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反战电影研究》邵瑜莲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世界反战电影研究》

【作 者】邵瑜莲著
【页 数】 297
【出版社】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 2021.02
【ISBN号】978-7-106-05178-5
【参考文献】 邵瑜莲著. 世界反战电影研究.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21.0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世界反战电影研究》内容提要:

本书根据类型学、主题学等方法,力图对世界各国的反战电影展开比较深入而系统的理论阐述,重点研究反战电影的历史流变、母题形态、意象选择、原型设置、模式类型、审美流变及制作策略等问题。书稿共分四章:反战电影的世界生态与历史概述、世界反战电影的母题形态与意象选择、反战电影的时代演变与艺术共性、反战电影的制作策略,附世界反战电影片目资料。兼具电影学层面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世界反战电影研究》内容试读

绪论

反战电影的背景、内涵与研究现状

所有的战争都是内战,因为所有的人类都是同胞。

弗朗索瓦·费奈隆

世界反战电影研究

一、反战思潮的历史发展与理论根源

战争史是人类历史中重要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战争。从起源上讲,战争既有土地、能源、经济、市场等现实利益的冲突,也有政治、宗教、文化、种族等意识形态的纠葛。就此而言,战争的本质是文明的冲突,也是野蛮的暴露。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不同类型与规模的战争,既有争夺统治权的各种战争:如争夺希腊主导权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争夺地中海统治权的布匿战争、争夺欧洲霸权的

三十年战争、争夺波罗的海及其沿岸地区的北方战争,也有实行殖民扩张的各种侵略战争:如欧洲国家的海外贸易和掠夺、对美洲印第安人的摧残与屠杀、对非洲殖民地的瓜分与掠夺:既有为宗教信仰而战的争夺圣地的

十字军东征,也有为意识形态而战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既有强国吞噬弱国的罗马扩张,也有世界列强要求权力重构的两次世界大战:既有西方对东方的征服:如亚历山大东侵,也有东方对西方的觊觎:如成吉思汗西征。在这里,战争几乎成了黑格尔意义上的“推动历史发展”的“恶”的杠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发动的战争规模也随着武器的升级而不断升级:从“冷兵器”到“热兵器”,再从生化武器到核武器,战争的杀伤力和破坏力不断增强。战争消灭人类之间互相制造的“敌人”,同时也在毁灭人类自己。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是深重和多面的:首先是对无数生命的杀戮与迫害,从奥斯威辛集中营到南京大屠杀、亚美尼亚大屠杀、呼罗珊大屠杀,发生在战火中的人间惨剧比比皆是;其次是对资源的巨大消耗与破坏,战争不仅会消耗有限的能源,毁灭人类千百年来的文明创造,而且会造成世界性的贫困与难民潮。除此之外,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极为惨重的,由此而来的瘟疫与灾难,毁灭性有时不亚于另一场战争。在这其中,战争对人的精神世界造成的伤害是最严重的,战争的阴影往往会笼罩在几代人的内心,其灾难无可挽回,也难以

-002

绪论丨反战电影的背景、内涵与研究现状

弥补。

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自从有了战争,也就有了康德式的追求“永久和平”的反战梦想。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先后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直接带动了反战思潮的兴起。第一次大规模的反战思潮发生于20世纪初,其直接动因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人道主义思潮。这次世界大战引发的反战思潮也是世界性的:首先,反战思潮影响极为广泛,席卷欧美、俄罗斯与日本各国,甚至波及当时已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其次,反战者有组织,有规模,有宣传,有文艺创作,已经形成了运动态势。在美国,最突出的是以总统威尔逊倡导的世界主义、和平主义与知识分子所推动的反战活动。在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起草了著名的《精神独立宣言》,团结了一大批以此为旗帜的反战人士;同时,一些参战者根据亲身经历创作的反战文学,对反战思潮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法国作家巴比塞的《火线》等。在俄国,俄罗斯文艺一直有着深厚的人道主义传统,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许多以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为旗帜的反战之作。在德国,许多期刊杂志社与传媒机构纷纷组织反战思想的宣传与创作,《魏森报》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莱因哈特·哥林的剧作《海战》则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部反战文学。①“二战”以后,第二次大规模的反战思潮又再度兴起。从“二战”到越战的数十年间,战争带来的巨大创痛已使人们对战争的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世界范围内的反战思潮风起云涌。一批日本人记述“二战”的“败战日记”“终战日记”“不战日记”“战中日记”大量出版,这些对反战思潮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1958年,以罗素为代表的反对英国政府进行核试验的反战和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始,历经6年,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最终促成了冷战中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核裁军”②。1967年初,随着越南战争的爆发和逐步升级,美国又相继掀起了大规模的反战运动。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各

①张先飞:《形而上的困惑与追问:现代中国文学的思想寻踪》,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第137-175页。

②《环球时报》2005年09月30日,第二十三版,http:/news.sina.com.cn/o/2005-10-03/21357092812s.shtml.

