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孩子的唐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 《读唐诗》(pdf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易中天撰文,李华摄影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格式:AZW3,DOCX,EPUB,MOBI,PDF,TXT读唐诗试读:版权信息书名:读唐诗作者:易中天撰文李华摄影排版:情缘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12-01ISBN:9787532169542本书由杭州果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序曲○何处春江无月明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闻一多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所以,读唐诗不妨从这里开始。这首诗很好读,因为明白如话。这首诗很难懂,因为不知所云。别的不说,题目就是问题。春江花月夜,什么意思呢?有人说,是春天的江上,那鲜花盛开月色可人的夜晚。也有人说,是春天、江水、鲜花、月亮和夜晚。哪个说法对?难讲。其实,事情根本就没有那么复杂,因为《春江花月夜》原本是歌曲的曲名。当时写歌是先有曲后有词,叫填词。这个曲子是表现男女之情的,同名曲子的歌词陈后主和隋炀帝都写过,张若虚这首也照例写了闺中少妇的情思,而且占了一半的篇幅。如果硬要讲诗的内容,岂不得叫春天、江水、鲜花、月亮、夜晚和女人?不过这诗确实好,尤其是那画面感。那就来看看诗人笔下的春江花月夜:每到春天,长江就会在夜晚涨起潮来,宽阔的江面与大海连成一片。浩渺波涛之上,潮起潮落之间,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就像与那潮水共庆华诞。月色映照的江面上流光溢彩,那波光随着上下起伏的春潮千里万里,直至永远。啊!哪一处春江没有如此的明媚,哪一处春江没有月亮的清晖。波光粼粼的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长满鲜花和香草的岸野。月光照进树林,让似锦繁花看起来就像晶莹剔透的雪珠。月色有如寒霜在空中流走又看不出飞动,反倒是沙洲上的白石子看不见了。从江面到长空,一色地澄明透彻,洁净无尘;皎洁辽阔的天空之上,高高挂起的也只有明月一轮。唉,不知道是谁最先在江边看见了江上的月亮;也不知道江上的月亮,最初是在哪年照耀人间。其实,人生世世代代永无穷尽,江月岁岁年年也只是看似相同。不知道也不必知道江月在等待谁的到来,但只见滚滚长江,流水向东。这不是翻译,只是解说。翻译唐诗是愚蠢的事情。不过,解说到这里,恐怕也就够了。就连张若虚的诗,写到这里都可以结束。这首诗已经有了足够精彩的画面,华美的乐章,以及够多的人生感慨和哲学思考。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追问至此,还有何可问?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觉悟如此,又有什么可说?然而诗人笔锋一转,便写到了女人。转变很自然,因为一尘不染的天空飘来了一片云。云似乎总是给人添堵,哪怕是白的。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白云带来了愁云。难怪后来崔颢写《黄鹤楼》诗,便要说“白云千载空悠悠”和“烟波江上使人愁”等等,简直就像是抄张若虚的。愁的原因用非常漂亮的对仗句来表达: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原来,是少年夫妻两地分居。我们知道,曲名《春江花月夜》的诗必须写男女之情。只不过张若虚进行了改革,由男欢女爱变成了离愁别绪,而且非常精彩:昨夜梦见,平静寂寥的深潭上漂满落花;此时此刻,落月又分明已经挂在了西边。是的,昨夜闲潭梦落花,江潭落月复西斜。为了押韵,斜要读如霞。终于,斜月沉沉藏海雾,落月摇情满江树。那一轮与海潮共生在中天孤悬的明月,最后还是坠入茫茫海雾之中。只有洒满了江树的月光熠熠生辉,像是在摇曳着无穷无尽的相思。真是好诗。好诗不用多说,多说便是饶舌。实际上,诗无达诂。也就是说,对于诗的理解,没有什么权威解释和标准答案。我们这本书,也没有固定的套路和格式。何处春江无月明,那又什么理解不是理解,什么体会不是体会呢?请静下心来,我们一起读唐诗。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注:顺便说一句,孟浩然这首诗是仄韵古绝,不是律绝,说成『五绝』是不对的。律绝有严格的格律要求。这方面的知识,书后的附录有详细的介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读唐诗。春天里,总是要下雨的。下雨天,也最好去睡觉。也许,那是一个最难将息的乍暖还寒季节。也许,那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穿林打叶暴雨。风雨如磐,是大自然的随心所欲,人又能怎么样呢?也只能把风声雨声当作催眠曲。好在一觉醒来,风也去雨也停。阳光照进窗户,到处都是鸟儿们兴高采烈的歌唱。没错,处处闻啼鸟。鸟儿们唱得如此欢快,只能说明清晨的阳光十分明媚,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也才特别喧闹。这真是一个让人喜悦的春晓。喜悦是主旋律和基本调性,伤感和惆怅则是次要的。如果事情不是这样,那么这首诗的顺序就该倒过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怎么样,不对了吧?不对是因为不真实。真实情况是:诗人被鸟叫惊醒,第一时间就感受到了雨后初晴的清新明媚,急于传达的则是对大好春光的满心欢喜。然后才会回想起“夜来风雨声”,也才会关切地想到和询问“花落知多少”。伤感和惆怅,只能在欣喜之后。这就跟同类题材的作品多有不同,比如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同样是“夜来风雨声”,同样是“春眠不觉晓”,也同样关注着风雨交加之后的满地落英,李清照的“绿肥红瘦”是实,孟浩然的“花落知多少”是虚,而且无须回答。因为重点是“处处闻啼鸟”。主题也不同,孟浩然是喜晴,李清照是伤春。这当然由于个性有别,却也是时代使然。初唐和盛唐的诗总体上是青春年少的。即便伤感惆怅,也是人生初展的少年时代那轻烟般莫名的哀愁。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请参看李泽厚《美的历程》)真正伤春的诗词,比如“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张先)等等,要到中晚唐和两宋。杜甫的《春夜喜雨》便更能体现这一点。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同样是写春雨,杜甫这首诗有另一种调子。没错,孟浩然的重点在雨后初晴,杜甫在夜雨乍到。那可真是好雨呀!它的到来是那么及时。谁都知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雨贵于油。怎么刚刚开春,就下了起来?莫非这场春雨是有心灵感应,通人情,知好歹,清楚农业生产需求的?何况它又是那样的懂事:白天下雨会妨碍农作,狂风暴雨又会破坏嫩苗,悄悄地随着春风在暗夜里飘然而至,轻柔幽细一声不响地滋润大地和万物,才是用心良苦,也才恰到好处。随风潜入夜,是灵性。润物细无声,是温情。雨之好,不仅在及时,更在体贴。不过,这也只是雨好,不是诗好。诗,又好在哪里呢?先看开头。开头是大白话: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奇怪!诗贵含蓄,杜甫会不知道?当然知道。那么,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大白话来开篇?因为那雨实在太好,不能不大声喝彩;也因为自己的喜悦之情无法按捺,忍不住脱口而出。更重要的是,只有明白如话,才能直指人心,也才能让人眼睛一亮。所以,这里不能含蓄,必须直白。接下来的两句首先是纪实:那雨是悄然而至毫不张扬的,因此不觉入夜,却已随风而入夜;不闻有声,却已润物于无声。但,写实的背后有用心。雨随风至本是常规,说“潜入夜”就有了人情味。雨润万物本是常理,说“细无声”就有了亲切感。悄悄到来,细细滋润,才叫做体贴入微。那不动声色的感觉,便全靠这两个字来传达。这就叫传神,也叫炼字。只用了两个字,就出神入化。传神的同时也传了情,喜爱之情正可谓跃然纸上。现在再看上半段: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四句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笔调明快,语气轻松。落笔也都在雨上。但是紧接着,诗人却笔锋一转写到了雨中之景: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是啊!田野上原本若隐若现的小径,此刻已经与低垂地面的乌云融为一体;一团漆黑之中,只有江上的渔船灯火独自明亮,更显得雨意正浓。天地之间,充满了那及时雨的浓情蜜意。这是怎样的雨夜啊!春水都要从纸上溢出来了。的确如此,要不怎么说“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就是成都,杜甫这首诗正是在成都写的。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第二天早上你去看看吧,那些被雨水浸透的花儿都是沉甸甸的。那么,这是诗人的想象,还是亲眼所见?并不重要。要紧的是,这句话中的“重”要读重量的重,不读重复的重。重量的重才有沉甸甸的意思,也才符合诗的要求。没错,这是一首五律,也就是五言律诗。五律是格律诗,格律诗的知识在附录中讲得很清楚,读者最好先看一下。不看也不要紧,但必须注意下面这几个字的读音:俱:平声字,读如居。看:平声字,读如堪。重:去声字,读重量的重,不读重复的重。比较难掌握的是入声字,读不出来,也没关系。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注: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看』必须读平声,读如堪。这首诗写的也是春雨,而且是毛毛雨。毛毛雨是铺天盖地、无处不在的,却又细小得无法辨识,就像烟笼雾罩一般,所以也叫烟雨。韩愈却说它像酥油。酥油就是奶油,光泽是温润的,口感是滑润的。因此,天街小雨润如酥,就比“润物细无声”还要动人。润,一字千金。酥,神来之笔。草色遥看近却无,更是绝妙好词。这是北方的早春时节,树梢和屋檐下应该还挂着冰凌。上升的阳气却已化开大地,草芽也在不经意间悄悄地钻了出来。于是酥油般温润的烟雨之中,远远望去,到处都是若隐若现的青色。但是走到近处,却似乎什么都没有,什么都看不见。春色,就在这若有若无之间。若有若无,才特别耐人寻味。所以说: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皇都就是长安,城中的朱雀大街就叫天街。烟柳则是枝繁叶茂望上去仿佛成片浓烟的杨柳。这当然也是美景。可惜的是,按照后来北宋欧阳修《蝶恋花》词的说法,杨柳堆烟之时,已是雨横风狂三月暮,又哪里比得上“草色遥看近却无”?何况那烟柳还到处都是。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又是烟雨,又是春天,只不过在郊外,在江南。江南的春天格外迷人,千里之中莺飞草长,叶绿花红。那些个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可见酒旗在春风中飘扬。酒旗就是酒店悬挂在路边用来招揽生意的锦旗,也叫酒望或青旗等等,相当于现在的招牌或霓虹灯。把酒旗迎风招展说成酒旗风,固然是出于平仄和押韵的要求,却也让人觉得那风中有酒的芳香。有花木,有莺啼,有酒香,这就是江南春。不过也有人质疑:千里之遥,看得着酒旗,听得见莺啼吗?当然不行。所以,他主张改为十里。这很可笑。千里太远,改成十里就看得着,听得见?同样不行。实际上,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说的并不是眼前所见的一处两处,而是整个江南。整个江南无不如此,那才叫江山锦绣,春意盎然。十里莺啼绿映红,有意思吗?没有。其实,麻烦在第四句。稍微想想就知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怎么看都是晴天。也只有在和阳之下暖风之中,才会有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感觉。那么,为什么又说“多少楼台烟雨中”呢?也有各种可能。比方说,这里风和日丽,那里烟雨蒙蒙。千里江南,又是阴晴不定的春季,原本就该如此,有什么可奇怪?何况那四百八十寺还是南朝的。多少楼台烟雨中,可以是现在,也可以是当年嘛!哪个是正解?没有标准答案。实际上,读诗最忌认死理。比如追问“四百八十寺”的数字是怎么统计出来的,就很煞风景。而且唐诗与宋词不同。宋词更喜欢聚焦于某个场景,把文章做足。唐诗却是跳跃的,往往将不同时空的故事放在同一首诗中进行比照,用字不多却内涵丰满。杜牧这首《江南春》就正是如此。的确,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是阳光灿烂和满心欢喜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却更像一张不无惆怅的黑白照片。毕竟,南朝佛教的鼎盛时期,距离杜牧写这首诗已经三百年了,岂非只能在烟雨迷蒙中若隐若现?那种无可名状的历史沧桑感,恐怕也只能用这样的画面来表达吧!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春天里,最爱下雨的是清明时节。清明雨,知几许?杜牧说:纷纷。他还说:路上行人欲断魂。但,如果理解为把人都淋成落汤鸡,就错了。断魂,也不是魂飞魄散、痛不欲生的意思。实际上,一年四季都有雨,雨和雨不相同。盛夏是暴雨,深秋是苦雨,寒冬是冻雨。感性的大自然,情调是很丰富的。那么,春天呢?沾衣欲湿杏花雨。这是宋代僧人释志南的诗。下一句是:吹面不寒杨柳风。两句诗的意思是:杨柳泛青杏花绽放的时节,春风阵阵,吹面不寒;细雨霏霏,沾衣欲湿。既然是欲湿,那雨就不大,反倒更有诗意。陆游就说: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是啊,骑着毛驴走在蜀道,偏偏就烟雨蒙蒙,怕是命中注定要当诗人吧?哈哈!没有雨,他还写不成诗。杜牧的感觉应该也一样。可,为什么又说断魂?意思其实是:你看这雨下的!毕竟,那杨柳风虽然吹面不寒,杏花雨也沾衣未湿,却总不能老在雨中,何况这雨还没完没了,当然“路上行人欲断魂”啊!