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探秘 意识的神经生物学研究》(美)克里斯托夫·科赫著;顾凡及,侯晓迪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意识探秘 意识的神经生物学研究》

【作 者】(美)克里斯托夫·科赫著;顾凡及,侯晓迪译
【页 数】 549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21.08
【ISBN号】978-7-5478-5411-2
【价 格】99.00
【分 类】意识-神经生物学-研究
【参考文献】 (美)克里斯托夫·科赫著;顾凡及,侯晓迪译. 意识探秘 意识的神经生物学研究.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08.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意识探秘 意识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内容提要:

《意识探秘 意识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内容试读

第1章

意识研究导论

意识使心身问题变得非常棘手…如果没有意识,心身问题就会索然无味;可一旦有了意识,要想搞清楚它又似乎渺无希望。

一内格尔*《如果变成蝙蝠将如何?》

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

在托马斯·曼**未完成的小说《骗子费利克斯·克鲁尔的忏悔》

(Confessions of Felix Krull,Confidence Man)中,库库克(Kuckuck)】教授对韦诺斯塔侯爵(Marquis de Venosta)讲述了创造的三个基本而又神秘的阶段。其中最基本也最神秘的是从虚无中创造出万物,也就

*内格尔(Thomas Nagel,1937一),美国哲学家,现为纽约大学哲学和法律教授。其主要兴趣是有关心智的哲学问题、政治哲学和伦理学。1974年其名作《如果变成蝙幅将如何?》批判了有关

心智的还原论观点。一—译者注

*托马斯·曼(Thomas Mann,1875一1955),德国文学家,192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以深人剖析知

识分子的心理著称。1911年他写了一篇有关费利克斯·克鲁尔的短篇小说,但是此作直到1936年才在他的一本短篇小说集中发表。这本书是他对原来那篇短篇小说的扩展,1955年他的离世使这本书未能完成。一译者注

002

意识探秘

是说创造出宇宙:创造的第二步是从无机的死物中产生生命:而神秘的第三步则是如何从有机物中产生意识,以及有意识的生物,也就是说能够对自身进行思考的生物。人类还有某些动物,不仅能够检测光、转动眼睛、做一些别的动作,同时还有相应的“感受”(feelings)。很有必要解释一下物质的这种奇妙特性。意识至今仍是以科学认识世

界所面临的最重要的谜团之一。

1.1需要解释什么?

有史以来,人们一直想知道自己如何能看会嗅,会思考自我,并且还能记忆。这些感觉是怎样产生的?在心身问题的核心,最基本的问题是:有意识的心智,它和机体中产生它的电一化学相互作用之间,究竞存在怎样的关系?2神经元构成的网络,怎么会产生出薯片的咸味和松脆的口感、狗淋雨后散发出的特殊气味,或是徒手吊在峭壁

上看见脚下数米之远就是悬崖上最后一处安全立足点时惊心动魄的心情?这些感觉特性是意识体验(conscious experience)的组成部分,通常被称为主观体验特性(qualia)。令人不解的是:一个物理系统怎么会有主观体验特性?

另外,为什么某种特定的主观体验特性会是这样而不是别样?为什么红色看起来是红的,而蓝色给我们的感觉则完全不同?这些主观体验特性并非一些任意的抽象符号;对生物体来说,它们表示某种意义。哲学家谈论着心智表征或者表示(about)事物的能力,但意义是怎样从巨大的脑神经网络的电活动中产生出来的呢?这依然是一个谜这些网络的结构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当然在其中起作用,但问题是怎样起作用的3。

第1章意识研究导论003

人类和动物为何会有体验呢?为什么人没有意识就不能生活、生育和抚养后代?主观经历告诉我们,如果失去了意识,生活就会像梦

游一样,这根本就不像是活着。那么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为什么要

有意识呢?主观的精神生活对生存有什么价值?

在海地的传说中,僵尸*(zombie)是被巫师施过魔法的尸体,它必须按控制者的意愿行动。在哲学里,僵尸是某种想象出来的生物,

它的行为和动作就像正常人那样,但是它绝对没有意识,既没有感觉,

也没有知觉。某个特别狡猾的僵尸甚至谎称自己也有体验,其实它根本就没有。

我们很难想象没有意识经验的生活会是怎样,意识对于生活太重

要了。根据笛卡尔(RenéDescartes)在论证自身的存在性时所说的名言*,我可以确定“我是有意识的”。虽然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这样,例如在睡着而不做梦的时候,或者在麻醉的情况下。但我经常是

有意识的:当我阅读、讲话、登山、思考、讨论问题,或是坐下来欣赏万物之美的时候,我都是有意识的4。

不过脑中有许多过程并不需要意识,这就让问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电生理实验证明,大量神经元的剧烈活动并不总能产生有意识的知觉或者记忆。如果发觉有虫子在脚上爬的话,你会立即反射性地踩脚,而要意识到这一点,则是稍后的事了。当看到一个可怕的景象,例如一只蜘蛛或者一支枪,在意识到这一点以前,身体已经有了反应:手心开始出汗、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并分泌肾上腺素。在知道自己害怕以前,所有这一切都已经发生了。这是为什么呢?许多相当复杂

*zombic心这个术语很难翻译,词典里一般译为僵尸、蛇神等。与作者讨论之后,我们确定把它译为僵尸,它在这里的意思是指不需要意识的动作和行为,或者说是没有意识参与的动作和行为。一泽者注

