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区别小苏打和面(如何区分面和小苏打)

    如何区分小苏打和面(如何区分面和小苏打)小苏打和面都是厨房常用的调味品,但它们之间存在一些差异。以下是如何区分小苏打和面的方法:1.外观小苏打:小苏打的化学名称是碳酸氢钠,是一种白色粉末,无味无臭。面:面的化学名称是碳酸钾,是一种白色或淡黄色粉末,具有轻微的味。2.溶解性小苏打:小苏打在水中溶解性较好,可以完全溶解。面:面在水中溶解性较差,只能部分溶解。3.用途小苏打:小苏打主要用于烘焙食品,如蛋糕、面包、饼干等,可以使面食蓬松柔软。此外,小苏打还可用于清洁厨房用具、去除异味等。面:面主要用于制作面条、馒头、包子等面食,可以使面食更加筋道。此外,面还可用于制作油条、麻花等油炸食品。4.食用安全小苏打:小苏打是一种安全的食用添加剂,但过量食用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面:面是一种强碱性物质,过量食用可能会引起口腔灼伤、喉咙肿痛等症状。因此,在使用面时,一定要注意用量。5.价格小苏打:小苏打的价格相对便宜,一般在几元钱一斤。面:面的价格相对较贵,一般在十几元钱一斤。...

    2023-12-21

  • 火药广泛运用于战争是什么时候(火药被广泛用于战争是在什么时候)

    1.北宋时期,火药在战争中被广泛使用。2.火药是唐代发明的,但直到南宋才被广泛使用。3.火药在宋书中有记载,它在战争中的广泛使用是宋元时期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图4:蒙古骑兵与金兵交战时,使用的武器是“霹雳”。5.北宋和契丹(辽朝)同时灭亡于13世纪末的阿拉伯军事书籍《马术与军械》中,该书将火药称为“契丹花”,将管状火器称为“Khita枪”和“契丹火箭”。6.北宋与契丹对峙期间,火药被广泛用于战争。7.唐朝发明了火药并将其用于战争,而宋代的火药被广泛用于战争。8.唐末前后,火药开始用于战争。9.宋代有一个人,名叫陆贞。在他的《九国志》一书中,有记载说,在唐爱帝(公元904-906年)统治期间,郑Bo袭击了玉章(今江西南昌),并命令他的士兵“派飞机和开火”,放火烧龙沙门。10.据解释,飞火是一种火器,是一种由火药制成的燃烧武器。11.由此可见,当时战争中已经使用了火药。12.宋代,人们发明了更多种类的火药武器,从最初的燃烧型火药武器逐渐过渡到威力更大的爆炸型火药武器。...

