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十讲》邓智平主编;李飏副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现代化十讲》

【作 者】邓智平主编;李飏副主编
【丛书名】社会学研究文库.第二辑
【页 数】 286
【出版社】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2020.06
【ISBN号】978-7-5680-1821-0
【分 类】现代化-研究-中国
【参考文献】 邓智平主编;李飏副主编. 现代化十讲.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20.06.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现代化十讲》内容提要:

实现现代化是党和国家百年的光荣和梦想,党的十九大对现代化作出了新的两步走战略安排,可以预期,从现代到2035以及2050年,现代化是各级党政干部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出版一本介绍现代化理论、实践和评价的书对大家全面了解现代化必不可少。本著作共有十章,故称为《现代化十讲》。其中第一章为现代化概述部分,主要介绍现代化这个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本书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构想。后面九章,分成三篇,分别是理论篇、实践篇和评价篇。

《现代化十讲》内容试读

现代化概述

本书是关于现代化理论、实践和评价的学术著作。本章主要对现代化的概念进行界定,并论证本书的研究价值,提出本书的研究构想。

第一节概念界定

谈论现代化,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一词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逐渐兴起的一个术语,用以概括人类近代以来发展进程中急剧转变的总体动态。①西方学者最早对现代化概念和理论进行了研究,改革开放后中国学者开始涉足现代化研究,并对现代化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国外学术界对现代化概念的探讨:单一学科视角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对新兴民族独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问题的关注,现代化研究在以美国为首的西

①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一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增订本),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一7页。

2现代化十讲

方国家悄然兴起,并迅速遍及全世界,成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①国外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现代化概念进行了专门探讨,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一)工业化:经济学视野下的现代化

现代化带来的最为显著的变化莫过于经济领域的变革,因此,发展经济学家最早对现代化概念予以解释。1954年,阿瑟·刘易斯(Arthur

Lewis)发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首次提出二元经济模型。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就是打破二元经济模型的过程,即扩大现代资本主义部分、缩小传统农业部门的过程。②显然,刘易斯眼中的现代化实质是效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全面推行工业化的过程。此后,罗斯托(Rostow)更进一步,他超越简单线性的生产方式理论以及以西方为中心的“中心-边缘”模式,创造性地提出经济成长阶段论。即他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依次递进的五个阶段一传统社会阶段、准备起飞阶段、起飞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大众消费阶段③,现代化进程中最关键的就是“起飞阶段”,“起飞”完成后,经济的持续增长使社会开始向现代过渡,这就是现代化的过程。④由于工业化必然造成人类能源使用结构的变化,因此列维(Levy)从能源视角来阐述现代化,他认为“现代化的标准是非生物能源与生物能源的比率,比率越高,现代化的程度越高”⑤。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信息化与网络技术的发展⑥,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成为现代经济的主导,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①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一31页。

②陈晓律:《战后发展理论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页。

③1971年,罗斯托认为高消费阶段已经不能概括当时欧美社会的新特征,因此又补充了第六个阶段,即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④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一非共产党宣言》,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⑤M.列维:《现代化与社会结构》,载谢立中、孙立平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

理论文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04页。

⑥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黄明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

第一章

现代化概述

(二)民主化:政治学视野下的现代化

政治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内涵。阿尔蒙德(Almond)等人认为,应该按照政治结构分化与政治结构功能专门化程度,以及在政治文化中现代风格所占的优势等标准来给政治现代性下定义。在他们看来,政治系统有

五种能力:汲取能力、规制能力、分配能力、象征能力和回应能力。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政治系统这五种能力不断加强的过程。①而弗雷德·里格斯(Fred Riggs)则认为,政治发展或政治现代化程度的高低,取决于政治系统的四个组成部分(行政机关、官僚政治、立法和党派)的健全程度,行政机关、官僚政治、立法和党派都很健全的体制,无疑是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整体,也就是最为现代化的社会。②亨廷顿则认为:民主化、自由化、分权化和秩序化是政治现代化的具体表现。③伴随着因提出历史终结论而著名的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的反思④,国家治理能力与秩序日益超越民主成为政治现代化的首要目标。

(三)社会分化:社会学视野下的现代化

西方社会学家着重关注现代化进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变化,即单一的同质性社会(滕尼斯称为“共同体”)向多元异质性社会的转变。如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从结构-功能理论的视角认为,现代化过程是整个社会趋向于分化为子系统(社会结构)、社会总体适应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⑤斯梅尔瑟(N.J.Smelser)更是直接指出,现代化是社会结构分化的过程,主要包括经济活动的分化、家庭活动的分化、价值体系的

①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4页。

②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页。

③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④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毛俊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⑤塔尔科特·帕森斯、尼尔·斯梅尔瑟:《经济与社会》,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43页。

