19例出现寡克隆区带阳性,患者的24小时IgG合成率明显增高,证明GBS患者的神经系统内有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在GBS患者的血清中可检测出抗周围神经髓鞘的IgM抗体,其滴度与病程呈正相关。抗体对髓鞘的作用、抗体介导的炎性细胞活动增强及抗体依赖性细胞的细胞毒反应的共同作用,可能是GBS神经髓鞘脱失的主要机制。(三)GBS的免疫治疗由于对GBS免疫学发病机制的认识,免疫治疗在临床已被广泛采用,包括静脉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血浆置换、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1.静脉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是目前我国,特别是儿科较为广泛使用的治疗手段。自1985年有学者首次将其用于治疗GBS患者后,很多国家应用此疗法获得良效。本疗法可缩短病程,急性期可抑制病情进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性T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增强,使Th1和Th2的比例趋于平衡有关。用法为400mg/kg·d,连续使用5天。一般静点滴速开始40mL/h,逐渐增加到100mL/h。2.血浆置换也是国外常用的治疗方法,1978年首次用于GBS的治疗,早期应用可缩短病程,但不能降低死亡率。其治疗GBS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清除患者血浆中的髓鞘毒性抗体、致病炎性因子及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等,减轻神经髓鞘的中毒作用,促进髓鞘的修复和再生。血浆置换的位置一般在肘前静脉或股静脉。采用细胞分流器作连续血流离心,术中必须加用肝素等抗凝剂。清除血浆后将已分流的血细胞及血浆代用品再回输给患者。每次更换血浆量为40~55mL/kg。置换的次数根据病情而定,为5~8次不等。因该疗法要求的条件较高,难度较大,在我国尚未被广泛采用。1993年欧洲GBS协作组对383个GBS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在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后2周内分别接受血浆置换及静脉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结果显示两种疗法的作用无差别。3.糖皮质激素激素治疗GBS始于1951年。虽经近40年的临床应用,但国内外学者对其是否适用于GBS患者仍存在不同观点。从理论上讲,由于GBS的免疫学发病机制,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合理的。但因为GBS是自限性疾病,如在病程较晚时应用疗效常不明显。糖皮质激素的疗效与GBS的病程、病情及激素的品种、剂量和给药途径有很大关系。北京儿童医院近20年来不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GBS,主要原因是激素易引起感染,特别是在呼吸肌麻痹者容易出现肺部炎症,使病情加重。三、重症肌无力重症肌无力也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活动后加重的骨骼肌无力,多数患者有眼睑下垂和眼球活动受限,症状表现为晨轻暮重。目前认为抗A©h-R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是重症肌无力的主要发病机制。胸腺在激活和维持重症肌无力的自身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一)重症肌无力的免疫学机制1672年ThomaWilli第一次描述了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症状。经过数百年的探索,目前已经认识到因免疫攻击导致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上的AchR数目减少是造成重症肌无力的主要原因。重症肌5神经系统疾病与免疫SHENJINGXITONGJIBINGYUMIANYI.......无力的自身抗原主要是烟碱样AchR。在正常人群中AchR的产生和代谢形成平衡,虽然有少量的抗体生成,但不会致病。