那就找家酒店,暖暖身子歇歇脚。接下来的诗句极有画面感:骑在牛背上的牧童不过用鞭子随手那么一指,一座杏花环绕的村庄便遥遥在望,就连村中卖酒的店招都隐约可见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真是何等轻快自如的语气,潇洒俊逸的形象,诗情画意的场景。难怪《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会有“杏帘在望”的景点。寒食夜○韩偓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清明前两天,是寒食。寒食当然也多雨。楼阁朦胧烟雨中,是毫不奇怪的。小梅飘雪杏花红,也不奇怪。暮春时节,梅花已经谢幕退场,杏花却在当红之际。尽管这梅花飘落如雪,红杏绽放似火的景象,应该是白天在阳光下看见的。但春天阴晴不定,同样不奇怪。奇怪的是开头一句:恻恻轻寒翦翦风。恻恻是凄怆悲哀的样子。翦翦就是剪剪,用来形容带有寒意的微风。寒食在冬至之后一百零五天,就算冷那也是轻寒,哪里至于让人觉得凄凄惨惨、悲悲切切呢?关键在第三句:夜深斜搭秋千索。原来,那时中国北方有女孩子在寒食节荡秋千的习俗,诗人则很可能跟一位姑娘曾经在此邂逅,所以今年他又来了。可惜从春光明媚的白天等到烟雨朦胧的深夜,也不见那人身影。这时,那迎面吹来原本略有寒意的翦翦风,便让人觉得纵是轻寒也恻恻了。这首诗,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其实理不理解都没关系,诗意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能够想象出那画面,就好。顺便说一句,韩偓是晚唐诗人,偓读如握。小梅飘雪杏花红,也有版本作“杏花飘雪小桃红”。寒食○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本诗作者韩翃是中唐诗人。翃读如宏,意为虫子飞翔的样子。他这首诗也写了寒食节全天,却别是一番滋味。开头两句就轻松明快,充满喜庆。春风浩荡直入皇城,城中的柳树迎风起舞,柳絮便天女散花般地漫空飞扬。其中或许还夹杂着落红无数,更显得长安城里到处喜气洋洋。可以这么说,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只有短短两句,唐代长安的蓬勃气度和迷人风采,便像那铺天盖地的柳絮一样扑面而来。当然,这里的“斜”要读如霞。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就更是帝都景象。这两句说的是傍晚的事。唐人喜欢把自己称为汉,所以汉宫其实就是皇宫。传蜡烛则因为寒食这天禁止用火,就连晚上点灯照明也要皇帝特批。于是日暮时分,宦官们便骑着高头大马,举着蜡烛走向最受恩宠的五侯之家。五侯的字面意思是五位侯爵,但这里是达官贵人的代名词,因此用不着管他们是谁,也未必只有五家。实际上这首诗并没有什么深刻意义,只不过如实地描写了寒食那天的长安:白天柳絮飞舞,傍晚轻烟四散,如此而已。然而我们的感受却是全方位的,不但看得见满城风絮,也听得到传送蜡烛的马蹄声,闻得着散入五侯家那淡淡的烟火味。什么叫好诗?这就是。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这首诗也写了柳絮,就是诗中的杨花。榆荚是榆树的果实,俗称榆钱。榆钱老了也是白的,随风飘散。所以说: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当然,思要读仄声,读如四。全诗的意思是: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都知道,春天过不了多久就会离开这里,所以可着劲绽放花朵,争奇斗艳。柳絮和榆钱没有什么才华和情趣,只知道像雪花一样漫天飞舞。那么,诗人是在调侃柳絮和榆钱吗?有这种说法,但其实未必。毕竟,自然界万物平等,哪来高低贵贱之分?相反,没有才华情趣的柳絮和榆钱尽显本色,岂非多了真诚少了谄媚?更何况万紫千红的背景下,无数雪片般的杨花榆荚纷纷扬扬匆匆而过,难道不更显得晚春充满生命活力?所以即便调侃,背后也是肯定。春天,是多姿多彩的。万绿丛中一点白,也很好。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城东早春○杨巨源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春城无处不飞花,飞扬的其实是柳絮。柳絮是暮春时节的舞蹈家,报春的使者则是柳眼。什么是柳眼?就是柳树的嫩芽。它是鹅黄色的,即便变成绿色那也是嫩绿。这些嫩芽有的破寒而出,有的姗姗来迟,参差不齐地先后亮相,于是同一棵柳树之上便半是鹅黄,半是嫩绿。所以说:绿柳才黄半未匀。半未匀,精准而传神。中唐诗人杨巨源,有着摄影家的眼睛。然而春天总是脚步匆匆,鹅黄嫩绿也很快就变成碧绿。因此在初唐诗人贺知章眼里,那些柳树便像一排排亭亭玉立的少女,婀娜多姿地在春风中翩然起舞。她们身上的丝带轻盈飘逸,丝带上的细叶清新可人。那么,是谁的一双巧手妆扮了这些小家碧玉呢?哈哈,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天,正方兴未艾。以后,可就杨柳堆烟,密叶藏鸦。幸好两位诗人,为我们留下了即逝的瞬间。南园十三首·其一○李贺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有春柳,还得有春花。春花不好写,中唐诗人李贺的这首诗却特色鲜明,开场就靓丽明媚,欢天喜地: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花枝就是木本植物的枝头,草蔓则是草本植物的茎蔓。放眼望去,高高的枝头嫣红姹紫;低下头来,长长的蔓儿千姿百态。真是好一派春光。而且,还目不暇接。眼中开,便是这个意思。小白长红则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意思就是万花丛中白花少而红花多;还有一种则认为是花儿红里带白,就像江浙一带年轻女孩白里透红的脸蛋——越女腮。那些春心荡漾的越女,在这艳阳高照之下,暖风吹拂之中,脸上肯定是红扑扑的。但不管怎样解释,都充满了青春气息。于是就连落花也很可爱。日暮时分,风起花落。但那不是凋零和飘散,而是嫁给了春风。这是让人庆幸的。事实上唐诗中的“可怜”往往有多种含意,包括可惜和可叹,也包括可爱和可羡。因此读者也可以作别的理解,比如理解为落花身不由己,还可以理解为反正红红火火开过了,嫁与春风又何妨。诗无达诂,不要纠结。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和体验。雨晴○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晚唐诗人王驾的这首诗也写了落花。只不过,李贺在风中,王驾在雨后。雨过天晴,原本是让人满心喜悦的事。然而诗人却发现,刚刚长出来的花骨朵都被一场暴雨打没了,就连藏在叶子底下的也未能幸免。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春天,难道就这样匆匆忙忙地离开了我们,而且还是不辞而别?不能,不该,也不甘。再看那些采花的蜜蜂和蝴蝶,都纷纷飞过墙去了。原来,春天在邻居家里。这当然未免“自欺欺人”之嫌。蜜蜂蝴蝶不过无所适从,自家园子里没有的,邻居家又怎么会有?但对诗人来说,却可能有,应该有,最好有。邻居家有春色,春色才是活的,尽管王驾用了“疑”字。疑也对。似信非信,若有若无,岂非更好?诗,不需要讲道理。讲道理的,也一定不是诗。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这首诗,是江南早春的全景图。写出全景并不奇怪,因为他在行走。行走的地方,则是又叫钱塘湖的杭州西湖。那么,还有比这更能表现江南早春景象的地方吗?没有。但是怎么写,却很考功力。幸运的是,白居易没有让人失望。诗的开篇看似平常:孤山寺北贾亭西,不过平铺直叙,如实地记录了春游的地点而已。然而接下来的一句便如奇峰突起:水面初平云脚低。水面初平,就是湖面与堤岸刚好平齐。我们知道,秋冬枯水季节湖水是比较少的,春雨之后则开始变得丰满。所以“水面初平”四个字,一下子就把西湖早春的显著特征展现出来了。何况那初平的水面上还有云。云是来下雨的。没有雨,湖水不会上涨。但在此刻,高空已经放晴,只有残留的云气贴在水面,与荡漾的波澜连为一体,更显得西施般美丽的西湖风采绰约,如梦如幻。就连不在眼前的春雨,也写出来了。这景象,诗人却只用了三个字来表现:云脚低。于是回头再看开篇,便会觉得起句其实不凡。实际上这首诗的前两句是两张照片:孤山寺北贾亭西,是横着的,俯瞰的;水面初平云脚低,则是竖着的,平视或者仰拍的。放在一起,早春西湖那碧水初涨、青山新绿、闲云舒卷的山光水色便尽收眼底。下面的镜头是近景,甚至特写。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诗人漫无目的行走湖边的随时所见,也是他为春天创作的赞美诗。的确,新生的黄莺在树梢歌唱,南来的燕子在屋檐筑巢,原本是早春的寻常现象,白居易却写得满心欢喜。是啊,有多少黄莺儿飞到了阳光下的树枝,那些燕子的新巢又在谁家?这其实是不需要回答的问题。之所以会这样设问,无非是为了表达发自内心的喜悦,以及关切。所以,“几处”不能改成“处处”,“谁家”不能改成“家家”。实际上,这两句诗的用字极其认真讲究,比如早莺的早,新燕的新。早莺和新燕,显然比黄莺和燕子更富有表现力,也更能传达对春天到来的敏锐感觉。暖树和春泥也是。其实泥就是泥,哪里有季节之别?然而称之为春泥,就平添了湿润和芳香。这恰恰是春回大地时可以体验到的感觉,我们甚至可以嗅到那气息。至于暖树,则未必一定就是朝南向阳的树枝或树丛,而是泛指春树。明媚春光之中,所有的树都是暖融融热乎乎的。但,称之为暖树,就像将泥土称为春泥,顿时便有了柔润的感觉。只不过,春泥湿润,暖树温润。同样,争暖树的争也非争夺,而是争相。最先感觉到春意的黄莺争相飞向枝头放声歌唱,那是一种怎样生机勃勃的动态,又是怎样暖融融的舒心,喜洋洋的欢快,乐滋滋的鼓舞!几处早莺争暖树,是温度。谁家新燕啄春泥,是湿度。江南水乡湿漉漉的暖春啊!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同样精彩。的确,春天是百花齐放的。但这个“齐”不是整齐划一,反倒更像是闹哄哄的一拥而上,因此非“乱”字不能形容。乱,并不是杂乱、混乱和凌乱,而是形形色色、多姿多彩和争奇斗艳。它们东一丛西一簇,大的大小的小,或层层叠叠,或星星点点,看似毫无章法,其实自由自在。而这,正是大自然的可爱和可贵。如此五彩缤纷,当然让人眼花缭乱。不过此刻还是早春,所以只是“渐欲迷人眼”,正如那堤岸的浅草“才能没马蹄”。才能是刚好的意思。渐欲迷人眼,才能没马蹄,就不但有分寸感,而且传达出惬意感了,难怪会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看来,他颇有些意犹未尽。我们同样如此。那就再读两首。月夜○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春天是有气息的。气息通过声音来表现,却是盛唐诗人刘方平的发明。诗中“北斗阑干南斗斜”的阑干,则是横斜的意思。当然,斜要读如霞。看来,这是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都已经改变了状态,家家户户一半在月光下,一半在阴影中。所谓“更深月色半人家”的半,是量词作动词用,意思是月光和阴影把房屋和庭院一分为二,就像光影对比鲜明的木刻或者黑白照片。这样的画面,是清冷的。然而偏偏就在这更深夜静寒气袭人的时候,诗人感到了春天的温暖,因为突然间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蛰伏的虫子对节气变化是最敏感的,它们迫不及待地开始迎春了。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就是这个意思。新透,表明是第一次。虫声,是春天的小奏鸣曲。窗纱是绿的,则更显得暖意融融。诗人用笔之细腻,可以说一个字都不含糊。听邻家吹笙○郎士元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题都城南庄○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还是要看桃花。没有桃花的春天,是不像春天的。这里选的三首诗,放在一起也有点意思。郎士元《听邻家吹笙》所写其实并非桃花,而是笙乐。笙是多簧管吹奏乐器,形状像凤凰,声音像凤鸣,所以叫凤吹。凤吹声如隔彩霞,意思是:如此美妙的笙曲就像是从天而降啊!那么,隔壁家莫非是王母娘娘的蟠桃园?因此,疑有碧桃千树花。这是羡慕。崔护《题都城南庄》则名为写花,实为写人。人是“去年今日此门中”偶遇的。据说,当时诗人到郊外踏青路过某庄园,敲门讨水喝,没想到送水的是一位桃花般青春靓丽的姑娘。她斜着身子站在桃树下看着诗人喝水,脸蛋红扑扑的,眼神水汪汪的,宛如桃花含苞欲放。所以说:人面桃花相映红。此事当然没有下文,但诗人念念不忘。于是,第二年春天他又来到这里,却再也见不着那姑娘,只有桃花热热闹闹又没心没肺地在春风中绽放。所以说: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惆怅。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真是写花,只不过那花开在暮春时节和高山之上,而且是意外发现。于是诗人心花怒放地说:平时常常抱怨不知春天去向何方,没想到她竟然藏在这里!这是惊喜。桃花,有时候又不完全是桃花。唐诗,却总是桃花灿烂。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注:秋思的思字要读去声,读如四。这方面的知识,请阅读附录。春日多风情,秋夜多思绪。中唐诗人王建的这首就是。那是一个清冷而孤寂的夜晚。高悬的满月把庭院中的空地照得雪白雪白,曾经喧闹不已的鸟儿们都在树阴里面睡着了,可谓万籁俱寂鸦雀无声。寒气月光般地从空中洒下,悄无声息地湿润了飘着幽香的桂花。在这清辉普照的夜里,所有人都在望着月亮吧?却不知道那浮想联翩的万千思绪,此刻又落在了谁家?这首诗的意思,大体如此。不难看出,诗人笔下的月夜是澄静素洁、寒意轻袭的。中庭月色如水,枝头冷露暗凝,既是眼前之景,也是内心写照。情怀意绪需要传达,这才有“不知秋思落谁家”之问,尽管有着难言思绪的正是他自己。但那样说就不是诗了。更何况中秋之夜,正是“月明人尽望”的时候,你怎么知道别人就没有秋思呢?大家都有,才有意思。某些人有,某些人没有,也有意思。另有版本把“落谁家”写成“在谁家”,则各有千秋。落,新颖奇特富于动感;在,看似寻常却有道理。比如王驾《雨晴》的“却疑春色在邻家”就不能用“落”字。实际上,在是原本就有,落是从天而降。本书选择落,是因为与月光和冷露相匹配,读者朋友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和理解,去读这首诗。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点击下载...

