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酪流香十三库 酒与宋代社会》魏峰作;叶鉴铭总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新酪流香十三库酒与宋代社会》【作者】魏峰作;叶鉴铭总主编【丛书名】杭州文史小丛书【页数】77【出版社】杭州:杭州出版社,2021.01【ISBN号】978-7-5565-1378-9【价格】16.00【分类】酒文化-研究-杭州-宋代【参考文献】魏峰作;叶鉴铭总主编.新酪流香十三库酒与宋代社会.杭州:杭州出版社,2021.01.图书封面:《新酪流香十三库酒与宋代社会》内容提要:本书利用多种传世文献和考古资料,以杭州为例讲述宋代的酒与社会,以“韩瓶”这一宋代的储酒器入手,从这一器物的功用展开,对涉及酒的生产、专卖,酒与日常生活等社会面相作粗浅的介绍。...

    2023-12-21 mobi epub哪个好 mobi epub azw3是什么格式

  • 《知库 历史与文化 宋代孔庙释奠诗文研究》高震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知库历史与文化宋代孔庙释奠诗文研究》【作者】高震著【丛书名】知库历史与文化【页数】198【出版社】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22.04【ISBN号】978-7-5068-8862-2【价格】85.00【分类】孔庙-祭祀-祭文-研究-中国【参考文献】高震著.知库历史与文化宋代孔庙释奠诗文研究.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22.04.图书封面:《知库历史与文化宋代孔庙释奠诗文研究》内容提要:...

    2023-12-21 知库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江苏知库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 宋代经学哲学研究 理学体贴卷》向世陵主编;高会霞,杨泽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宋代经学哲学研究理学体贴卷》【作者】向世陵主编;高会霞,杨泽著【丛书名】长江学术文献大系【页数】265【出版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01【ISBN号】978-7-5439-6389-4【价格】48.00【分类】经学-研究-中国-宋代-理学【参考文献】向世陵主编;高会霞,杨泽著.宋代经学哲学研究理学体贴卷.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0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宋代经学哲学研究理学体贴卷》内容提要:本书通过对作为理学开创者的周敦颐、二程、张载思想形成过程的分析,指出更为重要的因素,是当时儒者在性命义理的话语框架下,从思想主旨与方法把握上对儒家传统经学资源的重新定位和选择,并伴随着核心话语转换下经典文本的拣选与扩展。《宋代经学哲学研究理学体贴卷》内容试读第一章宋初儒学复兴的社会政治语境陈寅恪先生认为,中国文化实造极于赵宋之世①;而赵宋文化的核心则是理学。对于“理学是如何生发和建立”这个问题的追溯,不仅是理解理学思想的题中之义,亦对今日我们面向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以寻求新文化之生提供一种参鉴。以往学界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多沿循回应佛道挑战和融汇佛道资源的理路,近年来渐有一种新的关注,即从儒家经学内部来探索理学萌发之机,本书所论亦是此工作之一种继续。即便如此,学术思想的发展从来不是纯逻辑的推衍,现实世界存在变化的原因和根据,往往是推动它深入发展的深厚动力。儒学在宋初的复苏,与赵宋王朝偃武修文国策的确立与实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自汉末以来,作为一种与社会人伦、政治制度联系紧密的思想学说,儒学在收拾人心方面的力不从心也是和自汉末以来动荡的政治环境密不可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宋初的文治国策只是使儒学得以复苏,其最重要的价值便是为后来的经学新第诠提供了重要的文化环境和人才贮备,而仁宗以来的政治革新则是促使作为资儒学的核心形态的经学发生新变并最终导致理学产生的重要条件。这些政治宋上的革新运动直接推动了儒学的革新,这是因为,这些政治革新运动的发起人,无不以儒学作为他们的重要思想资源,从中寻求支持政治革新的依据。也就是说,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伴生关系。“这种伴生关系,或许是研究的北宋儒学的一个必要纬度。依据这个纬度来研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可以把握各学派共同的问题意识、相互关联的理论宗旨、各派的思想逻辑及其真实会政内涵,从而避免单纯概念演绎所难以避免的诠释随意性以及内涵虚化等治语①参见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45页。1長江登析文献大系·哲学卷宋流弊。”①经学0一、宋初政治困境与偃武修文国策的确立究理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宋代直承五代十国之乱;而五代十国时期可以说是象1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这种混乱首先集中表现为武将擅权,地方藩镇割据势力的不断抬头,即政治制度本身的败坏上,宋初对中唐以后以及五代十国之乱的反思也集中体现在这一点:“天下之所以四分五裂者,方镇之专2地也;干戈之所以交争互战者,方镇之专兵也;民之所以苦于刑苛法峻者,方镇之专杀也;朝廷命令不得行于天下者,方镇之继袭也。”②其次则是基本人伦道德的普遍沦丧。后晋节度使安重荣就直言不讳地说:“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③整个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而宗庙朝廷人鬼皆失其序”,①以致置君如置吏,变国如变舍,“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⑤。《宋史·忠义传序》也讲:“士大夫忠义之气,至于五季,变化殆尽。”⑥故赵宋王朝立国伊始,即“以防弊之政,作立固之法”,从政治制度的条理化,以及社会纲常伦理的有序化等各个层面重建政治秩序。而政治秩序的重建,既包括政治制度本身的有序构建和社会人伦的规范创设,更体现在对作为这一制度合法性依据的探寻上。就前者而言,儒家思想重在以五伦为中心构建一个长幼尊卑等差而有序的社会,并以此作为指导人们日用常行的价值原则。宋初的智圆和尚在论及儒佛之异,并告诫佛徒不可轻视儒家时即言:“世有滞于释氏者,往往以儒为戏。岂知夫非仲尼之教则国无以治,家无以①卢国龙:《宋儒微言》,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2页。②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1页。③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五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83页。④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十六,第173页。⑤欧阳修:《本论》,《欧阳修全集》卷六十,李逸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862页。⑥脱脱等:《宋史》卷四百四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3149页。宁,身无以安。国不治,家不宁,身不安,释氏之道何由而行哉?”①就后者而言,即儒家在为政治制度、政治运行提供思想基础方面,也有当时兴盛的佛老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这是由儒家思想本身一方面看重纲常伦理,另一方面自创生起即积极为人本身及现实制度寻找天道依据的特征所决定的。因此,赵宋王朝在开国之初“偃武修文”,客观上崇儒尊儒,可谓必然之举措,宋太祖甚至认为:“今之武臣,亦当使其读经书,欲其知为治之道也。”②当然,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是统治者为了弘扬儒学而提倡“偃武修文”,而是儒学本身的特征符合了宋初的实用特征。也正因为如此,在当时“偃武修文”国策的推动下,儒释道三教实际都得到了重视,这从吕蒙正《大宋重修兖州文宣王庙碑铭并序》中可见:“(宋太宗)谓皇道既以平,华戎又以宁,尔乃凝神太素,端拱穆清。阐希夷之风,诠真如之理。间则披皇坟而稽帝典,奋睿藻以抒宸章,哲王之能事备矣,太平之鸿业成矣。”③但儒学本身的如上特征使其很快脱颖而出,全面登上历史舞台。赵宋王朝“偃武修文”的策略也顺应了当时人心在经历了长期离乱之后厌乱而思治的普遍社会心理。余英时先生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中引晁补之《张穆之触鳞集序》:“太祖皇帝起平祸乱…慨然思得诸生儒士,与议太平。而鲁之学者始稍稍自奋陇亩,大裾长绅,杂出于戎马介土之间。父老见而指以喜曰:此曹出,天下太平矣。方时厌乱,人思,复常故士贵。”一段,认为民间这种厌乱求治的心理是宋初儒学复兴的原动力,“鲁地民间父老对儒学和经生都抱有敬意,这是因为他们深受五代混乱的痛苦,迫切期待着‘天下太第平’,社会秩序得以早日‘复故常”①。章直接导致赵宋王朝兴文的当然还有对武将的忌惮。五代以来,由于拥兵宋自重的藩镇首领经常带兵入主中央,中央禁军的力量逐渐强大,后唐明宗李嗣源、末帝李从珂、后周太祖郭威都是由于得到禁军的拥立而登上皇位的。儒学兴①释智园:《中庸子传上》,《闲居编》卷十九,《续藏经》第101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第110页、111页。会政②司马光:《涑水记闻》,邓广铭、张希清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5页。境③吕蒙正:《大宋重修兖州文宣王庙碑铭并序》,《全宋文》第4册,成都:巴蜀书社,1988-1994年,第345页。④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297页。3長江摩州文献大系·哲学卷可见武将之位高权重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直接决定着王朝的变迁。后汉史弘肇就曾说:“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笔—笔学者注)焉足用哉?”①而赵匡胤本身就曾协助郭威夺取政权,后来由于战功卓学著升为禁军最高统领殿前都点检,助他获取皇位的陈桥兵变,走的也是禁军究拥立的道路。赵匡胤建国之初禁军的九名高级将领,都曾在赵宋集团的崛起理学和陈桥兵变中发挥过重大作用,集兵权、功勋于一身,对新登皇位的赵匡胤来说,他们都是潜在的危险,故“以防弊之政,作立固之法”,解除一些禁军卷大将的兵权,或将一些开国将领调出京师,“各守外藩”。赵匡胤对武人的不信任还在于他认为武人的残暴害民远甚于文人。他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4虐,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②故“艺祖皇帝用天下之士人,以易武臣之任事者,故本朝以儒立国,而儒道之振,独优于前代。”③同时他对文士的偏好也影响了宋初文治国策的确立:“自古创业垂统之君,即其一时之好尚,而一代之规模,可以豫知矣。艺祖(宋太祖一笔者注)革命,首用文吏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④另外,作为五代时期最后一个利用军权夺取政权的皇帝,赵匡胤的权力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不能以威德凌人,这也就是王夫之所说的“权不重”“望不隆”“学不夙”“恩不洽”,“权不重,故不敢以兵威劫远人;望不隆,故不敢以诛夷待勋旧:学不夙,故不敢以苛法督吏民”⑤,但赵匡胤本人却“惧以生慎,慎以生俭,俭以生慈,慈以生和,和以生文”⑥,以惧慎之心,生俭慈和文之举,故在建国之初的施政方略上务求宽柔,以缓解与社会各阶层的冲突,“百年嚣陵噬搏之气,濅衰濅微”⑦基于这一基本国策,赵宋王朝也确实构建了一个有序的政治制度,如重用文臣以抑制武将;分割宰相事权以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解除大将兵权,①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史弘肇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93页。③脱脱等:《陈亮传》,《宋史》卷四百三十六,第12940页。④脱脱等:《文苑一》,《宋史》卷四百三十九,第12997页。⑤王夫之:《宋论》,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3页。⑥同上。⑦同上实施兵将分离以平息藩镇武将祸乱;鼓励台谏官上书言事以加强对百官的监督等等,基本结束了武人政治。尤其通过百官的相互牵制和监督,实际上加强了中央及君主的权力,这可以说是宋代政治革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君主及中央集权而言,前者是指皇帝一个人的专制,天下事无论大小都由君主决定;后者则主要体现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由中央政府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的行政、财政、司法、军事诸权力。这一体制虽萌发于战国时期,至秦始皇一统天下正式确立,但其完善和不断强化却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可以这样说,至少在宋之前,宗室、外戚、权臣以及地方豪族势力常常以违法犯禁、分裂割据等手段,对中央王权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中央君权独尊的地位,并没有真正完全确立。但唐宋之际是个分界线,宋代以后,君主专制独裁逐渐膨胀,至明、清两朝达到极点。对于中央及君主集权下的政治状况,范祖禹曾形象地表述:“自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民自徒以上,吏自罚金以上,皆出于天子。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是以百三十余年,海内晏然。”①但这一秩序的建立,在加强了中央及君主的权力,杜绝了地方割据之可能性的同时,削弱了臣僚及地方州郡的管理权。君主直接控制军事、财政、行政大权,削弱州郡实力,使一切权力集中到皇帝个人手中。据载,“太祖既得天下,诛李筠、李重进,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第“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人神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章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宋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日:‘卿勿复言,吾已喻初矣。”②对于这样一种集权状况,朱熹即言:“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③复叶适也说:“国家因唐、五季之极弊,收敛藩镇,权归于上,一兵之籍,一财社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六十八,第1277页。治语境②司马光:《涑水纪闻》,第11页。③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第一百二十八,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3070页。5長江厚州文献大系·哲学卷宋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①“兵皆天子之兵,财皆天子之财,官皆学天子之官,民皆天子之民”®。这种权力向君主的集中化在宋初即有批评的声音,欧阳修在仁宗在位前期就说:“今自京师至于海隅徼障,一尉卒之职必命研于朝,政之大小皆自朝出,州县之吏奉行而已。”③导致的结果就是地方政府虽有心兴利,而无其权其力,这一方面使地方州郡官吏失去了管理的主动性理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只能在协调一切民事纠纷之外,间或过问州县书院体贴的教育,用力于教化。就此而论,文教事业在此大背景下得以发展。这可以说也是宋代儒学得以复兴的原因之一。6二、右文崇儒,以为家法如上所述可见,“偃武修文”国策的确立不单是为了儒学复兴而设,但确实对儒学的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围绕这一国策,有许多具体的政策与制度建构,如不杀士大夫与上书之人、台谏制度的完善、经筵讲读、倡明科举、鼓励书院等等。对于这些施政方略,赵匡胤也颇为自得,他在给赵普的信中即言:“朕与卿平祸乱以取天下,所创法度,子孙若能谨守,虽百世可也。”④所谓不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人,据旧题为陆游所著的《避暑漫抄》记载:“艺祖受命之三年,密镌一碑,立于太庙寝殿之夹室,谓之誓碑,用销金黄幔蔽之,门编封闭甚严。因勑有司,自后时享及新天子即位,谒庙礼毕,奏请恭读誓词。是年秋享,礼官奏请如勑。上诣室前,再拜升阶。独小黄门不识字者一人从,余皆远立庭中。黄门验封启錀,先入焚香明烛,揭幔,亟走出阶下,不敢仰视。上至碑前再拜,跪瞻默诵讫,复再拜而出。群臣及近侍,皆不知所誓何事。自后列圣相承,皆踵故事。岁时伏谒,恭读如仪,不敢漏泄。虽腹心大臣,如赵韩王、王魏公、韩魏公、富郑公、王荆公、文潞公、①叶适:《始议二》,《水心别集》卷十,《叶适集》(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59页。②脱脱等:《陈亮传》,《宋史》卷四百三十六,第12933页。③欧阳修:《问进士策三首》,《欧阳修全集》卷四十八,第674页、675页。④《全宋文》第1册,第185页。···试读结束···...