当易感人群被某一种病毒感染后,由于病毒表面与AchR之间有共同抗原,相应的抗体就会对病毒和Ach-R同时产生攻击行为:另一种可能是抗体对Ach-R的代谢能力因病毒感染而扩大化:还有一种可能是病毒感染了胸腺,使其肌样上皮细胞表面的Ac-R致敏,形成自身抗原,并与具有抗原提呈作用的巨噬细胞结合,激活T细胞,继而刺激B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攻击神经肌肉接头处的AchR,引起器官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抗Ach-R抗体引起的神经肌肉接头障碍可能是这种抗体与受体结合后,在补体C3、细胞因子等的作用下引起Ach-R数目减少,并出现突触后膜变长,皱褶消失和突触间隙增宽等形态学改变,最终导致受体溶解。也有学者认为血中的抗AR抗体可直接封闭突触后膜的Ach-R,使受体不能与乙酰胆碱结合。(二)重症肌无力患者的免疫状态胸腺是控制细胞免疫的中心器官。大多数重症肌无力患者有胸腺功能异常。胸腺病理研究发现80%~90%的患者胸腺有改变。据1996Levio和Wheathley报告,大约65%~75%的重症肌无力患者有胸腺滤泡增生,10%有隐匿性胸腺瘤,10%~20%有胸腺萎缩。根据一组无胸腺瘤而行胸腺切除患者的5年追踪结果显示,30%的患者可完全恢复正常。重症肌无力患者的胸腺细胞中含有攻击Ach-R的免疫反应成分,如Ach-R抗体、抗原提呈细胞、AchR反应性B细胞、Th细胞和细胞因子等。重症肌无力的异常免疫反应被认为是多克隆或寡克隆B细胞活动的结果。患者血清中含有不同比例的抗Ach-R抗体,而不是抗某一抗原决定基的单一抗体。抗Ach-R的IgG抗体有5个肽段,以抗a链为主。多数患者的血清中可检测到抗Ach-R抗体。肌肉活检可见突触后膜上有抗Ach-R抗体与Ach-R的结合物。把患者的血清注射给小鼠可导致出现与重症肌无力患者相同的临床症状。多数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中抗Ach-R抗体阳性,而眼肌型患者中1/3不能检测到这种抗体。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以及血清学检查,有些学者认为眼肌型和全身型是两种不同的疾病。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除了抗Ach-R抗体外,还有一些抗肌肉成分的抗体如抗肌动蛋白(acti)抗体、抗肌凝蛋白(myoi)抗体等。这些抗体可能在血清抗AchR抗体阴性患者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重症肌无力患者的T细胞功能异常包括调节性T细胞和帮助性T细胞。抗Ach-R抗体的产生依赖于T细胞的帮助。Hohfeld(1987)和Melm(1989)等已证实,若用激光照射大鼠胸腺或在大鼠出生时切除胸腺,则其B细胞对Ach-R不产生反应。在重症肌无力发病中发挥作用的T细胞主要是CD4+细胞。用抗CD4+细胞抗体治疗重症肌无力可长期缓解病情,但不能减低患者血中抗Ach-R抗体的水平。(三)重症肌无力的免疫治疗重症肌无力患者除使用各种胆碱脂酶抑制剂,延长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作用外,还可使用血浆置换、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和糖皮质醇激素治疗。方法和用量可参考多发性硬化和GBS的治疗。(李湘青)第二节神经系统疾病的免疫学改变一、癫痫与免疫癫痫是一种临床常见综合征,以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的反复和短暂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为探讨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人们从解剖、遗传、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等很多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自Koeloff等1942年在猴子身上引出实验性免疫性癫痫的动物模型,特别是1969年Walker首次提出癫痫的免疫学发病机制以来,人们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动物实验和癫痫患者的临床研究,初步了解到癫痫患者有免疫功能的异常,这主要包括细胞和体液免疫两个方面。6···试读结束···...

