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康复临床实践》张巧俊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脑卒中康复临床实践》

【作 者】张巧俊主编
【页 数】 323
【出版社】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21.08
【ISBN号】978-7-5369-8150-8
【分 类】脑血管疾病-康复
【参考文献】 张巧俊主编. 脑卒中康复临床实践.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08.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脑卒中康复临床实践》内容提要:

本书最主要的特色是以ICF模式为框架,全面介绍了脑卒中的各类康复技术。通过200余张图片、14个康复指导视频和数个典型的临床案例,以ICF思维模式分析常见问题的康复评定、康复诊断、康复治疗,内容力求紧贴实际工作,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能够指导临床应用。

《脑卒中康复临床实践》内容试读

第一章

脑卒中康复概论

第一节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预防或降低脑卒中再次发生的危险,减轻残疾程度。发生过一次或多次脑卒中的患者,只有明确脑卒中事件发生的原因,针对性治疗可逆性病因,纠正所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才能有效预防脑卒中的复发。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是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维持终身。脑卒中二级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次脑卒中发病机制的准确评估

了解首次脑卒中发生的病因学机制,对于进行积极有效地二级预防至关重要。因为不同病因所致脑卒中二级预防的重点不同。脑卒中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2种类型。首次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包括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性梗死、心源性栓塞、穿支动脉病变型梗死和原因不明型梗死等。首次发生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出血)的病因学机制分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和非高血压性脑出血,反复发生于脑实质的出血,需要高度怀疑存在隐性血管瘤、脑动静脉畸形或血管淀粉样变性,这种情况依靠单纯的降压治疗往往无效,必须在控制血压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干预措施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颅内动脉瘤或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引起。对于已经发生脑卒中的患者,为进一步明确发病机制,可考虑选择做下列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全血常规、生化检查、血同型半胱氨酸等,根据需

要,还可检查血沉、C反应蛋白、抗心磷脂抗体等)、心电图、头颅CT、颈动脉

B超、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TCD)、脑血管造影、CT血管成像(CT

1.

A∽·脑卒中康复临床实践

angiography,CTA)等。

二、脑卒中后的血压管理

脑卒中无论是初发还是再次发生,高血压都是一种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首次发生脑卒中的患者,不论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病史,均需密切监测血压水平。建议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积极控制高血压,在患者可耐受的情况下,最好能将血压降至140/90mmHg(18.7/12kPa)以下。

三、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推荐使用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治疗。建议可以单独应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剂量为100mg,1次/d,或选用氯吡格雷75mg,1次/d;也可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25mg)加潘生丁缓释剂(200mg)的复合制剂,2次/d;或使用其他新型的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替格瑞洛、西洛他唑等)。

四、抗凝治疗

对于心房纤颤(特别是非瓣膜病变性心房纤颤)诱发的心源性栓塞患者需应用抗凝治疗,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抗凝剂有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建议对已明确诊断为非瓣膜病变性房颤诱发的心源性栓塞患者可使用华法林或新型抗凝剂(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达比加群等)进行抗凝治疗,应用华法林时,需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推荐INR控制在2.0~3.0之间。如果

没有监测INR的条件,则不能使用华法林,可采用新型抗凝剂。

五、其他心脏病的干预

除心房纤颤诱发心源性栓塞患者需积极采取合理的抗凝措施外,其他潜在的心脏病均将大大提高心源性栓塞性脑卒中的复发风险。因此,建议针对病因积极处理原发性心脏病。

六、颈动脉狭窄的干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或有症状的小卒中患者,

如果伴有轻、中度颈动脉狭窄(DSA检查狭窄率<70%),首先选择内科保守治

疗,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更应慎重处理,责任血管狭窄>70%者可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剥离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或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stenting,CAS)。建议对于这类患者及时请专科会诊处理。

.2

第一章脑卒中康复概论了

七、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干预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也是心脑血管病发生和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建议合理膳

