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工作的美学研究》陈超|(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档案工作的美学研究》

【作 者】陈超
【页 数】 204
【出版社】 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 , 2019.08
【ISBN号】978-7-5688-6727-6
【分 类】档案工作-美学-研究
【参考文献】 陈超. 档案工作的美学研究. 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 2019.08.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档案工作的美学研究》内容提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美学辐射的领域也越来越广,通过对国内外档案和美学专著方面研究现状进行对比,我们了解发现,对档案学和美学研究的专著都比较多,但大多数主要主要着眼于对美学思想或者档案文献方面的研究,当前学界内对档案学与美学联系在一起研究的著作较少,所以笔者试图从一个全新的美学角度来研究档案工作。如何将美学研究与档案学研究联系起来给当前我们的档案工作者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档案学研究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主要为人类社会实践的客观对象,从事档案实践的工作者都知道,档案学研究常常与单调、枯燥、乏味、沉闷等字眼联系在一起,而美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为人类实践所形成的美学理论,主要与崇高、美好、高大上等联系,如何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了笔者研究的主要对象。深刻认识档案研究的美及其属性,并把美学观点应用到档案管理实践中去,档案美是客观的,不但具有社会实践的内在美和独特的和谐匀称美,规范整齐的形式美,而且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将档案学研究的内在美和形式美结合起来,探究档案的美学研究,对于搞好当前新时代档案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档案工作的美学研究》内容试读

第一章档案美学思想的哲学根源

第一节哲学和档案哲学

一、哲学

哲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是关于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学说,

它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也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

况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学的形式,以认

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为研究内容的科学。哲学所涉及的研究范畴是

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具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

宇宙内在万事万物的演变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一些最基本的问题。

二、档案哲学

档案哲学,也称档案科学哲学,是关于档案专业世界观的科学,是以

哲学的角度来把握档案世界的本质及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

的科学。档案哲学的产生和存在,不是人头脑中的灵感,也不是经验堆砌

的成果。档案工作需要认识自身的社会存在意义,需要理性专业智慧,档

1

案学理论需要哲学的思辨性,这一切,成为孕育档案哲学的最为深厚的社

会土壤。档案哲学研究领域的开辟,有利于丰富档案学理论内涵,形成新

的研究领域,比如档案意识、档案工作者的心理、档案利用者的心理、档

案美学、职业道德等。另一方面,档案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因此档案哲学有别于其他学科存在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比如档案信息论、档案系统论等。档案哲学的研究基础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人类认识档案世界;二是人类在档案事业长期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丰富感性认

识—经验;三是档案世界本身存在的一系列“自然”辩证规律,以及具有哲学意义的自然现象。档案哲学以哲学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档案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有利于丰富档案工作者对档案世界的认识,提高档案学理论的思辨能力。

第二节档案美学与人性论

人性论问题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个十分重要的命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

无法回避的根本性问题,档案美学亦如此。我们知道,从自然和社会的关

系中抽象出来的“人性”,它阐释的是人的自我价值和本质的范畴,是以命

(道)、性(德)、心、情、才等名词所代表的观念、思想为其内容的。在

中国哲学史上,人性被看作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思想派

别中有着不同的含义,是运动变化发展着的一个概念。

中国哲学史上,最早论述人性问题的人,笔者认为应该追溯到孔子。

关于人性论问题,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指的是人的本

2

性,包括性格、禀赋、智力等;“习”是指习俗,包括学习、受到所处环境

和外在条件制约的习惯行为方式等。孔子的人性论指的是人人都有的本性,

虽然未明确性善性恶,但从孔子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质上包含了性

善性恶两种可能一“性相近”与“习相远”。这两种可能经过不断变化发展,形成了后来孟子的性善和荀子的性恶两种不同的人性论。孟子的人性善,承袭了孔子的“性相近”。而荀子却认为人性本恶,坚持性恶论。《乐

记》作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系统的美学理论专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美

学文献。它的出现,是儒家美学思想走向成熟的标志,档案美学的哲学思想也受到《乐记》人性论的影响,笔者认为档案美学建构的人性论更多地

受到《乐记》的影响。《乐记》的性无善恶论、儒道结合的人性论等思想都

对档案美学要建构的人性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档案美学在回答人性论这个敏感的话题时,既不同于孔子未明确性善性恶思想和孟子的性善论,也有别于荀子的性恶论,档案美学关于人性论

思想的论述中也表现出了独特性,其独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档案美学的人性论思想一方面从孟子性善说中汲取了营养,同时也汲取了庄子的某些看法;另一方面受到荀子性恶说的影响,从荀子性恶论中汲取了一系列的观点,表现出了性无善恶论,但又不同于孔子的观点,档案美学用“动”“静”这一范畴将人性善恶界定开来。第二,档案美学一方面受

到儒家人性即社会属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荀子人性即自然属性的影响,形成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结合的独特人性论。第三,档案美学一