    2022-09-28 ep+免疫 情绪免疫epub

  • 《实用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疾病治疗学》汪悦,纪伟,陆燕主编;魏刚,郭峰,何晓瑾;韩善夯副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实用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疾病治疗学》【作者】汪悦,纪伟,陆燕主编;魏刚,郭峰,何晓瑾;韩善夯副主编【页数】605【出版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08【ISBN号】7-5214-0559-0【价格】CNY188.00【分类】风湿性疾病-免疫性疾病-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汪悦,纪伟,陆燕主编;魏刚,郭峰,何晓瑾;韩善夯副主编.实用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疾病治疗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08.免疫疾病治疗学》内容提要:《实用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疾病治疗学》内容试读上篇常见风湿免疫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上篇常见风湿免疫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1.感染因素人们一直怀疑病毒及细菌等感染可能是RA发病的主要诱因,但遗憾的是,目前仍未找到一个具体的感染因子。最近有两种细菌被关注,发现它们与RA的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一是奇异变形杆菌,另一个是肠道内的细菌。病毒方面主要是EB病毒、微小病毒B19和反转录病毒研究较多。2.遗传因素本病具有复合遗传病的特征,如不完全外显率、遗传变异及多基因参与等。单卵双生子同患RA的概率为27%,而在异卵双生子则为13%,均远高于普通人群。大量研究显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表型与RA发病有着密切关系,在RA的发病中,来自HLA的等位基因约占整个遗传因素的30%~40%,其中主要的等位基因有HLA-DR4、HLA-DR1、DR6、DR10DQB1等亚型。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非HLA相关的基因在RA的发病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3.内分泌因素本病在更年期女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同龄男性及老年女性。约3/4的女性在怀孕后RA的症状减轻,而通常在分娩后症状复发,这可能与患者体内雌雄激素比例变化有关。一般认为,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或其代谢产物可通过各自的结合蛋白、受体或介导蛋白对RA的发生和演变产生影响。4.其他因素寒冷、潮湿、疲劳、外伤、吸烟及精神刺激等因素均可诱导RA的发病。(二)发病机制人们对RA发病机制的认识和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早期认为感染是导致RA发病的因素,但该理论未能得到证实。随着RF的发现,尤其是近些年来在RA患者体内发现了许多自身抗体,体液免疫机制曾一度受到人们重视。至20世纪80年代,对细胞因子的研究使得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称为RA发病机制中的中心环节,而且针对T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治疗取得了定的疗效。近期,对B细胞的清除使得许多难治性RA得到了缓解,使人们重新思考体液免疫在RA中的作用。5实用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疾病治疗学RA的发病与Ⅱ类HLA分子的DR、DO、DP位点关系密切。患者多携带HLA-DRBI*0401、*0404等亚型,其第70~74位氨基酸为一段共同序列:谷氨酰胺-赖氨酸/精氨酸-精氨酸-丙氨酸-丙氨酸(DK/RRAA),成为RA的共同表位,并成为HLA-DRBI的抗原合槽的主要构成序列,RA的抗原或自身抗原通过分子模拟或模糊识别机制与该抗原结合槽结合,并被T细胞受体识别,激活T细胞及其下游的自身免疫反应。T细胞活化后,分泌细胞因子刺激滑膜增殖,调节巨噬细胞、活化B细胞,诱发或加重滑膜炎症。RA病人体内存在大量的自身抗体,这些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在RA滑膜炎症及关节外表现中起了重要作用。另外,在对RA滑膜的病理研究中发现,滑膜中存在B细胞滤泡和生发中心形成,以及大量浆细胞浸润,说明B细胞参与了滑膜炎症的形成。细胞因子和蛋白质瓜氨酸化在RA发病中也有重要的地位。【诊断标准】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条件定义1.晨僵:关节及其周围僵硬感至少持续1h(病程≥6周)2.3个或3个以上区医生观察到下列14个区域(左侧或右侧的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域的关节炎:膝、踝及跖趾关节)中累及3个,且同时软组织肿胀或积液(不是单纯骨隆起)病程≥6周)3.手关节炎:腕、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炎中,至少有一个关节肿胀(病程≥6周):4.对称性关节炎:两侧关节同时受累(双侧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跖趾关节受累时,不一定绝对对称)(病程≥6周):5.类风湿因子阳性:任何检测方法证明血清类风湿因子含量异常,而该方法在正常人群中的阳性率小于5%;6.类风湿结节:医生观察到在骨突部位,伸肌表面或关节周围有皮下结节:7.影像学改变:在手和腕的后前位相上有典型的类风湿关节炎放射学改变,必须包括骨质侵蚀或受累关节及其邻近部位有明确的骨质脱钙以上7条满足4条或4条以上并排除其他关节炎可诊断RA(引自ArthritiRheum,1988,31:315-324)2OO9年ACR/EULA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一、关节受累(0-5分)】1个中大关节0分2-10中大关节1分1-3个小关节2分410个小关节3分10个以上关节5分编6···试读结束···...

