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中文先哲丛书 赵景深文存 上》赵景深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复旦中文先哲丛书 赵景深文存 上》

【作 者】赵景深著
【丛书名】复旦中文先哲丛书
【页 数】 550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16.11
【ISBN号】7-5325-8137-5
【价 格】158.00
【分 类】古典小说-小说研究-中国-文集-古代戏曲-文学研究
【参考文献】 赵景深著. 复旦中文先哲丛书 赵景深文存 上.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11.

图书目录:

《复旦中文先哲丛书 赵景深文存 上》内容提要:

《赵景深文存》为“复旦中文先哲丛书”之一,收录赵景深先生研治中国古典戏曲、小说的代表性论文。《赵景深文存》对中国戏曲、小说研究中的众多关节性问题,有具体入微,而有主旨鲜明地论证;对中国戏曲、小说中的主要故事素材,详加爬梳,考证故事源流、剥析情节演变。《赵景深文存》是研究中国戏曲、小说所不可越过的参考资料。

《复旦中文先哲丛书 赵景深文存 上》内容试读

戏曲研究第一编

中国戏曲的起源和发展脉络

一、中国戏曲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的戏曲产生在12世纪的北宋宣和(1119一1125)到南宋绍兴(1151一1164)间,到今天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在几十年前,有种错误的提法,认为北曲比南曲早。我个人认为实际上南曲比北曲早。这是指最初的正式戏曲一即产生于浙江温州的南戏。先讲一讲正式戏曲产生以前的情形吧。

当我们的民族还处在奴隶社会的时候(殷代),歌舞就相当丰富,大致不外两类。一是模仿生活的,如打猎,打什么就模仿什么。二是模仿战事的,戴铜面具,装着羽毛和兽尾。后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更为兴盛,仍以歌舞、音乐、竞技(角觚)、滑稽为主,称为杂技或百戏。到了汉魏六朝大体也还是如此。如果说,把唱、做、念、打这

四种因素合起来才叫戏,那末它们只是一些不完整的戏。西汉时张衡写的《西京赋》,里面说了不少东西,如“总会仙倡”,扮演女娲,扮演各种神仙的演员在一起唱;如“乌获扛鼎”,乌获是古代的大力士;“都卢寻撞”,演的是都卢爬杆;“冲狭”,演的是在圆筒中放刀,人在其中窜进窜出;“燕濯”,是像燕子一样背身向后跳过一盆水;“胸突铦锋”,是人

4

赵景深文存

用剑锋戳自己而戳不死,其实这是一种戏法;“跳丸剑之挥霍”,是像现代人一样玩弄三个弹丸或三支剑,循环地抛在空中;“走索上而相逢”,像现在走钢丝一样。这些都只是类似现在的杂技,虽说是中国所特有的技艺,但不能以戏视之。

《史记》、《战国策》里提到秦二世时的优旃。他善于说反话,别人不敢说的话他敢讲,如秦二世要养鹿,大臣们反对,秦二世不听。优旃却说:“好啊!好啊!如果敌人来进攻,只要将御花园养的鹿放出去,鹿的角就能抵住敌人了。”又如秦二世要漆城墙,优旃又说:“好啊!好啊!将城墙漆得漂漂亮亮的,敌人看见了就吓得不敢来了。”后来这种说话艺术逐步发展为现代的相声。这也不是正式的戏曲,只能算作戏曲的萌芽。

南北朝以后有三样东西值得注意,即“大面”、“钵头”、“踏谣娘”。“大面”又称“代面”,现在湖南人还是把“大”读作“代”字音。“大面”始于北齐。北齐兰陵王貌美,打仗时恐怕震不住敌人,就戴了一个狰狞可怖的头套或面具,作威武之状。近代京剧跳加官要戴白面具,昆曲《贩马记》鹗神要戴面目狰狞的大头套,如喇嘛闹鬼的样子(京剧则作白面带胡的打扮),与“大面”更为接近。推而广之,京剧的脸谱,不戴头套而涂面,也不妨说是起源于“大面”的。

“钵头”一称“拔豆”,“拔豆”是北魏的一个国名。此戏是扮一孝子。父被虎吃,子上山寻父尸,一路披头散发地哭唱。山有八湾,曲也有八迭。“踏谣娘”出于北周。有一个苏郎中,所谓郎中是他自己封的官,以示自得其乐。他喜欢吃酒,有一个酒糟鼻子,却经常没有钱。无钱吃酒时便打妻子。妻子便踏着舞步,摇动身体,向街坊哭诉,仿佛流行的歌曲所说:“我的命苦真命苦,一生一世嫁不着好丈夫。”众街坊听见她的哭诉,便同情她说:“踏谣娘苦和来!踏谣娘苦和来!”