    2022-04-04

  • 给孩子的唐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周慕白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格式:AZW3,DOCX,EPUB,MOBI,PDF,TXT给孩子的唐诗试读:内容提要泱泱中华,盛世大唐,曾几度梦回,也曾几度遥望。在这里,有唐太宗奠定的基石,有武则天的飞扬,也有唐玄宗的开元盛景。因此,唐诗的气象是宏大的,是开阔的。山水田园、边塞荒漠、亭台楼阁、江山锦绣,那令后世魂牵梦绕的“盛唐气象”,在诗人的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这本书就是献给孩子的有关唐诗、有关唐朝的最好礼物。这里有初唐的樱唇初启,有盛唐的全面开花,有中唐的忧国忧民,还有晚唐的余音叹息。本书以唐诗为纲,每篇讲解一首唐诗,以生动有趣的背景故事来解读唐诗,了解唐诗以及其背后的故事,全方位再现唐诗面貌,展示有关唐朝、有关唐诗、有关诗人的不朽风采,为孩子们带来不一样的经典阅读体验。序唐朝,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虽说盛唐才是唐诗史上的高峰,但不管是初唐、盛唐、中唐还是晚唐,各个时期的唐诗都各有特点:初唐清新朴素、盛唐刚健雄浑、中唐清淡严峻、晚唐感伤凄美。有冷暖温凉,也有悲欢离合。唐诗的缔造者,那群可爱可敬的诗人,大抵上有两大人生兴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诗人游历天下,理由正大光明,一来领略山水之美,二来广交四海之友,增长见识,切磋诗艺,拜谒权贵,推荐自己更是必不可少的。当时,游历四方的机会也很多,如进京赶考,只要不耽误考试,在途中可以随意逗留,考完之后,也是想去哪就去哪。一时热血满腔,便去边塞投军,以报效祖国;做官之后,赴任时限宽松无比,沿途可自由行走。唐人对山川的热爱,对旅行的偏好,社会的尚武崇道之风,都使得诗人们具有冒险、天真、豪爽的个性,充满孩童般的想象力,所有这些,都是后人难以匹敌的。因此可以说,唐诗创作于马背上、创作于行走间。诗人们仗剑天下,行走江湖之上,留下的是见闻,是亲身实证。从这一层面来看,唐诗就是写实。的确,几乎每一首唐诗的背后,都源于诗人在行走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在旅途中带我们领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壮阔河山,带我们见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古情谊,以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凌云。唐朝和唐诗之所以伟大,在于唐人傲然的风骨。可以这样说,人生不遂,是大多数诗人的代名词,孟浩然科举不第,骆宾王蒙冤入狱,李白流放夜郎,杜甫战乱南逃,王昌龄、韩愈、柳宗元等长期流放在外,被罢官和贬谪也是常有之事。因此,学习唐诗,也重在学习诗人在面临苦难时乐观坚韧的态度,学习他们穷且益坚的不屈人格。正是这种唐人精神,才诞生了不朽的诗歌盛世。哀而不伤,怒而不怨,是自《诗经》以来中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也是诗的正宗。唐诗相较宋词而言,更庄重典雅,融情于景,既具象又含蓄,言近旨远,意在言外,言有穷而意无尽。诗人的情感大多寄托在所描写的情景对象之中,需细细品味,方得其中奥妙。孟子曾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意思是说:光吟诵古人的诗,研读古人的作品,却不去了解他们的为人,行吗?因此,一定要讨论他们所处的时代,这样做,就是和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的确,只有知人论世,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性格特征,才能深刻而正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这本《给孩子们的唐诗》最大的特色,也正是教给孩子们一种学习唐诗的方式——只有设身处地,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理解隐藏在唐诗之中所传递出来的动人之处,理解人之常情,人之常理。周慕白2017年7月初唐之歌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站在荒凉的幽州台上,往前看,已经遇不到那些死去的明君圣主,向后看,也见不到当今有礼贤下士的君王。只有天地悠悠无穷无尽,我不禁倍感忧伤,独自泪流。幽州,古十二州之一。幽州台,又名蓟北楼、黄金台,大概位置在今天的北京大兴区境内。战国后期,齐国的齐宣王看到燕国发生内乱,于是便借口帮助燕国平定内乱,派兵攻占了蓟丘,并逼死了燕王哙。哙的儿子燕昭王即位后,为了收复燕国的失地,同时也为了报仇雪耻,他亲自登门拜访燕国的贤者郭槐,向他请教寻找贤能人士的良方。郭槐说:“想要成就一番帝业的君王,都会把贤人当作自己的老师来对待,恭恭敬敬地拜他为师,这样天下的贤达人士才会归附于你;想要成就王业的君王,也要把贤人当作朋友或大臣来看待;而那些把贤人当作奴隶看待的君王,则连王位也保不住。”燕昭王说:“我也很想跟贤人学习,不知道拜先生为师如何?”郭槐笑了一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了一个古代君王千金买马的故事:君王让他的一位大臣在三年时间里,即便是花费千金,也要买来一匹千里马。但是三年的时间很快就到了,千里马没有买到,大臣却把五百两黄金买回来的千里马骨头给带了回来。君王生气地问道:“你花重金买这匹死马的骸骨有什么用呢?”这位大臣却回答说:“如果天下人听闻皇帝肯为千里马的骨头花费五百两黄金,必定会认为大王是诚心想买千里马,到时候有千里马的人肯定会送上门来的。”果不其然,不到一年的时间,君王先后得到了三匹千里马。讲完这个故事,郭槐跟燕昭王说:“如果大王您真的想拜贤人为师,不妨从我开始。如果连我郭槐这样的人都能得到重用,那么,必然会有更多比我更有才能的人,从千里之外投奔燕王您的。”燕昭王觉得很有道理,当即便拜郭槐为师,并询问他当下该怎样做。郭槐说:“不妨在我们被齐国打败的地方,修建一座求贤台,并将千两黄金置于台上,把我当作您用千两黄金求来的第一位贤才。”燕昭王按照郭槐所说,修建了幽州黄金台。魏国大将乐羊的后裔乐毅听说了这件事,他当时正好作为魏国的使者来到燕国。燕昭王以宾客的礼节招待了他,并请求他留下来为自己建功立业。乐毅一开始推辞谦让,后来还是同意了。燕昭王便拜乐毅为上将军。正是在乐毅的帮助下,燕昭王在短短六个月的时间里,先后攻占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差点灭掉了齐国,终成一代明君。这首诗的作者陈子昂,自小就聪颖过人,经常带一把剑行侠仗义。十七八岁的时候,他还没有读过多少书,因为击剑伤人而弃武从文。他立下大志,闭门不出,苦读经书,不出几年工夫,遍览诸子百家,并在二十四岁的时候考中进士。陈子昂中进士之后,以政论上书武则天,得到了武则天的重用。但因为陈子昂经常上书对武则天做得不对的地方提出不同的看法与批评,最终触怒了武则天。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陈子昂备受打击,心情十分苦闷。后来,契丹反叛朝廷,攻陷了营州。武则天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担任参谋一职。武攸宜这个人,没有什么能耐,不懂用兵之道,能当上建安王,全仗着自己是武则天的侄子。虽然有军师陈子昂,可武攸宜骄傲自大,根本不听陈子昂的进言,结果在前几场的作战中一败再败。到了危急时刻,陈子昂请求武攸宜允许自己带兵一万人作为先锋,为国立功。但武攸宜认为他不过是一介书生,瞎捣乱。陈子昂的满腔热血在刹那间降到了冰点。他怎么也没想到,武攸宜竟然因为自己是文人而轻视自己。没过几天,陈子昂再次向武攸宜请命。这一次武攸宜也火了,立马将陈子昂降为下级军官。这一天的黄昏,陈子昂十分失落,带着悲愤的心情来到了幽州台。他登上楼台,极目远眺,想到当年修建这座楼台的燕昭王礼贤下士,而如今的武则天,还有自己的上司武攸宜,以及朝中那些昏庸无能的大臣,让自己看不到报效祖国的生机和希望。梦想一点点破灭了,于是,慷慨悲愤的陈子昂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登幽州台歌》。诗人陈子昂用这惊天动地的一喊,牢牢奠定了他初唐文宗的地位。这一喊,风骨峥嵘,苍劲有力,彻底清除了齐梁诗歌中的靡靡之音,喊出了张九龄、李白和王维,喊出了大唐盛世之前的最强音。陈子昂用他巨人般的精神,引领着唐朝诗歌文风的革新和改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译文京师长安城有三秦作守卫,远远望去,五津风烟迷茫。怀着深深的情谊与你握手作别,我们都是在官场上沉浮的人啊。四海之内有你这个知己,即使相距千里,两颗心也近似邻居,连在一起。在离别的岔路口,请不要像多情的男女那样哭得不能自已,泪湿衣巾。诗里的“三秦”,指的是古都长安城周边的关中一带。在秦朝末年,项羽等一众反秦势力约定先入关中的人为天下之王。后来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攻入咸阳,烧了阿房宫,杀死当时的秦王子婴,自立为西楚霸王。为了牵制刘邦,他将关中一带一分为三,分别分封给三个投降的秦朝将领。因此,后世便将陕西一带泛称为“三秦”。而“五津”,指的是岷江的五个渡口,后泛指蜀地一带。少府,是唐代的一种官职,也就是县尉。当时,王勃在长安城谋求发展,有一位姓杜的好友要去蜀州,也就是今天的四川崇州一带,他便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送别诗,以表勉励和难舍之情。话说这王勃可来头不小,不仅出身书香门第,还是个出名的“神童”。其祖父王通是隋朝末年的大学者、大教育家;父亲王福畴也曾任太常博士;他还有两个哥哥和三个弟弟,兄弟几人个个文采出众。生长在这样的诗书世家,王勃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聪慧过人。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一千多年前的王勃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很早就声名鹊起,年仅十四岁就做官了,是当时朝廷里最年轻的官员。虽然诗文出众,但他并不是一个善于做官的人,甚至可以说,毫无政治头脑。有例可证。王勃第一次被贬,竟是因为一篇闹着玩的“斗鸡赋”引来的祸端,实在令人啼笑皆非。当时民间非常流行斗鸡,连皇室贵族也酷爱斗鸡。有一次,沛王李贤的大公鸡就要和英王李哲的大公鸡正面对决,生死殊荣在此一战,双方都摩拳擦掌。王勃作为沛王府的人,自然也得为沛王加油鼓劲。于是,他大笔一挥,一篇令人忍俊不禁的檄文就写出来了,还取了个响亮的名字,叫《檄英王鸡》,用来声讨英王的大公鸡。其实,年少得志,一向轻狂惯了的王勃也就觉得好玩,想秀秀自己的文采,拍拍沛王的马屁,为沛王的大公鸡涨一涨士气,真没有什么别的意思。但英王一看到这篇檄文可是气坏了。稍懂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在古代,檄文主要是用来声讨敌人的,可不是随随便便乱写的。因为这篇“惊天地泣鬼神”的“斗鸡赋”,两位王爷之间关系迅速恶化,几乎要反目成仇。后来唐高宗看到了这篇檄文,更是火冒三丈,直指王勃是“歪才”。唐高宗觉得,斗鸡本就是不务正业,王勃不仅不劝导沛王正经上进,竟然还写文章离间两位王爷的兄弟感情,使兄弟之间产生矛盾,实在是胆大妄为。于是,便将王勃赶出王府,逐出长安以示惩戒。就这样,王勃的仕途之路遭到了重重的一击。在巴蜀游历了几年的王勃后来到了虢州,经介绍当了个虢州参军。没消停几天,王勃又因为藏匿官奴、杀死官奴而二次被贬。幸亏遇到大赦,才没有被处以死刑,然而他的仕途也就此戛然而止。自己当不成官也就算了,这一次他的父亲也受到了牵连,被贬到南荒之地,本该颐养天年了,却要遭受流放他乡之苦。在一次去交趾探望父亲的途中(一说是在探望父亲后归来途中),王勃不幸溺水,惊悸而亡,从此结束了他沉浮的一生,年仅二十七岁。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的千古名句,不仅勉励了将要远行的好友杜少府,更是慰藉了无数后世人。独不见沈期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译文卢家少妇家中用郁金香涂料修建的楼宇,屋梁上栖息着用玳瑁纹饰的海燕。九月的树叶伴随着捣衣声散落而尽,妇人苦苦思念着出征辽阳十年未归的丈夫。丈夫去往白狼河之后,就音讯全无,生死未卜,独处京城中的妇人,一个人空度着漫漫长夜。谁能看见她独自哀愁,为何还让代表相思的月光洒在她的床帐之上?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人,今河南安阳内黄县人,唐代著名的宫廷诗人,与宋之问齐名,被并称为“沈宋”。沈佺期十八岁就考中进士,这在唐朝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也可以看出,沈佺期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考中进士的沈佺期因精通音律,被委任为协律郎一职,是一个掌管音乐的小官。后来因编写《三教珠英》有功,转任为考功郎,也就是地方科举考试的主考官。自从考中进士之后,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沈佺期一直是顺风顺水,深受武则天的器重。武则天也喜好诗词文章,她经常会出一个诗题,然后令朝中文人臣子就这个题目吟诗作赋。沈佺期文笔锦绣,尤其擅长写七言诗,是武则天身边大红大紫的诗人,很讨武则天的欢心,因此,只要武则天一搞这种活动,沈佺期必是受邀之人。沈佺期虽才华横溢,但毕竟是年轻了一点,并不懂得为官之道。况且沈佺期不收门生,不结朋党,年纪轻轻一下子就进入武氏政治集团的核心,跟随武则天的皇亲国戚左右作诗,自然会遭人嫉妒。