    2022-07-27 汪悦非常中医 省中医医院汪悦

  • 免疫pdf|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Immuitydf电子书是作者YuraBee撰写的一本关于人体免疫的书。它包含30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对疫苗的实地考察过程,展示了作者的理性判断。涉及医学各个领域的研究。lt/gt免疫简介df内容《免疫》一书由30篇文雅而深思熟虑的文章组成,讨论了诸如“免疫”和“疫苗接种”等公众关注的问题。当作家尤拉·比斯(YuraBee)成为新妈妈后,这个新角色让她陷入了母亲常见的焦虑之中:不完全信任政府和医疗机构,担心孩子们呼吸的空气、他们吃的食物、他们使用的食物床垫,使用的药物和疫苗……她发现人们实际上并不能让自己的孩子或自己“对世界免疫”,于是她开始了一场反对“免疫”的细致研究,而这本书就是一本纲要。她的研究,本质上是与新父母和整个社会的诚实对话——关于信任问题、关于权衡、关于科学的价值,以及人们有时是如何仓促进步的。比斯直面现代社会人们共同的忧虑,她明白这种焦虑恰恰是面对众多的信息来源,面对人类的偏见、脆弱、无法信任彼此,面对永恒的不可知而千变万化的外部对世界的无能为力的反应。然后她在书中告诉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在一次又一次地面临着人生中重要的“选择”。在这个每个人都相互联系的时代,人们应该如何用理性的力量去思考各种重要的问题,如何消除偏见,如何接近现实,如何判断,如何选择。这本书知识渊博,被广泛引用,涵盖了广泛的历史、文学、神话和医学史。可以说,这本书谈论的是“免疫”,但最终它实际上是关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和命运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相互关联的。免疫学df作者信息YuraBee,在西北大学任教,凭借《无人区笔记》获得美国国家书评家协会奖。她的文章定期发表在信徒和哈珀杂志上。免疫力df亮点这些故事让免疫听起来神秘又神秘,告诉我们普通人不应该期望拥有坚不可摧的金身。当我不是母亲的时候,我对此没有任何问题。但随着儿子的出生,我同时意识到自己作为母亲的力量,以及作为母亲的无力感。我发现自己开始担心自己的命运,面临许多困境。我和老公甚至半开玩笑地发明了一个“我们愿意给孩子什么病预防什么病”的游戏。...

    2022-05-11 免疫无能性 自然免疫不科学不人道

  • 细胞生物学精要原书第三版pdf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细胞生物学要点(第3版)是美国加兰出版集团出版的一本必备书籍,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前院长布鲁斯·阿尔伯茨等八位国际知名生物学家合着科学。《细胞生物学》第三版中文译本从细胞的不同结构层次和细胞之间的相互关系系统阐述了细胞生物学的内容,涵盖了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为当代生命科学研究增添了新的成果。图书特色本书的英文版由美国GartadPulihigGrou出版。全书分为20章。它以简洁的语言系统地描述了当代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的前沿和进展。本书的英文版由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和教育家撰写。例如,主编布鲁斯·阿尔伯斯教授是国际知名的生物化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科学》杂志主编,美国国家科学院前院长。文字通俗易懂,图片色彩丰富,每章末尾提出的问题发人深省。与上一版相比,第三版的每一章都包括一个“我们如何知道”部分,重点介绍实验研究如何导致新的科学发现。简介本书为《基础细胞生物学》第三版中文译本,由美国加兰出版集团出版,由美国科学院前院长布鲁斯·阿尔伯茨等八位国际知名生物学家合着。相互关系系统地阐述了细胞生物学的内容,涵盖了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并增加了当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全书共20章,分别描述了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凋亡、遗传、突变、应激、运动、迁移等内容。