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已无胡适之》紫墨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世间已无胡适之》

【作 者】紫墨著
【页 数】 237
【出版社】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 2016.08
【ISBN号】978-7-5104-5852-1
【价 格】32.00
【分 类】胡适(1891-1962)-传记-通俗读物
【参考文献】 紫墨著. 世间已无胡适之.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16.08.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世间已无胡适之》内容提要:

本书以文学笔法记叙了中国现代作家胡适的一生。全书以丰富的文字资料生动而细致地描述了胡适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生涯,也探寻了胡适的学术思想与政治理念。该书文笔细腻,是目前国内一部面向大众读者的了解胡适一生的优秀读物。

《世间已无胡适之》内容试读

我从山中来

第一章

魂牵梦绕故乡兰

提到徽州,便不得不提绩溪,那月光一样的小镇,清灰的墙壁,黛色的脊

顶,永远的牛角样式,被春的翠绿漫漫掩映着,时隐时现,高高的,深深的,

庭院宅第犹如青山里突兀升起的村落仙境。

胡适先生曾说过:“一个没有徽州人的地方就只是个村落。”我伴着他的脚步,走进了这个古村落一绩溪湖村。村中最吸引我的是那由灰黑的鱼鳞瓦、

白色的马头墙组成的沧桑老屋。它们像一群饱经沧桑的智者,在远山近水的背

景中静静地看着世事的风云变幻,默默地想着自己的心事,让人不忍心去打搅。

仿佛一脚踏进这个如画般的村落,就打破了这个美丽的梦,让这幅静谧的山水

画突兀地多出一笔。

站在村落中,我脚下踩着的是经历了岁月蚀磨的石板。抬头仰望,眼里充

满的全是浓浓的绿色,俯身细听,竟可以听见那涧底的泉声。走进高墙重门,

穿过堂道,天井奇特的审美构架征服了我的眼球,散落在那儿的一块阳光,有

着似醉非醉的朦胧之美。

水墨绩溪,积淀着文化的厚重。《太平广记》载:因绩溪境内有徽山、徽水、

2

大徽村,徽州因此得名。徽者,美也。一位学者这样形容绩溪:“你信步走进

一个村落,就会翻动一页历史,随处踩动一块石头,就会触动一个朝代。”

狭长的巷子里,偶尔透出几束阳光,在对面的墙上映出美妙的花纹、梁、枋、斗拱、雀替、隔扇、栏窗,每一样都是精雕细琢,栩栩如生。这一块块素色的原木,做了徽州的建筑,偏就轻灵生动起来,细看之下,仿佛每一块木头都承载了一个温情而厚重的故事。

恢弘的古祠旁,捏一把黑泥土,能溢出千年文化;厚厚的砖墙上,剥一层灰墙土,能闻透百载史香;寂静的乡野里,踏一块青石板,能溅起历史的亘古记忆。

这就是绩溪,水墨画般静谧的小镇。

从绩溪县出发,向西北方向丘陵山地行进一个多小时,就到了上庄村。据说,上庄村有99条巷弄,生人进得来却出不去。好在有本地人指引,一路向东,脚下这条路是粗麻石板铺就,两米多宽,两侧是白墙灰瓦的徽派民居,逼仄而曲折。这条狭窄的石板路如今叫“适之路”。

乡民向我言道:上庄村随斗转星移,村子已非原貌了。历经风吹日晒,房子毕竟也会老朽,包括胡适先生的故居,也几经改造。但唯一未曾“改造”的,就是这条石板铺就的“适之路”了。

踩着脚下的石板,我又一次感受到了那种恍惚,这是童年胡适与小伙伴嬉闹玩耍的小路,是胡适博士回国探母娶亲的返乡之路,是先生成为中国近代文化启蒙运动先驱者的必经之路。至今,它铭刻着胡适先生的脚印,折射着胡适先生的音容。我仿佛看见他,从来世的巷口走来,听风声萧萧、虫鸣戚戚,百无聊赖地哼起了自己的一首词,词云:“怕明朝密云遮天,风狂打屋,何处寻你?”

继续上行,穿行于白墙青瓦间,又走了一个之字巷,眼前是一座200多平方米的典型徽派民居,粉墙黛瓦,二层通转楼房(即楼上南、东、西均有走廊通转),砖雕门楼,石砌门框。大门口挂了一块竖牌“胡适故居”。我心一怔,到了。

3

走进这个院落,里面那种潮湿的气息一下子让我宁静下来,一束光线从天

井里直射下来,有种岁月被尘封的感觉。这宅子,是胡适父亲所建。

在徽州人心目中,悠悠万事,唯宗族为大。徽州人逃难,往往一副担子,

一头挑的是宗谱,一头挑的是小孩。胡适的父亲胡传就是这样一位挑着宗谱逃难的徽商。在胡传的青年时期,徽州周边地区备受太平军的侵扰,他的第一个

妻子就因此而亡;他的第二个妻子在若干年后也因病去世,只给他留下三个儿

子三个女儿。

这恐怕是天底下最沉重的打击了,然而这个铁一般的强人却并没有被压垮,

于不惑之年,他毅然立志报国,弃商从政。

1889年胡传告假还乡时,结识了胡适的母亲冯顺弟,也是这样一个天吧!

梅花未凋尽,芳香的气息飘散在如画的四月里,在巷子的尽头,冯顺弟一条长及腰际的乌黑的发辫,莲步轻移,辫子在腰间款摆,夕阳的余晖泄在她身上,宛若天人…

就这样,两位年龄相差32岁的男女走到了一起,虽然年龄相差悬殊,经

历各异,但他们之间真诚的感情使他们短暂的婚姻获得了幸福,胡适便是他们

唯一的孩子,胡适出生时,他母亲18岁,父亲50岁。

思绪被喧闹的人声拉回,跟着众人,我看到了12块以兰花为题的木雕饰板,镶嵌在门、厅、窗上,各有主题,或曰“兰花芳香”,或作“空谷幽兰”,且姿态迥异,颇具神韵,堪称精品。据讲解员介绍,这组木雕系当地徽墨刻工高

手胡国宾创作,具体的年代不好讲。我仔细看了看,上面依稀还有这样的诗句:

“珍重韶花惜寸阴,人山仔细为君寻,兰花岂肯依人媚,何幸今朝遇赏音”;“兰为王者香,不与众草伍”;“愫心底事甘寂寥,毕竟空山位置高”。

正读着,耳边响起了熟悉的旋律《兰花草》:“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好。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

旁边有人告诉我,这首前些年风靡一时的台湾校园歌曲,正是改编胡适的

《希望》诗谱曲而成的。我在想,胡适一生最喜兰花,君子爱兰为其芳馨,从

4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