他锋芒毕露,为人耿直,处理事情不讲情面,对别人做错的事,他有错必纠,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但只要得武则天恩宠,沈佺期是不会有麻烦的。因此在四十岁左右时,沈佺期就当上了给事中。给事中这样的重要职位,一般只会让皇亲国戚,或者是皇帝最信任的人担任。沈佺期常常陪侍在武则天的左右,献谋献策,纠察弹劾文武百官。给事中做满三年,沈佺期又出任正三品的尚书一职,位列九卿,地位十分显赫。只是在武则天死后,唐中宗李显当政,韦皇后大权独揽,一大批武则天的亲信旧臣遭到了全面的清洗,上千人受到牵连,沈佺期也未能幸免。罪证确凿者大多被杀,好在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沈佺期曾经谄媚太平公主,依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也没有证据显示他曾经贪污受贿,谋害忠良。当时,唐中宗下令,不能滥杀无辜,因此,那些他曾经得罪过的人没有抓住他的把柄,只好把他流放到了州。州在今天的越南。在唐朝时,州还在大唐的管辖范围之内。沈佺期在流放地州生活了五年。流放期间,他写的诗多抒发自己的凄凉境遇,对遭受的不公表示不满。事情终有水落石出的时候。五年之后,朝廷给他平反了。五十多岁的沈佺期又回到了久违的京城长安。按他自己的话说,侥幸还能活着回来。他接受了朝廷任命的新职务,做了一个闲官,生活安逸。安乐公主的别墅建成后,沈佺期还写了一首《侍宴》来祝贺。我们知道,在初唐时期,五言律诗的奠定人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而在七言律诗的发展过程中,沈佺期和宋之问等人则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首《独不见》就是沈佺期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堪称初唐第一七律。高秉曾在《唐诗品高序》中这样评价沈佺期:正是因为有沈佺期、宋之问所写的七言格律,才使得七言律诗的格调和样式焕然一新,才出现了苏颋、张说这样的大手笔,初唐的诗歌才慢慢地进入昌盛阶段。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译文一轮明月从海面上升起,你和我天各一方,此时此刻你是否也和我一样,在遥望着这同一轮明月。有情之人都会怨恨这漫漫的长夜,整夜失眠苦苦地将你思念。我灭掉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衣服徘徊在庭院之中,觉察到夜露寒凉,把衣衫都沾湿了。恨的是不能把这美好的明月捧起来赠送给你,重新躺下只希望能在梦中与你相会。唐朝岭南人士当上宰相的寥寥无几,而出生在广东韶州的张九龄却是开元时期的著名宰相,同时,张九龄在文学上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被誉为“岭南第一人”。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位名相,他深受当时人的敬仰。大诗人王维、杜甫等人都曾经写诗赞美过他。张九龄曾经选用孟浩然做自己的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杜甫也曾经想把自己的作品推荐给他,但未能如愿,晚年的时候回想起来,杜甫还感觉十分遗憾。张九龄是留侯张良的后人,家族世代为官,曾祖父曾在韶州做官,所以,他也就成了韶州人。张九龄六岁时便能吟诗作对,九岁时能把看过的书完整地复述出来,十三岁时就已经能写出不错的文章了。年少的张九龄曾上书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非常赞赏他,并称此人将来一定会大有作为。二十岁左右的张九龄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一考便中了第一名。当时,诽谤议论的人甚多,说张九龄作弊。武则天命令重考,结果还是张九龄第一,于是,武则天直接授他为秘书省校书郎一职。流落到岭南的宰相张说在经过韶州时,考中进士的张九龄正好回韶州老家探亲,于是,张九龄前往拜会张说。张说看了张九龄写的文章,夸赞张九龄的文章像白色的绢布一样干净大气,能够挽救时局,对他十分看重。秘书省校书郎一职一干就是好几年,张九龄一直没有得到升迁,渐渐萌生退意,想辞官回家。这时候,想有一番作为的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在东宫召集天下文采之士,撰文广献国策,由皇上亲自批阅。由于张九龄的文章特别优秀,被提拔为左拾遗。当上左拾遗之后,张九龄上书唐玄宗,让朝廷注重地方官的选用,不要只注重朝廷内部官员而不重视外派官员,纠正了朝廷重内轻外的风气。同时,张九龄还主张选官应注重贤能,而不是仅仅看资历。但由于与当时的宰相姚崇意见相左,张九龄的很多主张招致了姚崇的不满,于是在任期届满时,张九龄以此为由辞官回家。可能是回家的路上有大庾岭的缘故,山高路险,需要绕道很久。所以,张九龄回到家乡岭南的第一件事就是上书朝廷,请求开辟大庾岭路。在辞官回家两年的时间里,他干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那就是开凿了梅关古道。梅岭古道修通后,成为连接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被后人誉为“古代的京广线”,加强了岭南地区和中原的联系。梅岭以前只有岭之称,自从梅岭古道修通之后,这里又被称为梅关古道。这是一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这条道极大地方便了宋代的移民南下,对经济重心的南移起到了促进作用。在朝廷中为官,便身不由己。由于长期在外做官,离家太远,张九龄很难照顾到家庭,即便是思念家乡,也很难回去。公元726年的秋天,张九龄被贬为冀州刺史时,就曾经以老母亲不愿意跟随到冀州任所为由,请求罢官,未获批准。五十五岁时,在朝廷中受到重用的张九龄多次请求罢官归养,但都没有获得批准。唐玄宗只是把他的弟弟张九皋、张九章在家乡附近封官提拔,方便他们照顾家中老母。公元740年的春天,被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的张九龄请求回乡祭扫先人之墓,回家不久后就因病去世。张九龄在和家人天各一方的长久分离中,写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样极简单朴素而又饱含深情的旷世佳句,可谓情意绵绵,感人至深。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译文边塞的烽火传到了西京长安,壮士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朝廷的将帅刚出了宫门,身着铁甲的骑士就直捣龙城。大雪弥漫,天空黯淡,军旗也褪了色彩;狂风吹起,风声夹杂着隆隆的战鼓声。我宁可做一名百夫长去冲锋陷阵,也不愿意手握笔墨做个书生。这首诗的作者杨炯,初唐著名诗人,华阴人,今属陕西,“初唐四杰”之一,因做过盈川县令,故后世称他为“杨盈川”。说起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那可真是绝佳的组合,唐朝文学史上最强阵容,有着完美的默契,更有着近乎相同的人生遭遇,让后世的人们唏嘘不已。说到他们的默契,那是有目共睹的,他们所创作的诗文都革除了当时的靡靡之音,在诗歌的内容与艺术风格上都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己任,共同开启了一代新的文风。尽管他们自己并不以为然,并不彼此承认。至于共同的人生遭遇更是显而易见——人生都充满了坎坷和曲折,甚至是折磨。《唐才子传》上说,杨炯于显庆六年举神童。即公元661年,这一年杨炯刚满十一周岁,虚岁十二。所以,后世许多学者都认为杨炯十二岁考的是“神童举”。所谓“神童举”也是一门考试,只不过考生的年龄比较小罢了。《新唐书·选举志》上规定:“凡童子科,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卷诵文十,通者予官。”意思就是,若想参加神童科的考试,首先你得必须是十岁或者十岁以下的小朋友才行;那这考试都考哪些内容呢?三本书,五经中的任何一部,再加上《孝经》和《论语》,考试通过即可授官。这么说来,杨炯应该是在十岁那年应的“神童举”,也就是显庆四年(公元659年),而并非是十二岁,《唐才子传校笺》就是指这种说法。从此以后杨炯便有了“神童”的美誉,这实在是很了不起的。宋代的赵普凭借半部《论语》能平天下,而杨炯在年仅十岁的时候就已熟读整部《论语》了。当上神童之后的杨炯,先是待制弘文馆,后来又参加了朝廷的制举考试。结果,杨炯再次以他的高智商告诉我们,我杨炯就是比你们聪明。这一年为唐高宗上元三年,杨炯时年二十七岁。制举及第以后,杨炯被朝廷授予校书郎一职,兼崇玄馆学士。后来,皇太子因为爱惜人才,特地上表朝廷,要将那些青年才俊充入崇文馆。杨炯以其绝对的才情与声名光荣入选,成为一名崇文馆学士。这是一个八品官,比起九品的校书郎一职算是得到升迁了,杨炯时年三十三岁。小小年纪就有神童的美誉,入仕之后又一路升迁,加之自认为才华横溢,于是杨炯就飘飘然起来,动不动还讽刺挖苦别人,其中最著名的事例莫过于说那些朝官们是“驴”了:唐朝时的官员们都喜欢挺个大肚子,一副趾高气扬的神态,在那里指手画脚。杨炯每每看到他们都很不爽,因为他觉得只有自己才有资格这样。于是,杨炯就发话了:“看这些个大臣们穿的,我怎么看怎么觉得像是‘麒麟楦’啊!”站在他旁边的人不懂便问:“怎么像是麒麟楦呢?”杨炯笑着说:“难道你没有看过麒麟戏?那戏里的麒麟哪里是真麒麟,只不过是画个麒麟的样子,然后套在一头驴身上而已。”说完之后,好一阵哈哈大笑。话都说到这个份上,意思应该很明了了,可杨炯还觉得不过瘾,又补了一句:“别看这些个官员们穿着朱紫色的朝服,其实就像是那麒麟皮一样,等脱去了这一身皮,那就是一头驴。”此言一出,惹得那些官员们集体不爽,无不对杨炯这个刻薄的臭小子咬牙切齿。杨炯算是把满朝的大臣都给得罪了。这样嚣张的性格,最终导致杨炯仕途不顺。但与初唐四杰的其他三位相比,杨炯算是混得最好的了。那么,他的诗文是不是在这四人之中也是最好的呢?说起王、杨、卢、骆的座次排名,杨炯是很有想法的,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文人相轻我们是能够理解的,作为曾经的神童,后来的崇文馆学士,他瞧不上王勃是很正常的;那他为什么又说“愧在卢前”呢?想来是因为卢照邻比他大了十六岁。而王勃就不一样了,他可跟自己一般大。这首《从军行》是杨炯的代表作。其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也是千古流传的佳句。咏鹅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译文“鹅!鹅!鹅!”一群鹅弯着脖子,对着天空歌唱。白色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鹅掌划过,泛起清澈的水波。可以说,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们不一定都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但肯定都会摇头晃脑地念这首《咏鹅》。这首诗看似简单,其实非常生动。先是象声词“鹅,鹅,鹅”朗朗上口,又以“歌”“浮”“拨”描写出鹅的动态美,而“白毛”和“绿水”、“红掌”和“清波”的色彩对比,更有如画的效果。整首诗呈现出一种轻快活泼的美感,生动而有趣,难怪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初唐时期,除了王勃有“神童”的美誉,还有一位诗人也完全担得起“神童”的称号,他就是骆宾王。这首家喻户晓的《咏鹅》是骆宾王的代表作。但可能有人不知道,骆宾王写这首诗的时候还只是一个七岁的孩童。这下,你是否也心悦诚服地承认,骆宾王确实也是难得一见的神童?跟王勃一样,骆宾王也位列“初唐四杰”。除此之外,这两位神童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写过“檄文”。王勃的《檄英王鸡》为他带来了祸端,害他被赶出了长安。骆宾王也“不遑多让”,他曾写过一篇著名的《代李敬业讨武曌檄》。这两位神童,一个写文章声讨一只鸡,而另一个则写文章声讨一代女皇武则天。唐光宅元年,中宗李显刚刚登基,但很快就被武则天给废了,贬为庐陵王。接着,李旦被立为新皇帝,武则天临朝干政,在朝廷各个要害部门继续安插她的亲信,还相继改了年号、旗号和都号。这时的武则天想要彻底控制朝政、继而登上皇位的野心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这下李唐王室可急了!李家的祖先辛辛苦苦打来的天下,怎可让一个女子夺取?于是,一些忠心的大臣纷纷站了出来,反对武则天,匡扶大唐。这其中就有李敬业。李敬业,是开国元勋英国公李勣的嫡长孙,自然是要维护李唐皇室的利益。当时他正因事获罪,被贬为柳州司马,对武则天政权更是极其不满。于是,他联络了一批同样不满武则天的大臣,以曾经的太子李贤为号召,在扬州起兵伐武,并建立了匡复府,想要推翻武则天的统治。这时,骆宾王也满腔热血地加入了起义军,成为匡复府的艺文令,专门负责起草文书的工作。他的满腹才华,终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封建专制时代,两军交战非常讲究“名正言顺”。为了师出有名,维护匡复府的“正统”地位,骆宾王大笔一挥,一气呵成写就了流传千古的《代李敬业讨武瞾檄》。当时的骆宾王已经六十多岁了,但依旧满腔爱国和正义的热血,用他的才华为李敬业的伐武事业添砖加瓦。这篇檄文一出来,顿时名震天下。在檄文里,骆宾王细数了武则天的罪状,指出李唐江山正面临崩溃的危险,呼吁上至皇室、下至百姓以及所有官员出来反抗武则天,为讨伐武则天赢得了舆论上的支持,起到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据说,当武则天看到这篇檄文,读到文章中“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不仅没有怒火中烧,反而对骆宾王的才学钦佩不已,甚至遗憾宰相没有重用此人,错失了人才。然而,李敬业的起义军并没有能够成功推翻武则天的统治,很快,叛军就被镇压下去了。历史上这场“扬州叛乱”仅仅维持了44天。