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燕平临床经验荟萃》苗华为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董燕平临床经验荟萃》

【作 者】苗华为主编
【页 数】 255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2017.09
【ISBN号】978-7-5189-2942-9
【分 类】中医临床-经验-中国-现代
【参考文献】 苗华为主编. 董燕平临床经验荟萃.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7.09.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董燕平临床经验荟萃》内容提要:

本书内容包含从医之路、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临证随谈、方药心得、学术继承与发挥、医案撷英七个部分。书中强调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微观辨证与宏观辨证相结合诊疗思维模式的重要性,整理了董燕平教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等。有学术继承,有学术发挥,其中不乏董教授与学术继承人创新性的学术见解,有较高的理论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董燕平临床经验荟萃》内容试读

第一部分从医之路

董燕平,男,汉族,中共党员。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原河北省中医院心内科主任、河北中医学院临床内科教研室主任。原河北省继续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成员,河北省高级卫生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委,河北省科技成果奖评审专家。

董教授从事内科临床50余年,具有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通晓中西医,学验俱丰,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模式,善于治疗内科领域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及救治疑难危重病,尤对心血管疾病和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诊治方面有独到丰富的经验,且屡起沉疴,深受国内外广大患者的信赖与好评。现就其在从医之路的过程分以下4个阶段进行论述」

一、医学启蒙阶段

董教授1957年考人天津中医学院中医专业。在校期间系统地学习了中医和西医的医学基础课及临床各科课程。由于其刻苦好学,初步了解了中西医理论的概况,并通过在附属医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见习和实习,初步掌握了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传染病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据董教授回忆,当时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是津沽名医汇聚之地,如董晓初、邱绍卿、柴彭年、侯云蓬、郑一星、阮士怡等。他深受这些名医的教海与指导,受益终身,能把在校所学的医学理论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为其毕业后从事医疗与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充实医学理论,提升医疗技术水平阶段

1962年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北省保定医学专科学校及附属医院工作,后学校更名为河北省职工医学院(现在的河北大学医学部和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现将其教学与医疗情况分述如下。

教学方面:因其人事编制属于学校,毕业后首先是参与教学工作,先后承担了医疗专业、医师提高班的中医基础理论、内经、伤寒论、中医内科学的讲授任务。1966年“文革”开始,学校停止招生,在校学生停课闹革命。一直到1970年工农兵学员入学,又重起教案,走上讲堂。“文革”结束,1977年高考恢复,迎来大学生入学。以上几个从教时段,他为人师表,认真备课,理论联系实际。1970一1976年,当时开门办学,他即离开学

董燕平临床经验荟革

校到农村去办学。他时刻牢记人民教师的职责,从关爱的角度认真耐心地教导学员,设法让他们掌握医疗技术,做一个会看病、能够看病的医生,不然会愧对人民百姓。

医疗方面:1962年参加工作后,除教学外,他都要到附属医院工作,多年的寒暑假期都被他放弃而在医疗一线磨炼自己。“文革”开始,董老师选择到附属医院中医科工作,两年后被安排负责全院十二个病区,包括内、外、妇、儿等科住院患者的请会诊工作。同时他有机会与相关科室的高年资西医医师接触,虚心向他们学习并逐渐掌握西医治疗、抢救患者的本领。此阶段并多次到工厂、农村防治副霍乱(1963年当时称为02病),冬春季节防治流行性脑膜炎,夏季防治乙型脑炎,以及防治氟中毒调查等。

1970年12月,“文革”中由于“把医生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政策,董老师下放到河北省唐县白合山区安家落户,并安排在唐县第一战备医院工作。此阶段他下定决心要把他自己掌握的医疗技术献给农村,为农民兄弟姐妹服务。当时农村的生活环境医疗条件很差,但他不怕苦不怕累,不分昼夜,有求必应,深受当地干部群众的好评。例如1971年4月份某日某夜,战备医院接到齐家佐卫生所的急电,说杨家庵村有一家4口人,因误食砒霜搅拌的玉米种子中毒,病情危重,要求派医生抢救。当时工作了一天刚刚睡下的董老师和另外一名外科医师接到此项任务,他们立即拿上手电筒背上出诊箱,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经过急速步行三十多里,赶到杨家庵患者家中,了解了病情后,立即给4位患者洗胃、导泻,并输上液体,大约至凌晨5时左右,有