食,并给予口服叶酸、维生素B6或甲钴胺治疗。

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干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患者都有发生完全性脑卒中或二次脑卒中的危险,且很可能发生在初次脑卒中后2周内。因此,寻找并

治疗TIA发生的原因、预防第二次更严重的脑卒中对脑卒中患者显得十分重要。

应积极去除包括高血压、血流动力学异常、吸烟、过量饮酒、高脂血症以及动脉狭

窄在内的多项危险因素,一旦患者出现TIA时,应给予积极的抗血小板治疗,责

任血管狭窄>70%者可以考虑行CEA或CAS治疗,建议及时请专科会诊处理。

九、脑卒中后血脂与血糖的管理

首次发生脑卒中后,需积极监控血脂、血糖水平,并给予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等干预措施,使患者的血脂、血糖水平稳定在理想的范围内。建议定期监测血糖、血脂,采用饮食控制及增加体育锻炼及药物治疗,常用的调脂药物主要是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将低密度脂蛋白降至1.8 mmol/L以下或下降50%。

第二节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发病率逐年递增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强调:脑卒中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第一大致残疾病。目前,中国40~74岁居民首次脑卒中标化发病率平均每年增长8.3%,年龄≥40岁居民脑卒中标化患病率由2012年的1.89%上升至2018年的2.32%,推算年龄≥40岁居民脑卒中现患人数为1318万,3/4卒中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有40%患者重度残疾。据推测,2030年我国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率将较2010年升高约50%。脑卒中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都造成了巨大负担。国内外大量循证证据显示康复治疗是降低脑卒中致残率和致死率最有效的方法,也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模式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对脑卒中患者的残疾和功能状态进行科学评估是合理制订康复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基础。既往临床上使用的评估测量工具,在功能、维度和结构

3.

A∽·脑卒中康复临床实践

方面都不一样,很难对不同研究、不同模式下的评估测量工具进行比较。世界卫

生组织(WHO)根据当代世界各国卫生事业发展的状况,于2001年正式发布新的

残疾与康复分类体系《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ICF建立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础上,旨在将针对健康的一些不同观点整合为一个较为统一的观点。基于ICF,开发出了针对特定健康状况的评估工具,即ICF核心分类(ICF coresets),为临床和康复医疗工作提供了新的基于ICF的功能和残疾评定工具,并可以用于制订康复计划和进行康复结局的评定等领域。

一、“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1CF)”概念

2001年,WHO签署通过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并建议

在国际上使用ICF。ICF把残损-残疾-残障的表述改为“身体的结构和功能-活

动-参与”3个水平,从功能、残疾和健康的角度,评估身体功能和结构(bodyfunctions and structures)、话s动和参与(activities and participation)、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以及个人因素(personal factors)4项(图l-2-1)。在每一项分类中,用章代表第1级水平,对每一章再进一步依次分为2级、3级和4级水平类目,并应用字母数字编码系统进行编码。ICF编码由一个前缀(b代表身体功能,s代表身体结构,d代表活动和参与,e代表环境因素)和其后的数字编码组成,1位数字代表第1级(章)分类,3位数字代表第2级分类(图1-2-2)。

ICF编码提供了全面标准的描述功能和残疾的架构和语言,有助于全面了解患者的

功能问题并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身体功能和结构:身体功能指身体各系统的生理或心理功能。身体结构指身体的解剖部位,如器官、肢体及其组成部分。身体功能和身体结构是2个不同但又平行的部分,它们各自的特征不能相互取代。

活动与参与:活动是由个体执行一项任务或行动。活动受限指个体在完成活动时可能遇到的困难,这里指的是个体整体水平的功能障碍(如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完成一般任务和要求的能力、交流的能力、个体的活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参与是个体参与他人相关的社会活动(家庭生活、人际交往和联系、接受教育和工作就业等主要生活领域,参与社会、社区和公民生活的能力等)。参与限制是指个体的社会功能障碍。