    2023-05-31 契丹火箭 契丹药师奴

  • 马铃薯的世界史》〔日〕伊藤章治|(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马铃薯的世界史》【作者】〔日〕伊藤章治【页数】166【出版社】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20.03【ISBN号】978-7-224-13518-3【分类】马铃薯-饮食-文化史-通俗读物【参考文献】〔日〕伊藤章治.马铃薯的世界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20.03.图书封面:《马铃薯的世界史》内容提要:《马铃薯的世界史》一书是趣读历史中的一本。该书讲述了马铃薯是如何改变世界的历史。印加帝国之后,原产于南美洲的马铃薯来到了西班牙,并后来在五百年间传遍全球。从赤道到北极圈,不管是贫瘠的土地还是极寒之地,高营养价值的马铃薯都能成为人们的粮食。从爱尔兰到北海道,再到俄罗斯,本书将为读者讲述“穷人的面包”马铃薯如何在人类历史上扮演其独特角色的故事。这本书的作者伊藤章治是环境史教授,出版过大量通俗历史读物。《马铃薯的世界史》内容试读发源地马铃薯的湖畔的的喀喀湖第一章第一章的的喀喀湖湖畔—马铃薯的发源地0031故乡的湖湖上的马铃薯田这里是的的喀喀湖,位于安第斯山脉中央,海拔3812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船可通航的湖泊。的的喀喀湖横跨秘鲁和玻利维亚两国,面积约8372平方千米。大部分到访这里的游客都会由于高原反应,感到头痛或心脏不适。我从秘鲁普诺城的栈桥坐小船出发,驶向位于湖中的浮岛。湖水碧绿,蓝天白云倒映在湖中,湖面长满了一种叫“陀陀拉(Totora)”的类似芦苇的草。不同的是,芦苇属于禾本科,而陀陀拉草是莎草科的一种。微风轻拂脸颊,在陀陀拉草的缝隙间穿梭了大约30分钟后,终于到了一个由陀陀拉草铺建成的小岛,岛名康塔乌伊岛。004马铃薯的世界史在这个直径约50米的小岛一隅,有一片马铃薯田。岛民们利用陀陀拉草根部附着的泥土,在岛上开辟了一块土地,用来种植马铃薯。我到这里时是3月末,马铃薯田里淡紫色的小花开得正盛,湖上有风吹来,花儿们在风中轻轻摇曳。听说这一小片土地上收获的马铃薯能供岛上6户26口人吃一个月。事不宜迟,我赶紧去和岛民们聊天。渔民阿方索·多兰·伯鲁塞拉说:“马铃薯吗?当然喜欢啦。一个人一天要吃7一15个呢。岛上种的不够吃,还得去城里的市场上买,马铃薯干也常买。现在可以吃上米了,以前只有马铃薯。听说我父亲、爷爷那时候,人们用湖里捕的鱼去换马铃薯。现在别的岛上还有人用东西换马铃薯呢。没有马铃薯的日子简直无法想象!”阿方索的妻子易路玛·斯旺妮娅·启思佩穿着以红蓝黄色为主的民族服装,在他旁边卖手工艺品,她也不住地点头说:“我们家有4口人。平常用马铃薯和鱼、肉一起做来吃。早中晚顿顿吃它,要是没有了马铃薯,都不知道日子该咋过了。”在的的喀喀湖西岸的这片地区,像康塔乌伊岛这样用陀陀拉草铺建成的浮岛有大大小小40多个,那些被西班牙人驱赶至此的原住民乌鲁斯人的后裔居住在这里,有700多人。他们第一章的的喀喀湖湖畔一马铃薯的发源地005以捕捞一种叫“图鲁查”的鳟鱼为生,同时还出售手工艺品给游客。学校、教会都修建在水上,孩子们也是划着陀陀拉草做的小船去上学。浮岛是人工岛,建一座岛要花一年时间。把5一6米长的陀陀拉草带着湖底的泥土一起连根拔起,堆砌成一个个块状物后,再并在一起,就做成了浮岛的底面。再把割下来的陀陀拉草交叉叠铺在上面,大概铺到2.5米厚左右,岛的主体就建好了。为了防止浮岛被水冲走,最后还须把铺建好的岛用绳索固定到钉入湖底的木桩上。一个浮岛的使用期大约是30年。如今,这样的浮岛上竟然也通了电,安装了太阳能板。我在岛上还听到了一件有趣的事。岛民之间有时也会起争执闹矛盾,遇到这种情况,他们就采取“分岛”的办法,把岛一分为二来解决问题。这个康塔乌伊岛就是刚刚从别的岛分出来的,之前居住的岛上一共有14户人家。马铃薯的故乡—的的喀喀湖湖畔毋庸置疑,的的喀喀湖湖畔的这片海拔3812米的高原地带,就是我们今天食用的马铃薯的故乡。日本作家山本纪夫在006马铃薯的世界史《马铃薯和印加帝国》中这样写道:在那里(以的的喀喀湖湖畔为中心的中央安第斯高地),有许多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你去露天集市一看便知。集市上当地的农民身穿地方特色浓厚的民族服装,出售各自田里种的农作物,或者和别人物物交换。集市上的马铃薯种类繁多,各式各样的马铃薯从侧面向我们证明了,中央安第斯高原就是马铃薯的故乡。正是安第斯人民千百年来不断尝试改良,才培育出种类如此丰富的马铃薯。4000此外,还有一个更有力的证据。在这里,生长着一种被认为是马铃薯祖先的野生马铃薯。所有人类栽种的植物都是后来经过人工培育的,因此不只是马铃薯,所有的栽培植物都有自己的野生物种。栽培植物是人们将野生物种按照自己的需要加工改良创造出来的。最先实现人工栽培的是学名为Solaumhurea-.teotomum的二倍体马铃薯。人工栽培的马铃薯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分别为24、36、48、60根,基本染色体数是12根,所以24根的称为二倍体,36根的称为三倍体,以此类推。···试读结束···...

    2022-10-05 世界史 epub 网盘 世界史epub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