三口人转危为安,唯最小4岁的男孩病情危重。于是与唐县革委会卫生局联系,把其转移到唐县医院救治。总之在山区工作的几年里,董老师切身体会到医为仁术,医生必有仁心,才能将仁术服务于广大农民兄弟,才能真正做到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精神。

1973年工农兵学员入学,他奉调返城回到原校,承担了中医基础、中药学、内科学等讲授任务。直至1977年高考恢复,新生入学,则承担中医内科学讲授任务,直至1989年调出。1973一1989年,在完成讲课任务后,他也从不休息,仍多年放弃寒暑假休息时

间,到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心内科、CU病房工作。此阶段无论是在学校教学还是在

附属医院医疗,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他都积极乐观,努力工作。他在各种多变的生活、医疗、教学环境中,练就了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高尚品质和精湛的医术。他理论联系实际,练就了形象启发式教学方法。至今已50余年过去了,凡受他施救的患者和施教过的历届毕业生,还不断地向他表示感谢和慰问。

他从1962年毕业后,历经18年不断努力学习和工作,于1980年晋升为主治医师,1987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并担任学院中医教研室副主任。1978一1980年先后参编了北方十一省市、自治区中等卫校《中医学》和全国中等卫生学校医士专业试用《中医学》教材。此阶段是他充实医学理论和提升医疗技术水平的阶段。

三、医、教、研成熟阶段

他1989年因工作需要,奉调到河北省中医院工作,担任心内科主任,河北中医学院

·2·

第一部分从医之路

临床内科教研室主任。此期间他力排各种干扰,一切按客观规律办事,他兢兢业业,为科室业务建设培养人才,倾注了全部精力。在教学方面他认真组织好内科教学及临床见习、实习带教工作,如组织青年教师认真备课、试讲。总之一切从教学出发以培养合格的医学生为目的。他每年都亲自为本科生讲授内科。他讲授方法生动活泼,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医疗方面董老师把精力放在心血管疾病及风湿免疫性疾病的研治上。如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认为心气虚而心血瘀阻,迫及于肺,肺失宣肃形成水气凌心犯肺的左心衰表现。治应益气活血、宣肺利水法,若累及于脾肾肝等可引起水湿停聚,形成少尿、水肿,是右心衰竭表现,治当以益气活血、温阳利水法。总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治法是益气活血、宣肺温阳利水。又如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过后病情进人慢性期或后遗症期,他以益气养阴、活血安神为治疗大法,并拟心肌舒康方,对消除临床症状,恢复心肌功能,均有良好作用。他在风湿免疫性疾病方面也具有很高的造诣,如以相火学说研究系

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病因病机,其主研的三色化斑汤(丸)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

研究,获得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的好评,并经河北省药检部门批准为院内制剂,后又创拟

了生地紫草汤,都为SLE的治疗起到良好作用。此期间他还参编了《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和《易水学派研究》两部著作。发表论文十余篇,获科研成果奖两项。

四、弘扬中医、启迪后学阶段

2000年9月退休,但他选择继续留在自己工作多年又深深热爱着的心内科工作。他孜孜不倦,除完成门诊等任务,还承担了全国第三批、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教师。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建立了“董燕平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为了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不辜负各级领导的信赖,他积极组织学术继承人及在院的研究生工作学习。他在此期间认真备课,系统的讲授心血管疾病和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省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安排继承人学习四部医学经典著作,写好读书笔记,跟师临诊,搜集病案,写好心得体会,开展科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特别要撰写好毕业论文准备答辩。并及时对继承人及研究生、进修生等进行指导,指出学员的不足和应该如何努力的方法。