*幸指“我思故我在”。—译者注

004

意识探秘

的感觉-运动(sensory-motor)行为都与此类似,快速而没有意识。事实上,训练的目的就是要教会自己的身体不假思索地迅速执行一连串复杂动作,例如接球、躲开攻击、系鞋带。无意识的处理还会进入心智的最深层。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认为,幼年的经历(特别是痛苦的经历)会深刻地影响成年以后的行为,而本人却意识不到这一点。大部分高级决策,以及灵感的产生,都是不需要思考的,在第18章中笔者还要更深入地讨论这个问题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行为都是在没有意识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临床上,人们已发现了一些最有力的依据。我们来看一下神经损伤患者

D.F.的古怪病例。她既看不到形状,也认不出日常用品的图画,却能

抓住一个球。她虽然讲不出像信箱投递口那样的狭缝的朝向(它是水平的吗),却能敏捷地把信投进狭缝里去(图13.2)。通过研究此类病例,神经心理学家推断出在脑中确实存在无需觉知(也就是说不牵涉到意识)的僵尸体(zombie agents)(请参考本章的注释2,笔者把觉知和意识等同起来)。这些僵尸体执行一些刻板的任务,诸如转动眼睛或者改变手的位置。这些动作通常很快,并且不需要外显记忆。第12

和13章中,笔者还要回过头来再讲这些问题

那么为什么脑并不是大量僵尸体的集合呢?假定真是如此,生活可能会变得很枯燥。既然这些僵尸体可以迅速而又毫不费力地工作,

那还要意识干嘛?意识究竟有什么功能?笔者在第14章中提出,有了意识之后,人就能采用一种通用的、巧妙的处理模式来计划未来的动作过程。要是没有意识的话,情况会糟糕得多。

意识的私密性非常强。一个人不能把某种感觉直接传送给其他人,通常只能比照其他的体验来形容。请尝试描述一下看到红色的体验,最终还得把它与其他的知觉联系起来,例如“红如落日”或者“红得

第1章意识研究导论005

像中国的国旗一样”(但如果是与先天失明的人对话,就没法这样做了)。说起不同体验之间的关系,人们总能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如果只谈论某个单独的体验,人们就无法描述它了。这个问题有待以后解释。

本书接下来的部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对于某个特定的有意识的感觉,其神经基础为什么只与这种感觉有关,而不与其他感觉或者完全无意识的状态有关?这又是如何做到的?为什么感觉是以脑内现有的方式组织起来的?它们如何获得意义?意义为什么是私密的?最后,为什么有那么多无意识行为?这又是如何实现的?

1.2各种各样的解答

自从17世纪中叶笛卡尔发表《论人》(Traite de l'homme)以来,哲学家和科学家就开始以现代的视角思考心身问题。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为止,绝大多数脑科学研究都根本不提意识。在最近20多年中,哲学家、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家、临床医师、神经科学家甚至还有工程师,发表了许多专题报告和书籍以“揭示”“解释”或是“反思”意识。但是许多此类文献要么纯属猜测之词,要么缺乏周密的科学步骤来系统揭示意识的神经基础,因而对本书中要讨论的内容甚少帮助

在介绍我的长期合作者克里克和我研究这些问题的方法之前,笔者要对种种哲学观点作一概述,以便读者了解过去人们是怎样试图解答这个问题的。不过要记住,对于诸多不同的立场,我们只能走马观花5。

意识来自非物质的灵魂

柏拉图是西方哲学的祖师,他相信人是囚禁在必有一死的肉体中的不死灵魂。他还认为思想是真实存在的,并且是永恒的。后来《新

006

意识探秘

约全书》吸取了柏拉图的这些观点,使之成为古典的罗马天主教灵魂学说的基础。全世界的许多宗教信仰都认为,在意识的核心,有一种超自然的不朽灵魂6。

到了近代,笛卡尔把广延实体(res extensa)与思维实体(rescogitans)区分开来,广延实体是在空间上存在的物理实体,包括在神经中流动并在肌肉中弥漫的“动物精气”,而思维实体只有人类才有、并由此产生意识。笛卡尔的这种本体论划分正是二元论(dualism)的实质:有两种形式的实体,物质性的和精神性的。在早些时候,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和阿奎那*也以不那么严格的形式提出过二元论现代二元论的最著名的捍卫者是哲学家波普尔*和神经生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埃克尔斯(John Eccles)

尽管严格的二元论在逻辑上也能自圆其说,但从科学上来说它站不住脚,尤其是有关灵魂和脑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问题。如果确实有

这种相互作用的话,那么它究竟发生在什么地方,又是怎样发生的呢?这种相互作用很可能与物理学定律相容,那么我们就得解释这种相互作用所需要的能量交换。另外,当作为载体的脑死去以后,灵魂又将如何呢?它是不是像鬼一样在某个超空间到处游荡呢?[7刃假定灵魂是不朽的,并且完全独立于脑,那么有关非物质实体(immaterial essence)的概念就还说得通。但这种无法形容、不可检测用赖尔**的话来说可称为“机器中的幽灵”的东西,已不在科学讨论的范畴之内了。

*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5?一1274),中世纪意大利神学家和经院折学家,其折学和神学理论被称为托马斯主义。一译者注

*波普尔(Karl Popper.1902一1994).澳大利亚和英国哲学家,生前是伦敦经济学院的教授一译者注

*赖尔(Gilbert Ryle,1900一1976),英国哲学家,反对笛卡尔的二元论。一i译者注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