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英)阿尔弗雷德·诺|(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教育的本质》

【作 者】(英)阿尔弗雷德·诺
【丛书名】进阶系列
【页 数】 139
【出版社】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 2019.07
【ISBN号】978-7-5124-3037-2
【价 格】58.00
【分 类】教育学-研究
【参考文献】 (英)阿尔弗雷德·诺. 教育的本质.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19.07.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教育的本质》内容提要:

作者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反对灌输生硬的知识和没有火花的思想。他主张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技术教育与科学、文学教育应有机结合发展;强调古典文化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中的重要性;揭示了智力发展的规律,使家长和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节奏,安排课程,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教育的本质》内容试读

第一章教育的目的

文化素养指的是思想活动,是对美和人类情感的融会贯通。零碎的信息与文化素养无关。一个人如果只拥有广博的

知识,那他就是世上最无用、最无聊的存在了。我们的目标,

应该是让人们既拥有文化素养,也拥有某方面的专业知识。如此一来,他们便能以专业知识作为自我发展的基础,在文化素养的引领下,达到哲学的深度与艺术的高度。我们要记住,自我发展才是有价值的智力开发,而这一过程主要发生

在16岁到30岁之间。要实现自我发展,最重要的是母亲在孩子12岁之前对其进行的教导。坦普尔大主教①的话便是一个很好的佐证。有一个就读于拉格比公学®的男孩,小时候平凡无奇,长大后却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对此,大主教

①坦普尔大主教(Frederick Temple,1821一1902),英国坎特伯雷大主

教,教育改革家,曾任牛津大学讲师和拉格比公学校长。1896年任坎特伯雷大主教,成为英国圣公会的精神领袖。一译者注

②拉格比公学(Rugby school),创立于1567年的英国著名公立学校,

英式橄榄球运动发源地。一译者注

001

教育的本质

表示:“重要的不是人们18岁时的样子,而是他们之后的成长。”

要训练孩童的思想活动,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弄清楚何为“惰性观点”一不经过运用、验证或与其他知识进行新

的结合便接受的知识。

纵观教育史,最令人震惊的现象就是,有些学校曾因为

栽培出天才而风光无限,但在之后的岁月里,却只培养出一些卖弄学问、墨守成规之辈。究其原因,是这些学校教授了

过多的惰性观,点。教授惰性观点的教育不但无用,而且有害。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将最美好的事物染上瑕疵。除了一些思想碰撞活跃的罕见历史时期,大部分的时间里,教育都充斥着惰性观点。因此,那些未受过教育却聪慧过人、见多识广的女性,在步入中年之后会成为社会中最具文化素养之人一原因在于她们没有受到惰性观点的桎梏。每一次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知识革命,其实都是对惰性观点的强力反抗。悲哀的是,革命之后,教育者无视人类的心理特点,用新的惰性观点重新限制人们的思维。

那么,如今的教育体系该如何防范这类禁锢思想的现象呢?我们提出了两点教育原则:一是“不要教授太多学科”;

二是“将教学内容讲透”。

002

第一章教育的目的

如果每门学科的老师都只教一些皮毛,那么学生就只会

被动接受一些零碎的知识,无法产生思想的火花。我们应该挑选少数重要的内容教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发散思维,举一反三。学生们要将这些知识完全吸收,明白如何将它们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接受教育开始,学生们就应该体会到探索

的奥妙,并且通过探索,理解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事件。这里的“理解”不仅仅指的是逻辑分析,还包括一句法国谚语所表达的含义:“理解即包容。”迂腐者对于这类实用性的教育嗤之以鼻,但教育如果无用,它又如何能称之为教育?难道我们应该看着人们的才华被埋没吗?无论你的人生目标为何,你受到的教育都应该是实用的。对圣·奥古斯丁①来说是如此,对拿破仑②来说也是如此。教育是实用的,因为理解是实

用的。

在此,我暂且不提书面教育应赋予学生怎样的理解能力,我也不想对古典或现代课程的相对优势发表评价。我只想说,

①圣·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e,354一430),古罗马基督教思想家,教父哲学的主要代表。著有《忏悔录》《论上帝之城》等。一译者注

②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1769一1821),法兰西第一

帝国皇帝(1804一1815)。军事家,统帅。1799年发动“雾月十八日政变”,组成执政府,自任第一执政官。1804年加冕称帝,建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民法典》(通称《法国民法典》)。—译者注

