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理论 上》简春安|(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社会工作理论 上》

【作 者】简春安
【丛书名】华人社会工作丛书.第一期
【页 数】 294
【出版社】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 2018.07
【ISBN号】978-7-5628-5317-6
【价 格】98
【分 类】社会工作-研究
【参考文献】 简春安. 社会工作理论 上.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8.07.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社会工作理论 上》内容提要:

《社会工作理论(上)》从社会工作专业历史演进出发,详细论述了社会工作专业的本质特征,全面梳理全球社会工作理论基础,详细论述了作为社会工作理论基础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实证论、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学派或哲学根基。适合社会工作学生、研究?

《社会工作理论 上》内容试读

社会工作的

>第一篇

本质与历史

第1章社会工作的本质

第2章社会福利发展的历史探讨

●社会工作理论

工作者”而已。我们当然否认以上的认知形象,但平心静气地问自己:社工专业的“深度内涵”是什么?在哪里?可能我们会回答得支支吾吾。

理论借自于别的专业并不可耻。一两百年来,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的各个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各个专业之间还不都是充满着科际间的流通性?试问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学说果真只有精神医学在使用?行为主义的理论还不是被应用到经济学、市场学、教育学、心理学甚至是政治学?时代在进步,知识的流通与科际的整合是好事也是必然的趋势。知识本身没有专利,知识应该被各类科际所共享。知识越好,被其他科际使用的概率就越高。社工专业可以脸不红气不喘地向各个相关的专业借理论来用,但社工专业更应该有信心地说,这些理论经过社会工作人员的使用后,一定会产生新的面貌、新的历练,甚至有新的发现。

一百多年前,社会工作仍不被认定为“专业”,因为少了理论的支撑。所以芮奇蒙(Mary Richmond)赶紧从当时最流行的弗洛伊德学说(Freudian)搬了理论过来(不管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否与弗洛伊德的学说相契合)。问题是把理论搬过来以后又怎样?理论上,一个专业应用了别的专业的理论后,它应设法使外来的理论适用自己的专业,使用后若发现缺点便会设法修正它,必要的时候,专业会衍化或创造一个新的理论,如此一来,新的理论不断地被创造、被发展、被修正、被摒弃…每个专业也因此更加丰富、更加朝气蓬勃。但社工专业从1898年以来,到底使用了哪些理论?修正了哪些理论?创造了哪些社会工作本身的理论?这些理论的使用情况如何?在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的领域里,社会工作又贡献了哪些理论?社会工作的学者应该认真地回答这些问题。

社工专业的理论状况已经面临一些困境与障碍,原因有三。

一、理论分析能力不足

无法分辨理论的优劣与适用性。如何才算是一个理论?成为好的理论应有哪些条件?理论的适用范围是在何种界限之内?任何理论都有它的范围与限制,所以运用任何理论时,都应对该理论有分析与判断的能力。

二、对理论背后的哲学渊源理解不够

当我们对理论的来源不熟,对理论的“DNA”鉴别力也不足时,习惯上就把

·004·

第1章社会工作的本质●

任何看起来与研究的主题相关的理论不明就里地搬过来;不然就把全部的理论综合放在一起,美其名日“折中派”,其实只是研究不专精、对理论不清楚、研究态度太模棱两可的托词而已。

三、建构理论的能力不足

百年来,社会科学的种种理论(如行为主义或精神分析理论)同样在各个专业被使用。用在心理学时,他们据之创造了各种治疗模式,并陆续地修正或创造了相关的理论;用在教育学或社会学时,他们也有不错的成果,相关的理论也逐一成形。然而用在社工专业里,我们的成长并不多。究其原因是我们对理论的态度不正确,我们太喜欢膜拜“真理”,我们抓紧“真理”不放,把这些理论称为“典范”,却以为典范也是真理,不用也不能更改,如此一来完全违反典范的意义。

其实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不会运用社会工作的优势来创造理论。社会工作有着丰富的实务背景,因此社会工作的学者与研究者应该有较多机会去检视各类理论的准确性与实用性,也更应该有较高的概率去建构属于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可惜四五十年来情况并非如此,社工专业的理论建构相当贫乏,我们自创的理论品质不高,哲学的渊源也不清楚,我们一直停滞在实用性阶段,而且在国内社会工作研究的教学中,并没有理论建构课程的教导。

1.2助人的专业

把助人当作专业是社会工作的特色。但助人的内涵可能比我们能想象的还复杂,助人的哲学考量也相当玄奥,社会工作的“助人范畴”其实也有本质上

的限制。分述如下。

一、人溺己溺、性命危急时的协助一人性反应式的协助

看到一个小孩掉到水缸中,我们直觉的反应就是赶快把他救出来,我们不会问是谁家的孩子,更不会关心他的父母是好人或坏人;碰到有人遭遇车祸意外躺在路边,我们会赶快去营救。这些都是人性善良的一面,因为不做的话我

·005·

●社会工作理论

们会良心不安,我们的心灵会受到谴责。人的良心是善良社会的重要资产,这种人溺己溺拯救性命危急的人,任何正常的人都会直觉地做出来,问题是这种“资产”已逐渐被扭曲了。

(一)社会价值已逐渐被扭曲

当今的中国台湾社会,若碰到倒在路边的伤患,大人会教导小孩不要多管闲事,免得惹祸上身。不少万徒居然也利用人性的善良面,用手机信息、孩子的啼哭声来行骗与敲诈,弄得整个社会逐渐丧失了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信任与友爱,人溺己溺的善良人性已遭摧残。

(二)成本效益的考量

为了去救一个在水中即将溺毙的人,好多人冒着生命危险跳入水中,哪知因为水势凶猛,造成了五六个人的死亡。请问,这种因为要救一个人而发生更大规模的灾难,值不值得?对于这一涉及伦理的议题,陈之藩在《剑河倒影》一

书中有精彩的分析,若从“数字”来看,本来一个人溺死就可,现在死了五六个人,当然不值得;若从“成本”来看,为救一条命却牺牲了另外五六条命,更是不划算。但从“人本主义”或“以人为主体”的观点来看,五六条命的牺牲更显露出人性的美感,因为我们看重的是“人”而不是“数字”。如果这个观点你不同意,那请再思考下列“个案”:三五个受过社会工作研究训练的资深社会工作人员,花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去协助一个受家暴的妇女,也帮她申请了保护令,哪知却因此惹火了施暴的先生,在大街上当众把太太打死了。中国古有明训,清官难断家务事,你不管,不会有人死;随便管(安慰受害者)一下就好,千万不要做专业处理(申请保护令),再怎么样结局都不会这么惨,据此你会不会说,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做法是不恰当且无意义的呢?再比如,围捕通缉要犯,枪弹对决,警员伤亡四五人,歹徒也中弹就范,紧急送医,用最好的医疗技术救活他,然后移交司法审判,再来枪毙他。请问这事笨不笨?(美不美?)以上案例将引发如下思考:到底我们应该以成本效益来计算?还是以人性的互助合作为美?或是以尊重司法制度为唯一考量?

(三)伦理的两难

或许你看过这则新闻:日月潭船难时,一个深谙游泳的父亲被同时溺水的两个儿子抱住大腿无法抽身游泳救人,眼看三人将同时罹难,作为父亲必须将其中一人踹开,救起另一人后再回头救第二个。危急中他踹开缠住右腿的老

·00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