环境因素:包括某些产品、工具和辅助技术,其他人的支持和帮助,社会、经济和政策的支持力度,社会文化等。有障碍或缺乏有利因素的环境将限制个体的活动表现,有促进作用的环境则可以提高其活动表现。

.4

第一章脑卒中康复概论

个人因素:包括性别、种族、年龄、健康情况、生活方式、习惯、教养、应对方式、社会背景、教育、职业、过去和现在的经验、总的行为方式、个体的心理优势和其他特征等。

健康状况(障碍或疾病)

身体功能和结构

活动

参与

(损伤)

(受限)】

(局限)

7

环境因素

个人因素

图1-2-1I1CF理论模式图

ICF

分类

功能和残疾

背景性因素

部分

身体结构和功能

活动和参与

环境因素

个人因素

成分

b1-b8

s1-s8

d1-d9

el-e5

尚未分类

1级类目-章

b110

s110-

d110-

e110-

b889

s889

d999

e999

2级

b1100

s1100-

d1550

e1100

3级

b7809

88309

d9309

e5959

类目

b11420-

b11000-

4级

h54509

h76009

图1-2-2ICF等级结构图

二、ICD-10和ICF

(一)ICD-10和ICF的区别

我们临床上既往采用的按病因学分类的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是根据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解剖位置等

5.

∽八·脑卒中康复临床实践

特性,将疾病分门别类进行编码的,是疾病诊断的分类标准。目前应用的第10次

修订本(ICD-10)提供了关于疾病、损伤或其他健康情况的“诊断”信息,有标

准化的疾病和损伤分类、命名规则、术语体系和编码系统,是疾病诊断和统计的重

要工具。ICF是功能评估和描述的分类标准,本体是功能,包括范畴有身体结构、

身体功能、活动与参与、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IC℉有独立系统的功能分类、功能

描述规则、术语体系和编码系统,是功能描述和统计的重要工具。ICD-10和IC

有着不同的分类理论和架构知识体系,其区别见表1-2-1。

表1-2-1ICD-10和ICF的分类理论和架构知识体系

分类

理论模式

知识分类与管理

术语体系

编码系统

ICD-10生物-心理-社会的疾病模式

疾病损伤分类知识系统国际疾病分类术语疾病编码

ICF生物-心理-社会的功能残疾模式

功能分类知识系统国际功能分类术语功能编码

(二)ICF和ICD-10的联合使用

疾病可以带来功能障碍或残疾,但功能和残疾不仅仅是疾病的结果,还和很多

因素相关,仅仅依靠诊断(ICD),无法提供足够的健康状况信息。有相同诊断的

患者可能存在不同的功能水平;而不同诊断的患者也可能存在相似的功能水平,且功能状况可能随着时间变化;两者联合使用可以提供更广泛、更有意义的表达方式,

能更好地描述人群健康状态,并做出相关决策。运用ICF和ICD-10构建的康复服

务流程如下:

第一步:功能、需求评估与疾病诊断。运用基于ICF的术语、编码和相关工具,

对患者功能进行系统评估,明确患者在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以及环境因素

方面存在的障碍;同时运用ICD-10的疾病分类、编码和相关工具对患者的疾病和

损伤进行诊断与分型;最后,根据功能评估和疾病诊断结果,对患者的康复需求进行评估,为制订康复计划提供依据。

第二步:制订康复计划。根据功能障碍评估结果,确定康复目标,包括阶段性目标和总目标。康复专业人员选择与康复需求相匹配的适宜康复治疗方法,制订具体的治疗方案。

第三步:康复干预。康复治疗人员实施综合康复干预。

第四步:康复结局评价。运用基于IC℉的核心分类组合和综合评估量表,对

康复治疗的结局进行评价,同时分析康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康复计划,为下一阶段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

每一个康复治疗周期均应按照上述4个步骤,循环完成评定诊断、计划安排、

康复干预和评价;只有在第一步联合应用ICF和ICD-10,才能更好地为后续康复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