李敬业兵败被杀后,骆宾王也从此不知去向。跟王勃一样,骆宾王也因为一篇檄文引来一场灾祸。虽然伐武事业并没有取得胜利,但《代李敬业讨武瞾檄》跟这篇《咏鹅》一样,被永远地载入了史册。它不仅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也具有很强的历史价值。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译文秋天里,寒蝉凄切地叫个不停,被囚入狱的人思乡情深,愁绪满怀。哪里能忍受蝉声为我这个白发人哀鸣。霜浓露重,秋蝉难以举翅高飞,大风呼呼地刮起,蝉鸣声被风声淹没。没有人相信蝉高栖在高树上,只饮食露水的高洁之心;又有谁能够为我上书表明我的冰清之心?这首诗的作者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杜甫曾经写诗赞美四杰: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意思是说: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这四个人,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他们的作品已经达到最高造诣。但他们的文章却被认为是轻薄的,被守旧文人所讥笑。你们这些守旧文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根本就微不足道,只会身名俱灭,而“四杰”却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芳。骆宾王的一生,浮浮沉沉,没有做过大官,但却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七岁能诗,写下了流传后世的成名作《咏鹅》,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白居易写下成名作《赋得古原草送别》时,已经十六岁了;李白写《蜀道难》时已经二十岁;杜甫写下成名作《望岳》时已经二十四岁。尽管骆宾王在七岁的时候就声名远扬,收获了满满赞誉,但他并没有止步不前,这和他父亲的严格管教密不可分。在骆宾王十岁的时候,他博学多才的父亲骆履元考中进士,担任山东博昌县令一职,他们全家就从义乌迁居到了博昌。他的父亲给他请了当地最好的老师。骆宾王也很争气,读书万卷,经史子集无所不通,并且都能领会其中的要旨和奥妙。不过,书读多了,反而让他有点书呆子气质。虽才华横溢,但骨子里却清高、偏执、认死理,这样的性格注定了他一生的坎坷。骆宾王十七岁的时候,父亲病死。父亲做官七年,家中竟然没有积蓄,连回老家安葬的钱都没有,只好将父亲就地葬在了博昌县。三年服孝期满之后,骆宾王带着父亲生前对他的期望进京赶考。这个刚刚二十岁出头的羞涩大男孩,外表看上去文弱内敛,不事张扬,但内心深处却极度清高自傲,不屑于也没有家财到处打点权贵和请求推荐。他认为自己一定能凭借真才实学考中进士。然而,考试的结果却是他名落孙山。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这次考试失败之后,骆宾王再也没有主动参加过科举考试。有的人失败了,选择继续奋斗,直到证明自己的实力为止。而骆宾王不同,他深知自己的实力,他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后来,有好几次出仕做官的机会,都因为他这种不合作和不屑于自我证明的态度而失之交臂。在豫州刺史李元庆的府中担任府宾时,李元庆要他自叙才能,以便提拔他,但骆宾王却认为,一个人才能的高低、品格的优劣,应该由领导明察,并秉公考核,不能听由本人的吹嘘。话外之音分明就是,我什么都能干,你要是足够诚心的话,应该拿着某个职位来求我。纵览骆宾王的一生,如果没有名主来请自己出山,他是很想当一个高洁的隐士的。他后来多次离家谋官时,都是因为家庭生活压力大,快过不下去了,他才低下他那高傲的头颅去谋求出路。即便是四十九岁满头白发被召入京时,他在三篇对策文中仍然没有以臣子自称。其外表隐忍内在叛逆的性格由此可见,他把个人的尊严看得比命还要重要。到了六十一岁,骆宾王似乎时来运转了,他被提拔为从六品的侍御史。这是朝廷的监察官,负责纠察监督文武百官。试想,他这样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耿直性格如何适合做这种官呢?平时连自己都保护不了的人,还要去纠正百官的错误言行?果然,上任不到半年,他这个负责纠察百官的侍御史多次上书纠察,最终得罪了武氏集团,被对手举报,说他以前在长安担任主簿时有贪污行为,因此锒铛入狱,成为阶下囚,遭受严刑拷打,强迫他亲口认罪。骆宾王幼承家教,把清正廉洁、清白做人看得比命都重要,当然受不了别人的诬陷了。骆宾王并没有在刑讯逼供中低头,始终坚贞不屈。春去秋来,骆宾王入狱已有一年,始终不能平反昭雪。在诬陷者的淫威之下,也无人敢挺身而出,为他伸冤。在阴森恐怖的监狱中,外面树上凄哀的蝉声引发了诗人与秋蝉之间的共鸣。骆宾王想到自己的处境,于是,他便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在狱咏蝉》。风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译文能吹落秋天树上的叶子,能催开春天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这是一首咏物诗,诗的题目是写风,全诗却没有出现一个风字。前两句写风的季节性功能——风能让百花绽放,能令万木凋零;后两句写风的气势,也写风所到之处所形成的壮丽景观——万竿起舞,江浪千尺。诗歌描绘出风善变的性格,时而柔弱,时而彪悍,时而多情,时而冷酷。这首诗在数字的使用上有所夸张,但运用得特别巧妙,把风的情态描摹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是唐朝宰相、诗人李峤所写。李峤出生在隋唐时期五大门阀家族之一的赵郡李氏,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加上天资聪颖,下笔写文如有神助,与当时的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为“文章四友”。正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好,引起了武则天的重视,多次任命他为宰相。李峤一生宦海沉浮,历经高宗、武周、中宗、睿宗、玄宗五朝。关于李峤的为人,褒贬不一,颇有争议。李峤,少年丧父,侍母至孝,为孝子的典范。年少时,李峤有一次梦中捡到两支笔,从此开始变得有文采起来,二十岁便考中了进士。在当时有名的文人当中,他是年龄较小的。后来,广西南宁、玉林地区叛军作乱,唐高宗让他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去视察军情。李峤临危不惧,独自深入敌营,陈说利害,说得叛军头领心服口服,从而化干戈为玉帛。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李峤的胆识和口才。狄仁杰、李嗣真、裴宣礼等人遭受酷吏来俊臣的诬陷而下狱。几人打死不肯低头认罪,武则天便派李峤和大理寺少卿张德裕、侍御史刘宪等人核查此事。张德裕明知道狄仁杰等人是被冤枉的,但他怕得罪人,不敢质疑此事。李峤生气地说:“哪能明明知道是被冤枉的,而不为他们伸冤呢?这种行为叫做见义不为。”于是,李峤和张德裕、刘宪一起,向武则天禀明了狄仁杰等人的冤情。但这样做却违背了武后的本意,因此,李峤被贬为润州司马。批评李峤的人认为,唐中宗恢复皇位后,李峤曾经依附过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后来,又对韦皇后、太平公主以及武三思极度逢迎,甚至秘密上书,请求处置唐睿宗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唐玄宗李隆基继位后,将李峤贬为庐州别驾,但李峤的诗却曾经感动过唐玄宗。话说安史之乱发生之前,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李隆基因为心情低落而找来梨园弟子歌舞消遣。其中,有一位歌女唱的正是李峤的诗——富贵荣华能几时,山川满目泪沾衣。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玄宗便问:你唱的是谁的诗?歌女回答说:是李峤的《汾阴行》。唐玄宗对李峤的遭遇也颇有感触,不由得潸然泪下。临走前说了一句:原来是大才子李峤啊!又过了两年,因安史之乱而逃往蜀中的玄宗,登上山峰,眺望许久,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李峤的《汾阴行》,此时此刻对它的感慨更深了。这种兴衰之感,仿佛就是自己现实处境的真实写照,不由得唱了起来,连声称赞说:李峤啊李峤,你真是个不折不扣的才子啊!边说边叹息,连跟在一旁侍奉的高力士听了都为之泪流满面。李峤善写咏物诗,共写有咏物诗120首,从风云月露到飞鸟、动物、植物、矿物,乃至衣服、器皿等无所不包,大多写得工整典雅,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人一生当中的机遇像风,欢乐和忧愁来去如风,世人的批评和赞扬也容易跟风。也许诗人李峤早就料到这一点了吧,所以,他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都能够不计较太多的个人得失,不跟风,将生死置之度外,勇敢地去做自己。盛唐气象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译文高高的柳树上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这首《咏柳》,给早春的垂柳塑造了一个非常美好的形象,可以说是赞美垂柳诗歌当中的绝唱,把早春的柳条比作美人在风中摇摆的裙带,柳树仿佛一个美人,在春风中婷婷袅袅。这首诗还借咏柳歌颂了春风的神奇和灵巧,将春风比喻成剪刀。在此之前,没有哪个诗人能把春风说得如此新奇,化无形为有形。春风又像是姑娘灵巧的纤纤玉手,能把柳条裁剪成丝绦和细叶,赞美了春风是美的创造者。全诗比喻新奇,拟人手法用得又形象又贴切,从而使这首《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这首诗的作者贺知章,浙江绍兴人,少年时便能写得一手好诗,为世人赞赏。《咏柳》这首诗写于何时,我们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不过,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贺知章是个真性情且内心温柔浪漫的人。那么,在唐朝诗人眼中,贺知章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说起来,李白“谪仙人”的称号还是贺知章赠予的。李白和贺知章相识的时候,贺知章已经是八十四岁高龄了,这时候的贺知章担任太子宾客一职,相当于是太子的左膀右臂,同时,他又兼任正授秘书监,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的馆长。而这时的李白也已经四十二岁了,经过玉真公主的推荐,被玄宗皇帝征召入京。说来也巧,李白去京城的道观紫极宫上香,正好遇到了他仰慕已久的大诗人贺知章。贺知章和李白一见如故,便一同去附近的酒馆喝酒。酒桌之上,李白双手奉上自己的诗稿。当贺知章读到《蜀道难》时,还没有看完就赞不绝口道:“好诗,好诗,真是好诗啊!”看完之后更是连声称赞:“你的人和诗都透着一股仙气,飘逸洒脱,不是凡间之人啊!我看你是太白金星转世,以后可要称呼你‘谪仙人’喽。”当读到《乌栖曲》时,贺知章又赞美道:“这首诗可算是惊天地、泣鬼神!”两人不光是诗友,又同是修道之人,并且,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喝酒。酒桌上,两人眉飞色舞,相谈甚欢,仿佛有着说不完的话,彼此都有点相见恨晚的意思。两人从中午一直喝到了晚上,已成了忘年之交。待到结账时,贺知章一摸口袋,才想起今天忘记带银两了,于是就取下皇帝赏赐的金龟作为抵押,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金龟换酒”的故事。贺知章回朝之后,立刻向唐玄宗推荐李白,唐玄宗这才在金銮殿上召见了李白,让他供奉翰林院,为皇帝写诗。贺知章生性狂放,善谈笑,好饮酒,风流潇洒,为当时人所倾慕。晚年更是越发放荡不羁,自称“四明狂客”,又因为他写的诗豪放旷达,故人称“诗狂”。自从认识李白之后,贺知章就经常与李白、李适之、苏晋、张旭等人一起饮酒赋诗,当时人称“醉八仙”。大诗人杜甫在著名的《饮中八仙歌》中,把贺知章排为头号酒仙,诗中说贺知章喝醉之后,骑在马上前俯后仰,就像坐在船上一样。喝得醉眼昏花之后,掉到一口枯井之中,他竟然就歪倒在井底睡着了,全然不管自己身在何处。贺知章不仅诗写得好,书法更是一级棒。对唐朝书法爱好者而言,如果能得到贺知章所写的字,一定会当作珍宝一样收藏起来。他和张旭、李白一起,常常喝醉之后借着酒兴一边吟诗,一边在纸上挥笔写字,一幅墨宝眨眼间就写好了。但他很珍惜自己的字,每张纸上最多写几十个字,多了不写,所写的草隶如飞虫走兽,堪称一绝。贺知章告老还乡时,李白在《送贺宾客归越》一诗中表达了对贺知章书法的推崇: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意思是说:如果有山中道友见到你,想让你写一幅《黄庭经》的话,你应该让他们拿几只白鹅来换。今天,贺知章的书法流传下来的很少,他的故乡绍兴飞来石上有他刻的《龙瑞宫记》,还有一幅《孝经》草书,已经流传到了日本。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译文我年少时就离开了家乡,直到垂老之年才回来。家乡口音并没有改变,然而两鬓的毛发早已经苍白稀疏。家乡的儿童看见了我都不认识,笑着问:这位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啊?这是唐朝诗人贺知章年老辞官回乡后所作的七言绝句。偶书,即偶然随意书写的诗。虽是偶然有感,但全诗朴实无华又含有无限感慨,因此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唐朝诗如百花齐放,诗人也如群星璀璨,却是不幸的诗人占大多数。