此阶段董老师为了总结自己50余年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参编了《红斑狼疮中医治疗》和《心肌病中西医诊疗学》等两部著作。2015年由名医工作室和心内科组织召开“心血管病临床研讨会”等一系列学术活动。董老师非常感激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怀,非常珍惜他晚年的时光,他开动脑筋、不遗余力地为弘扬国粹,做好中医学术传承工作,并寄希望于年轻的中医药工作者在搞好中医学术传承的基础上,搞好创新,他说:“创新中医才能发展,创新中医才能有未来”,以此启迪后学者。

·3

第二部分学术思想

一、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发展与延伸

中国中医药有数千年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核心与灵魂,一直沿用至今。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学并存发展,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乃至融合,使传统的中医辨证论治的诊疗思维模式发生了变革。开始由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向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诊疗思维模式发展和转变,这是中医在诊断治疗方面的进步,是传承和发展了辨证论治。

1.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病,即疾病,其真正的含义是指在一定内外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使人体的生理功能失调或发生病理变化,从而出现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这种人体由健康状态变为疾病状态,或由疾病状态变为康复或死亡的整个变化过程,就是疾病的演变过程。辨病就是对患者所发生的疾病的全部症状、体征及现代检查的结果,收集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并做出判断,得到病名的诊断结果,这一思维过程就是辨病。

证,即证候,是医者运用“思内揣外”和“思外揣内”的原理,运用望、闻、问、切等诊法,获取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然后以中医学辨证理论对获取到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现阶段、刻下病证的病变部位,病因性质和发展变化趋势的结论,即得到一个证候的诊断,这就是辨证。当今用于诊断疾病的方法很多,如实验室检查、影像及功能检查等结果对于明确疾病的诊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将这些检查的结果纳入辨病与辨证中,以尽快尽早地明确诊断,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就是要求医者在明确病的诊断后,进一步分析辨别该病的证型,故辨病是诊断的第一步,是确定证候的前提。第二步是辨证,辨证是在明确诊断病的范围内明确该病刻下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生理病理状态的诊断,即是一个什么样的证型,给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断思维模式,能从病的整体和该病所处于某一个生理病理阶段的病情做出正确诊断,从而能获得正确的治疗方法。如此诊断疾病的程序和方法,可以提高明确诊断率,可以防止主观推断病情,防止误诊漏诊,是科学而实用的。例如:一胸痛患者,是什么疾病引起的胸痛,必须要判断准确。因为多种疾病均可引起胸痛,如食管、胸壁、肺、心脏等的病变均可引起胸痛,若只凭四诊难以

第二部分学术思想

做出明确诊断,此时应结合应用现代理化等检测方法,如胃镜、X线、CT、心电图、超声

心动、冠脉造影及实验室检查等可以找到胸痛的原因,病变的部位是在食管、在胸壁、在肺或在心以及病变的性质等均可以明确判断。若根据该患者胸痛的性质特点,再经心电图、超声心动或冠脉造影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明确诊断为冠心病,是心绞痛还是心肌梗死。然后再进一步辨证,明确冠心病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证型,是心血瘀阻型还是寒凝心脉型或气滞心胸型等,如此的诊断程序,能明辨是什么病,该病刻下属于何种证型,即完成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断过程,该过程明确了病和证的诊断,因此,为病证的治疗提供确切的依据。

2.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中医辨证隶属于宏观辨证范畴,其辨证方法是通过问诊了解患者病史、症状,通过望、闻、切诊了解患者的症状及体征,然后对四诊收集到临床资料进行归纳,综合分析,得出该病变的所在部位、病的性质以及病变的发展趋势等,即确定该病的证型,作为治疗的依据。辨证论治作为宏观诊断的一种方法,应用于临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已为临床实践所证明,具有科学性和实用价值,不可偏废和忽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

科学技术的进步,如X线、CT、磁共振、内镜、超声、病理及实验室等检查应用于临床,

获取有关疾病的临床资料,帮助了解人体组织结构的改变和功能的变化,为疾病诊断提供明确可靠的证据。对于这些现代先进的诊查方法,应引进纳入中医诊断,使中医学更加充实和发展。以上现代理化检查的结果,可属于病的微观证据,并应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为病证诊断提供确切的证据。然而,对这些现代检查所获取资料的综合分析,应属于微观辨证。微观辨证可以客观地为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线索,并与宏观辨证结合,经全面综合分析得出病的诊断和证型的诊断。