    2023-02-23 经学在宋代称为 宋代经学家

  • 宋代序跋全编 2》曾枣庄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宋代序跋全编2》【作者】曾枣庄主编【页数】1262【出版社】济南:齐鲁书社,2015.11【ISBN号】978-7-5333-3421-5【价格】2600.00(全8册)【分类】序跋-作品集-中国-宋代【参考文献】曾枣庄主编.宋代序跋全编2.济南:齐鲁书社,2015.11.图书封面:《宋代序跋全编2》内容提要:本书收集并分类汇编宋人单篇序跋,全面展示了宋代文学在序跋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023-02-23 宋代epub 宋代著名数学家秦九韶的著作是提出了正负开方术

  • 宋代序跋全编 1》曾枣庄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宋代序跋全编1》【作者】曾枣庄主编【页数】512【出版社】济南:齐鲁书社,2015.11【ISBN号】978-7-5333-3421-5【价格】2600.00(全8册)【分类】序跋-作品集-中国-宋代【参考文献】曾枣庄主编.宋代序跋全编1.济南:齐鲁书社,2015.1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宋代序跋全编1》内容提要:本书收集并分类汇编宋人单篇序跋,全面展示了宋代文学在序跋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宋代序跋全编1》内容试读卷一·書(篇)序一·1·卷一書(篇)序張仲荀抄《高僧傳》序陶毅浮圖氏之教,其來久矣。自昔金人入夢,白馬來朝,像法聿興,奇才間出。僧會東下,吴俗從風;羅什西來,秦人被化。圖澄馳名於趙國,惠遠傳法於廬山。自邐已還,厥徒孔熾。宏道者指白蓮而結社,求法者度雪嶺以尋經。至於浮杯飛錫之流,黄眼赤鬚之士,論堪揮塵,講必雨花。示現則吐膾成魚,布施則投身飼虎。成珠月滿,慧劍霜明,五藴皆空,諸漏已盡。去聖逾遠,其道日彰,盛事芳蹤,不可備截。清河公,好古博雅君子也,以爲桑門行跡,非在九流,一物不知,未能無耶。乃偏閱兹傳,至于截三,略彼浮華,撮其機要,分爲十卷,以類相從予覽而異之。嘻!張公之才美,作事可法,得無旨乎?孔氏以德行、政事、言語、文學爲四科,昇堂者顏、閔而已。達磨、寶誌之輩,亦釋門之領袖,甚有可觀。夫童子救蟻之仁,乃德行乎?祖師傅燈之要,乃政事乎?道安“彌天”之論,乃言語乎?湯休“碧雲”之句,乃文學乎?立其教則有殊,歸其理則無異。稽乎用意,豈徒爲一書哉!起予者商,不敢無述。清同治刻本《金石萃编》卷一二四。〔一〕题下原署:“翰林學士、中書舍人、知制誥陶毅撰,南嶽宣義大師、赐紫夢英書,遷客郭忠恕篆額。”篆書《千字文》序回陶毅在昔政弊結绳,變生畫卦。觀科斗之取象,自鳥蹟之椎輪。六法陳而大篆興,八體分而異端起。因上下而指事,仰日月以象形。理既會元,文亦隨變。崩雲垂露,窮萬化以通神:鳳舞龍骧,關千門而企聖。雖學徒甚衆,而能者盖稀。有僧夢瑛,荆楚之開士也。本其鄉黨,青草連洞庭之波;詢其名位,紫稻惹田衣之色。幼探内典,志在於法觀:旁通外學,行在於篆書。嘗以世之《千字》,言無二者,禪師智永,遺蹟斯在,遂服膺肆業,自我作式。易銀钩爲玉箸,代隸字以古文。工隨歲深,名因藝顯。聚棄筆以成塚,顧臨池而盡墨。史籀没而蔡邕作,陽冰死而夢瑛生,則代不乏賢,諒非虚語。聖朝丁卯歲,瑛公來自咸缟,觀光象魏,袖所業《千文》,惠然見貺。且日:“今太尉相國濮陽公,建節關中,表率西夏。挈瓶飛錫,時棲賓館:隱几函杖,屢親講席。俾勒斯文,用傳不朽。”以毅三署交官,七朝掌誥,請陳事實,用紀碑陰。撫絃雖昧於於希聲,搦管聊書於小序。庶使陳倉獵碣,同瞻拂劫之衣;汲塚筠编,不化焚書之火。時仲春十日,翰林學士承旨、刑部尚書、知制誥、判吏部流内銓事陶毅於東京序。清同治刻本《金石萃编》·2·宋代序跋全编卷一二四。〔一)題下原署:“前撕忠武軍節度巡官皇甫儼奉命書。”《道德經篇章玄頌》序口宋赏伏聞淳樸之性,本乎自然;機智之源,生于習作。乃知結繩闡化,可行於太古之時:染素興悲,渐變於中和之氣。既揚文字,乃别賢愚。干戈起堯舜之前,尚循正道:吊伐見湯武之際,竞薄真風。其後磐石分封,剪桐錫寵,匡君有志,求霸潜功。閑思周室之衰,始自河陽之狩。晉文爲踐士之盟,天王赴會,《春秋》諱之,日“狩于河陽”,周室渐微。因有得士、失士之論,昌國、亡國之献。皆運巧心,竞摇辯舌,受黄金而不魄,取白璧以非摊。蘇秦則佩印以榮家,張禄則强邦而刷耻。不章立躋於顯位,李斯休欺於寒門。一時之遊說逢人,萬倍之贵榮入手。殊不知損傷顥氣,馳逐浮雲,初遊崇盛之鄉,終入危亡之域。及已獲走鹿,别有飛龍。秦祚告終,駕海之橋隳碧浪:漢皇啓運,斯蛇之劍倚青天。綿絶既興,文物斯盛。東西南北,見車書而混同:動植飛沉,感生成而優泳繇是鏡清八海,塵静九州,詐僞之說不行,真厚之風復振。乃有揚子雲、東方朔、邴原、袁安,並星辰鍾秀,蘭茝馳芳,淫於典墳,缓其進取。蓋洞知前事,别固後圖。是知蘇秦佩印以榮家,不如揚子雲執戟而仕漢;張禄强邦而刷耻,不如東方朔割肉以韬名。不韋顯位爱躋,不如邴原常辭於厚禄:李斯寒門休数,不如袁安静守於衡茅。匪生虚妄之心,但赋窮通之分。用之則如珠還浦,自有輝華:捨之則似玉藏山,孰知温潤!進退得理,逍遥固躬禀玄元上善之言,師大《易》隨時之義,無與躁競,有近冲和,遐想四賢,流芳千古。但念燕臺罷職,渭水謀居,自揣鄙愚,敢言述作?直以仰窺聖旨,方扇真風,弘四善以静寰區,用三寶而撫黎庶,咸歸樸素,盡去浮華。因敢强味道經,輒编巴唱:隨其篇目,詠其指歸。或一句以分吟,或全章而紀事。雖非骚雅,但慕玄虚,唯剖丹心,上塵洞鑑。正统道藏本《道德經篇章玄颂》卷首。〔一〕题下原署:“新授鄄州防架判官、將仕郎、試大理司直兼監察御史宋鸞。”《感通賦》序释延壽詳夫聖教以贊揚爲美,王道用歌詠爲先。雖才不可稱,而事且歸實。《神棲安養赋》者,菩薩以服佛刹爲本心,生净土爲正業。《法華靈瑞赋》者,諸佛降靈之體,群生得道之源。《華嚴感通赋》者,性海無盡之門,法界圆融之旨。《金刚證驗赋》者,無我無人之大略,不生不住之宏綱。《觀音應現赋》者,聞性成佛之本宗,普門垂化之妙蹟。然諸佛道等,菩薩行齊;一切諸經,所詮無異。然則能詮有妙,悲願弘深。就中安養变尊,觀音大士,《華嚴》滿教,《金剛》上乘,《法華》圓詮,甚爲殊勝。偏于此土,一切含生,因緣最深,機應頗熟。凡有命,無不感通;但若受持,悉彰靈應。今爲未爲之者,不信之人,廣引經文,搜其寶绿,各成赋詠,顯出希奇。令知佛語不虚,經文有據,發起信力,堅彼持心,卷一·杏(篇)序一·3·同生安養之方,共證菩提之果云丽。