每章以基本概念、关键词、问题和答案结尾,附有22幅图版和近千幅插图。本书还附有CD-ROM、分子结构集和高分辨率显微照片,作为每章的补充材料,以吸引读者的兴趣。与前两版不同,第三版的每一章还包括一个“我们如何知道”部分,描述了科学家如何利用实验研究来取得新的发现。本书可供国内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和科研人员使用,包括生物、医学、农林牧渔业等,也可供非专业人士参考。对细胞生物学感兴趣的专业人士阅读。英文原作者介绍布鲁斯·艾伯茨:博士来自哈佛大学,现任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教授,《科学》杂志主编,曾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12年(1993-2005)丹尼斯·布雷:博士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现为剑桥大学名誉教授。2006年获得微软欧洲科学奖KareHoki:马萨诸塞州萨默维尔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生物化学博士(萨默维尔),科普作家。AlexaderJoho:哈佛大学博士,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授,生物化学、细胞、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研究生课程主任。JuliaLewi:牛津大学哲学博士,英国伦敦癌症研究所首席科学家。MartiRaff,医学博士,麦吉尔大学,现为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和伦敦大学学院生物系。KeithRoeri:剑桥大学博士,英国诺里奇JohIe中心名誉教授PeterWalter:纽约洛克菲勒大学博士,现任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系主任和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生命?人类、矮牵牛和池塘微生物还活着;岩石、沙子和夏日的微风不是。那么,将其标记为有生命并将其与无生命物质区分开来的基本特性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基于一个简单的事实,即今天的生物学家认为它是理所当然的,并在170年前首次出现时引发了一场思想革命,即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个微小的膜结合单元,在水中充满了高浓度的化合物,具有通过生长和分裂复制自身的特殊能力。最简单的生命形式是单细胞。高等生物,比如我们自己,是一个细胞群落,一个巨大的细胞城市中的每个居民都执行其既定的功能,并通过复杂的通信系统相互协调。这些细胞来源于单个细胞的生长和分裂。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我们必须求助于细胞生物学来回答“生命是什么以及它如何运作”的问题。凭借对细胞的结构、功能、行为和进化的更深入了解,我们可以尝试解决这些关于地球生命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问题:生命的神秘起源是什么?为什么它们如此多样化,为什么它们存在于每一个可以想象的栖息地?同时,细胞生物学可以给我们人类很多关于自己的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如何从一个受精卵细胞发育成一个人?为什么我们与地球上的其他人不同?为什么我们会生病、变老和死亡?本章,我们将首先了解各种类型的细胞,然后了解细胞形态的多样性,并简要了解所有细胞共有的那些化学机制。然后,我们思考如何才能看到细胞,当我们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内部时会看到什么。最后,我们讨论了如何利用生物的相似性来获得对地球上生命形式的一致看法,从最小的细菌到最大的橡树。...

