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彼岸》韩若解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心灵的彼岸》

【作 者】韩若解著
【页 数】 132
【出版社】 北京:中国书店 , 2013.10
【ISBN号】978-7-5149-0966-1
【价 格】26.80
【分 类】散文集-中国-当代-随笔-作品集
【参考文献】 韩若解著. 心灵的彼岸. 北京:中国书店, 2013.10.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心灵的彼岸》内容提要:

《心灵的彼岸》是韩若解的心灵感悟集,收入作者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的若干篇优美的散文、随笔。书中,作者论禅、谈孝、记游览之悟,文字清新雅静,读之如“品尝”精心“烹饪”的美味,入席就座,品味始终,美不胜收。

《心灵的彼岸》内容试读

终有拾完的时候呀我在检我心上的脏物也落在我们心上脏物不光落在地上心灵的彼岸

偶然的一次机缘,我结识了一位企业家,他出身农村,艰苦创业,是十几家公司的老总,是一名出色的企业家。

几年以前的某个晚上,他打来电话,说要和我聊聊。

他生病已有一段时间了,脸色苍白,斜躺在床上。看见我来,侧着身子,招呼我坐下。他说自己长期以来,操心过度,常常焦虑揪心,心肌疼痛。

“你赶紧去医院检查一下。““不用了,检查过了…”“病情严重吗?““.“

他问:“心灵真的有彼岸吗?如果有它在哪儿?“

“…”我没有立即回答。

那天,他和我聊了很多,关于人生、事业、过去…他叹口气说:“”想做的事恐怕是来不及了…

事后,他才告诉我得的是绝症。他生前有一个愿望,想做慈善,捐款建校。可是过了不久,他就病逝了。

之后,我陷入了沉思。至少对于一部分企业家而言,很少思考心灵彼岸的问题。对于他们最重要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是地位?是权力?是名誉?还是金钱?

近段时间,温州商人的跳楼与“跑路”将金融危机大势下企业家与企业的生存状况推向了媒体的聚光

902

灯前。他们衣着光鲜的表面生存状态背后,却可以用

一个词来概括:焦虑。温州商人的“跑路”只是现今企业家阶层生存状态的一个缩影。实际上,当我们把视野拉远一点,把目光抬高一点,就会发现,他们找不到心灵的家园。有种种迹象表明,当下中国进入全民焦虑时代。抑郁症、冷漠和失业率上升等现象,折射出了各国民众中普遍存在的焦虑。

日本著名的企业家稻盛和夫,他一直试图用古

日本著名的企业家稻盛

训和自己的亲身体悟来指导我们如何直面人生之痛苦和夫说:“在心的正中与烦恼,如何让自己平凡的人生不平凡。当整个世界

间有灵魂,灵魂反复进行轮回转生,载负经历

依然沉浸在心灵荒芜的时刻不能挣脱,已经78岁的老

的过去。佛教把灵魂在

人稻盛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承诺。稻盛大力提倡发扬人过去经验过的履历叫做

·业’或者‘因果报

的“心”力,对自己的哲学有一个总结性的说明:我应'。我相信在心的正到现在所搞的经营,是“以心为本”的经营。换句话中间有载负这种‘业说,我的经营就是围绕着怎样在企业内建立一种牢固

的灵魂。”

的、相互信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么一个中心点进行的。他说:“在心的正中间有灵魂,灵魂反复进行轮回转生,载负经历的过去。佛教把灵魂在过去经验过的履历叫做业·或者‘因果报应·。我相信在心的正中间有载负这种‘业·的灵魂。”这句话说到根底上了。

从较浅层次来说,是个人生活习惯,纸醉金迷炫耀财富给一些企业家带来了沉迷物质的感觉:从深层次上讲,是中国企业家作为一个群体,不大重视文化、信仰和精神。“突飞猛进”经济发展的背后,却是挣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花钱的速度。统计称我国每年60万人过劳死,贫富差距加大,焦虑严重。不知从何时起,“压力山大”成了都市白领自嘲的流行语。

003

“有压力时觉得累,没压力时觉得可怕”,“加班压力大,不加班压力更大”。而这关键的一环,在中国目前许多企业家的精神世界里是缺失的,企业家在终极关怀的心理层面上缺乏明确而永恒的目标指向。在巨大的精神危机和信仰危机面前,如何面对?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也不会思考心灵彼岸的问题,只有少数人认为彼岸是一个超越世俗的乌托邦。而只有基督徒认为彼岸在上帝的天国里,罪人只能虔诚顺服。钱穆先生说,人生追求的三种方向,向外追求物质与权力、向内追求灵魂的安宁、向现实追求当下的幸福。然而,向内如何追求灵魂的安宁,他似乎也没说清楚。

生命本来简单,许多人却奔波于俗务,愉悦于天性,无暇顾及心灵。李白曾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

三人”的潇洒,又有“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的浪漫。传说,李白因醉酒向水中捉月而去,追求自己的最高境界。苏东坡曾有词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的《赤壁赋》将明月、清风、诗歌、感慨糅合在一起,超然物外。

轻装上阵,简化生活,换一种心情,让心灵去旅行,感受山水的陶冶。我是多么渴望达到这种境界啊。然而,凡夫如我,毕竟置身现实生活。找不到彼岸的我,又如何解脱呢?不说别的,打开电视,就能感受到那种近在咫尺的压抑。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灵隐寺。跟随着那些善男信女们,看他们求佛诵经。寺院的走廊是幽静的,走着走着,那诵经声会远远地传开去,仿佛来自遥远的

天际。我本不是一个迷信的人,但在静穆的寺院里

在这种氛围中,我倒愿意相信人们流传下来的这些说我尝试着让自己静下法。大雄宝殿里,人头攒动.震撼得我停下了脚步,

来,焚香静坐,不心急,不多言,就这样静

自己的心虔诚下来,心情渐渐地豁然平静。

静地坐着…

次日清晨,阳光洒在我的枕边,小鸟叫着,清风拂面。我习惯把窗户打开,让夹杂着树叶味道的空气流进来,风凉凉的,轻轻柔柔的,树叶发出沙沙地响声。清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我尝试着让自己静下来,焚香静坐,不心急,不多言,就这样静静地坐着…碧蓝的天空,如纱的薄云,袅袅的炊烟在空中扭曲涣散最终消失,嬉戏的小鸭在一旁追逐。看着飞翔的安静鸟儿,看着远远的农夫在田间忙碌…看着这一幅田园画卷,我如痴如醉,甚是享受,享受着此时的快乐,享受着静谧的幸福。心灵有了一种默契,不再寻求彼岸的依靠,在经文里一次次重生,只是一句话、一首曲子、一个场

景,一首词,往昔的点点滴滴,都会与风干的花和叶

一起永存,直到老去的那一天。

鼎州禅师不以为然:

静谧的晚上,我品读一本佛书,欣喜地发现一则

“话不能这样讲。这里

佛学公案:鼎州禅师与沙弥在山路上走,突然刮起一

没了,还会飞到别的地方。我多检一片,就会

阵风,吹起好多垃圾落在了路旁。

使地上多一分干净啊!”

禅师弯腰把几张纸屑捡了起来,放进口袋。

在旁的沙弥说:“禅师!不要捡了,反正过些日子这些脏东西就没了。”

鼎州禅师不以为然:“话不能这样讲。这里没了,还会飞到别的地方。我多捡一片,就会使地上多

一分干净啊!“

沙弥说:“禅师,垃圾那么多,您前面捡,后面又会有人扔,您怎么捡得完呢?”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