明嘉靖刻本《感通赋》。《宗鏡録》序釋延寄伏以真源湛寂,覺海澄清,絶名相之端,無能所之跡。最初不覺,忽起動心,成業識之由,爲覺明之咎因明起照,見分俄興:隨照立麈,相分安布。如镜現像,頓起根身。次則隨想,而世界成差;後即因智,而憎爱不等。從此遺真失性,執相徇名,積滯著之情塵,結相續之識浪。鎖真覺于夢夜,沈迷三界之中;瞽智眼于昏衢,匍匐九居之内。遂乃縻業繫之苦,喪解脱之門。于無身中受身,向無趣中立趣。約依處則分二十五有,論正報則具十二類生。皆從情想根由,遂致依正差别。向不遷境上,虚受輪迴:于無脱法中,自生繫缚。如春蠶作蘭,似秋蛾赴燈。以二見妄想之絲,纏苦聚之業質;用無明贪爱之翼,撲生死之火輪。用谷響言音,論四生妍醜;以妄想心鏡,現三有形儀。然後違順想風,動摇覺海;貪癡愛水,資潤苦芽。一向徇麈,罔知反本。發狂亂之知見,翳於于自心:立幻化之色聲,認爲他法。從此一微涉境,渐成戛漢之高峰:滴水興波,終起吞舟之巨浪。邇後將欲反初復本,約根利纯不同。于一真如界中,開三乘五性。或見空而證果,或了緣而人真。或三衹熏鍊,漸具行門;或一念圓修,頓成佛道。斯則剋證有異,一性非殊,因成凡聖之名似分真俗之相。若欲窮微洞本,究旨通宗,則根本性離,畢竞寂减。絶昇沈之異,無缚脱之殊。既無在世之人,亦無减度之者。二際平等,一道清虚,識智俱空,名體咸寂,迥無所有,唯一真心。達之名見道之人,昧之號生死之始。復有邪根外種,小智權機,不了生死之病原,罔知人我之見本。唯欲厭喧斥動,破相析塵雖云静味冥空,不知埋真拒覺。如不辯眼中之赤眚,但减燈上之重光:罔窮藏内之幻身,空避日中之虚影。斯則勞形役思,喪力捐功,不異足水助冰,投薪益火。豈知重光在眚,虚影隨身,除病眼而重光自消,息幻質而虚影當诚。若能迴光就己,反境觀心,佛眼明而業影空,法身現而麈跡絶。以自覺之智刃,剖開纏内之心珠:用一念之慧锋,斬斷麈中之見網。此窮心之旨,達識之詮,言約義豐,文質理詣。揭疑關于正智之户,雍妄草于真覺之原,愈人髓之沈病,截盤根之固執。則物我遇智火之焰,融唯心之爐;名相臨慧日之光,釋一真之海。斯乃内證之法,豈在文詮,知解莫窮,見聞不及。今爲未見者演無見之妙見,未聞者入不聞之圓聞,未知者說無知之真知,未解者成無解之大解。所冀因指見月,得兔忘罤,抱一冥宗,捨詮檢理。了萬物由我,明妙覺在身。可謂搜抉玄根,磨礱理窟,剔禪宗之骨髓,標教網之紀綱。餘惑微瑕,應手圓净:玄宗妙旨,舉意全彰。能摧七慢之山永塞六衰之路。廛勞外道,盡赴指呼;生死魔軍,全消影響。現自在力,刚大威光。示真寶珠,利用無盡:傾秘密藏,周濟何窮。可謂香中藕其牛頭,寶中探其驪頷,華中采其靈瑞,照中耀其神光,食中啜其乳糜,水中欲其甘露,藥中服其九轉,主中遇其聖王。故得法性山高,頓落群峰之峻:醍翻海闊,横吞聚派之波。似夕魄之騰輝,奪小乘之星宿:如朝陽之孕彩,破外道之昏蒙。猶貧法財之人值大寶聚,若渴甘露之者遇清凉池。爲衆生所敬之天,作菩薩真慈之父。抱膏肓之疾,逢善見之藥王;迷險難之途,偶明達之良導。久居周室,忽臨寶炬之光明:常處裸形,頓受天衣之妙服。不求而自得,無功而頓成。故知無量國中,難聞名字;廛沙劫内,罕遇傳持。以如上之因緣,目爲心鏡,現一道而清虚可鑑,辟群邪而毫髮不容,妙體無私,圓光匪外。無邊義海,咸歸顧眄之中;萬像形容,盡入照臨之内。斯乃曹谿一味之旨,諸祖同傳:鵠林不二之宗,群經共述。可謂萬善之渭府,衆哲之玄源,一字之寶王,群靈之元祖。遂使離心之境,文理俱虚;即藏之塵,詮量有據。一心之海印,揩定圆宗;八識之智燈,照開邪閻。實謂含生靈府,萬法義宗,轉變無方,卷舒自在,應缘現跡,任物成名。·4·宋代序跋全编諸佛體之號三菩提,菩薩修之稱六度行:海慧變之爲水,龍女献之爲珠:天女散之爲無著華,善友求之爲如意寶:緣覺悟之爲十二緣起,聲聞證之爲四諦入空:外道取之爲邪見河,異生執之作生死海。論體則妙符至理,約事則深契正緣。然雖標法界之總門,須辯一乘之别旨。種種性相之義,在大覺以圓通:重重即人之門,唯種智而妙達。但以根羸靡鑑,學寡難周,不知性相二門,是自心之體用。若具用而失恒常之體,如無水有波;若得體而阙妙用之門,似無波有水。且未有無波之水,曾無不濕之波。以波徹水源,水窮波末,如性窮相表,相達性原。須知體用相成,性相互顯。今則細明總别,廣辩異同,研一法之根元,搜諸緣之本末,則可稱宗鏡,以鑑幽微。無一法以逃形,則干差而普會。遂則编羅廣義,撮略要文,鋪舒于百卷之中,卷攝在一心之内。能使難思教海,指掌而念念圓明:無盡真宗,目靓而心心契合。若神珠在手,永息驰求:猶覺樹垂陰,全消影跡。獲真寶于春池之内,拾礫渾非:得本頭于古鏡之前,狂心頓歇。可以深挑見刺,永截疑根。不運一毫之功,全開賣藏:匪用刹那之力,頓獲玄珠。名爲一乘大寂减場,真阿蘭若正修行處。此是如來自到境界,諸佛本住法門。是以普勸後賢,細垂玄覽,遂得智窮性海,學洞真源。此識此心,唯尊唯勝。此識者,十方諸佛之所證:此心者,一代時教之所詮。唯尊者,教理行果之所歸;唯勝者,信解證人之所趣。諸賢依之,而解釋論起千章;衆聖體之,以弘宣談成四辯。所以掇奇提異,研精洞微,獨舉宏綱,大張正網。捞摝五乘機地,昇騰第一義天。廣證此宗,利益無盡。遂得正法久住,摧外道之邪林;能令廣濟含生,塞小乘之亂轍。則無邪不正,有僞皆空。由自利故,發智德之原:由利他故,立恩德之事。成智德故,則慈起無緣之化:成恩德故,則悲含同體之心。以同體故,則心起無心:以無緣故,則化成大化。心起無心故,則何樂而不與:化成大化故,則何苦而不收!何樂而不與,則利纯齊觀:何苦而不收,則怨親普救。遂使三草二木,咸歸一地之榮:邪種焦芽,同露一雨之潤。斯乃盡善盡美,無比無儔,可謂括盡因門,搜窮果海。故得創發菩提之士,初求般若之人,了知成佛之端由,頓圓無滯:明識歸家之道路,直進何疑。或離此别修,隨他妄解,如搆角取乳,緣木求魚,徒歷三祇,終無一得。若依此旨,信受弘持,如快舸隨流,無諸阻滞:又遇便風之勢,更加櫓棹之功。則疾届瘦城,忽登覺岸,可謂資糧易辦,道果先成。被迦葉上行之衣,坐釋迦法空之座,登彌勒毗盧之閣,入普賢法界之身。能令客作賤人,全領長者之家業;忽使沈空小果,頓受如來之記名。未有一門匪通斯道,必無一法不契此宗。過去覺王,因兹成佛:未來大士,仗此證真。則何一法門而不開,何一義理而不現?無一色非三摩钵地,無一聲非陀羅尼門。嘗一味而盡變醍醐,聞一香而皆入法界。風柯月渚,並可傳心:煙島雲林,咸提妙旨。步步蹈金色之界,念念嗅蓓萄之香。掬滄海而已得百川,到須彌而皆同一色。焕兮開觀象之目,盡復自宗:寂爾導求珠之心,俱還本法。遂使邪山落仞,苦海收波,智楫以之安流,妙峰以之高出。今詳祖佛大意,經論正宗,削去繁文,唯搜要旨,假申間答,廣引證明。舉一心爲宗,照萬法如鏡。编聯古製之深義,撮略賣藏之圓詮。同此顯揚,稱之日《绿》,分爲百卷,大約三章:先立正宗,以爲歸趣:次申問答,用去疑情:後引真詮,成其圓信。