_003

绪论丨反战电影的背景、内涵与研究现状

从原理意义上说,反战无关乎正义与否,它反对的根本就是“战争”这一最极端的暴力形式。因为只有不选择战争,才永远不会发生战争。但在人类社会的复杂语境中,不是所有人都能遵守这样的游戏规则,战争的正义性就成为一种不得已的选项。即使对正义的战争来说,也不是毫无制约的,战争的正义性规则,是建立在可以称之为正义的道德基础上。在这个意义上,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指出:“即使在为某种值得追求的目的服务时,对于可以干什么也是有限制的,哪怕坚持这些限制的代价十分高昂。承认这些限制的力量的人可能陷于尖锐的道德两难境地。”①道德的两难,其实也是选择战争的两难。对于这种两难选择,托马斯指出有“功利主义”和“绝对主义”两种不同的态度,二者的区别在于:“功利主义首先关注的是将会发生的事,绝对主义首先关注的是人们正在做的事。它们之间出现冲突,是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抉择很少只是对总结果的选择:它们也是对所采取的不同途径或措施的选择。”这就是说,功利主义只考虑结果,绝对主义还要考虑途径与策略问题,这近于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种概念。托马斯担心的是,战争行为只要进行“某些限制”就是“合理”的,功利主义观念一旦被普遍接受,就会“带来长期的灾难性后果”。他因此指出,“战争涉及如此规模的暴力,绝不可能用功利主义的理由来辩护。拒绝参战的后果绝不会有战争本身的后果严重,哪怕战争中没有犯下凶残的暴行。或者用一种更加复杂的说法,从长远的观点看,始终如一地奉行决不诉诸武力的一贯政策,比起每一次根据功利的理由作决定的政策来,为害要小得多(虽然有时候和平主义的具体运用会比一个功利的决策的结果更糟)。”③如果说托马斯考虑的是战争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问题,俄罗斯思想家别尔嘉耶夫则完全否定了战争的正义性质与道德基础:“说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实在令人不能容忍。这是道德价值的取向问题,即究竟认可哪一个等级的道德价值,或者说,这已超出了道德评判的范围。过去的战争尚存一息温和与

①[美]托马斯·内格尔:《人的问题》,万以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第58一59页。

②[美]托马斯·内格尔:《人的问题》,万以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第61页。

_005_

世界反战电影研究

正义,现代战争则完全裸露出撒旦的面孔。”①别尔嘉耶夫崇尚人的自由,反对一切奴役人的形式。在他看来,战争是使人集体丧失理性的行为,是人自身的完全否定与扭曲

自20世纪以来,反战呼声由弱而强,由个体而群体,由国家前途而人类命运,由情感表达而理性反思,由人文关怀而哲学思考,由示威游行而文艺创作,视野越来越宽广,层次越来越深入,形式越来越多样。当战争越来越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灾难时,反战运动也逐渐演变为一种世界性的思潮。人类也许无法完全驱除战争的阴霾,但反战思潮的勃兴,本身即是人类文明走向理性、进步的希望与象征。

二、反战电影的内涵梳理与类型辨析

电影从延生之初,便与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一种影像艺术,它真实地记录、描述了人类历史上的各种战争,留下了种种解释,也留下了种种问题。根据对战争的态度,战争电影主要有“拥战”和“反战”两种类型。®“拥战”类型的电影出发点是民族主义的,宣传战争,赞美英雄,以达到战争胜利的目的。它与国家意识形态保持高度一致,是作为国家宣传机器的一个最有利的武器而出现的,它的工具性显而易见。不过。根据战争的性质来说,“拥战”类型的电影又有“好战”与“抗战”两种主题样式,前者是非正义的,在民族主义情绪的煽动下鼓吹殖民侵略,穷兵黩武,如日本军国政府在“二战”时期炮制出的一批宣扬大东亚共荣、赞美侵略的战争电影;后者主张以战争的方式摧毁敌方的武力侵略,也即一般意义上的抗战,其主旨是宣扬抵抗侵略和民族解放,如中国拍摄的大量赞颂民族抗战精神的抗战影片。“好战”电影因为其屠杀成性的反人类罪恶和充当战争帮凶的宣传功能,不具有研究的价值,不在本课题的研究范围

①[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人的奴役与自由》,徐黎明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第136页。

②[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周铁东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第95页。

_006_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