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导读》陈继松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医学人文导读》

【作 者】陈继松编
【页 数】 207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21.04
【ISBN号】978-7-5132-6598-0
【价 格】55.00
【分 类】医学-人文科学-医学院校-教材
【参考文献】 陈继松编. 医学人文导读.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21.04.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医学人文导读》内容提要:

本书以医学实习生、规培生为主要阅读对象,旨在按照“三全育人”的要求,以中华传统文化、心理学、伦理学等知识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人物及时代楷模为引领,以阅读经典文献为启发,以提高沟通能力、构建和谐人际(医患)关系为目的,普及医学人文常识,从而提高医学生、医务人员和健康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凝心聚力为“健康中国”加油!

《医学人文导读》内容试读

绪论

通册件即生

文50时1千

人十第一章人文概念悠图成同业图机:

面大级

设阳用位热天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是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依存、文明和谐、友好相处的行为及观念的统称。

中国人文源远流长,早在西周(前1046一前771)时期,《周易》“贲(bi)卦”就有了“人文”一词,其卦词日:“文明以止,人文也。”在这里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知行知止,便是人文。

人文何以是知行知止呢?在远古蒙昧时期,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认为“天道左行,地道右迁,人道尚中”,称天、地、人为“三才”。天、地、人既各行其道,又相互融会贯通,互相影响。通天文、晓地理、明人道,在尊重宇宙乾坤秩序的前提下,实现人道与天道、地道相“杂”,既相辅相成,又互惠互利。尊重自然规律,斯为知行;不违背自然规律,可谓知止。“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的目的就是要不断地向天道学,向地道学习,知行知止。以法天正己,遵时守位,知常明变,趋利避害,开物成务,改变命运。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人文内容十分丰富,蕴涵和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追求。诸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以及“公而忘私”“舍生取义”的价值理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等都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内生动力。“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民唯邦本”的治国理念,“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止戈为武”“协和万邦”的和平主张,“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的治理思想,“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都是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思想渊源。

人文,作为一种朴素的习惯和意识,古已有之。但是,作为一种社会潮流,作为一种普及文化,作为具有稳定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则始于我国春秋时代。我国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为了探索人类社会的有序管理,从天地万物思考人文的方方面面,形成了“道”统

1

医学人文导读

天下、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并在12世纪通过阿拉伯人传到了西西里的罗杰二世与英格兰亨利二世的朝廷。

人文昌明于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形成于17、18世纪的约翰·洛克、亚当·斯密、法国启蒙运动、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时期。联合国的两个人权宣言是人文走向法制化、国际化的标志。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则是现代人文思想最杰出的代表。

人文的内涵非常丰富,外延十分宽广。人文不仅仅是指某一部法律、某一种学说无论人权还是需求层次论都只是人文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文,首先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和观念,其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从而感化人,提升人的精神意识境界,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人命关天”是典型的人文关怀理念。这种理念几千年来根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人命关天、与天同高,可以说是中国人最简洁明了的人权宣言。它非常直白地表达了中国人的人文精神,是全人类文明发展共同的核心的根本理念,诠释了生命至上,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文核心价值理念。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老子、孔子先后创建了自己的道德学说、“仁”“礼”说,是人类最早、最系统、最全面阐述人文理论的学说之一。为政以德,以德治国,礼、仁、信、义,天下大同…可谓人类人文思想集大成者,又可谓人类人文思想的杰出代表。

物杂成“文”,乾道变“化”。世界各国最终的较量也将在文化。我们要赢得世界尊重,必须继承和弘扬我们祖国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

品容叶涤炎人响大礼明

尚物好的”世限建始的混贴球料有华的法道不题日“出程

出人

2

绪论

第二章医学本质的人文要求

一般来说,科学分为两大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与规律的科学。社会科学是研究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医学是关于人的科学,它既包含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如人体科学、生命科学等,又包含社会科学的内容,将自然科学应用于人。医学科学是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机结合的学科,具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医学科学的发生与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人的健康服务的,离开医学的社会属性,医学的自然属性便变得毫无意义。反过来,医学的社会属性要通过医学的自然属性才能得以实现,离开医学的自然属性,医学的社会属性就成了空中楼阁。正如林巧稚教授所说:“医生要永远走到患者床边去,做面对面的工作,要看患者,而且要把检查结果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然后做出诊断。”

从医学的本质来看,东西方医学有一个很大的差别。西医学侧重于自然科学,从解剖、生理、病理的角度出发,往往见病不见人,完全用各种数据和结果去解释患者的病征,医生成为各种机器的解读器。中医学则侧重于从人的整体出发,见病见人,身心同治。“身心合一”“天人合一”是医学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并重的体现,是中医学的优势所在,也是我国医务人员的人文优势所在。中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医德的专门论述。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系统地提出了医生的道德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医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疗执业水平,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

医学功能在于预防疾病、治疗疾病、恢复人体健康,维护人体的健康与健美。传统的健康是“无病即健康”,现代的健康是指整体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指一个人身体有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现象,还包括一个人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维护人在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确定了医学功能的社会属性。人体疾病的发生、功能的损害有可能意味着是一个人社会功能的损害甚至丧失。就此意义来说,医务人员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要注意理解甚至体验患者的感受。“三份治疗,七分护理。”这七分护理并非