以兹妙善,普施含,同報佛恩,其傅斯旨耳。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卷四八《宗鏡绿》卷首。《御製春雪詩》序徐鉉臣聞堯尚文思,《書》有泳言之目:漢崇儒學,史稱好道之名。所以澤及四海,化成天下。其後迂闊王道,蕩谣淳風,正始之音,闕而莫續。魏帝“浮雲”之句,不接奥詞:王融《曲水》之篇,無聞聖作。將興古義,允屬昌期。卷一·替(篇)序一·5·我皇帝陛下常武功成,右文業廣。明喻日月,不以聖智自居;思掞雲天,不以才能格物。其或南薰有懌,東作無憂,民思秋稼之娱,物茂冬蒸之禮,恩覃在鎬,調振横汾。天籟發音,疇非聳聽:乾文垂象,寧隔仰瞻。信可以暢列聖之謨猷,變生人之耳目者也。於是歲躔作噩,序首青陽,玄鳥司啓之明晨,白獸稱觞之節日,有唐中興之一紀,皇上御曆之七年,地平天成,時和歲稔。衢樽之味,普洽玄風,擊壤之聲,散爲和氣,同雲竞野,朔雪飛空。急勢隨風,影亂東郊之仗;凝華接曙,光浮元會之筵。星嗶既移,雲罍乃啓。太弟以龍樓之盛,人奉垂旒;齊王以鳳沼之崇,來參帟幾。霞軒結轍,革履齊趨。唯陳《韶》《護》之音,無取魚龍之戲。喜油油之既洽,顧奕奕之方呈。筆落天波,言成帝典,七言四韻,宣示群臣。乃命太弟太傅建勳,翰林學士、給事中朱鞏、常夢錫,翰林學士、中書舍人殷崇義、游簡言,吏部尚書、毗陵郡公景運,工部尚書、上饒郡公景遜,左常待、勤政殿學士張義方,諫議大夫、勤政殿學士潘處常、魏岑,駕部員外郎、知制誥喬匡舜),主客員外郎、知制誥徐鉉,膳部員外郎、知制誥張緯,光禄卿、臨汝郡公景遼,鴻臚卿、文安郡公景遊,太府少卿、陳留郡公景道,左衔將軍、樂安郡公弘茂,駕部郎中李瞻等,或賡“元首之歌,或和《陽春》之曲,如葵心之傾日取日),似蠻户之向雷門四,二十一篇,咸從奏御。皆所以美豐年之兆,申萬物之情,非徒慙笑藏言,一吟一脉而已。昔者“白雲”之唱,七萃驅馳;《黄竹》之詩,萬人凍餒。王猷且塞,後嗣何觀?孰若偃仰大庭,優游六藝?初筵有秩,而六宫不移;夜漏未央,而百官已事。被之樂府,授以史官,焕乎文章,無得而稱也。有韶爲序,以紀歲月,御批云:“宿來健否?酒醒詩畢,可有餘力?何妨一爲之序,以紀歲月?呵呵!”天慈過聽,猥屬微臣。徐樂上書,徒慙暮入;其日内宴,臣鉉迨夜方赴。安國作序,幸冠首篇。狂簡僅成,兢憂罔措。謹上。徐乃昌影宋明州刻本重刊本《徐公文集》卷一八。〔一]溶:原作“變”,據徐乃昌校記改〔二〕喬匡舜:原无“匡”字,據徐乃昌校記補。〔三〕傾:原作“曲”,據上海涵芬樓影印黄不烈批校抄宋本《徐公文集》改。〔四〕雷門:原作“當門”,據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改。《御製雜說》序徐铉臣間軒后之神也,畏爱止乎三百:唐堯之聖也,倦勤及乎耄期。文王之明夷也,爻象周於六虚:宣父之感麟也,褒貶流於百代。乃知功利之及物者,與形器而有限:道德之垂憲者,將造化而常新。是故體仁者必懇懇於立言,務遠者必勤勤於弘道。然則封泰山,告成功,七十二家;正禮樂,删《詩》《書》,一人而已。大矣哉,立教之難也!有唐基命,長發祥符,舊物重甄,斯文不墜。皇上高明博厚,濬哲文思,既承累聖之資,仍就甘盤之學。鸿才綺缛,理絶名言:默識泉深,事符影響。自祗膺眷命,欽若重熙,廣大孝以厚時風,勵惟精而勤庶政。宥萬方而罪己,體百姓以爲心。俗富刑清,時安歲稔。其或萬機暇豫,禁窠宴居,接對侍臣,宵分乃罷。討論墳典,昧旦而興,口無擇言,手不釋卷。誉從容謂近臣曰:“卿輩從公之暇,莫若爲學爲文:爲學爲文,莫若討論六籍。游先王之道義不成,不失爲古儒也。今之爲學,所宗者小說,所尚者刀筆,故發言奮藻,則在古人之下風,以是故也。”其高藏遠量又如此焉。昔魏武帝有言“老而勤學”,而所著止於兵書:吴大帝亦云“學間自益”,而無聞述作。風化之旨,彼其恧歟?屬者國步中艱,兵鋒始戢,惜民力而屈己,畏天命而側身,静慮凝神,和光戢耀。而或深惟遂古,遐考·6·宋代序跋全编萬殊,懼時運之難并,鑑謨猷之可久,於是屬思天人之際,游心今古之間,觸緒研幾,因文見意,縱横毫翰,炳焕缣缃。以爲百王之季,六樂道喪,移風易俗之用,蕩而無止,帽心堙耳之聲,流而不反,故演《樂記》焉。堯、舜既往,魏晉已還,授受非公,争奪萌起,故論享國延促焉。三正不修,法弊無救,甘心於季世之僞,絶意於還淳之理,故論古今淳薄焉。戰國之後,右武賤戲儒,以狙詐爲智能,以經藝爲迂闊,此風不革,世難未已,故論儒術焉。父子恭愛之情,君臣去就之分,則褒申生,明荀彧,俾死生大義皎然明白。推是而往,無弗臻善一),皆天地之深心,聖賢之密意,禮樂之極致,教化之本源。六籍之微辭,群疑之互見,莫不近如指掌,焕若發蒙。萬物之動不能逃其形,百王之變不能異其趣。洋洋乎,大人之謨訓也!夫天工不能獨運,元后不能獨理。故有道無時,孟子所以咨嗟:有君無臣,鄭公所以歎恨。庶乎斯民有幸,大道將行,舉而错之域中,則三五之功,何遠乎爾?臣又聞將順致美,铺陳耿光,布堯言於萬邦,稱漢德於殊俗,蓋詞臣之職也。若乃嚮明而理,負扆而朝,慶貸威刑,豫游言動,則有太史氏存焉。又若雅頌文赋,凡三十卷,鸿筆麗藻,玉振金相,則有中書舍人、集賢殿學士徐鳍所撰《御集序》詳矣。今立言之作,未即宣行,理冠皇墳,謙稱《雜説》。臣鉉以密侍禁掖,首獲觀瞻,有詔冠篇,勒成三卷」,而三卷之中文義既廣,又分上、下焉,凡一百篇,要道備矣。將《五千》而並久,與二曜以同明,昭示孫謨,永光册府。謹上。徐乃昌影宋明州刻本重刊本《徐公文集》卷一八。〔一〕善:原脱,據上海涵芬樓影印黄丕烈批校抄宋本《徐公文集》補〔二〕勒:原訛作“勤”,據《全唐文》卷八八一改。《北苑侍宴詩》序徐鉉臣聞通物情而順時令者,帝王之能事:感惠澤而發頌聲者,臣子之自然。况乎上國春歸,華林雨霽,宸游被穆,聖藻先飛,雷動風行,君唱臣和,故可告于太史,播在薰絃。帝典皇墳,莫不由斯者已。歲躔己已,月屬仲春,主上御龍舟,游北苑,親王舊相,至于近臣,並儼華缨,同參曲宴。時也風清景淑,物茂人和。望蔣嬌之嶔釜,祝爲聖壽:汎潮溝之清淺,流作天波。絲篁與擊壤齊聲,酸斝共君恩並醉。乃命即席分题赋詩。容思雲飘,天詞綺缛,文明所感,蹈脉皆同。既擊钵以争先,亦分題而較勝。長景未暮,百篇已成,自揚《大雅》之風,豈在遒人之職?奉詔作序,冠于首篇,授以集書,藏之金匱。謹上。徐乃昌影宋明州刻本重刊本《徐公文集》卷一八。《文獻太子詩集》序徐鉉鼓天下之動者在乎風,通天下之情者存乎言。形於風,可以言者,其惟詩乎!粤若書契肇生,《雅》《頌》乃作。達朝廷邦國之際,其用不窮:更治亂興替之時,其流不竭。六義浸遠,百代可知。若夫王公大人,居尊履正,其行道也無迹,其成務也不宰,所以可則可象,有功有親。非夫詠言,何以觀德?周文陳王業之什,召穆糾宗族之篇,聖人輯之,皇猷備矣。子桓振建安之藻,昭明掷聚作之英,···试读结束···...