这些歌舞表演形式,提供了戏曲的雏形。

正式的戏曲是产生于宋代,但戏曲的先行条件在唐代就有了。

第一编戏曲研究

5

(1)唐代(7一9世纪)有两个人演唱参军戏,是滑稽或讽刺型的,类似现在北方的化装相声。这种戏每每是两个角色,一个副净,一个副末,相当于上手、下手。

(2)各种歌舞伎(如踏谣娘、大面)。它们都有故事性,但都不够。

(3)大曲舞一规模很大的音乐曲子,大鼓的声音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它类似现在的维吾尔族的歌舞。

这一些也都不是正式戏曲。为什么如此说?因为正式的戏曲要具备

三个条件:

(1)一定要化装演唱。

(2)一定要用当场人物的口吻来唱,即第一人称来演唱,不能用说书人的口吻。

(3)一定要有高度故事性(这个条件最重要)。

不过上面所说的歌舞有时会与戏曲搞混,为什么呢?原因是“参军戏”也叫“戏”,“大曲”也叫“曲”。唐朝梨园的演出,虽然在音乐、歌曲、舞蹈上都有了发展,也不具备上述三个条件,但是,这些歌舞对戏曲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尽管这些影响都是间接的。

对于戏曲的形成有直接影响的,还是在宋代。宋代由于城市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人民需要文化娱乐,各种杂技更发达起来。例如南宋杭州的商场有二十二个,每个商场都有勾栏(杂要场)。宋代杂技很多,和后来戏曲有关系的,成为正式戏曲的先行条件的有下列几种:

(一)演出方面。分为两种:

(1)真人演出,它叫“杂剧”,有五个脚色(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很短,只要吃一杯酒的时间就演完了,演时也唱歌曲,其中有的还有故事情节。演员来自社会底层,敢于当面讽刺封建统治者。例如有一次秦桧喊来一个杂剧班子,副末把两个头饰上的胜环插在脑后,副净问:“胜环为什么不插在头顶?”副末答:“我只知道讨银绢布匹,至于二胜环(“二圣还”的谐音,“二圣”指被金人掳去的徽、钦二帝),早已抛在脑后了!”秦

6

赵景深文存

桧听了大怒,把两个伶人囚禁起来,其中有一个因此死在狱中。又如宋朝神宗皇帝铸以一当十的大钱,众大臣怕影响物价,纷纷劝谏,皇帝不听。后来皇帝要看杂剧,一个人扮演卖豆腐浆的,一个人扮演买客,吃了一碗豆腐浆,应付一个小钱,但他只有一个当十的大钱,便让卖浆人找九个小钱。那卖浆人说:“先生,我刚挑出来卖,你是第一个顾客,没有钱找,我请你还是再喝九碗吧!”买客舍不得把钱送掉,只得放开肚皮再喝,一连喝到第五碗,已是大腹便便,实在吃不下了,只好自认晦气,白送了卖浆人五个小钱。他叹了一口气说:“幸亏皇帝老子只行当十的钱,他若行当百的钱,连我的肚皮都要撑破了!”这些戏对于后世丑角的戏很有影响,可以说是丑角戏的先声。

(2)假人演出,有傀儡戏和影戏。它们种类很多,有手举,有提线:都有高度的故事性,能演打仗的情节,如三国故事,对后来正式戏曲有很大影响。现在戏曲班子里还有它的术语流传,如“挂上”,因为过去演傀儡戏,人手有限,一些剧中人(指傀儡)不演不动时,就挂在旁边。

(二)歌唱方面。有唐代“大曲”的调子,有词的调子,有民间流行的调子,有民间艺人们创造的调子。

(三)故事方面。主要是讲唱故事。那时候说故事的风气很盛,说唱相间,各有侧重,其中以唱为主的,发展成为后来的戏曲。

当时演唱的曲调很多。“大曲”是用一个曲调反复唱下去。“诸宫调”(如《董西厢》),是用很多宫调变换着连在一起唱。诸宫调流传到现在只有三种:金朝有两种,这就是《西厢记诸宫调》、《刘知远诸宫调》:元朝有一种,这就是《天宝遗事诸宫调》。

其他曲子有“缠达”(又叫“转踏”或“传摭”),和鼓子词(如连用十几支〔蝶恋花〕曲唱《莺莺传》故事)。

戏曲是综合的艺术,它的来源也是有许多头绪的。主要是演出、歌唱、故事这三项的结合,这结合是古代艺人们的最大贡献,也是他们的智慧的结晶。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