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成为科学家》江世亮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怎样成为科学家》

【作 者】江世亮著
【页 数】 462
【出版社】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9.03
【ISBN号】978-7-5331-9792-6
【分 类】科学家-生平事迹-中国-现代
【参考文献】 江世亮著. 怎样成为科学家.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03.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怎样成为科学家》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了110位中青年科技骨干的成长经历,对中学生、大学生很有借鉴价值,也可以当作了解科技各领域情况的科普读物。书中介绍的科学家都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人才济济的上海科技界脱颖而出的启明星计划入选者,其中有的人现在已成长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的成功除了勤奋和天赋,家庭环境、个人性格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等因素也起了重要作用。本书作者在采访他们时就带有探索科技人才成才规律的动机,相信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一定会受到触动,获得启发。

《怎样成为科学家》内容试读

重视基础研究的心胸外科医生

刘中民

刘中民,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92年入选启明星计划。受访时(1995年10月)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医师。现任上海市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心衰研究中心主任,世界灾难与急诊医学协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理事、上海市医院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学会灾难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心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大代表。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以及全国百名优秀院长、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劳动模范

浦东新区科技功臣等荣誉称号。我国著名的心胸外科专家,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心力衰竭的临床诊疗、辅助机械以及心血管社区队列研究等。

(1)采访前的一幕

上周的一天中午,我在上海仁济医院心胸外科病房约访了上海科技启明星、

一位充满活力的心胸外科副教授刘中民。一见面就有一个令我难忘的镜头:一位少年心脏病患者看见刘医生和我一起走出来,赶紧上来对他说,叔叔,我的手术是您做吗?刘医生边亲切地朝他点点头,边安慰了他几句,那小病人满意地回病房去了。“我是个临床心胸外科医生,临床医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特殊性,

001

怎样成为科学家

—来自科技启明星的故事

就是它直接面向广大患者,要真刀真枪地干,很多东西都要靠死记硬背,靠经验的积累,特别是我们心胸外科医生。那些患者把自己的心脏、自己的生命都交给你了,心脏能不能跳起来,能不能从跳得不正常到正常跳动,就完全看你的水平了。”刘医生这番定位式的自我介绍以及刚才那个场景使我立时对这位“启明星”生出几分敬意。

(2)为了对得起患者的信任

祖籍山东莱阳的刘中民,高高的个头,有着一副与职业外科医生相称的身胚。这位已经能独立完成各种重大心胸外科手术操作和重大抢救任务组织的科技启明星向我介绍了他们前一阶段抢救一位病人的情况。这位病人的心脏瓣膜原来手术过,此番是第二次手术。由于患者的心肺功能很差,不开刀无疑意味着死亡,而开刀风险极大,很可能会死在手术台上。由于做了精心的安排,手术过程很顺利,但病人心脏复跳时心功能衰竭,心脏跳不动。刘医生他们想了各种办法,包括采用体外循环机上的转子泵为病人做左心室功能辅助,转子泵总共转了41个小时,加上手术时间,刘医生他们总共在手术台上坚持了三个白天两个夜晚共50多个小时,硬是把这位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这仅仅是刘医生从事心胸外科临床医疗近14年来,抢救的许许多多危重病人中的一个。精湛的手术技艺来自这些年来临床实践的经验积累。外科医生,

002

特别是心脏外科医生的一把刀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为了对得起患者的信任,和业务技术同等重要的是医生对病人的满腔热忱。在这些方面,刘中民更堪为楷模,拿他的话来说,我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不能计较时间,病人来了就得上。“我从住院医生开始就在手术室里,从来没有考虑个人工作时间多少,可以说这十几年来基本上没有什么休息,如果计较这些就不要当医生了。逢到手术,一旦上了手术台,病人的情况瞬息万变,生死存亡的界限往往在分秒之间,所以我们手术医生在手术台上坚持几天几夜是常有的事”。我问刘医生,你长年累月这么没休息地干,是否得到一些相应的报酚酬?刘医生的回答既直率又富于哲理:我认为作为心脏外科医生,我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学术成就,实际上是这么多病人为我创造了锻炼、实践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自己已经从病人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这就是最大的报酬!

(3)从医前的经历

在了解了刘中民从医前的一段生活经历后,我对他上述见解的真诚更增加了一层理解。今年38岁的刘医生和许多同辈人一样,“文革”中读完中学后,有过一段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经历。刘中民去的是一个典型的缺医少药的苏北农村,看着那些受病痛折磨的庄稼人,富有同情心的小刘自学了医学书籍,当起了赤脚医生。那些年边学边做,也确实为老百姓治好了一些病。看到自己有限的知识也能解除病家的痛苦,刘中民暗下决心,立志日后做一个能为平民百姓解除病痛的医生。

恢复高考后,刘中民以优异的成绩踏进了医学院的大门。先是镇江医学院,然后又到南京医学院读硕士,毕业后在南京胸科医院当了三年的心胸外科主治医师。1989~1992年,刘中民在上海二医大攻读心脏外科博士学位,毕业后即任上海二医大附属仁济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995年刘中民荣获上海市优秀青年医师和优秀青年教师称号。刘中民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显示出了多方面的才华,他曾蝉联市学联主席3年,至今仍是市青联常委、市政协委员,作为一个德才兼备的青年学者、青年活动家,许多大门都向他敞开着,但刘中民是一个注定要以心胸外科医生作为自己终生职业的人。

这种职业情结部分可归于他青少年时代的立志,同时这些年来的医学生涯使他深感临床医学作为一个很微观的学科,可以赋予人以更多的人生体验。中民告诉我,近些年来经他们医院治愈的心脏病患者近来自发成立了一个联谊会,每

003

怎样成为科学家

—来自科技启明星的故事

一位成员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看着一位位危重患者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刘医师他们获得了极大的精神满足,对一个追求事业的人来讲,还有什么比这更令其感奋的呢?

