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道诗欣赏》陈耀庭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正一道诗欣赏》

【作 者】陈耀庭著
【页 数】 368
【出版社】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2021.07
【ISBN号】978-7-5188-1128-1
【价 格】78.00
【分 类】诗歌欣赏-中国
【参考文献】 陈耀庭著. 正一道诗欣赏.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21.07.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正一道诗欣赏》内容提要:

本书收录了《岭上多白云,不可持赠君》《洞里有天春寂寂,人间无路月茫茫》《岂不畏艰险,所凭在忠诚》《焚香登玉坛,端简礼金阙》《蓬莱信道无多地,只在谭生拄杖前》《玉皇已自知行止,任汝三彭说是非》《殷勤能启秘,须仗出群材》《虽然兴废俱天数,祸自奸臣误国来》等诗歌研究作品。

《正一道诗欣赏》内容试读

绪论1

绪论

兼论道教文学及其研究

一、我为什么写这两本“道诗欣赏”

2014年,我的《全真道诗欣赏》一书在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了。当时蓬瀛仙馆就委托我继续研究并续写本(正一道诗欣赏》。

2019年,当我把我的五本著述,包括《全真道诗欣赏》,寄送给我的母校北京大学图书馆北大文库的时候,北大图书馆给我颁发了捐赠证书,并且告知我已经入藏保存本阅览室。后来有学生查询后告诉我,其中《全真道诗欣赏》入藏于文学类。我听了既觉得此书可以入藏文学类,又觉得今后如果有机会的话要对我研究和写这两本《欣赏》的目的做一些说明。这也就是本《绪论》有一个副标题“兼论道教文学及其研究”的原因。

我是1956年入学北大中文系的,当时我只有十七岁。我就学时的理想就是将来能够从事儿童文学的工作,因为我曾经是个少先队员,又当过三年少先队辅导员,喜欢和孩子相处,尝试写过儿童诗歌和小说,认同陈伯吹先生提出的儿童文学创作的“童心论”。后来,在1957年的“狂风暴雨”中,陈伯吹被批判,特别是有人提出“文学是阶级斗争的风雨表”以后,我担心一生做风雨表里的水银柱,就不再有做作家的奢望了。大三时,我服从

2正一道诗欣赏

分配,进入了语言专业。所以,我的文学知识和文学专业的底子比起文学专业的同学是有差距的。

1984年,我开始跻身于中国宗教研究时,曾经在《当代文学思潮》杂志上,发表过一篇《真实而准确地反映宗教一试论当代部分以宗教为题材的文艺作品的得失》”的文章。这篇文章虽然是评论宗教题材的文学作品,但是它只是从宗教政策角度对文艺作品中“左”倾思潮的批评,其目的是为了学习和贯彻党的有关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理论和政策精神,肃清“左”倾思潮的流毒,希望文艺作品能够“真实而准确地反映宗教”。文章评论的是创作中的“左”倾思潮,而不是一般的文学作品欣赏和创作方法研究。

如今,我写贰全真道诗欣赏》乃至于继续写作《正一道诗欣赏》的目的,也并非是做诗歌文学的研究。我研究道教诗歌的目的只是要探寻全真和正一两派的高道们在诗歌中展示的内心思想、信仰情怀、艺术情趣和人格魅力,希望能够上读者看到比较丰满的中国高道形象,为当代道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具有家国情怀的优秀道士的培养敲敲边鼓、做点实事。

1981年,我被时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的罗竹风先生和副院长蔡北华先生二次点名调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让我有二十多年时间从事宗教研究专业工作,我就知道我的余生就是贡献给宗教学研究,特别是道教研究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大没有设置过宗教课程。因此,这些年我的宗教学和道教学的

①《清虚集》.成都:巴蜀书社,2011年,第38页。

绪论3

研究就是,在党和政府的正确的宗教理论和政策的指引下,利用我在北大学到的深厚的文史哲基础知识,研究党和政府处理宗教事务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自学西方和中国学者的宗教学理论,采用文献学研究和诠释的技能,以及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加上北大打下的阅读和使用外语书籍的基础,其间还得到过四川川大学著名的卿希泰教授和其他前辈的长期关怀和指导,充分利用两代道教家学的积淀,在宗教学、道教学和当代宗教的领域里,为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特别是道教的恢复和振新,做研究、做服务,不问收获,埋头耕耘,尽心尽力。

2014年,《全真道诗欣赏》一书在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受到学术界和道教界的重视和欢迎。2016年,我应香港中文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的邀请,在港讲课,突然收到香港浸会大学的邀请,邀请我参加有关宗教文学的学术研讨会,这让我感到非常荣幸又非常意外。因为,我自己并不认为《全真道诗欣赏》是一本文学研究著作。我对于国内外从事道教文学研究的学者非常尊敬,重视他们的研究。但是,我本人做道教诗歌的欣赏研究纯粹是从宗教学角度切人的,关心的是写诗的道门中人。我对道教文学的研究,难以提出什么有价值的创见。因此,我以在香港逗留期满为由,婉拒了参加宗教文学学术研讨会的邀请。不过,这个邀请也提醒我,我的研究已经触及了宗教文学领域,要对宗教文学的研究多加关心了。

二、我的道诗欣赏的研究定位

《全真道诗欣赏》这本书,有一个副标题是“全真道士的思想、

正一道诗欣赏

生活和艺术“。记得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母校北大专治道教研究的著名学者王宗昱教授听说这个副标题就笑了起来,认为这个副标题概括那么多范畴,有点“那个”。我对他苦笑了一下。因为,加上这个副标题表明,我研究全真道士的诗歌的目的就是定位在探索诗歌中显现出来的宗教徒的“思想、生活和艺术”,而不是研究和论定全真道士的诗歌创作和文学价值。

那么,我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定位呢?