    2022-05-08 细胞周期 细胞角蛋白19片段

  • 改变或免疫:心理学实证研究社会影响电子书完整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者评论:变革或免疫:心理学电子书中社会影响的实证研究变化或免疫:心理学中社会影响的实证研究始终合乎逻辑、清晰且有充分根据,与市场上处理这些主题的常见写作技巧形成鲜明对比;它可能无法解决你所有的困惑,但无论你是本科生、研究生、专业从业者还是心理学的普通读者,这本书都会让你大吃一惊。编辑推荐为什么许多人在权威人士的命令下,即使以致命的力量震惊他人?(见模块3)为什么很多产品得到体育或娱乐名人的代言?(见模块4)如果我们希望青少年抵制同龄人吸烟的压力,我们应该怎么做?(见模块5)是人多、力量大,还是浑水摸鱼容易?(见第7单元)在互联网上,浏览我们感兴趣的信息会让我们更开明或更“极端”相关内容部分预览好人如何变坏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演唱会结束后,前排的歌迷起立鼓掌。随后,紧跟在粉丝身后的慕名而来的观众也起立鼓掌。现在,起立鼓掌的浪潮传到身后较为平静的观众身上,他们也自发地从舒适的座位上站了起来,感谢掌声。但是,您仍然想坐下(“这场音乐会很一般”)。但是当起立鼓掌的浪潮席卷全场时,你是否仍然一个人坐着?成为少数脱颖而出的人之一并不容易。除非你真的不喜欢刚刚听到的音乐,否则你很有可能会在人群中站起来,至少是暂时的。从众研究人员构建微型社会环境、实验室微文化,以简化和模拟我们日常生活中社会影响的重要特征。让我们首先考虑两个经典系列的实验。每一系列实验都提供了一种研究一致性的方法和一些令人惊讶的结果。以上内容摘自本书第3单元“好人如何变坏”简介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哲学家不断向我们揭示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但这种哲学指导无助于缓解我们复杂的现实困惑。在这种情况下,以经验为导向的社会心理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为我们描述社会动物的细节。DavidMyer和JoaTwitch的《探索社会心理学》以“社会思维”、“社会影响”和“社会关系”为主题,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社会心理学科学在过去100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回答问题。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的教科书编写方式,将每个有趣的话题组织成10000字左右的多个模块,满足人们长期关注的习惯长度,在阅读中获得“完成感”。为了让读者更方便携带阅读,同时保留模块化书写的优势,在新版改编中,500多页的原著按照以上三个主题分为三个小册子.《改变或免疫:心理学中社会影响的实证研究》一书来自《探索社会心理学》第三卷——《社会影响》。Mile和Twitch详细讨论了影响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因素,如遗传、文化、性别、从众、服从、说服等。它还提供了抵制不良影响和坚持自己价值观的方法。在最后一个模块中,他们还说服自己,呼吁关注气候问题并促进健康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整篇文章逻辑严谨,语言清晰,用词必须有理有据,与市面上常见的处理这些话题的写作方式形成鲜明对比;它可能无法解决你所有的困惑,但无论你是心理学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专业从业者还是普通读者,本书都能给你带来惊喜。关于作者大卫·迈尔斯1942年出生,美国密歇根州霍普学院心理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迈尔斯著述颇丰,出版著作17部,其中包括经典畅销教科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纲要》。Mile在30多种学术期刊上发表过文章,包括科学、美国科学家、美国心理学家和心理科学。他还致力于向普通读者介绍心理学,在包括《今日教育》和《科学美国人》在内的近50种科学期刊上撰写专栏。感谢Mile在研究和写作方面的杰出贡献,他获得了众多奖项,包括美国心理学会的“GaltoAllort”奖、美国大脑与行为协会的“杰出科学家”奖、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的杰出服务奖和2011年美国总统奖美国国家科学院等。琼抽搐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在密歇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凯斯西储大学完成社会心理学博士后研究。现为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已发表120多篇关于代际差异、文化变迁、社会排斥等主题的科学论文,性别角色、自尊和自恋。她的研究曾在《时代》、《纽约时报》、《今日美国》和《华盛顿邮报》等杂志上发表。她在多个网站和杂志上为普通读者撰写文章,其中包括《大西洋》杂志上获得国家杂志奖提名的文章。她定期向大学教员、军事人员、夏令营领袖和企业高管讲授代际差异。