微观辨证非常重要,通过现代检测所获取的微观数据是诊断疾病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之一。有些检查数据具有特异性,往往是金指标。如CT、磁共振可以明确诊断脑血管意

外,是出血性还是非出血性的,以及病灶的部位大小范围。冠脉造影可以显示冠脉病变的部位以及狭窄的程度;心电图、心肌损伤反应物如肌红蛋白、肌钙蛋白、磷酸肌酶同工酶的异常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胃肠内镜的直观检查结合病理检查,对上、下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具有特异性和很高的诊断价值,是其他任何诊断方法不可替代的。应予高度重视。

目前,由于自然生态的变化、大气污染等过去一些不为人所知的新病不断出现,疾病谱不断的扩大,都给医学研究及攻克疑难病种提出了新的任务。中医应如何面对,因此对相关疑难病的微观检查依据进行分析并结合中医四诊进行辨证分析,以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方法探寻疑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等规律,为确定病证诊断和治疗做出贡献。

·5·

董燕平临床经验荟萃

二、脏腑虚实扶疏论

人体脏腑,包括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人体中各脏各腑,均有各自的生理功能,诚如内经《素问·五脏别论》所云:“所谓

五脏者,藏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日: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清楚说明五脏的主要功能是储藏精气,六腑的主要功能是传化物,即主消化吸收、排泄的功能。五脏所藏之精包括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各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由于人体各脏腑生理功能特点的不同,所以各脏腑的病理特点也不相同。于是出现不同的病证表现,面对不同的病证,应根据病因、病的虚实进行治疗,《内经》明训:治病求本,审因论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虚实互见,补虚泻实,即扶正祛邪,扶助正气,疏泄邪气。

五脏藏精,五脏之虚不外心、肺、脾、肝、肾的阴阳、精、气血、津液之虚,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所致。如临床上见到心的虚证有心气虚、心血虚、心阳虚、心阴虚等证。肺的虚证有肺气虚、肺阴虚。肝的虚证有肝血虚、肝阴虚。脾的虚证有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肾的虚证有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不纳气等证

五脏虚证中还包括有脏腑兼证,如:心肺气虚、心脾两虚、心肾阳虚、心肾不交、心肝血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肺脾气虚等证候。我们认为脏腑之虚应补应扶,通过扶助措施,以恢复脏腑正常生理功能。五脏实证,大多是因虚致实,即在先有五脏虚的基础上,产生不同的病理产物,如气滞、瘀血、痰浊、水饮等,这些病理产物进一步更加损害五脏的功能(正气),从而加重病情,如临床上常见到的心血瘀阻、外邪犯肺、痰饮停肺、寒湿困脾、湿热蕴脾、肝阳上亢、脾肾阳虚水泛等证型皆是因虚致实的病证,是本虚标实治应扶助正气以治本,疏导祛邪以治标。正气不复,无力祛邪,病邪难以祛除:同时不予祛邪正气难复,临床上应根据正邪之盛衰,不失时机的灵活的予以扶助正气,疏泄邪气。

六腑主传化物,司人体消化、吸收、排泄。其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即

六腑是传化物而不藏精气。六腑传化,故有主降为顺,以通为用之说。六腑传化通降疏泄功能失调均为病态。如胃之受纳腐熟水谷,小肠吸收营养,大肠传导排泄糟粕(粪便),若以上消化系统失于和降、通顺,则易导致气滞不化,胃脘胀满,腹胀,腹痛,或腹泻、便秘等病变。胆附于肝,是贮藏胆汁,排泄胆汁的脏器,其随肝之疏泄而将胆汁输注小肠中,以助消化。故胆的功能失常,则易导致消化不良,及本腑之病变为胆汁淤积形成胆结石、黄疸、胆囊炎等。膀胱是储存和排泄尿液的脏器,若膀胱功能失常,则会产生尿液异常和排尿障碍,如:癃闭、淋证等。我们认为六腑多实证,治宜疏宜通宜利,消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