003

教育的本质

我们想实现的理解,应该是对当下事物的理解。那些来自过

去的知识,唯一的用途就是帮助我们理解当下。对于年轻人

而言,无视当下会对他们的思想带来致命的伤害。当下才是

全部,才是圣土,因为它连接过去,导向未来。同时我们应

该明白,一个时代,不论它存在于两百年前还是两千年前,它都已是过去。不要拘泥于日期的细枝末节。莎士比亚①和莫里哀②的时代,与索福克勒斯③和维吉尔④的时代一样,都属于过去。正如“圣徒相通”⑤,这场伟大而启迪人心的会面只发

生在一处,那就是“现在”,圣徒们要跨越多长的时间才能参

与这场会面并不重要。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教育的科学性与逻辑性。前面我们曾

①咸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一1616),英国剧作家、诗人。文艺复兴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著有《奥赛罗》《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等。—译者注

②莫里哀(Moliere,1622一1673),法国刷作家、戏剧活动家,代表作有《无病呻吟》《伪君子》《吝啬鬼》《唐璜》等。—译者注

③索福克勒斯(Sophocles,,公元前496一公元前406),古希腊三大悲

剧作家之一,代表作有《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厄勒克特拉》等。—译者注

④维吉尔(Vergilius,公元前70一公元前19年),古罗马诗人,代表

作有《埃涅阿斯纪》、《农事诗集》4卷和《牧歌》等。作品对欧洲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学影响较大。—译者注

⑤圣徒相通(communion of saints),基督教神学名词,该词希腊原文有

两种含义:一为信徒受洗后共享教会成员的惠益:一为与众圣徒心灵交通。参见《基督教词典》,文庸、乐峰、王继武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译者注

004

第一章教育的目的

提到,学而不用很可能是十分有害的。这里的运用指的是将知识用于生活之中,用于日常的感观、感觉、愿望、欲望和能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我知道有些人想要通过被动地回顾

一些零散的信息,为自己的灵魂提供能量。但人性并不是以这样的方式形成的一当然,除了某些报社的编辑需要这样。

在科学的教学训练中,当我们遇到一种观点,首先要做

的就是对其进行论证。我想先阐释一下“论证”的含义,即证明该观点的价值。如果包含该观点的命题是假的,那么该观点也就毫无价值。因此,要证明一个观点,最重要的就是

通过实验检测或逻辑分析,证明其所属命题的真伪。不过在介绍某个观点时,对真伪的证明并不是首要之事。毕竟如果

有权威教师支持该观点,该观点便值得我们介绍。第一次接触某些命题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评估其重要性。长大后我们便是如此处事的一不会对某件事情进行严格意义上的论证,除非这件事很重要,值得这么做。狭义上的证明和价值的评估几乎可以同时进行。但如果要分一个优先次序,还是

要将价值评估放在首位。

此外,我们也不应对命题孤立运用。在此我想强调,我

并不是说我们应该用少数巧妙的实验来阐释并证明命题1、然

后用另一些巧妙的实验阐释证明命题2、接着以此类推直到这

005

教育的本质

本书的末尾。这样一来便毫无趣味可言了。我们应该将互相关联的真理进行整体运用,将多种命题以多样的顺序重复使用。对于某个理论课题,你应该先从该理论的运用中挑选一些重要的案例,然后将其与系统性的理论阐释一起研究。一定要确保你所采用的理论阐释是精辟且严谨的。如果阐释太过冗长,你就无法轻松、透彻、准确地掌握该理论了。对很多理论知识都一知半解并不是一件好事。此外,不要将理论与实践混淆。孩子们在学习时,应该明白自己何时在证明理论,何时在运用理论。我的意思是,得到证明的理论应该加以运用,而得到运用的理论一只要可行一就都应该得到证明。证明与运用是两回事。

接下来我要讨论的内容可能有些跑题。我们已经意识到,教育的艺术与科学需要教育者具备一定的天赋,也需要有属于自己的研究。这方面的天赋和科学研究所涵盖的并不只是科学或文学方面的细枝末节的知识。过去很少有人意识到这

一点,因此一些独断的校长不去强调让教师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反而要求他们通过用左手打保龄球或者学习踢足球的方式来提升自己。但文化不只是保龄球和足球,也不只是单

纯的知识。

教育是教学生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项非常难以

00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