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物流》姜旭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日本物流》

【作 者】姜旭著
【页 数】 334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 2018.02
【ISBN号】978-7-5047-5485-1
【价 格】128.00
【分 类】物流-物资管理-日本
【参考文献】 姜旭著. 日本物流. 中国财富出版社, 2018.0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日本物流》内容提要:

从日本物流的国家宏观、产业中观到企业微观,涉及物流业这一系统工程的方方面面,也涵盖了物流功能的全貌

《日本物流》内容试读

第一章日本经济产业与物流

第一节日本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经历了20年的高速增长期,增长率曾一度达到10%左右。而后,其经济增长开始放缓,甚至有些年份出现了负增长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战后恢复时期(1945一195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第二年即1946年,日本开始走上经济复兴之路。由于战争长期破坏,造成生产能力锐减。同时,由于战时大量的军费支出造成了恶性通货膨胀,导致许多生活必需品奇缺,特别是食品供应不足,这使许多人因为营养不良而死亡。日本政府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以及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来治理现存问题并推动日本经济的发展,这为日本经济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1949年,日本政府提出“贸易立国”方针。同时,朝鲜战争的军事物资需求进一步拉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这些利于日本经济发展的环境变化,使日本经济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这一时期,企业依靠资本积累扩大设备投资,实行产业合理化,提高了国际竞争力;城乡居民在收入明显提高的条件下,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刺激了日本制造的发展。1956年,日本经济企划厅在其发表的《经济白皮书》中宣称,“现在已经不是战后了”。这句话被认为是日本经济摆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的宣言。

二、高速发展时期(1956一1973年)

1956一1973年的近20年时间里,日本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恢复时期的平均增长率。1973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1946

1

日本物流

年的11倍,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平均水平(1934一1936年的平均值)的7.7倍。这一阶段,日本在生产上以西方为样板引进技术,通过模仿、消化与改良迅速实现产业化,带动了设备投资的高速增长,出现了“呼唤投资”的热潮,实现了日本生产制造的先进化和大型化。与大量生产相对应的是大量消费,特别是在家用电器和轿车领域中,20世纪50年代的三大家电(黑白电

视、洗衣机和电冰箱)和60年代的3C(彩电、空调和小汽车)的普及,是

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国民消费的重要特征。技术引进与革新提高了生产力,加上日元的汇率一直偏低,日本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不断增强。在这期间,出口额以高于国民生产总值两倍的速度增长。

1967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英、法两国,1968年超过了西德,从而在经济上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高速增长末期,石油危机的爆发对日本经济增长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为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画上了句号。

三、稳定增长时期(1974一1990年)

从1970年开始,由于日元升值和石油危机的影响,日本经济受到严重的通货膨胀冲击。日本政府采取的金融紧缩政策,虽然控制了物价上涨,但是同时导致了经济增速明显放缓。1975年,随着紧缩解除,日本政府采取经济刺激政策。同时,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日本的出口持续扩大,从而填补了国内需求的减少,经济开始稳步回升。另外,民间企业为了克服石油危机的冲击,努力推行生产经营合理化。一方面节省了资源及费用,另一方面通过技术革新实现了产品高附加值化。企业效率和素质有了明显提升,增强了抵抗风险的能力。

1980年,日本政府提出了“技术立国”方针,推动了企业、政府机构和大学之间的科技合作交流,使高新技术产业在新一轮景气循环中发挥了先导作用。但是由于政策引导等原因,企业积累的资金并没有投入到生产当中,房地产等领域的过度投资造成了经济泡沫的生成。20世纪90年代初的经济泡沫破灭,再加上“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带来的出口压力,结束了日本经济

十多年的稳定增长时期。

四、新型调整时期(1991年至今)

以1991年年初“泡沫经济”破灭为转折点,日本经济增长率开始大幅下

滑。1990年,日本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6.2%。2008年9月,雷

2

第一章日本经济产业与物流

曼兄弟的破产(雷曼事件),导致日本GDP呈负增长,达到-3.7%。之后,

因通货紧缩而有所回升。但是,负增长部分的恢复和通货紧缩所引起的变化

极小,实际GDP增长水平仍然处于低位。

日本经济在经历了高速发展阶段和稳定增长阶段后,进入了长达20余年的经济低迷时期,被称为“失去的20年”的长期经济萧条阶段。相对于高速发展阶段和稳定增长阶段的年增长率,实际上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已陷于停

滞,名义GDP增长率的低迷以及通货紧缩,俨然成了这一时期日本经济最显

著的特征。在内需方面,企业设备投资以及民间消费长期增长乏力;同时,通货紧缩的压力和失业状况的难以改善,都是这一时期日本经济低迷的重要表现。

近期,随着日本政府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出以及景气循环作用的推动,加之年功序列、终身雇用、内部工会等日本企业特有的经营制度,以及相关企业间、企业和员工间紧密的联系,对日本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日本经济出现了缓慢复苏的迹象(见图1-1和图1-2)。