王勃、李贺等诗人虽有才华,但都英年早逝;“诗仙”李白浪漫风流,仕途却不太顺畅;杜甫虽为后世敬仰,但却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晚年生活十分不幸;鱼玄机、薛涛等女诗人才貌惊四方,却都情路坎坷,红颜薄命。但有几个诗人却是例外,贺知章就是其中之一。他的仕途可谓是顺风顺水。不信你看他退休时的待遇和场面就知道了:唐天宝三年,一生顺利的贺知章生了一场大病,卧病在床不省人事好多天,差一点就西去了。在这几天中,他做了一场很长的梦,一会儿飘到了天上,看到了华丽的天宫和庄严的天帝,一会儿又看到鹤发童颜的仙人道士们。死里逃生、大梦一场之后,他预感自身大限将至,便向皇上写了份辞职报告,请求辞官回乡当道士。要知道,古人都讲究落叶归根,有着非常强烈的乡土情结,无论在外漂泊多久,归属感只有家乡能给。贺知章原本就是位虔诚的道教徒,不仅自己信道,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辈诗人李白。李白后来入道教就有他的原因。临走前,贺知章把京城的居所捐赠出来,改建成了一所道观。唐玄宗还特地为道观赐了个名字,叫作“千秋”。玄宗皇帝为了让贺知章无忧无虑地安享晚年,赏赐给他许多良田美宅,把风光秀丽的镜湖一角赐给他养老,又给他的儿子升官,可谓是恩宠至极。这还不算什么,在贺知章离开京城的时候,唐玄宗下令,在京城东门设立帐幕,皇太子李亨亲自率领文武百官为他送行。除此之外,玄宗皇帝还大笔一挥,为贺知章写诗送行。一首还嫌不够,借着酒劲连写了两首。在诗中,玄宗赞美他的贤能和高尚,表达了难舍的心情。贺知章为官一生,虽然并没有做到宰相的高位,但也一路顺风顺水,几乎没有遇到过挫折。三十六岁正当壮年时高中进士,先后出任国子四门博士、太常博士。后又升迁至礼部侍郎,调任为太子侍读,陪伴当时的皇太子李亨读书,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晚年又出任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此别人都称他为“贺监”。可以说,他的人生字典里就没有“被贬”两个字。古代的官员大多抵不过告老还乡的结局,但能够有贺知章这种待遇的还真数不出来几个。他风风光光地荣归故里,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离开了五十年,晚年带着荣耀回到家乡的贺知章,见人事皆已变迁,不禁感慨良多,写下了“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样的诗句。其实,《回乡偶书》共有两首,另一首也很著名: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脱下沉重的官服,换上一袭道袍,在御赐的镜湖边上,贺知章度过了人生的最后时光,不久便驾鹤西去,终年八十六岁。在贺知章去世之后,李白郁闷不已。遥想当年的情谊,他对酒当歌,写下了《对酒忆贺监》二首,沉痛悼念这位忘年知己,感怀他当年的知遇之恩。曾经的学生唐肃宗李亨即位之后,对贺知章高度评价,追封他为礼部尚书。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秦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译文昔日的仙人已经乘着黄鹤远去,人去楼空,这个地方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离去后再也没有回来,只余千年不变的白云悠悠。在阳光照耀下,汉阳平原的树木清晰可数,鹦鹉洲上是一片碧绿的茂盛青草。黄昏之时我眺望着烟雾弥漫的江面,不禁心生忧愁:我的家乡在哪里呢?黄鹤楼位于现今湖北省武汉市,始建于三国时期,最早是用于戍守的军事楼,后来才逐渐演变为观赏楼。它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都蕴涵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当年崔颢登上黄鹤楼,眺望着如此美景,一时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怀乡的千古名作。可以说,崔颢只凭借这一首诗,就扬名天下,奠定自己在唐朝诗人中的地位。这首诗有多厉害呢?南宋的诗论家严羽在他所著的《沧浪诗话》里就高度赞扬了此诗:唐朝所有的七言律诗里,崔颢的《黄鹤楼》应该排名第一;曾写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的清代学者孙洙,在他对后世影响极大的著作《唐诗三百首》里也把这首《黄鹤楼》排在了“七言律诗”的第一篇。此话一出,可能有很多人不服了,凭什么说它是第一?你还别不服气,因为就连谁也不服的诗坛巨星李白,在看到这首诗后都不敢下笔了。据说,当年李白一路游山玩水到了武昌,也登上了黄鹤楼。李白当然知道崔颢的这首《黄鹤楼》,自认天下第一的他便想着,大家都说崔颢写得最好,今天我偏要来写一首更好的。李白得意地磨好了墨,铺好了纸,却越想越不对劲。他越琢磨就越觉得,好像还是崔颢写得更好啊!想了很久,他终于搁下了笔,不写了!不写了!我的一世英名可不能输在这么一首诗上啊!离开前,他还满腹牢骚地说了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要知道,能让我们的诗仙李白停笔不敢写诗的人,崔颢可是头一个。后来一个和尚路过此地,知道了这事,还据此写了两句打油诗: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有意思的是,后人在黄鹤楼的东侧修建了一个小亭子,取名“李白搁笔亭”,不知道李白若知晓此事会作何感想呢?停笔不写还不算什么,后来李白因为这首诗郁闷了很久,几乎留下了心理阴影。一次,他登上了金陵的凤凰台,一时间灵感大发,挥笔写下一首《登凤凰金陵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一首还不够,后来他又写了一首《鹦鹉洲》: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这两首诗都跟崔颢的《黄鹤楼》极其相似。不知道李白是心里不服、想要跟崔颢一较高下,还是彻底地拜服才模仿致敬呢?其实,李白完全没必要跟崔颢较劲。据说,崔颢早年品行不好,喜欢赌博,还写艳诗。写艳诗也就算了,还拿着诗去找李邕举荐自己,结果被正人君子李大人给轰了出来。由此可见,崔颢虽然《黄鹤楼》写得好,但人品低劣,还薄情寡义,实在不值得潇洒侠义的李白如此较劲。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各有千秋,何必非要一较高下?想必李白因为《黄鹤楼》对崔颢叹服的同时,崔颢也对李白的诗才敬仰不已呢!终南望馀雪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译文从长安远望终南山,山的北坡景色秀美,山顶上的皑皑积雪似乎漂浮在云端之上。林梢被初晴的阳光照得格外明亮,傍晚时分的长安城内却寒气阵阵,有增无减。这首诗是诗人祖咏的应试诗。我们知道,这种命题诗是很难写的,一是时间有限,二是要有灵感才行。很多考生当场写诗,不过是绞尽脑汁硬凑出来的。唐朝进士考试共有268次,所有应试诗加起来应该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但能够流传下来的好诗却寥寥无几。祖咏却凭借这首诗一炮而红,这首诗也成为他最为知名的传世佳作。那么,祖咏是怎样在考场上写出这首佳作的呢?一千三百多年前,穷苦人家出生的读书人祖咏来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当时天寒地冻,走在有积雪的路上咯吱咯吱响。祖咏走进考场,找了一个座位坐下,主考官把稿纸发下来了,然后在黑板上写下《终南望馀雪》的诗题。一看这个题目就知道,这是根据当时的天气情况临时出的,要求写一首五言排律。什么是五言排律呢?就是每句五个字,共十二句,总共六十个字。到底怎么写呢?一般的写法不过是写山有多高,雪有多白。少年时就与王维一起吟诗作赋的祖咏对于如何描摹景物,那可是轻车熟路了,有一套自己的创作方法。他心想,从长安这个位置望去,正是终南山的北面,背阳的一面,也就是阴岭,而且,要用大手笔来表现我内心的高度,我要让阴岭山顶上的积雪矗立在云端之上,这样便可以烘托出终南山的宏伟壮观,这样,终南山的气势就写出来了。想到这,他提笔写下: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继续想着,虽然背阴的一面很难见到阳光,但我要让云端之上终南山峰顶的林木接受初晴时太阳光的照射,使终南山看上去既美丽又温暖,这样就反衬出长安城的严寒。况且太阳出来,长安城内的冰雪融化,要吸收掉大量的热气,天气定会变得更加严寒。思路一理顺,祖咏又提笔写下: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写完这四句,祖咏一看,这首诗的层次感和立体感都写出来了。同时,将终南山与长安相对比,以山上积雪浮在云端的美景,来表现自己倾心于大自然的高洁。想到这,祖咏的嘴角露出一丝得意的微笑。写到这已经很完美了,若再写下去,就是画蛇添足了。于是,他把毛笔一收,举手交卷。主考官拿过卷子一看,对祖咏说:年轻人,你这首诗开头虽然写得不错,不过还有八句没有写呢,就这样交卷恐怕会得零蛋。祖咏向主考官深深一鞠躬,然后解释说:大人说的是,不过小生认为这首诗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很完整了,就不必再画蛇添足了吧!主考官拿着祖咏的答卷,仔仔细细地品读了一番,觉得这首诗确实已经很完美了,而且能感觉到诗人内心的博大与悲天悯人的情怀,是一首很难得的咏雪诗,不由得点了点头,收下了祖咏的答卷。在这次进士考试中,共录取了二十一名进士,其中就有祖咏的大名。他正是凭这首诗被主考官破格录取。放榜的时候,这件事传开了,这个来自洛阳的书生,一夜之间红遍了整个京城。说完这个故事,我们不得不佩服祖咏的胆量和打破常规的冒险精神。当然,敢冒险的人,往往都是内心强大的人。难得的是他最终得偿所愿,被录取了。不过在考中进士之后,朝廷很长时间之内都没有给他任何官职。后来在张九龄的推荐下,祖咏谋得一个在皇宫大院内管理车马的工作。不过祖咏并没有好好珍惜,不久就被贬官了。被贬之后的祖咏发现昔日好友一个个都出外任职了,自己也不好再去麻烦张九龄。碍于经济的窘迫,以及文人的面子和气节,他离开了长安,回到了河南老家,最后隐居在汝河边上,靠砍柴捕鱼为生。这种隐居的日子十分清苦,他也曾想有朝一日,朝廷或者哪个权贵可能还会请他出山。不过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也没有人来请他。而且,在长时间的隐居中,他最初的志向也被磨得荡然无存。大约在唐天宝五年前后,祖咏在汝河边去世,终年四十七岁。山中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译文春光明媚,山景气象万千,何必看到阴云就要匆匆回家?就算天气晴朗,没有一丝雨意,待走入云山的深处,也会沾湿衣裳的。张旭,字伯高,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吴郡人,今江苏苏州人,人称“张颠”。唐文宗曾经评价说,天下有“三绝”,分别是李白的诗歌、裴旻的舞剑和张旭的草书。张旭个性不羁,尤其擅长草书,史称“草圣”。应该说,张旭之所以能成为书法大家,那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家庭环境。张旭的母亲陆氏,乃是初唐书法家陆柬之的侄女,也是虞世南的外甥女。虞世南不仅是唐太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而且也是位书法大家,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家”。出生在这么一个书法世家中,加上其母陆氏以书传家,想不成为书法家都难。仅有家庭熏陶还不足以让他成为一代“草圣”。他之所以能成为“草圣”,更多的是他的后天努力与性情所致:话说张旭出任常熟尉一职时,有一位老人很是麻烦,前一天他递上了状纸,张旭就已经在那上面签署了判决意见,可谁知第二天他又来了,让张大官人再写一遍,第三天复又如此。张旭受不了了,将那老人一顿训斥。那老人忙解释说,您这字写得真漂亮,故而老朽想多弄几幅回家好好珍藏。张旭一听,这老人既然这么喜欢收藏书法墨宝,想必家中一定珍藏了不少书法名作。张旭便赶紧来到他家,一看果然如此,他家不仅有珍藏的墨宝,甚至连这老人父亲所写的书法也是一绝,张旭视之为天下奇笔,便认真揣摩研究了一番,将其笔法的精髓全学到了,自此张旭的书法技艺大长。非但如此,张旭还很喜欢观察生活,从生活中的物态中寻求启发。比如“书圣”王羲之就从白鹅戏水中得到了启发,最终创造出了流丽典雅的书风。张旭也是一样,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从公主与担夫争道中得到了启发。试想,在首都长安的大街上,迎面来了公主的座驾,座驾由几个轿夫抬着,这时担夫也挑着货物与他们迎面相遇。那时长安的街道可并不宽敞,容不下轿夫与担夫并肩从容走过;而且也没有什么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说法,人家可是公主,撞坏了或者撞倒了是有罪过的;担夫不仅要避免与公主的大轿相碰,同时还要注意自己的货物。这可是个高难度任务,不仅担夫的技术要好,同时那抬公主的轿夫技术也要好。每当出现这一幕时,张旭总是瞪大了眼睛仔细观察:只见轿夫与担夫摇摇摆摆几下就彼此错身过去了,心中大为疑惑,也极为欣赏。于是,他得到了启发,摇几下晃几下倒没有多大关系,关键在于重心要稳,尤其要确保公主的轿子稳稳当当的。这样我们终于明白,为什么张大书法家的字看起来一个个都是东倒西歪的,但整体看十分舒服,原因就在于此。写草书,尤其是写狂草,笔画固然可以东倒西歪,但就这个字本身而言,其实它的重心是很稳健的,就好比是公主的轿子。而且张旭本身就是一个悟性很高的人,他不光从公主与担夫争道中得到了启发,揣摩出了笔意,并且还从公孙大娘舞剑中得到了灵感,掌握到了写字的神韵。由此成为一代大家。在张旭所流传下来的诗歌中,基本都是像《山中留客》这种七言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点击下载...

