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临床药理及药物应用》王生寿等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新编临床药理及药物应用》

【作 者】王生寿等主编
【页 数】 144
【出版社】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9.03
【ISBN号】978-7-5578-4368-7
【价 格】40.00
【分 类】临床医学-药理学
【参考文献】 王生寿等主编. 新编临床药理及药物应用.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03.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新编临床药理及药物应用》内容提要:

本书共四章,药理学基础、药剂学基本理论、药物剂型概述、临床常见病药物治疗。内容包括:药理学概述;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代谢力学;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表面活性剂等。

《新编临床药理及药物应用》内容试读

第一章

药理学基础

第一节药理学概述

一、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药理学的英文pharmacology一词,由希腊文字pharmakon(药物、毒物)和logos(道理)缩合演变而成。顾名思义,药理学就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学科,其研究的主体是药物

药物指能改变或查明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品与药物的区别:药品是指经过国家药品监督部门审批,允许其生产销售的药物,即已获得商品属性的药物,不包括正在上市前临床试验中的药物。而药物不一定经过审批,也不一定市面上有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102条关于药品的定义: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药物与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够对生物体产生毒性作用或使生物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toxicant)。毒物的概念是相对的,药物与毒物难以严格区分,任何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都可能产生毒性反应。毒理学(toxicolog罗)是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及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有害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应用学科,也属于药理学范畴。

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为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并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在正确用药、提高药物防病治病效果、促进医药学发展及协同其他生物学科阐明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药理学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临床实践,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丰富药理学理论。药理学既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也是医学与药学之间的桥梁学科。

药理学与临床药理学:近年来逐渐发展而设立的临床药理学是以临床患者为研究和服务对象的应用科学,其任务是将药理学基本理论转化为临床用药技术,即将药理效应转化为实际疗效,是基础药理学的后继部分。

二、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内容

药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性的,即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药物对机体或病原体的作用规律并分析其客观作用原理。药物的研究和应用除了要尊重科学规律,还要依照法律、法规和相关指导原则的规定,以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

药理学研究内容:不仅要阐明药物对人体与病原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而且要研究人体与病原体对药物的反作用(药物的体内过程),前者属于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的范畴,后者属于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的范畴。

(王生寿)】

·1·

第二节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科学即研究药物对机体的影响,包括药物给机体带来的治疗效应(疗效)或者非预期甚至不好的作用(不良反应、毒性作用等)。

药效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药物与作用靶位之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生物化学、生理学和形态学变化,药物作用的全过程和分子机制(药物作用、药理效应和药物作用机制);药物作用的二重性(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药物的效应关系(量效关系、构效关系和时效关系):以及对药物的安全性评价。药效学的研究为临床合理用药、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和新药研究提供依据,在促进生命科学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药物作用和药理效应

药物作用(drug action)是指药物与机体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有其特异性(specificity)。特异性指药物能与人体内相应的作用靶位(如受体)结合,从而产生特定的生理效应。

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是药物引起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继发性改变,是药物作用的具体表现,对不同脏器有其选择性(selectivity)。选择性指药物对某组织、器官产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作用很弱或几无作用。

通常药理效应与药物作用互相通用,但当两者并用时,应体现先后顺序,即两者的因果关系,药物作用是因,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以肾上腺素升高血压为例,说明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的关系,如图1-1所示。

肾上腺素

→激动血管平滑肌α受体(药物作用)

血管平滑肌收缩

血压升高药理效应

图1-1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关系

药理效应的基本类型:机体功能的提高称为兴奋(excitation)、亢进(hyperfunction),功能的降低称为抑制(inhibition)、麻痹(paralysis)。过度兴奋转入衰竭(failure),是另外一种性质的抑制。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能使细胞形态与功能发生质变的药物引起注意,例如某些物质可以诱发细胞癌变

药物作用特异性强的药物不一定产生选择性高的药理效应,两者不一定平行。例如阿托品特异性阻

断M胆碱受体,但其药理效应选择性并不高,由于M胆碱受体的广泛分布,阿托品对心脏、血管、平

滑肌、腺体及中枢神经功能都有影响,而且有的表现为兴奋效应,有的表现为抑制效应。作用特异性强及(或)效应选择性高的药物应用时较有针对性,不良反应较少。反之,效应广泛的药物不良反应较多。但广谱药物在多种病因共存或诊断未明时选用也有其方便之处,例如广谱抗生素、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等。

