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职业化与发展型社会工作建构》李棉管,王皎,陆雪玉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社会工作职业化与发展型社会工作建构》

【作 者】李棉管,王皎,陆雪玉著
【丛书名】社会工作研究丛书
【页 数】 200
【出版社】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 2020.05
【ISBN号】978-7-306-06872-9
【分 类】社会工作-研究-中国
【参考文献】 李棉管,王皎,陆雪玉著. 社会工作职业化与发展型社会工作建构.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20.05.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社会工作职业化与发展型社会工作建构》内容提要: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社会工作职业化推进与发展型社会工作建构研究”研究成果。尽管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发展非常迅速,国家对社会工作的发展也进行了积极的倡导,但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现实进展却不尽如人意。围绕这一问题,本书在建构社会工作职业化三个维度(职业空间、职业自主性和职业技术)的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以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体制的关系为理论视角来分析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现实处境和可能路径。中国发展型国家的福利体制要求更具有投资性的发展型社会工作发挥积极的作用。

《社会工作职业化与发展型社会工作建构》内容试读

第一部分

分析框架的建构

第一章导言

一、从“个人体验”到“社会关切”

近些年来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和讲授“论文写作”的课程,促使我①对研究选题问题进行了更深人的反思性探索。在一般意义上,几乎所有社会研究方法的教材和课程都对研究选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等各种要求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是,无论是研究者本人还是接受训练的学生,在面对这些指导性框架的时候几乎都无从下手。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反对“无病呻吟”的选题,但对于如何避免“无病呻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在我看来,“无病呻吟”的对立面是“切肤之痛”。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到的悖论、文献阅读中所获得的矛盾,以及实际社会参与中所感受到的困境,都可能构成实实在在的“切肤之痛”。“切肤之痛”当然可以作为研究的最初起点,但是如何实现从“个体体验”到“社会关切"”的转变,是考察一个研究课题社会价值的关键。本研究的选题便是一次从“个体体验”到“社会关切”的尝试。

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还是一个18岁的农村娃。尽管当时对大学和专业还一无所知,但是招生目录上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介绍引发了我对未来职业的美好想象。至今仍然记得,在一张简陋的凉床上,我指点江山式地对几位录取到其他专业的同窗好友说:“将来你们的工作我都得管,因为所有的工作都是‘社会中的工作’。”我无法确切地知道“社会工作的春天就要来临了”这一说法最初是什么时候提出的,但我非常确定我在21世纪开启的第一年便听到了这句话。但是很显然,较早一批

①本章的“我”指作者李棉管。

2

社会工作职业化与发展型社会工作建构

参与精准扶贫为例进行简要的说明。①

基于对原有扶贫政策的反思,中国政府已将精准扶贫列为扶贫工作的重要模式。精准扶贫反思的并不是扶贫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也不是扶贫措施过于单一的问题,精准扶贫的要义在“精准”二字,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过往扶贫经验中的“资源漏出”和“应保未保”等“瞄准偏差”问题。

在国内外现有的研究中,对于“瞄准偏差”产生的原因,研究者主要从三种视角进行解释,即技术视角、组织视角和文化视角。技术视角认为各种传统的扶贫瞄准手段或瞄准机制在贫困者识别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技术缺陷,无论是个体瞄准机制、类型瞄准机制还是区域瞄准机制,都难以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完全无误地识别出贫困者。组织视角强调在扶贫资源的传递路径中,如果不能很好地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就可能出现部分扶贫资源被投放到非贫困区县,基层社会治理者有可能将社会救助或扶贫资源用于社会管理,导致“瞄准偏差”的出现。文化视角认为,如果扶贫或社会救助政策不能很好地处理政策与地方文化的关系,就可能导致福利污名化问题的产生,而福利污名化则使部分真正的贫困群体主动放弃扶贫或社会救助项目。②

实现“精准扶贫”的路径有很多,其中专业社会工作的力量不容忽视。专业社会工作自重新引人中国以来,已历时30年。从扶贫济困起步,专业社会工作发展至今仍然以为弱势群体服务为己任。随着其专业性的不断成长,专业社会工作在很多方面具有传统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无法具备的优势。就精准扶贫而言,专业社会工作的参与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瞄准偏差”进行有针对性的“纠偏”。

第一,专业社会工作与贫困识别。个案管理是专业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强调专业社会工作者以一种贯穿全程的综合服务方法来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在贫困识别方面具备先天的优势。在一位专业社会工作者为少数几户家庭提供跟踪服务的过程中,他所获得的对这些家庭的判断就

①李棉管.调动专业社会工作的力量,推进“精准扶贫”的落实[EB/OL].(2017-03-

24).http:/gmw.cn/xueshu/2017-03/24/content24047887.htm.收录时稍有改动。

②李棉管,技术难题、政治过程与文化结果:“瞄准偏差”的三种研究视角及其对中国

“精准扶贫”的启示[J].社会学研究,2017(1):217-241,246.