一般意义上的护理,其中在某种意义上更大程度的是人文关怀,是理解与呵护。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携刻着西方一位医生特鲁多的名言:“To Cure Sometimes,

3

医学人文导读

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其中文的意思是“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由此可见作为一个医生,帮助与安慰患者的重要性。理解与呵护、帮助与安慰都属于社会学的范畴和道德修养的内容,是医疗执业过程中医德的体现和医学职业道德的社会属性的反映。医务人员应该了解并掌握医学的功能,不仅仅在于使用医疗技术或者药物治疗患者的疾病,还在于以“仁爱”之心,通过帮助与安慰,使患者减轻疾病的折磨与痛苦,增强战胜疾病的勇气与信心,“身心并治”可以事半功倍。

在漫长的历史中,医务人员在救死扶伤的过程中形成了各个时期的医学模式。医学模式是在医学的发展和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观察和处理医学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法,是人们研究和处理医学问题时所遵循的总原则和出发点。医学模式在一定时期内影响着整个医学领域工作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而影响着职业行为与职业道德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习惯化性的风格和特征。

迄今为止,医学模式经历了五次大的演变。一是神灵主义医学模式,二是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三是机械论的医学模式,四是生物医学模式,五是生物-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

这里简单谈一下医学模式的发展过程。

在远古时代,由于科学水平及认知水平低下,对生命活动和疾病的认识非常贫乏对疾病现象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把疾病看成是鬼神作祟、天谴神罚,对疾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祈祷于神灵,寄托于巫术,以摆脱疾病的折磨。这一时期的医学模式被称为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虽然原始,甚至荒谬,但它是人类早期对疾病的认知。通过无数代人漫长的实践和思考,逐渐认识到无论人类怎样虔诚与膜拜神灵,神灵与巫术也不能减轻疾病对人的折磨,不能阻止其对生命的剥夺。失望与绝望中人们逐步清醒,慢慢放弃了采用祈祷神灵、使用巫术的方法治疗疾病,转向通过实践,探索向大自然学习,逐步积累了应用动物、植物以及矿物质治疗疾病的经验,最终实现了医学与巫术的分离,形成了经验主义的医学模式一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尝试应用自然法则解释生命活动,利用自然资源治疗疾病。如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5种元素可以相生、相克,并且与人体相应部位对应,五行若生克适度则生命健康。在古希腊,人们则依据当时自然哲学中流行的土、水、火、风4元素形成万物学说来解释生命现象。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医学在世界医学体系中形成了最完备的传统医学体系。

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后,牛顿的古典力学的理论体系形成,人们试图用

4

绪论

“力”和“机械运动”去解释一切自然现象。认为生命活动是机械运动,“人体机械论”“生命机械论”把健康的机体当作一部精密运转协调的机械,用物理原理、化学反应解释生物现象,未考虑生物、心理、社会等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医学模式被称为机械论的医学模式。机械论的医学模式统治了医学领域近2个世纪。

18世纪,解剖学、生物学发展迅速,人们对急慢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疾病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人类在急慢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发病率病死率大幅度下降。抗生素的使用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疾病处置的重点主要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解释、诊断、治疗,包括预防保健,故被称为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是建立在经典的西方医学基础之上的,尤其是细菌论基础之上的医学模式。这种医学模式把人看作单纯的生物体,注重人的生物学指标测量,忽视人的心理因素、行为因素和社会因素。认为任何疾病(包括精神病)都应该用生物机制的紊乱来解释,都可以在器官、组织或细胞分子上找其到形态、结构或生理指标的特定变化。这种“心身二元论”,是从生物学的角度去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注重了人的生物属性,却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导致医学思维的形式徘徊在“是”与“不是”之间(不是疾病,就是健康),以至于对某些功能性或心因性疾病无法给出正确的合理的解释,更无法给予恰当的治疗。因此不能阐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部本质。

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Engl.GL)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的文章,批评了这个模式的教条地位,指出了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不能解释并解决所有的医学问题。他认为,对健康和疾病的解释不应该只包括疾病的生物学因素,还应该包括患者的心理学因素和社会学因素,包括患者所处的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医疗保健体系)。为此,他提出了一个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从医学模式五次大的转变看,其始终从属于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中医学发展所经历的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与西方医学基本相同。机械论的医学模式由于当时交通与通信很不发达,明清时代的社会比较封闭,中医学几乎没有受到影响。生物医学模式因西方医学的传入,逐步成为我国医学的主流。

纵观中医学,从气血津液、五脏六腑对人体生物机能的认识,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对疾病病因的认识,以及阴阳五行,“身心合

一”“天人合一”社会、心理因素的相互影响等,都蕴含着深厚的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内涵。

5

医学人文导读

由此可见,无论从医学的本质,还是从医学的功能,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来看,医学都具有社会属性。医学人文的本质就是要求医学从业人员尊重医学的社会属性,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尊重民族习俗,发扬民族传统,贴近社会,贴近大众,自觉地承担起医学本质属性的社会责任,在医学实践中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改善医疗服务态度,促进医患和谐,为增进人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以收得员组餐果度还面给”转很才去性口酒

提识负地用清座使,建风准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