书评通俗易懂,文雅通俗:本书精选了11个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话题,并组织成10000字左右的模块,让知识更容易吸收,让读者更容易掌握阅读中的“完成感”。每个人都可以受到社会心理学的启发和激励;实证“硬核”,与时俱进:本书不是哲学思辨,也不是“心灵鸡汤”,而是当代科学心理学对社会影响的实证研究,提供了一个“硬核”经得起严苛考验的知识,每个知识点和结论都有研究文献作为佐证,全书参考文献2500余篇;科学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既有坚实的科学基础,又有温暖的人文关怀;事实的严谨性和智力上的挑战。两位作者像调查记者一样,揭示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展示社会心理学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同时反映其背后的人文价值;学科融合,开阔视野:本书从人文学科的知识传统中强调社会心理材料,并融合文学、哲学、科学等学科的知识,有助于拓展人们的思维和意识,从现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2022-05-05 心理学社会影响拓展阅读 心理学社会影响名词解释

  • [美]戴维·迈尔斯《改变或免疫》pdf电子书下载

    《改变或免疫》:《社会心理学》作者戴维·迈尔斯酝酿多年,打破传统之作!美国心理学协会前主席菲利普·津巴多、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联袂推荐!书名:改变或免疫作者:[美]戴维·迈尔斯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副标题:心理学实证研究社会影响原作名:探索社会心理学译者:侯玉波/廖江群出版年:2020-6页数:232类别:社会心理学格式:df/eu/moi丛书:探索社会心理学丛书ISBN:9787115536259《改变或免疫》作者简介:戴维·迈尔斯1942年生,美国密歇根霍普学院(HoeCollege)心理学教授,是知名的心理学家。迈尔斯著述颇丰,已出版17部著作,包括经典畅销教科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纲要》等。迈尔斯在30多种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包括《科学》《美国科学家》《美国心理学家》和《心理科学》等。他还致力于把心理学知识介绍给普通读者,在近50种科学杂志上撰写专栏,包括《今日教育》和《科学美国人》等。由于迈尔斯在研究和写作上的突出贡献,他曾获得众多奖项,包括美国心理学协会的“高尔顿?奥尔波特”奖、美国脑和行为联合会的“杰出科学家”奖、美国人格及社会心理学分会的杰出服务奖以及2011年美国科学院的总统奖,等等。琼·特韦奇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在密歇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凯斯西储大学完成了社会心理学的博士后研究。现在是美国圣迭戈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已发表120余篇科学论文,主题涉及代际差异、文化变迁、社会排斥、性别角色、自尊以及自恋等。她的研究曾被《时代》《纽约时报》《今日美国》和《华盛顿邮报》等报道过。她在多个网站和杂志上为普通读者撰写文章,其中《大西洋月刊》上的一篇文章获得了全美杂志奖的提名。她经常向大学教职工、军人、夏令营负责人和企业高管讲授代际差异问题。《改变或免疫》内容简介: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哲人们不断向我们揭示人是社会性动物。但这种哲学式的指引无助于缓解我们纷繁复杂的现实困惑,在这种情况下,实证取向的社会心理学恰好可以弥补这种不足,为我们刻画出社会性动物的细节。戴维·迈尔斯和琼·特韦奇的ExlorigSocialPychology以“社会思维”“社会影响”和“社会关系”为主题,清晰地为我们展示了近百年来社会心理科学对上述问题的回答。该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大部头教科书的编写方法,将每个有趣的主题组织成多个10000字左右的模块,以符合人们长时注意的习惯时长,获得阅读的“完成感”。为了更加方便读者携带和阅读,我们在保留模块化编写优点的同时,在新版的改编中将500多页的原书按上述三个主题拆分为三个小本。本书《改变或免疫:心理学实证研究社会影响》,便来自ExlorigSocialPychology的第三编——“社会影响”。迈尔斯和特韦奇在书中详细论述了影响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因素,例如基因、文化、性别、从众、服从、说服等,同时也给出了抵御不良影响、坚守自身价值观的方法。在*后一个模块中,他们还亲自展开说服,呼吁人们关注气候问题,倡导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全篇逻辑严谨、用语清晰、言必有据,与市面上处理这些主题的常见写作手法形成鲜明对比;它或许不能解决您的所有困惑,但不论您是心理学的本科生、研究生、专业从业者还是普通读者,本书都能为您带来惊喜。...

    2022-04-08 社会心理学 戴维·迈尔斯 侯玉波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