因为,我生活在当代宗教,特别是当代道教处于恢复的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中,道教出现了百年未遇的变化:一座座宫观修建开放,一批批青年道长培养和涌现,青年道长逐渐挑起了修持弘道、服务社会的重担。在此期间,我和许多道教研究学者一样,都曾经参与过某些帮助道教恢复振兴的工作,参加过对于青年道长的教育和培训。现在的青年道长尽管文化水平远高于我七十年前见到过的老道长,但是总觉得他们与前辈宗教界领袖人物相比缺少些什么。因为,宗教并非是纯粹的理性信仰,宗教信仰包含着丰富的感情内容。宗教领袖和信徒之间的关系也并非是单纯的师徒关系。如果宗教领袖人物不守规诫又缺少对信仰的忠诚、缺少对信众的热情关怀以及缺乏对信众的人格吸引力,那就很难令宗教徒信服和凝聚起来,让宗教服务于社会主义祖国、完美发挥带领信众爱国爱教、遵纪守法、正信正行的正能量。

我记得,1981年,我到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报到后,有幸与曹圣洁会长和已故的沈以藩牧师同事,有幸在金陵神学院授课时聆听陈泽民副院长、骆振芳等教授的教诲。他们的温文尔

绪论5

雅的仪态、严谨谦逊的治学以及亲切和蔼的待人接物都给人以博学亲和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后来得知曹圣洁会长的大学时代合唱伴奏就是我高中二年物理课程的老师戴云龙先生的时候,戴老师的认真教学和音乐修养,这些都让我感觉到,我们培养新一代宗教领袖除了要培养他们爱国爱教、宗教知识、文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以外,还应该培养他们的信仰情操和人格魅力。

我还记得,我的爷爷陈荣庆青年时期就是清末上海衙门最后第二任道会司的道会,还是上海火神庙的当家。他从来是沉默寡言的,在我人学北大的时候,他告诉我,北大就是京师大学堂。你去北大了,就算是中举了。上海俗话说,培养一个秀才容易,培养一个“佳”(gi)道士难。为什么呢?因为一个道士除了要读四书五经,还要琴棋书画、吹拉弹唱,还要学会手面、眼神和脚步的功夫。而这些秀才不会的。爷爷这些话,我一直记得,因为,爷爷就是一个书画能手。从小我就为他写字画符时磨墨拉纸。后来,我到了北大,在父亲给我的信件上,祖父常常会在信封背面写几个字,以示嘱附,记得留字最多的是四个字:“不要忘本”。

所有这些在我的思想深处汇聚到一起就是,一个宗教领袖不能只有干巴巴的几句思想信仰的条条。他们都是普通人,他们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才有情、有血气、也有作为。我们今天培养的高道有不足之处,不足的地方就是他们的人格成长的不清纯、不丰满和不完美。

20世纪80年代末,我在编撰《藏外道书》的时候,看到了上海图书馆收藏的《道家诗纪》。顾廷龙馆长建议我们把它编入

6正一道诗欣赏

了《藏外道书》。我门遵嘱编入了34册。但是,因为当时照排和印刷条件很差,字迹模糊,难以看清。不过,我作为《藏外道书》的编者,读到这部书稿时,给我的震撼是巨大的。《道家诗纪》是一个残缺本,从现存稿本布局看,可以猜测原稿大约有四十卷。现存只有二十二卷,残缺了十八卷。残缺的十八卷,有人推断缺失的前十一卷,即缺收先秦至隋代诗歌,另外缺失的十七卷至二十三卷,即缺收宋辽金诗歌。现存稿本从十二卷开始,即唐代、元明清代,共计收有道家诗人328人。诗歌作者大部分是杭嘉湖地区各县的道门中人,也有巴蜀地区的道士诗人。这些诗歌大多反映了道士的思想、生活和艺术情趣,这些正是我关心的内容。因为,我认为用道教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这些道士诗人的生平以及他们的诗歌作品,可以从特定侧面了解不同历史条件下的道士,包括担任领袖的高道们具有的思想、胸怀、操守和情趣,从而丰富历代道教史和人物的研究,还能帮助当代道教徒及其领袖们明白,一名高道应该具有怎样的信仰情商和人格魅力。

三、道诗欣赏的比较方法

我的道教诗歌的研究定位就是如上所述,那么,这样的道教诗歌研究,又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行呢?

可以用文艺学研究的三件套分析方法吗?即:研究写诗道士的生平,然后分析道士诗歌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最后做一个总结评价。这样的教科书式老方法当然是可以的,也是我们做文学研究的习惯使用的。但是,这样一种用单纯的叙述和描绘的方法来说明道士诗歌的特点,不可能给读者留下了解道士诗人思想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