药物作用的方式:①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局部作用指在给药部位发生作用,几无药物吸收,如乙醇、碘酒对皮肤黏膜表面的消毒作用:吸收作用又称全身作用,指药物经吸收入血,分布到机体有关部位后再发挥作用。②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指药物与器官组织直接接触后所产生的效应;间接

·2

作用又称继发作用,指由药物的某一作用而引起的另一作用,常常通过神经反射或体液调节引起。洋地黄的直接作用是兴奋心肌,加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力衰竭症状,而随之产生的利尿、消肿等则属继发作用。

药理效应与治疗效果(简称疗效,therapeutic effect),两者并非同义词,例如具有扩张冠脉效应的药物不一定都是抗冠心病药,抗冠心病药也不一定都会取得缓解心绞痛临床疗效,有时还会产生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这就是药物效应的二重性:药物既能治病也能致病。

二、药物作用的二重性

1.药物的治疗作用指患者用药后所引起的符合用药目的的作用,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机体恢复正常。根据药物所达到的治疗效果分为对因治疗、对症治疗和补充治疗或替代治疗

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称为对因治疗,或称治本,例如抗菌药物清除体内致病菌。

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称为对症治疗,或称治标。对症治疗未能根除病因,但在诊断或病因未明时,对暂时无法根治的疾病却是必不可少的。在某些重危急症如休克、惊厥、心力衰竭、高热、剧痛时,对症治疗可能比对因治疗更为迫切。

补充治疗(supplement therapy)用药目的在于补充营养物质或内源性活性物质的不足,可部分起到对因治疗的作用,急则治其表,缓则治其本,但需注意病因。或者作为替代治疗(replacement thera-py),如肾衰竭患者的透析治疗

2.药物的不良反应凡是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的不良反应(ad小verse drug reaction,ADR)。多数ADR是药物固有效应的延伸,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预知的,但不一定可以避免。少数较严重的ADR较难恢复,称为药源性疾病(drug induced disease),例如庆大霉素引起神经性耳聋。根据治疗目的,用药剂量大小或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为以下方面。

不良反应(side reaction):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这与药理效应选择性低有关,当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不良反应。例如阿托品用于解除胃肠痉挛时,将会引起口干、心悸、便秘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是在常用剂量下发生的,一般不太严重,但是难以避免。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指在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但是可

以预知也是应该避免发生的ADR。企图增加剂量或延长疗程以达到治疗目的是有限度的,过量用药会

增加临床治疗风险。急性毒性反应多损害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功能,慢性毒性反应多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等功能。致癌(carcinogenesis)、致畸胎(teratogenesis)、致突变(mutagenesis)的三致反应也属于慢性毒性范畴,

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药理效应。例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停药后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数月内难以恢复。

停药或撤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指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又称反跳现象(rebound phenomenon)。例如长期服用可乐定降血压,停药次日血压将回升

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指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如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导致的二重感染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指机体受药物刺激所发生的异常免疫反应,可引起机体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也称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tion)。常见于过敏体质患者。临床表现各药不同,各人也不同。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用药理拮抗药解救无效。反应严重度差异很大,与剂量无关,从轻微的皮疹、发热至造血系统抑制、肝肾功能损害、休克等。可能只有一种症状,也可能多种症状同时出现。停药后反应逐渐消失,再用时可能再发。致敏物质可能是药物本身,可能是其代谢物,也可能是药剂中杂质。青霉素类抗生素临床用药前常做皮肤过敏试验,但仍有少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可见

·3·

这是一类非常复杂的药物反应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指某些药物可使少数患者出现特异质的不良反应,与遗传有关,属于遗传性生化缺陷。反应性质也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物固有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严重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拮抗药救治可能有效。这种反应不是免疫反应,故不需预先敏化过程。现在知道这是一类药理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例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6-PD)缺乏的患者,服用磺胺类药物会引起溶血反应。

药物耐受(drug tolerance):指机体对药物反应的一种适应性状态和结果。当反复使用某种药物时机体对该药物的反应性减弱,效价降低:为达到与原来相等的反应性和药效,就必须逐步增加用药剂量,这种叠加和递增剂量以维持药效作用的现象,称药物耐受。对于化疗药物,则存在病原体产生耐受的问题,称为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或抗药性。

药物依赖(drug dependence):又称药瘾(drug addiction),是指对药物强烈的渴求。患者为了谋求服药后的精神效应以及避免断药而产生的痛苦,强制性地长期连续或周期性地服用

