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争史 第3卷 宋辽至明清》田昭林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战争史 第3卷 宋辽至明清》

【作 者】田昭林著
【丛书名】凤凰文库·历史研究系列
【页 数】 643
【出版社】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2019.01
【ISBN号】978-7-214-21843-8
【价 格】408.00(全4册)
【分 类】战争史-中国
【参考文献】 田昭林著. 中国战争史 第3卷 宋辽至明清.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0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国战争史 第3卷 宋辽至明清》内容提要:

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史学观为指导,综合运用编年体、纪传体和本末体,全面反映上迄五帝时期下至新中国初期中国战争的全面历史。全书附作战示意图160余幅,注释3000余条。本书史料翔实,视野宏大,导向正确,充分展示了中国5000年历史的战争遗产和军事智慧。

《中国战争史 第3卷 宋辽至明清》内容试读

第十一章宋辽夏金

开启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期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代周建宋,继而平定天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史称“北宋”。同一时期,宋朝周边先后并存着辽、夏、金等强悍的少数民族政权,互相对峙攻伐。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936年南下中原,击败后唐。947年攻克开封,灭后晋,同年改国号为“大辽”。与宋朝战争多年,订立“澶渊之盟”。1125年被金国灭亡。

1038年,李元昊建立大夏国。由于其位于中国西北部地区,所以宋人称之“西夏”。西夏曾在宋夏战争和辽夏战争中获胜,后遭蒙古入侵,并与金国残杀。1227年亡于蒙古。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大金国。立国后,曾与北宋订立“海上之盟”并向辽宣战。灭辽后,两次南下中原,1127年灭北宋。后遭蒙古国攻击,又与西夏和南宋交战。1234年被蒙古和南宋联军所灭。

北宋被金国灭亡后,宋室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南宋多次北伐,金国也一再南侵,大都半途而废。金亡后,蒙元军队数度南侵,最终于1279年灭南宋。中国社会从此进入元朝统一时期。

第十一章宋辽夏金开启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期

第一节宋统一中国及宋辽战争

一、巩固新生王朝高度集中军权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了宋朝。称帝后,改元建隆,仍以东京开封为都城。史称北宋。

赵匡胤当时拥有精兵20万人,控制118个州。宋王朝建立后,首要任务是稳定和巩固新生的政权。赵匡胤对原来后周握有兵权的武臣和节度使等,采取三种对策:公开反抗者,坚决镇压:听命顺从者,加官晋爵:态度暖昧者,监视收买。

首先反抗赵匡胤的,是昭义军节度使李筠。他在赵匡胤从军之初,已是郭威的重要部将,资历远在赵之上。周世宗在位时,李筠即在镇擅权,辖有潞、泽、沁(今山西长治、晋城、沁县)3个州,拥兵3万余人。因此,他对赵匡胤代周建宋十分不满。建隆元年(960年)四月,他与北汉联结,起兵反宋。

准南节度使李重进,资历更老,功劳亦大,他辖有准河以南11个州,对赵匡胤称帝更为不满。当李筠起兵反宋时,他派其亲近部署翟守珣与李筠联系,企图联合反宋。翟守珣却向赵匡胤告密。赵匡胤令其仍回李重进处,以“养威持重,未可轻发”劝李重进,暂观形势。赵匡胤之所以这样处置,是由于昭义及淮南分别位于开封之西北及东南,如果“二凶并举”,南北合势,自己便会处于腹背受敌、两面作战的不利态势之中。政权初建,人心未定,如果兵事牵连,其他反对势力乘机卷入,则应付困难,甚至可能动摇新建政权的统治基础。

赵匡胤为能迅速平定反对势力,稳定局势,在得知李筠起兵的第三天,即四月十九日,即命石守信为前军,西向洛阳从孟津渡河,经怀州(今河南沁阳)急进,抢占天井关(今山西晋城南太行山中),以阻止李军南

3

中国战争史·第三卷宋辽至明清

进。接着又命已在河北的慕容延钊等率军由东路西向潞州,与石守信会和夹击。同时对辽及北汉方面,亦部署了警戒与牵制。此时赵匡胤所率主力仍未出发,主要是观察扬州方面李重进的举动。在得知翟守珣劝告已起作用、李重进暂缓行动后,方于五月十九日率军亲征,“倍道兼行,掩其不备”。二十九日在泽州之南,大破李筠军,歼敌3万。李筠败退泽州城内。赵匡胤组织强攻,激战十余日破城,李筠自焚,留守潞州的李守节献城出降。第一次平叛之战,用时两月,胜利结束