现代化十讲

分化、社会分层体制的分化.①在艾森斯塔德(S.N.Eisenstadt)看来,现代化是个人活动和制度结构的高度分化和专门化。②@詹姆斯·奥康纳(James O’Connor)则认为,现代化是传统社会或前技术社会的特征逐步消失,转变为一种具有机械技术以及理性的或世俗的态度,并具有高度差异的社会结构的过程。③越是高度分化的现代社会,越是需要寻求新的整合凝聚力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学的扛鼎之人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提出了现代化是从机械整合向有机整合④转变的著名论断。

(四)人的现代化:心理学视野下的现代化

心理学家、文化学家主要从价值观念、心理因素等方面来界定现代化。如麦克利兰(D.C.McClelland)把人们对业绩的追求看作是现代化的关键性和决定性因素,业绩水平主要用有多少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来说明。丹尼尔·莱勒(Daniel Lerner)则认为,传统社会是一个“非参与型社会,它通过世袭的办法把人们安排在各个彼此隔绝和偏僻的社区中,它缺少使人们相互依存的纽带,人们的视野被局限在一个地方”,一般来说,

一个社会越是表现出情感的移入性(而不是世袭性),它就越可能成为现代社会。⑤英格尔斯提出现代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只有当一个国家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国家。在确立了人的现代化这一基本前提后,英格尔斯将现代化过程视为“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的过程,并由此勾勒出现代人的12个方面的特征:①现代人准备和乐

①斯梅尔瑟:《走向一种现代化的理论》,载谢立中、孙立平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48一149页。

②艾森斯塔德:《现代化的基本特征》,载谢立中、孙立平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74页。

③詹姆斯·奥康纳:《现代化的概念》,载西里尔·E.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译者前言第7页。

④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敬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版。

⑤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一11页。

第一章

现代化概述

于接受他未经历过的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②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③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看法;④注重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⑤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办事讲求效率;⑥有计划;⑦有知识;

⑧可依赖性和信任感;⑨重视专门技术,有愿意根据技术水平高低来领取不同报酬的心理基础;⑩乐于让自己及其后代选择离开传统受人尊敬的职业,对教育的内容和传统智慧敢于挑战;①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②了解生产及过程。①可见,心理学家、文化学家把现代化定义为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②

(五)绿色化:生态学视野下的现代化

生态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一种互利耦合,是世界现代化的一种生态转型。但生态现代化在西方现代化研究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忽视,直到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布《增长的极限》一书,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才引起全世界的重视,不过该书提出的“零增长”理论将发展与生态放到了对立的位置。到了20世纪80年代,德国学者马丁·耶内克(Martin Janicke)、约瑟夫·胡伯(Joseph

Huber),以及荷兰学者阿瑟·莫尔(Arthur P.J.Mol)等提出了生态现代化理论,其中德国学者马丁·耶内克于1982年1月26日首次使用了“生态现代化”这一概念。生态现代化理论虽然认为环境问题是经济、社会和技术改革的挑战,但不是工业化不可避免的结果,生态化与现代化是可以兼容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应该是协调的③,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生产消费、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努力实现工业社会的生态转型。生态现代化理论反对采取“管末控制”模式和“后期补救”策略,明确提出环境问题的解决应从补救性策略向预防性策略转变;他们将科学技术看成是现代工业社会环境改善和实现生态转型的中心制度,强调通过技术进步提高

①段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一24页。

②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一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增订本),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1页。

③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可持续发展可以看作是生态现代化的理论表现和组成部分。

6现代化十讲

生态效率来实现人类社会经济持续增长和环境改善的双赢;认为科学技术发展的轨道要改变方向,即技术发展的方向应是环境友好型技术,而不是机械的、与自然对立的、导致环境破坏的现代工业技术;不否认政府在环境管理中的不可或缺性,但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主张建立生态市场实现外在环境影响的内在成本化。①总之,伴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生态现代化在更大的范围内具有了适用性,并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不能阻碍人们实现现代化目标;但现代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确实应该更多地考虑到生态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②

(六)综合学派:历史学视野下的现代化

从单一学科视角对现代化概念进行阐述当然是正确的,但也是片面的。因为现代化是一个内容丰富、涵盖面广的概念,它是一种整体的社会变动,不但包括工业化所推动的经济增长,还包括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全方位变化。历史学家注意到这一问题,并试图从一种综合的视角来界定现代化,由此而形成现代化研究中的综合学派。③西里尔·布莱克(Cyril Black)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影响社会的各个方面的扩增过程.④现代化可以定义为:反映着人类控制环境的知识亘古未有的增长,伴随着科学革命的发生,从历史上发展而来的各种体制适应迅速变化的各种功能的过程。这种适应过程发源于西欧一些国家并开始产生影响,在19、20世纪,这些变革延伸到所有其他国家,并导致了一场影响各种人际关系的世界性转变.⑤印度学者德赛(A.R.Desai)也从宏观的综合的视角来认识

①刘昌寿:《生态现代化理论及其对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启示》,《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第6期。

②何传启:《东方复兴:现代化的三条道路》,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11—212页。

③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2页。

④西里尔·E.布莱克等:《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第18页。

⑤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段小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第11页。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