WHO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是: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时出

现有害的或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药物不良反应按与其正常药理作用有无关联而分为A、B两类。

A型又称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该反应为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常和剂量有关,可以预测,发生率高

而病死率低。临床上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毒性反应、过度效应、撤药反应、继发反应等皆属A型ADR

B型又称剂量不相关的不良反应。是和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一般与剂量无关,难以预测,发

生率低而病死率高,如药物变态反应和特异质反应,属B型ADR

WHO又细划了药物不良反应,除A、B型外,又增加了C型(迟发不良反应)、D型(时间不良

反应)、E型(停药型)、F型(治疗意外失败型)。

三、药物的效应关系

药物的效应取决于三种关系:量效关系、构效关系和时效关系。

1.量效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在一定范围内,药理效应的强弱与单位时间内药物剂量大小或浓度高低呈一定的关系,即剂量一效应关系,简称量效关系

2.量效曲线(dose-effect curve)以药理效应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浓度为横坐标做图的量效曲

线,如以药物的效应(E)为纵坐标,药物的剂量或浓度(C)为横坐标作图,则得到直方双曲线;如

将药物浓度或剂量改用对数值(1gC)作图,则呈典型的S形曲线,见图1-2A

100

80

E%)

累加量效曲线

10

Emax

反60

F(%)

10

40

50

201

04

顿数分布山线

+30

剂量

20

50

70

100

200

对数尺度)

ED

B

图1-2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曲线

A.药物作用量反应的量效关系曲线(E:效能:C:浓度;Em:最大效应;KD:药物与受体的结合能力:亲和力指数pD2=-logK,):B.药物作用质反应的累加量效关系曲线EDo半数有效剂量

4

定量阐明药物的剂量(浓度)与效应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了解药物作用的性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药理效应是连续增减的量变,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数表示的,称为量反应(quantita-tive response),如血压、心率、血糖浓度等,其研究对象为单一的生物单位。如果药理效应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而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则称为质反应(qualitative re-sponse),其反应只能用全或无、阳性或阴性表示,如存活与死亡、惊厥与不惊厥等,其研究对象为一

个群体。量效曲线以累加阳性率与剂量(或浓度)作图,也呈S形曲线,如图1-2B。

量效曲线在药理学上有重要意义,分析S形量效曲线,可解释如下概念。

(1)最小有效量(minimum effective dose):药物产生效应的最小剂量,亦称阈剂量(threshold

dose)

(2)最小有效浓度(minimum effective concentration):药物产生效应的最小浓度,亦称阈浓度threshold concentration)o

(3)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EDso):在量反应中是指能引起50%最大反应强度的药物剂量;在质反应中是指引起50%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的药物剂量。量效曲线在50%效应处的斜率最大,故常用半数有效量计算药物的效应强度。半数有效量常以效应指标命名,如果效应指标为死亡,则称为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so)。

(4)半数有效浓度(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o):在量反应中指能引起50%最大反应强度的药物浓度,在质反应中指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物浓度

(5)中毒量(toxic dose,TD)和最小中毒量(minimum toxic dose):分别为引起中毒的剂量和引起中毒的最小剂量。

(6)极量(maximum dose)和致死量(lethal dose):分别为最大治疗剂量和引起死亡的剂量

(7)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和安全范围(margin of safety,MOS):表示药物安全性的两个指标。治疗指数一般常以药物的LDo(临床用TD0)与EDso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药物的EDso越小,LD0(或TDo)越大说明药物越安全。当药物的量效曲线与其剂量毒性曲线不平行,则值不能完全反映药物的安全性,此时,需要采用安全范围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安全范围以LD,(临床用TD,)与EDs值或/LD,(临床用TD,)与ED,之间的距离表示药物的安全性。药物安全范围越窄,用药越不安全,有的药物安全范围为负值(EDs与LD,或TD,相互重叠),说明该药极易中毒

(8)治疗窗(therapeutic window):一般来说,药物剂量在安全范围内不会发生严重毒性反应。近年来提出“治疗窗”的概念,指疗效最佳而毒性最小的剂量范围,比安全范围更窄。下列情况须确定治疗窗:①药理效应不易定量:②用于重症治疗,不允许无效;③安全范围小且毒性大的药物。

上述见图1-3。

用强度

中毒量致死量

常用量

0

→剂量

极最

安全范围

图1-3剂量与药物作用关系

(9)效能(efficacy):也称最大效应(maximum effect,Ea),指药物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