    2023-02-20 宋代epub 宋代著名数学家秦九韶的著作是提出了正负开方术

  • 宋代笔记小说与戏剧影视》张智华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宋代笔记小说与戏剧影视》【作者】张智华著【页数】264【出版社】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8.05【ISBN号】978-7-106-04910-2【价格】56.00【分类】笔记小说-小说研究-中国-宋代-笔记小说-改编-影视艺术-研究-中国-笔记小说-改编-戏剧-研究-中国【参考文献】张智华著.宋代笔记小说与戏剧影视.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8.05.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宋代笔记小说与戏剧影视》内容提要:《宋代笔记小说与戏剧影视》主要分为宋代笔记小说中的精灵形象及与其相关的戏剧影视;宋代文官政治与宋代笔记小说中的文士形象及与其相关的戏剧影视;宋代商业活动、市民意识与宋代笔记小说中的商人形象及与其相关的戏剧影视;宋代笔记小说中的妇女形象及与其相关的戏剧影视;宋代笔记小说的结构艺术及其启示;宋代笔记小说的虚实艺术及其价值;宋代笔记小说的语言特征及其价值;宋代笔记小说与“三言”“二拍”及其戏剧影视;宋代笔记小说与《水浒传》系列戏曲、小说及其影视。探讨宋代笔记小说与戏剧影视之间的内在关系。《宋代笔记小说与戏剧影视》内容试读绪论Itroductio我国笔记小说源远流长,萌芽于先秦两汉,形成于魏晋南北朝。唐代笔记小说出现较多。宋代笔记小说创作比较繁荣,许多文人都写有笔记小说。宋代小说的地位有所提高,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采用了不少小说的材料,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遍阅旧史,旁采小说。”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说:“夫小说者,虽为末学,尤务多闻。非庸常浅识之流,有博览该通之理。”宋代笔记小说数量很多,内容丰富,现存一百四十多种。本研究具有较大的科学意义与学术价值。学术界对宋代笔记小说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是一个薄弱环节,一些问题尚未解决,如:宋代笔记小说中的文士形象、海商形象、商人形象、精灵形象、妇女形象;宋代笔记小说的结构艺术、虚实艺术、语言特征;宋代笔记小说对元明清戏曲、小说的影响;宋代笔记小说的成就与不足;宋代笔记小说与戏刷影视的关系,等等。本研究在这些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对宋代笔记小说进行系统的整理和钻研,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小说、戏曲等具有重要作用。笔者结合两宋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艺术、民俗等各方面情况,努力探讨宋代笔记小说的时代特征、艺术形象、审美价铠值、文化内涵、语言特色及其与戏剧影视的关系等。|笔者在进行此课题研究时,主要采用了两种方法。第一,采取文献001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文献方面,采用竭泽而渔的方式,努力搜集所有宋代笔记小说及其资料。三百多种宋代笔记可以一分为三,即笔记散文、笔记小说与史料笔记,约各有一百多种。笔者把有关史料笔记作为背景材料,把有关笔记散文作为印证材料,重点研究笔记小说。理论分析方面,注意点与面的结合,把对一些代表作品的分析与同类作品的总体把握相结合,以揭示宋代笔记小说的精神与魅力。第二,采取比较的方法。把宋代笔记小说与六朝及唐代小说进行比较,以突出宋代笔记小说的主要特征。把宋代笔记小说与元明清有关小说、戏曲进行比较,以说明宋代笔记小说对后代小说、戏曲的影响。中国文坛深受史官文化的影响,许多文人有做笔记的习惯,因而出现大量的笔记。笔记具有非纯文学文体性质,属于边缘文学,可以分为笔记散文、笔记小说与史料笔记。笔记散文与笔记小说属于文学的范畴,笔记散文具有随意性的特点,笔记小说具有边缘性的特点。史料笔记属于历史的范畴,具有纪实性特点。笔记对后代戏曲、影视、小说以及散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宋代笔记小中国文坛深受史官文化的影响,许多文人有做笔记的习惯,因而出现大量的笔记,达数千种之多。1”很多文人和官员在闲暇之际随手做笔戏记,如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自序云:“追思曩昔缙绅所说及余亲视所见闻,得二十余事,因编次之分为五卷。”王阚之《渑水燕谈录》自序云:“贤士大夫谭议有可取者辄记之,久而得三百六十余事,私编之002为十卷。”亲见、亲历和亲闻来记叙,内容较为切实,有许多第一手材料。如方勺《青溪寇轨》记方腊起义,曹熏《北狩见闻录》写宋徽宗、钦宗被金人掳去,邵伯温《闻见前录入、邵博《闻见后录》主要写士大夫言行,王巩《闻见近录》记叙政坛、社会、文坛等各种杂事,其中宫廷事最多。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记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轶事,基本上属于实录。再如,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以、王士禛《池北偶谈》、褚人获《坚瓠集》、钱大昕《十驾斋养心录》等皆是记明清时期野史,谈各种掌故,绝大部分真实可信。无名氏《八国联军秘录》《俄罗斯进呈书籍记》记载了中国人民遭受外国侵略者之掠夺与残害,确凿感人,催人泪下,可以作为近代史中的一个铁证。有一种比较复杂的情况,即在一本笔记中有些是笔记散文,有些是笔记小说,有些是史料笔记。判断某本书是笔记散文还是笔记小说还是史料笔记,主要看其所占比例多少以及该书主导倾向是什么来确定。如沈括《梦溪笔谈》大部分属于史料笔记,小部分属于笔记散文,也有极少的笔记小说,那么应该把它看作史料笔记。罗大经《鹤林玉露》大部分属于笔记散文,也有很少的笔记小说,那么应该把它看作笔记散文。当然,有些书中笔记散文与笔记小说,或者笔记散文与史料笔记各占1/2,或者笔记散文、笔记小说与史料笔记各占1/3,那么很难把它截然划归为哪一类,这正是笔记具有杂的特点的表现。(二)宋代笔记笔记散文具有随意性的特点,往往是兴之所至,随心所欲,任意而为,随笔而记,大多具有灵气。许多笔记名为“漫录”“漫笔”“闲谈”“偶谈”,正是此意。宋代王巩称其所作为《随手杂录》,充分表现戏出笔记散文随意性的特点。如王懋《野客丛书》自序云:“仆间以管视见,随意而书,积数年间卷衷俱满旅寓高沙,始命笔吏,不暇诠次,总而录之为三十卷。”再如,周去非《岭外代答》自序云:“耳目所治004与得诸学士大夫之绪谈者,亦云广矣。盖尝随事笔记,得四百余条。”又如,洪迈《容斋随笔》李瀚序云:“积二十余年率皆成书,名日‘随笔’,谦言顺笔录之云耳。加以续笔、三笔、四笔,绝于五笔,莫非随之之意。”又如,罗大经《鹤林玉露》自序云:“余闲居无营日,与客清谈鹤林之下,或欣然会心,或慨然兴怀,辄命童子笔之,久而成编,目日《鹤林玉露》。盖‘清谈玉露蕃’,杜少陵之句云耳。”作家写笔记散文时思想束缚较少,创作态度比较通脱,文笔也随之自由轻松,常常娓娓而谈,没有多少经院气和道学气,他们的喜怒哀乐、胸襟气质、才学见识、生活情趣和个性特色往往随笔流出。笔记小说具有边缘性的特点。关于小说的分类,众说纷纭,各有其理。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难以一概而论。就其主导倾向概而言之,笔记小说、章回小说主要是从形式体裁来划分的,长、中、短篇小说及微型小说主要是从篇幅来划分的,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主要是从语言来划分的,传奇、志怪、言情、公案、乡土等小说主要是从内容来划分的。笔记小说大多是中、短篇小说与微型小说,章回小说大多是长篇小说。笔记小说与章回小说是并列关系,笔记小说与志怪、传奇小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历史演义小说往往是在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笔记小说有少量在重大历史事件上进行艺术加工,大多写的是日常生活和逸闻趣事。笔记小说大多在写实基础上进行虚构,作家自觉地虚构各种人物和做事情节,如洪迈《夷坚志序》:“夷坚志初成,士大夫或传之。今镂板于闽、于婺、于临安,盖家有其书。人以予好奇尚异也,每得一说或千里寄声。于是五六年间所得卷帙益觉繁多,天下之怪怪奇奇尽策于是矣。…若予是书,远不过一甲子耳目相接,皆表表有据依者。谓予不信,其往见乌有先生而问之。”其《夷坚志后序》:“但谈鬼神之事足矣,毋庸及其他。”史料笔记具有纪实性特点,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可补正史之不足。有些作者做史料笔记,具有明确的意图,力求真实感人,给人们提供借鉴。如李纲《靖康传信录》自序云:“故余于此录记其实而无隐,笔庶几后之览者有感于斯文。”再如,黄冀之《南烬纪闻》自序云:“余亦有感而作书日《南烬纪闻》者,盖二帝北徙实录与石晋颇相类。鸣呼!005淑恨家属被诛而扬其辱,其忠也,非义也,余敢尤而效之哉。但愿此书南播,使宋之子孙目其事动其心,卧薪尝胆,誓灭凶丑、雪冤涤耻,廓清中原,使吾父子复视汉官威仪不终沦于左衽也。”有些作者做史料笔记,往往不是为了谋利求名,也没有预料到能够流传至今,因此所记见闻大都可信。人们在阅读这些笔记时可以了解当时社会有关情况,达到研究史学的目的。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耐得翁《都城记胜》入、西湖老人《繁胜录》、吴自牧《梦粱录》、周密《武林旧事》等,主要记载当时都市生活和风俗习惯,有的出于作者自己以及亲友的见闻,有的采自地方志,比较真实,这些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鲁迅在《华盖集》“忽然想到(四)”中说:史官记载“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但如看野史和杂记,可更容易了然了,因为他们究竟不必太摆史官的架子”(2)。他在《华盖集》“这个与那个”中说:“野史和杂说自然也免不了有讹传,夹恩怨,但看往事却可以较分明,因为它究竟不像正史那样装腔作势。”3)所言确有道理。当然,使用史料笔记应该采用谨慎的态度,其中一些史料笔记带有个人的偏见或记载失实之处,如魏泰《东轩笔录》因为个人恩怨而对苏轼等有一些微词。(三)笔记内容广泛,对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宋代笔记育、科学以及典章制度、人情风俗、宗教信仰等均有反映,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借鉴。例如,沈括《梦溪笔谈》在经济、文化尤其是科学方面的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它的材料被各种中国科技史所采用。剧影再如,曾敏行《独醒杂志》杨万里序云:“盖人物之淑慝、议论之予夺、事功之成败,其载之无谀笔也。下之谑浪之语、细琐之汇,可喜可笑、可骇可悲,咸在焉。是近世贤士大夫之言,或州里故老之所传也。006盖有予之所见闻者矣,亦有予之所不知者矣。以予所见闻者无不信,知···试读结束···...