4

第一章导言

不仅仅来自数字的统计,而还有类似于“共同生活”的体验。这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贫困识别过程中由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产出和非正规就业的不稳定收入带来的识别困难。

第二,专业社会工作与贫困监测。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类型,是第三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解由信息控制导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上优势明显。一方面,作为第三方的社会工作机构能够为贫困评估提供更强的公信力:另一方面,拥有扎实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训练的社会工作者能够在调查和统计方面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因此,引人专业社会工作参与特定地区的贫困评估和监测能够提高贫困监测的效率

第三,专业社会工作与污名化化解。在如何化解福利污名化方面,专业社会工作者有其非常明显的专业特性。首先,如果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工作报告能够得到扶贫执行部门的承认并作为贫困识别的重要依据,那么,这种对原有工作程序(如张榜公示)的修改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贫困者的羞耻感和污名化。其次,专业社会工作者所擅长的正是意识和价值培育,通过专业社会工作者多种形式的心理建设,贫困者或许能够通过福利意识的成长而在自身层面上去除污名化。

第四,专业社会工作与精准脱贫。专业社会工作者倡导“助人自助”,强调通过对服务对象能力的培育来持续性地解决问题和实现需求,这对贫困者的持续脱贫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大量的社会工作实务研究也表明,专业社会工作者所开展的能力建设是贫困者持续摆脱贫困的关键助力。

与前面关于“瞄准偏差”三个方面的原因对照起来,专业社会工作在解决“瞄准偏差”问题方面十分具有针对性,专业社会工作在精准扶贫总体战略中应该有其发挥作用的空间。当然,专业社会工作的应用并不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唯一路径,它需要在原有的扶贫体制中与其他相关专业领域展开合作。

尽管专业社会工作在精准扶贫领域有发挥积极作用的潜力,但是由于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滞后状况,专业社会工作仅在少数地区得到了有限利用(如参与贫困调查)。就全国范围而言,专业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

5

一社会工作职业化与发展型社会工作建构

还停留在学术界的“倡导”状态。①

事实上,不仅在精准扶贫或反贫困领域,在其他很多社会治理和社会福利领域,尽管专业社会工作无论在学理上还是在有限实践上,都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更有效、更具针对性的社会服务方法,但是始终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推广和广泛的应用,这显然是社会工作职业化滞后所带来的消极后果。比如,在老年人服务领域,专业社会工作所倡导的“积极老龄化”比传统的依附性“老年照料”模式显然更具积极意义,它不但能满足老年人的照料需求,而且倡导一种融入式的、参与式的老年服务。但是,由于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滞后,尽管“积极老龄化”的理念很容易得到认同,实际的“积极老龄化”服务却难以得到实践。

综上所述,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悖论现象:社会工作教育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而且专业社会工作在有限的实践中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专业服务方法,但是,社会工作的职业化推进始终相当缓慢。这种状况不但反过来导致了社会工作教育的困境,而且也导致了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这不得不让研究者思考导致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困境的深层次原因。

二、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困境的深层次根源

讨论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除了上述表现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值得重视:一方面,各级政府在积极推进;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现实进展始终缓慢。在政府强动员能力的现实条件下,如果政府强力推动一个职业领域的发展,那么它应该是可以得到迅速推进的。但是,这定理在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这一领域似乎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它构成了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另一个突出悖论。

围绕社会工作职业化困境问题,学术界已经形成了几种具有影响力的竞争性解释:专业性视角、文化论视角和体制性视角。

①李迎生,郭燕.推动社会工作精准介入反贫困实践[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

(5):92-103;钱宁,卜文虎.以内源发展的社会政策思维助力“精准扶贫”:兼论农村社会工

作的策略与方法[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3):123-129;李迎生,徐向文,社

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功能定位与实践探索[J].学海,2016(4):114-123.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