700000

14

600000

12

1956—1973年平均9.1%

500000

10

400000

8

日300000

6%

200000

100000

1974一1990年平均4.2%

0

WHW

0

-100000

955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50002005

1991—2015年平均0.9%

-200000

(年份)

实际GDP±实际GDP增长率

图1-1日本实际GDP变动趋势

数据来源:《日本统计年鉴(2016年)》。

如果一国的经济主要依靠国内民间需求来拉动,则说明该国经济已进入成熟发展期。从经济贡献度来看,日本的国内需求(民间需求+公共需求),

特别是民间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日本GDP的增长,说明日本经济已进入

成熟发展期。当日本的国内需求在2%以上时,经济出现正增长的情况较多。

3

日本物流

8-

7外

6

%

98983

99

200200

(年份)

国内公共需求贡献度■国内民间需求贡献度

■商品和服务净出口贡献度一实际CDP增长率

-·货物运输量变化率

图1-2各因素对日本GDP的贡献度

数据来源:《日本统计年鉴(2016年)》。

第二节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

1945年之后,日本大致经历了四次产业结构调整,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第四次产业结构调整至今仍在进行中。经过产业结构调整,日本目前的产业总体呈现出服务化和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一、日本产业结构的特点

(一)产业构成比的变化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第一产业GDP比率和就业人员构成比都显

著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上升,第二产业在达到高峰之后,其比重缓慢下降。

(二)实现工业化的时间短、速度快

1955年,包括制造业在内的第二产业仅占GDP的36.8%,制造业占GDP

4

第一章日本经济产业与物流

的比例为29.9%,而且制造业内部的轻工业所占比重较大。一般机械、电气机械、运输机械、精密机械四大类制造业的比率合计只占14.6%,尚不及纤维产业的规模(占比17.5%)。

从GDP构成比上看,在日本经济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期的1955年,包括制

造业在内的第二产业仅占GDP的36.8%,制造业占GDP的比例为28.4%,

而且制造业内部的轻工业所占比重较大。机械工业等四大类制造业的比率合计只占6.1%,尚不及纤维产业的规模。但到了经济高速发展末期的1970年,

第二产业占GDP的比例达到了46.4%,制造业占GDP的比例是37.5%,制

造业内部食品和纤维产业所占比重大幅降低,金属原材料、金属制品、机械产业所占比重显著提高。在短短15年的时间内,日本迅速完成了以重化学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

(三)第二产业的就业比例相对稳定

日本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员构成比从1955年的24.9%上升到1960年的

30.4%,1970年继续上升到35.3%,达到顶峰。其后,这一比例较为稳定,

一直到1990年前后也没有出现大的变化,1990年为33.8%,1995年则下降到33.2%。

二、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恢复时期(1945一1955年)

1945年8月,日本工农业生产指数剧减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1934一1936年平均为100,下同)的8.7%,工农业生产几乎陷于停产状态。与此同时,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锐减,其产量仅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极小的比例。钢产量不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10%,机床产量只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20%,棉纱仅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8%。同时,日本的农业生产也因生产资料的极端缺乏以及农业劳动力的剧减而受到很大影响,日本全国陷人了粮食危机

日本为了实现经济复兴,在1946一1955年实行了“倾斜生产方式”,重点投资煤炭、钢铁、化肥和电力等产业,使其工业生产迅速恢复,第二产业比重快速上升。同时,这也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由1946年的38.8:26.3:34.9,变成1955年的19.2:33.7:47.0,且第

三产业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在1947年超过了第一产业。与此同时,日本的各项

5

日本物流

经济活动也开始全面恢复,尤其是工矿业生产,从1946年的31迅速上升1955年的187(见表1-1)。

表1-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恢复时期主要经济指标

年份

项目

1946

1952

1955

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62

111

136

人口

109

124

129

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57

89

105

进口

21

59

94

进出

出口

>

36

75

工矿业生产

31

139

187

农林水产业生产

78

117

134

人均消费水平

57

95

114

工业实际工资

30

100

118

注:以1934一1936年的平均指数为100计算。数据来源:《日本经济新论》。

(二)高速发展时期(1956一1973年)

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为了改善产业结构落后、工业设备陈旧、生产效率低下、国际竞争力较弱等劣势,于1960年制定了对日本经济发展和社会影响巨大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1一1970年),并确立了以重化工业①化为目标的经济高速发展政策。经过高速发展期,日本三次产业实现了克拉克法则②中的结构转变,即第一产业劳动人口数量下降,第二、第三产业劳动人口数量上升。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保持迅速下降的趋势,由1955年的21%下

①重化工业:是资金和知识含量都较高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如电力、石化、冶炼、重型机械、汽车、修造船等,其产品市场覆盖面广,为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提供生产手段和装备,是一个地区经济的“脊梁”,是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强大物质基础,但会污染环境

②克拉克法则:17世纪中叶,威廉·配第第一次就产业结构问题做出推断:1940年,克拉克(Colin Clark)出版了《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他以配第的研究为基础,对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三次产业的劳动投入产出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归纳,总结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然后再向第三产业转移的演进趋势”,即克拉克法则。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