(4)在心脏病防治的基础研究上成绩不俗

如果说刘中民在临床上是出色的医师,同样在心脏病防治的基础研究上他更有骄人的成绩。众所周知,心脏病的死亡率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居各类死亡原因的首位。为了对付这头号“杀手”,找到心脏病诱发的机制,从而予以有效的防治乃是问题的关键,多少年来全世界这方面投入的力量难计其数。

刘中民这十几年来主要围绕迷走神经与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的关系进行系列研究,取得了具有独创性的成果。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同为控制心血管活动的两类神经,属于一个神经系统。通常认为人的情绪兴奋是由交感神经引起的,迷走神经则主要是晚间人处于睡眠状态时起作用,然而刘中民认为,很多病人心脏病发作多在晚上、凌晨,而不是在白天剧烈活动时,这表明心脏病发作与迷走神经是有某种关系的。通过国外同行及刘中民他们的系列研究,发现迷走神经虽可以扩张一般正常的血管,但对于已发生病变的血管(如冠心病患者的血管),迷走神经兴奋则导致血管收缩、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刘中民领导的课题组将自己的研究定位在非正常情况下迷走神经对人的心血管的影响上,这包括两方面,一是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二是在心脏手术过程中的迷走神经兴奋(手术过程也属非正常情况)。刘中民他们发现迷走神经可使血管内壁受到破坏的冠状血管收缩,从而造成术后心脏的恢复障碍,甚至会导致术后早期死亡、心功能衰竭等。据此他们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在心肌保护液里加入一种从中药中提取的拮抗迷走神经兴奋的药一山莨菪碱,结果术后的心脏自动复跳率提高了30%~40%,绝大多数病人不需电击,术后病人恢复也较平稳。这一方法已在全国4个省市的医院推广,效果均很好。

这一得到上海市1995年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研究工作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这一理论及其疗法都是首创的。

今年9月19日,由刘中民主持完成的科技启明星课题“乙酞胆碱在冠状血管病变机制中作用的实验研究”已通过市科委组织的鉴定,专家认为,该项研究在国内外首次提出迷走神经与心血管发病有直接关系的观点。刘中民告诉我,虽然目前这尚属动物实验结果,但很有前景,可以进一步做下去。

004

我从采访中得知,刘中民明年初将应邀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德国心脏中心作为期一年的访问交流。该中心每年的心脏手术量达3000例,这相当于整个中国的四分之一。谈及国内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刘中民觉得最大的差距有两个,一是冠心病的外科治疗,主要原因是我国这方面的手术量少,全国冠心病手术一年只有200例,而德国心脏中心一年就有1000多例:二是心脏移植,国内这方面虽有零星报道,但难成气候,未形成规模。刘医生表示人家有现成经验,有一流的专家教授,为何不去学习,取人之长呢?

采访刘中民副主任医师归来,我耳际时时响起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宣读声:“我要竭尽全力,采取我认为有利于病人的医疗措施,不能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我要清清白白地行医和生活。”刘中民和许多医界同行当年一定也是举手宣读过这一誓言的。刘医生从医这些年来的出色工作表明他已全身心地履行了这一誓言。

面对这样一颗正在医疗、科研领域里冉冉升起的启明星,人们有理由期待他发出更璀璨的光芒。

(采访原文见刊于《世界科学》杂志1995年10月号)

005

怎样成为科学家

—来自科技启明星的故事

2.

建筑材料领域的巾帼豪杰

贺鸿珠

贺鸿珠,女,入选首届(1991年)启明星计划的星友。受访时(1998年12月)为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现为上海市建筑建材业市场管理总站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材料系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1)求学从研经历

贺鸿珠1980年考进同济大学建筑材料工程系。大学学习期间,贺鸿珠就显露出要强精神。由于学习方法得当,她在完成本专业课程学习的

同时,选修了诸多专业以外的科目,如自己专业的高等数学学完后,她又选修了数学系的不少课程。由于学习成绩优异,毕业时她可以自己挑选单位。班主任力主她去上海市建科院,认为贺同学长于逻辑思维,思路清晰,更主要的是她身上有一种刻苦好胜、不让须眉的可贵品质,凭着这种精神状态,她一定会在专业科研领域中有所作为。

贺鸿珠也确实没让老师失望。从1985年踏进上海建科院的大门起,她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工地现场、在实验室里度过的。在她作为负责人或主要参加者完成的27个项目中,有6项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多项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些项目中有为秦山核电站、上海市合流污水治理工程、地铁工程等国家和上海市重点工程配套的项目。这期间,贺鸿珠发表了27篇学术论文。

贺鸿珠的专业和她所承担的项目主要是与最基本的建筑材料一混凝土打交道。按贺鸿珠的话来说,这就相当于要烧出一锅好粥,粥的黏度既与米质有

00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