赵匡胤击灭李筠后,下诏调李重进为平卢节度使,命其移镇青州。李重进遂抗命起兵,于九月间据扬州反宋。赵匡胤仍用速战速决方针,以石守信等为前军,立即进击,自率主力跟进。李重进曾向南汉请援,但南汉惧不敢应。在“外绝救援,内乏资粮”的困境下,扬州很快于十一月间被攻破,李重进亦兵败自焚。

至此,两支主要反对势力,全被歼灭,其他一些意存观望的后周故将,皆不敢动。赵匡胤所建宋王朝新政权的统治,基本上得到了巩固。

赵匡胤消灭反对势力的作战方略,主要有三点:一是以政治策略破坏二李联合,延缓李重进的发难时间,从而避免了两面作战,有利于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二是采用速战速决方针,不使其他潜在反抗势力响应,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迫敌仓促应战。这不仅对消灭二李极为重要,对稳定全国局势亦关系重大。三是在进击李筠时,抢占了太行要隘有利地形。此举,止则可阻敌南进,屏卫汴洛:进则可以高屋建瓴之势击破敌军,利于在自固基础上速战速决。此外,赵匡胤在发动兵变之时,一再强调严禁抢掠和杀戮后周宗室及旧臣官僚,坚决改变五代以来每次兵变均大肆抢掠烧杀的惯例,对收揽人心、稳定局势和巩固统治,均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赵匡胤本是北周禁军最高长官,又曾亲历郭威以兵变代后汉、自己以兵变代后周的事件,深知兵权重要。在建隆元年平定李筠后,逐步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将军权集中至王朝中央,集中到自己手中。这些措施中最主要的为以下三项:

4

第十一童宋辽夏金开启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期

第一,解去宿将兵权,以消除潜在威胁。任用资历较浅、容易驾驭的将领统领禁军,并使他们直接听命于己,将禁军大权完全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第二,削弱藩镇,以消弭叛乱根源。一是“收其精兵”,将藩镇军中精壮骁勇之士,选送京师,编入禁军。这样,既加强了中央禁军,又削弱了藩镇的实力及战斗力。二是“除藩镇留州之法”,使地方一切财政收入俱输中央·使其无法利用经济力量对抗朝廷。三是将地方兵权划归各州,使各州直隶朝延。四是以文臣知州事,减少地方造反的可能性。

第三,制定新的军制,以保长治久安。一是带兵、发兵、用兵三权分立。这种权力分离、互相牵制的制度,使枢密院和三衙长官均不能对皇权构成威胁。至于作战的统帅,在战事结束后,立即解除兵权,也难以成为皇权之威胁。二是“强干弱枝”,“内外相制”。赵匡胤将国家正规军分为禁军、厢军两种,禁军与厢军虽同为国家正规军队,但战斗力强弱不同。禁军为中央直辖军,是维持统治的主要支柱:厢军多非精锐,由地方长官统辖。三是实行“更戍法”。各地的禁军定期变换驻地及任务,但统兵将领常驻防地,并不随士兵行动。四是实行募兵制,确保禁军成员素质优良①。招募对象主要为破产农民,使潜在的反抗因素转化为维持其统治的现实力量

通过上述各种措施,军权高度集中于赵匡胤手中。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可以说,赵匡胤是中国历史上集中军权最彻底的专制皇帝之一。

赵匡胤整顿军队、加强中央集权,从根本去掉了唐末五代以来军阀割据的主要支柱,改变了五代时期骄兵悍将擅权的面貌。

二、消灭割据统一中国

赵匡胤击灭国内反对势力,并大致完成了集中军权于中央后,宋的统治日趋巩固,消灭割据势力统一中国的历史任务提上日程。当时的战略态势是:北方有军事强国辽及其卵翼下的太原北汉政权:南方有建都

5

中国战争史·第三卷宋辽至明清

金陵(今江苏南京)的南唐、建都杭州的吴越、建都成都的后蜀、建都广州的南汉、建都朗州(治武陵,今湖南常德)的武平等政权。应将主要进攻方向首先指向何处,是制定统一战争战略的关键问题。赵匡胤在听取了主要谋臣、将相的意见后,决定实行先南后北、先弱后强的战略方针。他说:“中国自五代以来,兵连祸结,帑藏空虚,必先取巴蜀,次及广南、江南,即国用富饶矣。河东(指北汉)与契丹接境,若取之,则契丹之患我当之也。姑存之以为我屏翰,俟我富实则取之。”巴

上京

临潢

辽(契丹)

东京

辽阳

西京

南京

北汉

晋阳

0灵

0青

东京

西京

长安

。成

o扬

9房

@

成都

。开1南

金陵

舒。

吴o越

江。

南昌。

o度

c道

交趾

北宋初建时割据诸国位置示意图

(960年)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