    2022-04-05 武则天王勃 武则天与王勃

  • 唐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易中天撰文,李华摄影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格式:AZW3,DOCX,EPUB,MOBI,PDF,TXT读唐诗试读:版权信息书名:读唐诗作者:易中天撰文李华摄影排版:情缘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12-01ISBN:9787532169542本书由杭州果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序曲○何处春江无月明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闻一多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所以,读唐诗不妨从这里开始。这首诗很好读,因为明白如话。这首诗很难懂,因为不知所云。别的不说,题目就是问题。春江花月夜,什么意思呢?有人说,是春天的江上,那鲜花盛开月色可人的夜晚。也有人说,是春天、江水、鲜花、月亮和夜晚。哪个说法对?难讲。其实,事情根本就没有那么复杂,因为《春江花月夜》原本是歌曲的曲名。当时写歌是先有曲后有词,叫填词。这个曲子是表现男女之情的,同名曲子的歌词陈后主和隋炀帝都写过,张若虚这首也照例写了闺中少妇的情思,而且占了一半的篇幅。如果硬要讲诗的内容,岂不得叫春天、江水、鲜花、月亮、夜晚和女人?不过这诗确实好,尤其是那画面感。那就来看看诗人笔下的春江花月夜:每到春天,长江就会在夜晚涨起潮来,宽阔的江面与大海连成一片。浩渺波涛之上,潮起潮落之间,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就像与那潮水共庆华诞。月色映照的江面上流光溢彩,那波光随着上下起伏的春潮千里万里,直至永远。啊!哪一处春江没有如此的明媚,哪一处春江没有月亮的清晖。波光粼粼的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长满鲜花和香草的岸野。月光照进树林,让似锦繁花看起来就像晶莹剔透的雪珠。月色有如寒霜在空中流走又看不出飞动,反倒是沙洲上的白石子看不见了。从江面到长空,一色地澄明透彻,洁净无尘;皎洁辽阔的天空之上,高高挂起的也只有明月一轮。唉,不知道是谁最先在江边看见了江上的月亮;也不知道江上的月亮,最初是在哪年照耀人间。其实,人生世世代代永无穷尽,江月岁岁年年也只是看似相同。不知道也不必知道江月在等待谁的到来,但只见滚滚长江,流水向东。这不是翻译,只是解说。翻译唐诗是愚蠢的事情。不过,解说到这里,恐怕也就够了。就连张若虚的诗,写到这里都可以结束。这首诗已经有了足够精彩的画面,华美的乐章,以及够多的人生感慨和哲学思考。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追问至此,还有何可问?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觉悟如此,又有什么可说?然而诗人笔锋一转,便写到了女人。转变很自然,因为一尘不染的天空飘来了一片云。云似乎总是给人添堵,哪怕是白的。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白云带来了愁云。难怪后来崔颢写《黄鹤楼》诗,便要说“白云千载空悠悠”和“烟波江上使人愁”等等,简直就像是抄张若虚的。愁的原因用非常漂亮的对仗句来表达: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原来,是少年夫妻两地分居。我们知道,曲名《春江花月夜》的诗必须写男女之情。只不过张若虚进行了改革,由男欢女爱变成了离愁别绪,而且非常精彩:昨夜梦见,平静寂寥的深潭上漂满落花;此时此刻,落月又分明已经挂在了西边。是的,昨夜闲潭梦落花,江潭落月复西斜。为了押韵,斜要读如霞。终于,斜月沉沉藏海雾,落月摇情满江树。那一轮与海潮共生在中天孤悬的明月,最后还是坠入茫茫海雾之中。只有洒满了江树的月光熠熠生辉,像是在摇曳着无穷无尽的相思。真是好诗。好诗不用多说,多说便是饶舌。实际上,诗无达诂。也就是说,对于诗的理解,没有什么权威解释和标准答案。我们这本书,也没有固定的套路和格式。何处春江无月明,那又什么理解不是理解,什么体会不是体会呢?请静下心来,我们一起读唐诗。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注:顺便说一句,孟浩然这首诗是仄韵古绝,不是律绝,说成『五绝』是不对的。律绝有严格的格律要求。这方面的知识,书后的附录有详细的介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读唐诗。春天里,总是要下雨的。下雨天,也最好去睡觉。也许,那是一个最难将息的乍暖还寒季节。也许,那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穿林打叶暴雨。风雨如磐,是大自然的随心所欲,人又能怎么样呢?也只能把风声雨声当作催眠曲。好在一觉醒来,风也去雨也停。阳光照进窗户,到处都是鸟儿们兴高采烈的歌唱。没错,处处闻啼鸟。鸟儿们唱得如此欢快,只能说明清晨的阳光十分明媚,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也才特别喧闹。这真是一个让人喜悦的春晓。喜悦是主旋律和基本调性,伤感和惆怅则是次要的。如果事情不是这样,那么这首诗的顺序就该倒过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怎么样,不对了吧?不对是因为不真实。真实情况是:诗人被鸟叫惊醒,第一时间就感受到了雨后初晴的清新明媚,急于传达的则是对大好春光的满心欢喜。然后才会回想起“夜来风雨声”,也才会关切地想到和询问“花落知多少”。伤感和惆怅,只能在欣喜之后。这就跟同类题材的作品多有不同,比如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同样是“夜来风雨声”,同样是“春眠不觉晓”,也同样关注着风雨交加之后的满地落英,李清照的“绿肥红瘦”是实,孟浩然的“花落知多少”是虚,而且无须回答。因为重点是“处处闻啼鸟”。主题也不同,孟浩然是喜晴,李清照是伤春。这当然由于个性有别,却也是时代使然。初唐和盛唐的诗总体上是青春年少的。即便伤感惆怅,也是人生初展的少年时代那轻烟般莫名的哀愁。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请参看李泽厚《美的历程》)真正伤春的诗词,比如“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张先)等等,要到中晚唐和两宋。杜甫的《春夜喜雨》便更能体现这一点。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同样是写春雨,杜甫这首诗有另一种调子。没错,孟浩然的重点在雨后初晴,杜甫在夜雨乍到。那可真是好雨呀!它的到来是那么及时。谁都知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雨贵于油。怎么刚刚开春,就下了起来?莫非这场春雨是有心灵感应,通人情,知好歹,清楚农业生产需求的?何况它又是那样的懂事:白天下雨会妨碍农作,狂风暴雨又会破坏嫩苗,悄悄地随着春风在暗夜里飘然而至,轻柔幽细一声不响地滋润大地和万物,才是用心良苦,也才恰到好处。随风潜入夜,是灵性。润物细无声,是温情。雨之好,不仅在及时,更在体贴。不过,这也只是雨好,不是诗好。诗,又好在哪里呢?先看开头。开头是大白话: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奇怪!诗贵含蓄,杜甫会不知道?当然知道。那么,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大白话来开篇?因为那雨实在太好,不能不大声喝彩;也因为自己的喜悦之情无法按捺,忍不住脱口而出。更重要的是,只有明白如话,才能直指人心,也才能让人眼睛一亮。所以,这里不能含蓄,必须直白。接下来的两句首先是纪实:那雨是悄然而至毫不张扬的,因此不觉入夜,却已随风而入夜;不闻有声,却已润物于无声。但,写实的背后有用心。雨随风至本是常规,说“潜入夜”就有了人情味。雨润万物本是常理,说“细无声”就有了亲切感。悄悄到来,细细滋润,才叫做体贴入微。那不动声色的感觉,便全靠这两个字来传达。这就叫传神,也叫炼字。只用了两个字,就出神入化。传神的同时也传了情,喜爱之情正可谓跃然纸上。现在再看上半段: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四句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笔调明快,语气轻松。落笔也都在雨上。但是紧接着,诗人却笔锋一转写到了雨中之景: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是啊!田野上原本若隐若现的小径,此刻已经与低垂地面的乌云融为一体;一团漆黑之中,只有江上的渔船灯火独自明亮,更显得雨意正浓。天地之间,充满了那及时雨的浓情蜜意。这是怎样的雨夜啊!春水都要从纸上溢出来了。的确如此,要不怎么说“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就是成都,杜甫这首诗正是在成都写的。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第二天早上你去看看吧,那些被雨水浸透的花儿都是沉甸甸的。那么,这是诗人的想象,还是亲眼所见?并不重要。要紧的是,这句话中的“重”要读重量的重,不读重复的重。重量的重才有沉甸甸的意思,也才符合诗的要求。没错,这是一首五律,也就是五言律诗。五律是格律诗,格律诗的知识在附录中讲得很清楚,读者最好先看一下。不看也不要紧,但必须注意下面这几个字的读音:俱:平声字,读如居。看:平声字,读如堪。重:去声字,读重量的重,不读重复的重。比较难掌握的是入声字,读不出来,也没关系。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注: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看』必须读平声,读如堪。这首诗写的也是春雨,而且是毛毛雨。毛毛雨是铺天盖地、无处不在的,却又细小得无法辨识,就像烟笼雾罩一般,所以也叫烟雨。韩愈却说它像酥油。酥油就是奶油,光泽是温润的,口感是滑润的。因此,天街小雨润如酥,就比“润物细无声”还要动人。润,一字千金。酥,神来之笔。草色遥看近却无,更是绝妙好词。这是北方的早春时节,树梢和屋檐下应该还挂着冰凌。上升的阳气却已化开大地,草芽也在不经意间悄悄地钻了出来。于是酥油般温润的烟雨之中,远远望去,到处都是若隐若现的青色。但是走到近处,却似乎什么都没有,什么都看不见。春色,就在这若有若无之间。若有若无,才特别耐人寻味。所以说: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皇都就是长安,城中的朱雀大街就叫天街。烟柳则是枝繁叶茂望上去仿佛成片浓烟的杨柳。这当然也是美景。可惜的是,按照后来北宋欧阳修《蝶恋花》词的说法,杨柳堆烟之时,已是雨横风狂三月暮,又哪里比得上“草色遥看近却无”?何况那烟柳还到处都是。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又是烟雨,又是春天,只不过在郊外,在江南。江南的春天格外迷人,千里之中莺飞草长,叶绿花红。那些个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可见酒旗在春风中飘扬。酒旗就是酒店悬挂在路边用来招揽生意的锦旗,也叫酒望或青旗等等,相当于现在的招牌或霓虹灯。把酒旗迎风招展说成酒旗风,固然是出于平仄和押韵的要求,却也让人觉得那风中有酒的芳香。有花木,有莺啼,有酒香,这就是江南春。不过也有人质疑:千里之遥,看得着酒旗,听得见莺啼吗?当然不行。所以,他主张改为十里。这很可笑。千里太远,改成十里就看得着,听得见?同样不行。实际上,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说的并不是眼前所见的一处两处,而是整个江南。整个江南无不如此,那才叫江山锦绣,春意盎然。十里莺啼绿映红,有意思吗?没有。其实,麻烦在第四句。稍微想想就知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怎么看都是晴天。也只有在和阳之下暖风之中,才会有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感觉。那么,为什么又说“多少楼台烟雨中”呢?也有各种可能。比方说,这里风和日丽,那里烟雨蒙蒙。千里江南,又是阴晴不定的春季,原本就该如此,有什么可奇怪?何况那四百八十寺还是南朝的。多少楼台烟雨中,可以是现在,也可以是当年嘛!哪个是正解?没有标准答案。实际上,读诗最忌认死理。比如追问“四百八十寺”的数字是怎么统计出来的,就很煞风景。而且唐诗与宋词不同。宋词更喜欢聚焦于某个场景,把文章做足。唐诗却是跳跃的,往往将不同时空的故事放在同一首诗中进行比照,用字不多却内涵丰满。杜牧这首《江南春》就正是如此。的确,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是阳光灿烂和满心欢喜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却更像一张不无惆怅的黑白照片。毕竟,南朝佛教的鼎盛时期,距离杜牧写这首诗已经三百年了,岂非只能在烟雨迷蒙中若隐若现?那种无可名状的历史沧桑感,恐怕也只能用这样的画面来表达吧!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春天里,最爱下雨的是清明时节。清明雨,知几许?杜牧说:纷纷。他还说:路上行人欲断魂。但,如果理解为把人都淋成落汤鸡,就错了。断魂,也不是魂飞魄散、痛不欲生的意思。实际上,一年四季都有雨,雨和雨不相同。盛夏是暴雨,深秋是苦雨,寒冬是冻雨。感性的大自然,情调是很丰富的。那么,春天呢?沾衣欲湿杏花雨。这是宋代僧人释志南的诗。下一句是:吹面不寒杨柳风。两句诗的意思是:杨柳泛青杏花绽放的时节,春风阵阵,吹面不寒;细雨霏霏,沾衣欲湿。既然是欲湿,那雨就不大,反倒更有诗意。陆游就说: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是啊,骑着毛驴走在蜀道,偏偏就烟雨蒙蒙,怕是命中注定要当诗人吧?哈哈!没有雨,他还写不成诗。杜牧的感觉应该也一样。可,为什么又说断魂?意思其实是:你看这雨下的!毕竟,那杨柳风虽然吹面不寒,杏花雨也沾衣未湿,却总不能老在雨中,何况这雨还没完没了,当然“路上行人欲断魂”啊!那就找家酒店,暖暖身子歇歇脚。接下来的诗句极有画面感:骑在牛背上的牧童不过用鞭子随手那么一指,一座杏花环绕的村庄便遥遥在望,就连村中卖酒的店招都隐约可见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真是何等轻快自如的语气,潇洒俊逸的形象,诗情画意的场景。难怪《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会有“杏帘在望”的景点。寒食夜○韩偓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清明前两天,是寒食。寒食当然也多雨。楼阁朦胧烟雨中,是毫不奇怪的。小梅飘雪杏花红,也不奇怪。暮春时节,梅花已经谢幕退场,杏花却在当红之际。尽管这梅花飘落如雪,红杏绽放似火的景象,应该是白天在阳光下看见的。但春天阴晴不定,同样不奇怪。