    2022-10-01 宋朝时代胡智清 南宋刘世光

  • 宋代音乐研究文论集 7 琴学形式与内容 第2版》洛秦主编;章瑜分卷编者|(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宋代音乐研究文论集7琴学形式与内容第2版》【作者】洛秦主编;章瑜分卷编者【丛书名】宋代音乐文化阐释与研究文丛【页数】394【出版社】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9.05【ISBN号】978-7-5566-0389-3【分类】古琴-中国-宋代-文集-音乐史【参考文献】洛秦主编;章瑜分卷编者.宋代音乐研究文论集7琴学形式与内容第2版.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9.05.图书封面:宋代音乐研究文论集7琴学形式与内容第2版》内容提要:本书关注宋代古琴研究。作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象征,从来都是史学研究很青睐的专题。尤其是宋代古琴,其所传世的相关文献极为丰富。主要体现了几方面的内容,即“宋代琴僧系统研究”“浙派的成因研究、谱系及师承关系研究”以及“文人、文化语境下的宋代古琴研究”。...

    2022-07-28

  • 宋代官式建筑营造及其技术》乔迅翔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宋代官式建筑营造及其技术》【作者】乔迅翔著【页数】324【出版社】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12【ISBN号】978-7-5608-5016-0【价格】68.00【分类】古建筑-研究-中国-宋代【参考文献】乔迅翔著.宋代官式建筑营造及其技术.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12.图书目录:宋代官式建筑营造及其技术》内容提要:本书以《营造法式》的整理研究为基础,以宋代建筑营造及其技术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借鉴当代传统工艺研究成果,结合多学科知识背景,对宋代营造机构、工料、工程管理、营造工序、营造技术以及功限、料例等进行探讨,全方位地审视宋代官方营造业。本书对于我国传统营造文化的细致揭示、建筑技术史的深入研究、以及建筑遗产保护实践和“非遗”保护研究等都具有重要积极意义。为全面展示古代物质文化及营造技术文化,厘清宋代营造及其技术的特色和成就;为“传统营造技艺”保护提供重要借鉴,引导相关研究走向深入;为当代诸多“营造技艺”非遗研究提供不可缺少的长远视野。《宋代官式建筑营造及其技术》内容试读0藏论0010餐论0.1宋代营造技术研究0.1.1营造在建筑土木行业,“营造”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营造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存在,是指建筑生产的整个周期过程,包括建筑设计、材料筹备、工匠组织、营造计划、营造过程等一系列相关的活动和工作。狭义的营造,专指建筑生产的“加工和制作过程”,如构件造作、大木安勘等。本书讨论的是广义的营造,且着眼于宋代官方营造活动,是对以营造技术为核心的一系列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营造机构、工料、营造技术、组织管理和功限、料例等。宋代建筑营造技术上承隋唐,下启元明,故本书以宋代作为考察的时段。0.1.2研究意义1.是古代建筑史研究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八十余年来的中国建筑史研究逐步深人,研究课题从最初的“是什么”“怎么样”等到现今的追寻“为什么”,研究者已不再满足于对建筑自身的构造、构成、艺术等探究,而是力求追寻建筑背后的制约因素及动力机制,这是建筑史学发展的必然。若缺失对营造技术等这些建筑赖以生成、进化的背景的关注,建筑自身的诸多问题就难以有令人信服的答案。就建筑生成而言,“营造”最为贴近建筑本体,因此,对营造技术的考察更易抓住建筑的本质。本书“营造及其技术”这一视角即以此为出发点。实际上,建筑营造对建筑史研究的意义已逐渐得到认识。如,韩国研究者金东旭已尝试从工匠劳动条件和建筑生产组织变化影响建筑发展的这一立场出发,对建筑历史进行分期研究。①2.是建筑技术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建筑技术史的研究,目前已有通史性质的专著,如《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②有对专门技术的研究,如《中国传统建筑木作工具》,③有对当代地方传统营造技术的调研。而营造技术尤其是断代史性质的宋代营造技术研究,需开拓和深人。3.是当代传统建筑营造工艺的历史理论研究的需要源远流长的传统建筑营造工艺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研究和保护已经提上日程。这项工作意义重大,不容置疑。但若把这项工作进一步深人下去、拓展开来,必须加强相关理论尤其是建筑工艺史、营造技术史的研究,以开阔视①李华东.关于朝鲜建筑史分期的探讨.见:张复合主编。建筑史(19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2):251页.②傅熹年.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③李浈.中国传统建筑木作工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002宋代官式建筑营造及其技术野,增加历史维度,避免诸多时空局限。宋代营造及其技术研究对当代传统工艺有正本清源的作用。4。具有建筑遗产保护的实践意义对于建筑遗产保护尤其宋辽金时期的建筑修缮,本书的研究有较大实践意义。今人维修,若不谙当时营造技术,其结果难免造成人为的保护性破坏。本书的研究成果可为此类修缮工作提供参照。0.1.3研究方法因本书涉及面较广,各部分内容的差异较大,具体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文献法是基本的研究方法,尤其是营造机构、工料、工程管理等章节,主要方法即是对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又因着眼于官方营造,在查阅笔记、小说等文献的同时,着重遍览《宋会要辑稿》《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记载官方活动的史料。涉及技术层面如对营造工序的探讨,则以《营造法式》为本,或以之为基准观照唐、清。《营造法式》是本书成立的基础之一,但《营造法式》以十三“作”为纲,与实际的营造工序有别,在研究中需以综合和还原的眼光重新审视。有关宋代营造技术的探讨,还参照今人传统建筑工艺的研究成果,如《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城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工程做法注释》等,尤其是东南大学朱光亚先生领导的课题组对南方江苏、福建等地的传统建筑工艺所做的调查研究。对今人成果的借鉴,在书中常以比较的形式出现,显示出历史发展进程;若干处则将其作为理论探讨的基础,显示其启发意义。此法或可名之为“以今知古”,①另外,经济史(工商业)、财政史、法制史、机械史、数学史、职官制度等领域的成果亦是本书研究的重要基础。0.2宋代营造功限、料例研究0.2.1研究概况郭湖生《有关(营造法式)中几个问题的研究》论及了“劳动定额与预算”。②作为专题研究,此是所见最早论述。这一成果反映在《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有关设计及施工部分章节中,③文中运用史料尤其是数学题例对营造过程中的预算、备工备料作了考察。潘谷西《关于〈营造法式》的性质、特点、研究方法一〈营造法式》初探之四》一文认为“营造法式是一种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编撰方式上采用三步式体例:即明确规格,制定工料定额,比类增减;文中还提出“从工程实践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的研究方法。这些见解对法式以及建筑史研究具有指导意义。①①“为了重构已消逝的景象,他(历史学家)就应该从已知的景象着手,由今及古地伸出据士机的铲子。”见:马克·有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张和声,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36-39页。②郭湖生,有关《营造法式》中几个问题的研究.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未刊稿)③张驭寰,郭湖生,等.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508-523页.④潘谷西.《营造法式》的性质、特点与研究方法.纪念宋《营造法式》刊行900周年研讨会(宁波),2003年8月.0概论003郭黛姐《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卷)》第十章中“《营造法式》评介”一节亦对法式性质、内容、编写特点作了论述,认为法式是在北宋手工业空前发展的基础上用来加强建筑法制化的管理而产生的,“可算是中国古代工程管理学的杰作”。①在《〈圆明园内工则例)评述》一文中,对宋、清两代的功限、料例进行了比较,认为宋、清两代采用了不同计工方法:宋代采用的是等差级数法,清代采用的是差额补偿法,以清代计算方法在等值劳动方面更为精确。②张十庆《古代建筑生产的制度与技术一一宋(营造法式〉与日本(延喜木工寮式》的比较》一文通过中日古代建筑生产制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的分析比较,勾勒了唐、宋以来建筑生产制度与技术的演变和发展的轮廓,尤其对《营造法式》的性质、源流进行深人分析,视野开阔,涉及面广。③泽村仁《延喜木工寮式)建筑技术史的研究大古ド宋营造法式弓)此较》对日平安时代《延喜木工寮式》的内容按类逐条分析,并与营造法式相关内容进行了对照①0.2.2研究成果1.综合来看,目前功限,料例的研究有如下初步成果:(1)对功限、料例与制度关系有切实把握,对《营造法式》性质和编撰体例有准确认识,认为《营造法式》是建筑工程预算定额,是建筑工程管理的法规。功限、料例不仅是其主体部分之一,而且也是《营造法式》的中心内容所在。(2)对功限、料例本身的编制原则和方法亦有初步探讨和结论。如认为《营造法式》注重工料计算的原则,采取等差级数的办法来计算。(3)对《营造法式》(功限、料例)历史渊源作了探讨,并得有初步结论。2.尚需更深人研究的有:(1)历史地、全面地考察功限、料例这一现象,把握功限、料例的社会背景和发展脉络。(2)对功限、料例编制的内在规律和原则需待进一步研究。(3)把功限、料例与建筑营造技术相结合进行深入考察。0.2.3研究方法功限、料例属性有二:社会属性和技术属性。社会属性指功限、料例与社会生产活动息息相关。具体来说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功限、料例是一种历史延续和发展;二是功限、料例是当时社会生产方式的产物。技术属性则是指功限、料例的形式构成以及与营造技术、营造管理的关联。因此,功限、料例的研究必须置于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具体的营造实践中,社会背景和营造实践是功限、料例研究的两个基本立足点。《营造法式》功限、料例条文,对其技术属性的解读有三个层次:一是字面意义,①郭焦矩.中国古代建筑史:第3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611页.②郭焦短.《图明园内工则例》评述.见:张复合主编.建筑史.2003(2):128-144页。③张十庆.古代建筑生产的制度与技术一一宋《营造法式》与日本《延喜木工素式》的比较.华中建筑.1992(3):48-52页.④(日)泽村仁,延喜木工察式办建筑技术史的研究大方少ド宋营造法式乃)比较(未刊稿).···试读结束···...