方面受到传统儒家人性论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道家人性论的影响,形

成了儒道相结合的人性论。

档案美学的人性论在孔子人性论基础上,综合孟子、荀子的人性论,

3

形成了档案美学独特人性论即性无善恶论,但又不同于前人简单的性无善

恶论。档案美学是在综合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

和发展了儒家的人性论,同时档案美学的人性论还吸收道家的人性论的某

些看法,表现出儒道相结合的特点。档案美学的人性论经过扬弃,在综合

儒道人性论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人性论。

一、儒家人性论与档案美学

(一)儒家人性论对档案美学的影响

由前文论述可知,人性论问题可以追溯到孔子,孔子是最初明确提出

人性论的先哲。对于人性论问题,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笔者

认为孔子所认为的人“性”即每一个人的自然本性,包括性格、禀赋、智力等;“习”则指后天的努力所形成的习惯和行为,包括学习、受各自所处

环境和外在条件制约的习惯行为方式等。在孔子那里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不

在于人与人之间的自然本性区别,而在于后天的“习”,“习”才是区别人

性的根本标志,可见孔子所强调的人性即社会属性,只有那些在后天不断

学习中积累而成的品性才是人的根本属性。

但第一个解释什么是人性的哲学家则是孟子。孟子认为人性是“无定形,不可言”的,笔者认为孟子所强调的人性也应该是社会属性。在孟子

那里,人性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指的是人的自然属性,即人们有追求

味、色、声、嗅、安逸的本能和欲望,另一个方面指的是人的社会属性,

包括仁、义、礼、智、信等这些社会道德因素。但在孟子看来,人的自然属性不是人的根本属性,而是人的社会属性。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

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有先天的四种道德观念,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4

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基于此孟子顺理成章地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孟子还进一步认为,如果将这四种善扩展开来,就发展成了仁、义、礼、

智四种社会道德因素。“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因此“四德”是人性

中固有的东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孟子讲的人性不是自然属性,而是社

会属性,并以此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

档案美学在论述人性论问题的时候强调的也是人的社会属性,这显然

也受到儒家人性论的影响。一方面是受到孔子所强调的人性即社会属性的

影响。在笔者看来,从事档案研究的档案工作者的根本属性也应该是在后

天的不断学习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另外一方面,档案美学人性论所强调的

人性也受到孟子“四心”、“四德”思想的影响。档案美学的人性论也认为人的“四心”是人的自然属性,“四德”是人的社会属性,而档案工作者,

应该用“四德”将人的本能欲望解放出来,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因此,

档案美学的人性论强调的也是人的社会属性。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档案美学的人性论显然受到儒家人性论强调社

会属性这一思想观点的影响。

(二)儒家性情论对档案美学的影响

性情论是儒家较早的哲学范畴,“性”即人的哲学生产,是人的本质属

性,是超越感性现实的人的本性。其作为一种高度抽象属性,具有普遍性,

也是人区别于世界上其他万事万物的标志,是对人的本质定性。“情”是由

具体物体刺激人的感官而引发的一系列的心理反应,是人的本性与外界物质接触而产生的情感、心情和情绪,它的内涵十分丰富。

中国较早论述“性情”这一观点的是《中庸·天命篇》,从人的自然感

情出发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肯定喜、

5

怒、哀、乐是人类常见的四种基本感情。

档案美学的性情论认为人心生来是平静的,但由于受到外物的影响而

心动,心动自然产生欲求,欲望得到控制便形成人性善,欲望得不到调节

便形成人性恶。档案美学的性情论也同孟子一样认为人应该节制欲望,但

档案美学性情论又不同于孟子的性情论,它主张用仁义节制人的欲求,更

强调用礼节来节制人的欲求。

(三)儒家性善论对档案美学的影响

性善论是儒家思想重要的组成内容,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了统治地

位的一个哲学范畴。性善论说的是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

来就有向善的潜能,“性”是人提升创造力的本质、本性、本能;“善”是人向上提升的气,“性善”即人本性所具备的向上提升的本质、本性、本能。儒家性善论强调人禽之辨,目的在于体现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以性善推

演向善、为善,揭示出性善的内在可能性向现实的善转化的可能性。

“性善”是人生大美之中的最高境界,人生来就具有善的禀性,人性本善,儒家性善论赋予了人性以道德上的形而上学的内容。最早提出“性善论”思想的应该是孔子,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性善性恶,但是其学说中包含着性善论的思想,孔子提出“我欲仁,斯仁至矣”。之所以欲仁而仁至,皆因善内在于己,应该说儒家的“性善论”发端于孔子。孟子则认为人性本善。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这段句话是说,人性之善犹如流水往低处流一样再自然不过,仁、义、礼、智这些善端,是人

性自然包含的东西,人本身所固有的,正是因为人性当中包含这些,所以

才为人心向善提供了可能。孟子还认为人皆有仁、义、礼、智四种善端,

孟子把性善的善比喻成种子,说明人皆有向善的禀赋和可能。在人性本善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