·5

应也相应增加,当剂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再增加剂量或浓度其效应不再继续增强时的药理效应,即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具有高效能的完全激动药(full agonist)占领很少部分受体可产生很大效应:具有低效能的部分激动药(partial agonist)或拮抗药(antagonist),即使占领极大部分受体,仅能产生较小或不产生效应。

(10)效价强度(potency):能引起等效反应的药物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效价强度越大药效性质相同的两个药物的效价强度进行比较称为效价比,如10mg吗啡的镇痛作用与100mg哌替啶的镇痛作用强度相当,则吗啡的效价强度为哌替啶的10倍

效能与效价强度,是比较同类药物作用强弱的两个指标,评价一个药物需从效能与效价强度两个方面分析。药物的效能取决于药物本身的内在活性和药理作用特点。以利尿药呋塞米和环戊噻嗪为例,呋塞米的效能为每日能排出钠250mmol/L,而环戊噻嗪的效能为每日能排出钠160mmol/L,按效能呋塞米大于环戊噻嗪,约为环戊噻嗪的1.5倍;呋塞米每日排出钠100mmol/L时需要35mg,而环戊噻嗪只需用0.4mg,呋塞米和环戊噻嗪产生等效效应的剂量比为88(35/0.4),因此,按效价强度环戊噻嗪是呋塞米的88倍。临床上选用产生同种药理效应的药物时,当然希望选用高效能的药物。高效能药物产生的疗效是低效能药物无论多大剂量也不能产生的。就呋塞米和环戊噻嗪的利尿作用而言,虽然环戊噻嗪的效价强度大于呋塞米,但其利尿效能却比呋塞米弱。当然高效能药物与低效能药物的适用范围和适应证也不同。如环戊噻嗪用于轻度水肿,而呋塞米用于严重水肿、急性肺水肿、脑水肿和急性肾衰竭

3.量效关系也与下述因素相关如下所述

(1)量效关系与个体差异(individual variability),药物效应的各种数据带有群体均值的性质,但人体对药物的反应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差异甚至很大。例如,有的人对小剂量某种药物即产生强烈反应,称为高敏性,而有的人则需很大剂量才能产生反应,称为高耐受性,还有人对药物的反应与常人有质的不同,称为特异质。对个体差异大而且安全范围窄的药物应实行剂量(或用药方案)个体化。个体差异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达到同样效应时不同患者需药剂量不同;二是用同等剂量时不同患者的效应不同。

(2)量效关系与连续用药,就同一个体而言,有些药物连续使用可产生耐受性,药量需不断加大,有的药物则形成依赖性。仅仅是心理或精神上的依赖性称习惯性;有的药物如麻醉性镇痛药、某些中枢兴奋药,能形成生理或功能上的依赖,即有成瘾性,停用则出现戒断症状。后一种情况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故对这些药品应严格控制,避免滥用

(3)量效关系与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不同剂型可影响量效关系,这是因为个体使用不同剂型,药物实际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药量不同,即人体对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不同。同种药物的同一剂型,由于生产工艺、配方、原料质量的差别,不同厂家的产品即使所含药物的标示量相同,其效应也可能不同,称之为相对生物利用度不同,这是当前较普遍的问题,应引起注意。此外,随着药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剂型,如缓释制剂和控释制剂等,影响药物的起效、达峰和维持时间,当然也影响量效关系。不同的给药途径也可影响量效关系,因为不同的给药途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不同。

4.构效关系(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SAR)是指药物或其他生理活性物质的化学结构与其生理活性之间的关系,是药物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最早期的构效关系研究以直观的方式定性推测生理活性物质的结构与活性的关系,进而推测靶酶活性位点的结构和设计新的活性物质结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的定量构效关系(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QSAR)

成为构效关系研究的主要方向,QSAR也成为药物设计的重要方法之一。

非特异性结构药物和特异性结构药物: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对生物活性的影响程度,宏观上将药物分为非特异性结构药物和特异性结构药物。前者的生物活性与结构的关系主要是由这些药物特定的理化性质决定的。而多数药物,其化学结构与活性相互关联,药物一般通过与机体细胞上的受体结合然后发挥药效,这类药物的化学反应性、官能团分布、分子的外形和大小及立体排列等都必须与受体相适应。即药物对受体的亲和力及其内在活性是由药物的化学结构决定的。如拟胆碱药物的化学结构与乙酰胆碱相似,都有季铵或叔胺基团。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