    2022-05-10 我国宋代的建筑官书是 宋代建筑著作

  • 宋代家族与文学 以澶州晁氏为中心》张剑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宋代家族与文学以澶州晁氏为中心》【作者】张剑著【页数】373【出版社】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01【ISBN号】7-200-06313-4【价格】19.00【分类】家族-研究-山东省-宋代-古典文学-文学研究-中国-宋代【参考文献】张剑著.宋代家族与文学以澶州晁氏为中心.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01.图书目录:宋代家族与文学以澶州晁氏为中心》内容提要:北京市属市管高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暨首都师范211大学工程建设规划项目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211工程建设项目经费资助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本书深刻揭示了晁氏家族的“祖宗家法”,晁氏天分、寿夭、婚姻、迁徙、卒葬对家族的影响以及家族的兴衰状况,又细致地论证晁氏家族文学与文化在宋代家族文学与文化中的典型性等。《宋代家族与文学以澶州晁氏为中心》内容试读导言中国古代家族发展到宋代,出现了许多重大变化。如从组织结构看,许多个体小家庭开始由古代农业社会自然形成的“宗族聚居”,逐渐向有意识地以“敬宗收族”为目的的“聚族而居”转变,形成了近代封建家族组织的雏形①;从其潜在的社会意义看,它使官僚阶层无法像魏晋南北朝的世家大族那样长期占有政治、经济、文化优势,增加了社会上下阶层的流动,给宋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作为社会缩影和社会基本细胞的家族,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宋代家族的研究也成果斐然,漆侠、朱瑞熙、王曾瑜、张邦炜、邓小南、何忠礼、包伟民、工善军、王德毅、陶晋生、①徐扬杰先生《中国家族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与《宋明家族制度史论》(中华书局1995年版)均认为:魏晋以后家族聚居的形式是以庄园制为主的,一个庄园即是一个聚族而居的单位,好像同姓聚居的村落一样;而宋以后的家族组织则是同一男性祖先的子孙,虽已分裂为为数不等的个体小家庭,却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按照一定的规范和办法聚族而居的一种社会组织。但杨际平、郭锋、张和平《五一十世纪敦煌的家庭与家族关系》(岳麓书社1997年版)却指出“宗族聚居”反映族人住处相对集中这一客观现象,“聚族而居”则是在宗族观念支配或影响下的自觉行为。李卿《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杜2005年版)进一步论证宋以前真正有意识的“聚族而居”很罕见,而“宗族聚居”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自然形成的一种居住状态,其存在具有普遍性。笔者认为杨、李的说法更具有合理性。即使是现在的农村也是以“宗族聚居”为主要组织形态,但同样的客观“聚居”形态,宋以前较少有意识的理论指导和民众主动的参与,宋以后则多了乡规族约、族谱族长、义田祭田等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和民众普遍的认同。1黄宽重、柳立言、包弼德〔美〕诸位先生或重个案,或重地域,对宋代家族的世系、交游、仕宦、婚姻、财产等作了相关考察(见参考文献),然而从家族角度观照文学或者从文学角度观照家族,长期以来尚属于一个比较薄弱的研究环节。已有的几部涉及中国古代家族与文学关系的专著,多集中于六朝隋唐时期,如刘跃进先生的《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三联书店1996年版)、程章灿先生的《陈郡阳夏谢氏:六朝文学士族之个案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及《世族与六朝文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李浩先生的《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版)及《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宋代还属拓荒阶段,整体把握宋代家族与文学,或者通过个案研究来透视家族与文学关系的专著尚未发现,①即使单篇论文也很罕见。②如果在对宋代家族本身做较为深入的观照的同时,还能适当地探讨宋代家族与文学的关系,那么不仅可以丰富我们对文学社会功能的认识,还能够为宋代文学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阐释视角。这类选题,对于宋代家族文化和宋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知识创新意义。宋代家族按与皇权关系的远近以及社会地位的高低可以分为①汤江浩博士论文《北宋临川王氏家族及文学考论:以王安石为中心》重在家族人物生平及王安石诗歌的辨伪、辑佚研究,如其自述“关于临川王氏家族主要人物之交游关系考述、文学成就之理论辨析…今暂付阙”(论文第2页)。②笔者所见仅有李国庭《兴化蔡氏家族诗词小论》,《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1994年第5期;杨胜宽《老坡与小坡:“家法”一脉承》,《乐山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冯丽君《谈宋代山阴陆氏家族对陆游的影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周芬、张如安《论宋代都县史氏家族的文学创作》,《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等数篇而已。2宗室、世家大族、地方望族、普通家族四种。宗室又称皇族,是皇帝的近亲,社会地位最高,但由于宗室子弟在宋代只享有经济特权,而无实际的参政权,因此很难对社会产生影响。世家大族主要指那些出现过名卿重臣、仕宦人数众多及连续性强的家族,他们交游广阔,社会关系能够渗透到中央决策部门并对之产生或明或暗的影响,这种家族虽然数量不多,却是形成“大传统”的主要因素,是宋代政治、文化的主体。地方望族指那些在地方上有一定势力和影响的家族,这类家族中可能有人仕宦,但官职不高,难以将社会关系渗透到中央政府,他们既是“大传统”的接受者,又是“小传统”的引导者。普通家族即一般民众组成的家族,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无任何特权,他们虽然是“小传统”的主体,却被人漠视而资料缺乏,尚难对其深入研究。目前研究宋代家族,较为适宜的是首先对那些世家大族予以关注,从而为深人了解宋代主流的政治、文化特色奠定基础。宋代世家大族按照不同的观察角度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从家族主要的社会活动领域可分为政治型家族、经济型家族、文化型家族、军功型家族等;从家族兴盛时间的久远还是短暂可分为绵延型家族和断裂型家族;从家族人物是聚居还是星散可分为内敛型家族和开拓型家族;从家族出身可分为旧勋型家族和新贵型家族;从家族活动及其影响力的范围可分为区域型家族和多域型家族,等等。每种家族类型多少会体现出不同的家法家风,文学上的表现也会有所差异,但正像家族类型的划分标准是相对的一样,所谓文学表现上的差异也只能是相对的。鉴于宋代家族的复杂性及其与文学关系研究的薄弱性,我们目前仍不宜采取整体观照的方3晁子健刊刻晁迥手泽本《坛经》和乃祖晁说之《嵩山文集》。“百”字辈晁百谈有《归田杂著》、《带川集》等。“世”字辈虽已式微,亦曾科第、入仕,如晁世美为迪功郎、平江府昆山县主簿,晁世范为从仕郎、南丰县主簿,晁世康为迪功郎、宜州天河县令,晁世禄为特科进上。①另外,晁氏又兼藏书世家,多与豪门联姻通婚等,具有宋代世家大族的诸多复合因素。总之,是一个较为合适的研究个案。本文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实证研究和统计分析。实证研究,即对晁氏家族这一个案运用分解、剖析、论证、预测的研究方法,以期对晁氏家族文化及其文学创作作一较有说服力的阐述,属于以小见大的微观研究。统计分析是一种具体的技术方法,即对晁氏家族与文学中所要研究的问题经过调查统计、数量归纳,以简明科学的方法获取所需的种种数据,然后据此得出结论。但宋代家族及其与文学的关系极其复杂,晁氏家族这一个案到底具有多大程度的代表性尚须谨慎考察。本文对微观研究通常会犯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保持警惕,因此也试图将这一个案研究放到宋代家族与文学的整体背景下观照。本文在结构上分为导言、正文、余论、附录、参考文献五部分。导言阐述论文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和概念使用等。正文分六章,第一章“祖宗家法”,通过对晁迥及其文化价值的论述,观照不同家族类型中核心人物对家族文化起到的作用。第二章重在从生物遗传学的角度考察家族兴衰的因素,论①参拙著《晁说之研究》,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5述晁氏天分、寿天、婚姻、迁徙、卒葬对家族的影响。第三章重在从后天诸因素探讨晁氏家族文化,并适当论及宋代家族文化的特征及晁氏家族的典型性与独特性。第四章论述晁氏家族的文学创作以及其中体现出的家法意识,晁氏家族文学的继承性和变异性等问题。论文前四章是一个互相呼应的有机整体,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家族家风开创与承变拓展的关系,大体上晁迥为开创奠基之祖,后世承其筚路蓝缕之功而发扬光大,有承有变,而其中变化之处又未必与开创者之间有直接的逻辑关系。如晁迥文风平易,至“端”字辈、“之”字辈则趋于怪奇,而至“公”字辈复归清平,其中有时代、遭遇、交游、个性、寿天等诸多先后天原因,总之既是历时性变化,又是共时性的差别。第一、第三章内容虽有交叉重复,但观照角度并不一致。第五章、第六章选择晁氏家族中文名最盛的晁补之和晁冲之作为晁氏家族文学研究的个案,注意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出发来分析其独特性。第五章着重分析晁补之代表性诗体五古的风格和艺术表现,还对其散文创作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指出其古奥文风在苏门文学中的意义;第六章通过对晁冲之生平、性格、诗词艺术的分析,展现其人格魅力以及善于表现自我的诗歌艺术和清疏的词风。第五、第六章与前四章之间仍有家族脉络可寻,补之诗文的古奥朴涩、斑斓奇瑰,冲之诗词的酒脱清奇、不拘一格,和晁氏家族“不肯适人适”(晁补之《次韵四弟以道十二弟叔与法王唱和兼示无致弟二首》之二)的求奇文化传统就有内在一致之处。余论则就论文本身没能展开或尚可开拓的部分予以讨论,重在从家族史和文学史方面总结晁氏家族的意义,探寻家族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单元和6···试读结束···...

