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概论》闫磊,孙凯,李福娟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基础医学概论》

【作 者】闫磊,孙凯,李福娟主编
【页 数】 164
【出版社】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 2020.08
【ISBN号】978-7-5587-0841-1
【分 类】基础医学-概论
【参考文献】 闫磊,孙凯,李福娟主编. 基础医学概论.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020.08.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基础医学概论》内容提要:

《基础医学概论》内容包括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等3个篇章,重点阐述了基础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兼顾基础医学领域新知识、新技术的介绍。该书依据医学相关专业知识结构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科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的规律,内容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可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接受到系统、完整、必要的医学知识教育。《基础医学概论》适合医学院校医学相关专业,如医学信息学、卫生法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医学检验学、医药营销等专业的学生使用,也可供相关领域教师用作参考资料,还可供对医学感兴趣的一般读者阅读。

《基础医学概论》内容试读

第一篇系统解剖学

第一篇系统解剖学

2.骨膜

除关节面的部分外,新鲜骨的表面都覆有骨膜。骨膜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对骨的营养、再生和感觉有重要作用。骨膜可分为内、外两层,外层致密有许多胶原纤维束穿入骨质,使之固着于骨面。内层疏松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具有产生新骨质、破坏原骨质和重塑骨的功能,幼年期骨细胞功能活跃,促进骨的生长;成年时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3.骨髓

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胎儿和幼儿的骨髓有造血功能,内含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某些白细胞,呈红色,称红骨髓。5岁以后,长骨骨干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呈黄色,称黄骨髓,失去造血能力。

4.骨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1)血管

长骨的动脉包括滋养动脉、干骺端动脉、骺动脉及骨膜动脉。滋养动脉是长骨的主要动脉,一般有1~2支,经骨干的滋养孔进入骨髓腔,分升支和降支达骨端,分支分布到骨干骨密质的内层、骨髓和干骺端,在成年人可与干骺端动脉及骺动脉的分支吻合。干骺端动脉和骺动脉均发自邻近动脉,从骺软骨附近穿入骨质。

(2)淋巴管

骨膜的淋巴管很丰富,但骨质内是否存在淋巴管,尚有争论。

(3)神经

伴滋养血管进入骨内,分布到哈佛管的血管周围间隙中,主要为内脏传出纤维,分布到血管壁:躯体传入纤维则多分布于骨膜。骨膜对张力或撕扯的刺激较为敏感,故骨脓肿和骨折常引起剧痛。

四、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骨主要由有机质和无机质组成。有机质主要是骨胶原纤维束和粘多糖蛋白,构成骨的支架,赋予骨以弹性和韧性。无机质主要是碱性磷酸钙,使骨坚硬挺实。脱钙骨仍具原骨形状,但柔软有弹性;煅烧骨虽形状不变,但脆而易碎。两种成分的比例,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

五、骨的发生和发育

骨发生于中胚层的间充质,从胚胎第8周开始,间充质或先分布成膜状,以后在膜的基础上骨化,称膜化骨;或先发育成软骨,以后再骨化,称软骨化骨。故成骨过程有两种

1.膜化骨

此种成骨方式见于一些扁骨,如颅骨等。在间充质膜内有些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产生骨胶原纤维和基质,基质中逐渐沉积钙,构成骨质。开始化骨的部位,称骨化点,由此向外作放射状增生,形成海绵状骨质。新生骨质周围的间充质膜即成为骨膜。

2.软骨化骨

长、短骨和一些不规则骨以此种方式化骨。以长骨为例,间充质内先形成软骨维形,软骨外周的间充质形成软骨膜,膜下的一些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围绕软骨体中部产生的骨质,称骨领。骨领处原来的软骨膜即成为骨膜。骨领生成的同时,有血管侵入软骨体中央,间充质跟随进入,形成红骨髓。进入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开始造骨,此处即称原发骨化点。中心被破骨细胞破坏而形成的腔,即骨髓腔。

六、骨的可塑性

骨的基本形态是由遗传因子调控的,但环境因素对骨生长发育也有影响。影响骨生长发育的因素有神经、内分泌、营养、疾病及其它物理、化学因素等。神经系统调节骨的营养过程。机能加强时,可促使骨

基础医学概论

质增生,使骨坚韧粗壮:机能减弱时,则使骨质变得疏松,神经损伤后的瘫痪病人骨出现脱钙、疏松和骨质吸收,甚至出现自发性骨折。

第二节中轴骨骼

人体的中轴骨骼包括躯干骨和颅。

一、躯干骨

躯干骨包括24块椎骨、1块骶骨、1块尾骨、1块胸骨和12对肋骨。它们分别参与脊柱、骨性胸廓和骨盆的构成

(一)椎骨

幼年时为32或33块,分为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3~4块。成年后5块骶椎融合成骶骨,3~4块尾椎长合成尾骨。共26块椎骨。

1.椎骨的一般形态(图1-5)椎骨由前方短圆柱形的椎体和后方板状的椎弓组成。

椎体

上关节突

一上肋凹

椎上切迹

横突肋凹

上肋凹

椎体

椎孔

横突

椎弓根

上关节突

横突

椎下切迹

横突肋凹

椎了板

下关节突下肋凹

棘突

棘突

上面

侧面

图1-5胸椎

椎体:是椎骨负重的主要部分,内部充满骨松质,表面的骨密质较薄,上下面皆粗糙,借椎间纤维软骨与邻近椎骨相接。椎体后面微凹陷,与椎弓共同围成椎孔。各椎孔贯通,构成容纳脊髓的椎管。

椎弓:是弓形骨板,连接椎体的缩窄部分,称椎弓根,根的上、下缘各有一切迹,分别成为椎上、下切迹。相邻椎骨的椎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两侧椎弓根向后内扩展变宽的部分,称椎弓板,两侧在中线会合。由椎弓发出7个突起:

①棘突1个,由椎弓后面正中伸向后方或后下方,尖端可在体表扪到。

②横突1对,从椎弓根与椎弓板移行处伸向两侧。棘突和横突都是肌和韧带的附着处。

③关节突2对,在椎弓根与椎弓板结合处分别向上、下方突起,即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相邻关节突构成关节突关节。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