奇怪的是开头一句:恻恻轻寒翦翦风。恻恻是凄怆悲哀的样子。翦翦就是剪剪,用来形容带有寒意的微风。寒食在冬至之后一百零五天,就算冷那也是轻寒,哪里至于让人觉得凄凄惨惨、悲悲切切呢?关键在第三句:夜深斜搭秋千索。原来,那时中国北方有女孩子在寒食节荡秋千的习俗,诗人则很可能跟一位姑娘曾经在此邂逅,所以今年他又来了。可惜从春光明媚的白天等到烟雨朦胧的深夜,也不见那人身影。这时,那迎面吹来原本略有寒意的翦翦风,便让人觉得纵是轻寒也恻恻了。这首诗,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其实理不理解都没关系,诗意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能够想象出那画面,就好。顺便说一句,韩偓是晚唐诗人,偓读如握。小梅飘雪杏花红,也有版本作“杏花飘雪小桃红”。寒食○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本诗作者韩翃是中唐诗人。翃读如宏,意为虫子飞翔的样子。他这首诗也写了寒食节全天,却别是一番滋味。开头两句就轻松明快,充满喜庆。春风浩荡直入皇城,城中的柳树迎风起舞,柳絮便天女散花般地漫空飞扬。其中或许还夹杂着落红无数,更显得长安城里到处喜气洋洋。可以这么说,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只有短短两句,唐代长安的蓬勃气度和迷人风采,便像那铺天盖地的柳絮一样扑面而来。当然,这里的“斜”要读如霞。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就更是帝都景象。这两句说的是傍晚的事。唐人喜欢把自己称为汉,所以汉宫其实就是皇宫。传蜡烛则因为寒食这天禁止用火,就连晚上点灯照明也要皇帝特批。于是日暮时分,宦官们便骑着高头大马,举着蜡烛走向最受恩宠的五侯之家。五侯的字面意思是五位侯爵,但这里是达官贵人的代名词,因此用不着管他们是谁,也未必只有五家。实际上这首诗并没有什么深刻意义,只不过如实地描写了寒食那天的长安:白天柳絮飞舞,傍晚轻烟四散,如此而已。然而我们的感受却是全方位的,不但看得见满城风絮,也听得到传送蜡烛的马蹄声,闻得着散入五侯家那淡淡的烟火味。什么叫好诗?这就是。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这首诗也写了柳絮,就是诗中的杨花。榆荚是榆树的果实,俗称榆钱。榆钱老了也是白的,随风飘散。所以说: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当然,思要读仄声,读如四。全诗的意思是: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都知道,春天过不了多久就会离开这里,所以可着劲绽放花朵,争奇斗艳。柳絮和榆钱没有什么才华和情趣,只知道像雪花一样漫天飞舞。那么,诗人是在调侃柳絮和榆钱吗?有这种说法,但其实未必。毕竟,自然界万物平等,哪来高低贵贱之分?相反,没有才华情趣的柳絮和榆钱尽显本色,岂非多了真诚少了谄媚?更何况万紫千红的背景下,无数雪片般的杨花榆荚纷纷扬扬匆匆而过,难道不更显得晚春充满生命活力?所以即便调侃,背后也是肯定。春天,是多姿多彩的。万绿丛中一点白,也很好。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城东早春○杨巨源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春城无处不飞花,飞扬的其实是柳絮。柳絮是暮春时节的舞蹈家,报春的使者则是柳眼。什么是柳眼?就是柳树的嫩芽。它是鹅黄色的,即便变成绿色那也是嫩绿。这些嫩芽有的破寒而出,有的姗姗来迟,参差不齐地先后亮相,于是同一棵柳树之上便半是鹅黄,半是嫩绿。所以说:绿柳才黄半未匀。半未匀,精准而传神。中唐诗人杨巨源,有着摄影家的眼睛。然而春天总是脚步匆匆,鹅黄嫩绿也很快就变成碧绿。因此在初唐诗人贺知章眼里,那些柳树便像一排排亭亭玉立的少女,婀娜多姿地在春风中翩然起舞。她们身上的丝带轻盈飘逸,丝带上的细叶清新可人。那么,是谁的一双巧手妆扮了这些小家碧玉呢?哈哈,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天,正方兴未艾。以后,可就杨柳堆烟,密叶藏鸦。幸好两位诗人,为我们留下了即逝的瞬间。南园十三首·其一○李贺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有春柳,还得有春花。春花不好写,中唐诗人李贺的这首诗却特色鲜明,开场就靓丽明媚,欢天喜地: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花枝就是木本植物的枝头,草蔓则是草本植物的茎蔓。放眼望去,高高的枝头嫣红姹紫;低下头来,长长的蔓儿千姿百态。真是好一派春光。而且,还目不暇接。眼中开,便是这个意思。小白长红则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意思就是万花丛中白花少而红花多;还有一种则认为是花儿红里带白,就像江浙一带年轻女孩白里透红的脸蛋——越女腮。那些春心荡漾的越女,在这艳阳高照之下,暖风吹拂之中,脸上肯定是红扑扑的。但不管怎样解释,都充满了青春气息。于是就连落花也很可爱。日暮时分,风起花落。但那不是凋零和飘散,而是嫁给了春风。这是让人庆幸的。事实上唐诗中的“可怜”往往有多种含意,包括可惜和可叹,也包括可爱和可羡。因此读者也可以作别的理解,比如理解为落花身不由己,还可以理解为反正红红火火开过了,嫁与春风又何妨。诗无达诂,不要纠结。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和体验。雨晴○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晚唐诗人王驾的这首诗也写了落花。只不过,李贺在风中,王驾在雨后。雨过天晴,原本是让人满心喜悦的事。然而诗人却发现,刚刚长出来的花骨朵都被一场暴雨打没了,就连藏在叶子底下的也未能幸免。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春天,难道就这样匆匆忙忙地离开了我们,而且还是不辞而别?不能,不该,也不甘。再看那些采花的蜜蜂和蝴蝶,都纷纷飞过墙去了。原来,春天在邻居家里。这当然未免“自欺欺人”之嫌。蜜蜂蝴蝶不过无所适从,自家园子里没有的,邻居家又怎么会有?但对诗人来说,却可能有,应该有,最好有。邻居家有春色,春色才是活的,尽管王驾用了“疑”字。疑也对。似信非信,若有若无,岂非更好?诗,不需要讲道理。讲道理的,也一定不是诗。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这首诗,是江南早春的全景图。写出全景并不奇怪,因为他在行走。行走的地方,则是又叫钱塘湖的杭州西湖。那么,还有比这更能表现江南早春景象的地方吗?没有。但是怎么写,却很考功力。幸运的是,白居易没有让人失望。诗的开篇看似平常:孤山寺北贾亭西,不过平铺直叙,如实地记录了春游的地点而已。然而接下来的一句便如奇峰突起:水面初平云脚低。水面初平,就是湖面与堤岸刚好平齐。我们知道,秋冬枯水季节湖水是比较少的,春雨之后则开始变得丰满。所以“水面初平”四个字,一下子就把西湖早春的显著特征展现出来了。何况那初平的水面上还有云。云是来下雨的。没有雨,湖水不会上涨。但在此刻,高空已经放晴,只有残留的云气贴在水面,与荡漾的波澜连为一体,更显得西施般美丽的西湖风采绰约,如梦如幻。就连不在眼前的春雨,也写出来了。这景象,诗人却只用了三个字来表现:云脚低。于是回头再看开篇,便会觉得起句其实不凡。实际上这首诗的前两句是两张照片:孤山寺北贾亭西,是横着的,俯瞰的;水面初平云脚低,则是竖着的,平视或者仰拍的。放在一起,早春西湖那碧水初涨、青山新绿、闲云舒卷的山光水色便尽收眼底。下面的镜头是近景,甚至特写。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诗人漫无目的行走湖边的随时所见,也是他为春天创作的赞美诗。的确,新生的黄莺在树梢歌唱,南来的燕子在屋檐筑巢,原本是早春的寻常现象,白居易却写得满心欢喜。是啊,有多少黄莺儿飞到了阳光下的树枝,那些燕子的新巢又在谁家?这其实是不需要回答的问题。之所以会这样设问,无非是为了表达发自内心的喜悦,以及关切。所以,“几处”不能改成“处处”,“谁家”不能改成“家家”。实际上,这两句诗的用字极其认真讲究,比如早莺的早,新燕的新。早莺和新燕,显然比黄莺和燕子更富有表现力,也更能传达对春天到来的敏锐感觉。暖树和春泥也是。其实泥就是泥,哪里有季节之别?然而称之为春泥,就平添了湿润和芳香。这恰恰是春回大地时可以体验到的感觉,我们甚至可以嗅到那气息。至于暖树,则未必一定就是朝南向阳的树枝或树丛,而是泛指春树。明媚春光之中,所有的树都是暖融融热乎乎的。但,称之为暖树,就像将泥土称为春泥,顿时便有了柔润的感觉。只不过,春泥湿润,暖树温润。同样,争暖树的争也非争夺,而是争相。最先感觉到春意的黄莺争相飞向枝头放声歌唱,那是一种怎样生机勃勃的动态,又是怎样暖融融的舒心,喜洋洋的欢快,乐滋滋的鼓舞!几处早莺争暖树,是温度。谁家新燕啄春泥,是湿度。江南水乡湿漉漉的暖春啊!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同样精彩。的确,春天是百花齐放的。但这个“齐”不是整齐划一,反倒更像是闹哄哄的一拥而上,因此非“乱”字不能形容。乱,并不是杂乱、混乱和凌乱,而是形形色色、多姿多彩和争奇斗艳。它们东一丛西一簇,大的大小的小,或层层叠叠,或星星点点,看似毫无章法,其实自由自在。而这,正是大自然的可爱和可贵。如此五彩缤纷,当然让人眼花缭乱。不过此刻还是早春,所以只是“渐欲迷人眼”,正如那堤岸的浅草“才能没马蹄”。才能是刚好的意思。渐欲迷人眼,才能没马蹄,就不但有分寸感,而且传达出惬意感了,难怪会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看来,他颇有些意犹未尽。我们同样如此。那就再读两首。月夜○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春天是有气息的。气息通过声音来表现,却是盛唐诗人刘方平的发明。诗中“北斗阑干南斗斜”的阑干,则是横斜的意思。当然,斜要读如霞。看来,这是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都已经改变了状态,家家户户一半在月光下,一半在阴影中。所谓“更深月色半人家”的半,是量词作动词用,意思是月光和阴影把房屋和庭院一分为二,就像光影对比鲜明的木刻或者黑白照片。这样的画面,是清冷的。然而偏偏就在这更深夜静寒气袭人的时候,诗人感到了春天的温暖,因为突然间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蛰伏的虫子对节气变化是最敏感的,它们迫不及待地开始迎春了。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就是这个意思。新透,表明是第一次。虫声,是春天的小奏鸣曲。窗纱是绿的,则更显得暖意融融。诗人用笔之细腻,可以说一个字都不含糊。听邻家吹笙○郎士元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题都城南庄○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还是要看桃花。没有桃花的春天,是不像春天的。这里选的三首诗,放在一起也有点意思。郎士元《听邻家吹笙》所写其实并非桃花,而是笙乐。笙是多簧管吹奏乐器,形状像凤凰,声音像凤鸣,所以叫凤吹。凤吹声如隔彩霞,意思是:如此美妙的笙曲就像是从天而降啊!那么,隔壁家莫非是王母娘娘的蟠桃园?因此,疑有碧桃千树花。这是羡慕。崔护《题都城南庄》则名为写花,实为写人。人是“去年今日此门中”偶遇的。据说,当时诗人到郊外踏青路过某庄园,敲门讨水喝,没想到送水的是一位桃花般青春靓丽的姑娘。她斜着身子站在桃树下看着诗人喝水,脸蛋红扑扑的,眼神水汪汪的,宛如桃花含苞欲放。所以说:人面桃花相映红。此事当然没有下文,但诗人念念不忘。于是,第二年春天他又来到这里,却再也见不着那姑娘,只有桃花热热闹闹又没心没肺地在春风中绽放。所以说: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惆怅。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真是写花,只不过那花开在暮春时节和高山之上,而且是意外发现。于是诗人心花怒放地说:平时常常抱怨不知春天去向何方,没想到她竟然藏在这里!这是惊喜。桃花,有时候又不完全是桃花。唐诗,却总是桃花灿烂。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注:秋思的思字要读去声,读如四。这方面的知识,请阅读附录。春日多风情,秋夜多思绪。中唐诗人王建的这首就是。那是一个清冷而孤寂的夜晚。高悬的满月把庭院中的空地照得雪白雪白,曾经喧闹不已的鸟儿们都在树阴里面睡着了,可谓万籁俱寂鸦雀无声。寒气月光般地从空中洒下,悄无声息地湿润了飘着幽香的桂花。在这清辉普照的夜里,所有人都在望着月亮吧?却不知道那浮想联翩的万千思绪,此刻又落在了谁家?这首诗的意思,大体如此。不难看出,诗人笔下的月夜是澄静素洁、寒意轻袭的。中庭月色如水,枝头冷露暗凝,既是眼前之景,也是内心写照。情怀意绪需要传达,这才有“不知秋思落谁家”之问,尽管有着难言思绪的正是他自己。但那样说就不是诗了。更何况中秋之夜,正是“月明人尽望”的时候,你怎么知道别人就没有秋思呢?大家都有,才有意思。某些人有,某些人没有,也有意思。另有版本把“落谁家”写成“在谁家”,则各有千秋。落,新颖奇特富于动感;在,看似寻常却有道理。比如王驾《雨晴》的“却疑春色在邻家”就不能用“落”字。实际上,在是原本就有,落是从天而降。本书选择落,是因为与月光和冷露相匹配,读者朋友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和理解,去读这首诗。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2022-04-04

  • 著名出版商 O’Reilly 推出免费计算机类电子书

    *现在O’Reilly已取消部分电子书免费下载,请直接进入类别页面查看可免费下载的电子书。任何接触过电脑编程的小伙伴,大概都会对O’Reilly的动物书印象深刻。O’Reilly发布了子书免费专题页面,提供数十本免费电子书。页面中的电子书按书的类别进行分类,如编程类、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安全类、We开发类、以及物联网类。但很明显,这些电子书都是英文版的。编程电子书4本Java电子书和7本Pytho电子书,其他编程类别的电子书包括《CToday》、《SwiftPocketReferece》《WhyRut》等等。除此之外,还有OeSource(开源)和SoftwareArchitecture(软件架构)相关电子书。其中一些电子书最近才出版。免费下载这些电子书,但需要注册O’Reilly账号,注册也很简单,收到书时右侧有快速注册通道,点击填写必要信息【GetYourFreeEook】按钮即可得到下载地址。电子书文件格式包括moi、eu和df,当然,并不是每本电子书都有这三种格式。例如,有些电子书只提供df格式下载。索引方便,Kidle合作伙伴将这些电子书整理如下:目录★Programmig(编程)SoftwareEgieerigJavaPythoOtherOeSourceSoftwareArchitecture★Data(数据)DataScieceAIEookBuie...

    2022-04-05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