    2022-05-06 澶渊与澶州 澶州王安石

  • 宋代古琴音乐研究pdf高清全文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在此成果中,深入细致的考证考证,对宋代琴曲创作、琴学派、琴人、琴学等方面的研究,孜孜不倦,成果显着.扩展和改进提供了一个详细、可靠和有价值的例子,显示了作者强大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的学术精神。简介张华英的《宋代古琴音乐研究》是古琴研究领域第一部具有前沿性和开创性的古琴史专着。本书史料基础扎实,论据充分,结构合理。内容涵盖古琴研究的方方面面。它从整体上展示了宋代古琴音乐文化的全貌,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和看法。新知识成果。这一成果包括对宋代琴曲创作、琴学派、琴人、琴学等进行深入细致的考证和研究。,提供了一个详细、可靠、有价值的例子,展示了作者强大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的学术精神。宋代古琴音乐研究df预览目录简介第一节宋代古琴艺术研究现状综述1、宋代琴学史料整理现状述评2、宋代琴学研究现状述评三个。宋代琴乐记谱与研究现状述评第二节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2、研究方法第3节研究意义第一章宋朝古琴音乐第一节宋帝秦1、宋太宗赵炯2、宋徽宗赵吉3、宋高宗赵构4、宋太子、妃子与琴第二节:宋朝礼乐中的古琴第三节宋代“歌谱”的来源、用途及类型第四节:宋朝的秦朝制度1、待订钢琴的产地2、宋秦待命的设定3、宋代秦的官位、品格与转移4、宋朝秦朝待诏第5节结论第二章宋代文人与钢琴第一节宋代士大夫与秦琴的关系、琴学著作及审美思想探析1、崔尊度和他的“秦鉴”2、范仲淹3、欧阳修4、韩琦5、赵…\6、苏轼7、朱长文及其《秦史》第八,鹅湖畔,鹿洞之声——朱熹与秦九,娄基十,真正的美德秀十1、许立和他的“琴童”第二节林泉高知——宋代隐士与秦一个,你你死了——魏夜和秦第二,让鹤在林中飞翔——林宝和秦三,唐一和秦第三节:世人厌倦游人,世人悲叹——南宋江湖文人弹琴1、南宋江湖琴人的社会文化背景2、南宋江湖琴人的身份与生活状况3、姜逵:悲伤时代的醇厚冷香第四,郁闷,郁闷,郁闷——试论王元良的诗词和秦记第三章禅月琴心——宋代秦僧现象探析第一节“秦僧”现象溯源第二节:宋代秦僧现象的文化解读1、宋代佛教的传播、繁荣与转变2、水与烟——宋代秦僧的文人情趣第三节:禅林风——宋代秦僧地理分布第四节:宋代僧人与钢琴1、“九僧”与宋初的钢琴2、北宋秦僧师师制3、宋代僧琴故事研究第五节钢琴中的僧侣与朋友——宋代文人与僧侣的友谊第六节:宋代秦僧著作考证1、石泽全的“指法”与“节奏”2、石居月《秦乐谱》、《秦舒蕾合集》等第7节结论第四章:宋秦派第一节宋秦派地域分布1、钢琴流派的由来精彩的原文试读《秦学之始》:声古,法严。歌曲的开头从树叶开始,类似捶衣服,但弹奏的是音节,让人感觉清晰而陌生。所以,前人说:秋红是《广灵散》的遗产,相信不假。曲子中手指的使用难度极大,各有各的魔力,所以有30多段,我觉得并不复杂。不能按月、按日得到。注意病情轻重缓急,分清断续,勿以快手取胜。当琴弦和徽记忘掉,就会有一种高高在上的秋天气氛和一片飞雁。最奇妙之处在于虚空,升腾,飞溅,一气相通的地方。如果把它当做练习,可以搭配《潇湘》《挠头》等练习,词有灵性韵律,歌曲组合没有难度。继续。都是老原曲,曲子不纯,节奏不严,意取于精神,不乏准备。听听老调杂质的原因,显然不是调子的本意,好相信和古寨说的节奏是真的。...

    2022-05-05 琴史是哪位宋代琴家的作品 宋代古琴家

  • 刘子健《宋代中国的改革》pdf电子书下载

    宋代中国的改革》:集王安石变法研究之大成,重审士大夫政治之宿命,叩问传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底层逻辑。宋史名家虞云国长篇导读。书名:宋代中国的改革作者:刘子健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标题:王安石及其新政译者:张钰翰出版年:2021-12-1页数:240类别:中国史格式:df、eu、moiISBN:9787208173163《宋代中国的改革》作者简介:刘子健(1919—1993),祖籍贵阳,生于上海,曾就读于清华大学、燕京大学,1948年赴美。20世纪50年代,研究重心转向宋史。1960年,入斯坦福大学任教。1965年,入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刘子健是美国宋史研究的顶级学者,也是促进国际宋史交流的领袖人物,对突破国家与民族界限的国际性学术合作卓有贡献。主要专著有《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宋代中国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欧阳修的治学与从政》《两宋史研究汇编》等。《宋代中国的改革》内容简介:本书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阐释了王安石变法的重点及其失败的原因。全书以王安石变法为主线,将北宋中后期的历史分为变法、反变法和后变法三个阶段,完整地叙述了北宋后期士大夫政治全局的演变。作者指出,王安石的理想是实现儒家的道德社会,在这一点上,王安石与他的反对者并无二致。问题在于王安石希望通过改造、建立新的官僚体制以实现这一理想。由此,作者着重分析了王安石的官僚体制改革,聚焦吏役次官僚制,考察新政的政府运作,并以募役法这一新政核心制度作为个案研究,总结归纳新政的特点。本书的关注点不仅在于王安石变法本身,更在于王安石所代表的儒家道德理想主义与现实政治权力结构之间的矛盾与纠葛。这也是本书的重要特色与价值之所在。...

    2022-04-08 王安石变法有谁 王安石变法叫啥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