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背景下舞蹈美学教育》曾德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素质教育背景下舞蹈美学教育》

【作 者】曾德著
【页 数】 170
【出版社】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2020.04
【ISBN号】978-7-5647-7775-3
【参考文献】 曾德著. 素质教育背景下舞蹈美学教育.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20.04.

图书目录:

《素质教育背景下舞蹈美学教育》内容提要:

本书着重分析了舞蹈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作用,并研究了素质教育下舞蹈教育的发展对策。当前,素质教育正在全国深入贯彻,这是一项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培养人心和谐,提高文化素养的综合性素质。舞蹈教育是素质中的一部分,特点鲜明,可有效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与对美的追求。本书从素质教育角度出发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与分析,对从事舞蹈美学教育和相关学科人员有一定的帮助。

《素质教育背景下舞蹈美学教育》内容试读

第一章素质教育与艺术教育

第一节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后不断深入、经久不衰、引人注目的教育

改革实践。伴随着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战略意义不断凸显:《国家中长

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

育”确立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示,要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当前,全面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深入推进素质

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已经成为教育领域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其间,全面、准确地把握素质教育这一核心理念,进一步端正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并以切实的举措使素质教育思想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实践的全过程是当前全面深化教

育改革的重大课题。

一、素质与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

“素质”这一概念受到教育理论界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关于“素质”虽有多种阐释,但比较认可的解释是:“素质”是指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

。1

杂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舞蹈美学光

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①。一般来讲,

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以及身体心理素质。科学地理

解“素质”的基本内涵是研究素质教育问题的逻辑起点。

素质教育是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每个受教育者素质的基础上提高民族素质

的教育。个人素质的提升和民族素质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个人素质是基础,民族素

质是总和。离开个人素质的提升,民族素质的提高就成了无源之水,但民族素质不是

社会成员个体素质的简单集合,它需要共同价值观念的引领、道德意识的培育和科学的制度安排,等等。关于素质教育的内涵,国家有关文件曾明确指出:素质教育是

“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

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

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

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素质教育的实践缘起

任何思想最根本的来源都是实践。素质教育思想在我国出现并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同样有其深厚的实践基础和社会背景。素质教育思想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尤其是教育

改革发展实践的产物。

众所周知,十年浩劫,中国的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

民渴望教育振兴,国家建设呼唤人才,但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不相适

应的问题十分突出,而且教育自身各个部分的相互矛盾和掣肘也相当严重。1978年,

我国小学升入初中的比例只有60.5%,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数占高中阶段的比例不足

6%,高校在校生只有85.6万人,研究生只有1万人。当基础教育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明确提出在全国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长期偏小的高等教

①周远清.周远清教育文集(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79.

·2·

兴第一章素质教育与艺术教育兴

育规模以及很不发达的职业教育必然导致升学的激烈竞争;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事

制度则严重限制了人的社会流动。教育的内外部因素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片面

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等相当严重的局面。

此时基础教育领域的有识之士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评,采取了应对措施,力图使基础教育回归教育的本意,其中,最早的声音就是以素质教育纠正应试教育。

据查,国家教委原副主任柳斌发表在1987年第10期《课程教材教法》的《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一文中首先明确使用了“素质教育”这一概念,并很快得到各方面

的认可。20世纪90年代初,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新词汇频频出现在各种报纸杂志上。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

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从而将素质教育的探讨推向高潮,使得素质教育逐步兴起为我

国一场引人注目的教育改革运动,促进了教育理念的革新、课程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师生关系的变化以及评价方式的变革,相关的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入。在高等教育领域,

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在曲折的发展进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特别是在满足国家建

设急需人才的培养上功不可没,但是,长期存在的“过窄的专业设置”“过弱的人文教

育”和“过强的功利主义”等倾向严重妨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妨碍了教育与经

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相互适应。

针对这些弊端,高等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和部分高等学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时任国家教委高教司司长的周远清在全国高校大力倡导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

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拉开了高等学校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序幕。周

远清在高校推进文化素质教育不同发展阶段提出的“三注”“三提高”“三结合”的教育理念及一批知名专家学者的理论探讨和教育主管部门所采取的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成立“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建立了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等),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一些高校的积极探索,对丰富、完善素质教育思想,推动高校文化素质教

育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思想

是应改革而产生、随开放而发展、依实践而完善的中国教育思想的本土创新。

·3

兴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舞蹈美学光

三、素质教育的理论渊源

素质教育思想的形成发展是有其理论渊源的。首先,素质教育思想是继承和弘扬

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理论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生于

斯长于斯的中国教育工作者,血脉流淌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素质教育思想自其

发端就带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儒家学派居主导地位,

其创始人孔子曾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智、仁、勇”三种

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它们是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仁者不

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同时,主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兼修。儒家

三方达德、六艺兼修的教育思想,与今天倡导的素质教育思想血脉相通、有着深厚的

思想关联。近代的蔡元培、陶行知等人都提出过与素质教育思想相关的主张。蔡元培

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沟通文理两科,提倡兼容并包,主张思想自由,确立“五育”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①并举,强调美育对人发展的重要作用。陶行知强调生活教育的作用,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

书死”的旧教育制度,批评“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主张“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做到“教学做合一”。

从根本上说,先贤的做法都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其次,素质教育思想也是以开放包容的胸怀、互学互鉴的态度,广泛汲取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

创新发展而形成的。改革开放,国门敞开,西方各种教育思想、流派涌入中国,广泛

的教育交流使国人眼界大开。在经历各种观念相互冲突、相互比较之后,国民心态更

加开放和自信。“大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逐渐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如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个性发

展,这些教育观念都在一定程度上被我国素质教育思想所借鉴吸收。更重要的是,素

质教育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包括马克思主义教

育理论的中国化,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适于教育

①汤广全.自由与和谐一蔡元培“五育并举”观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9(1)·

·4

兴第一章素质教育与艺术教育兴

的性质和作用,适于人的全面发展、适于教育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教育与生产劳

动相结合、充分认识和发挥知识分子作用等诸多方面的重要理论观点都对我们建设中

国特色现代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素质教育思想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

论解决当代中国教育实际问题的理论产物。

从本质上说,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①。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均明确把“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作为党在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和目标。而素质教育则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

现实手段。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国民

素质。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在本质上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思想就是运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解决当代中国教育实际问题所形成的中国特色教育理论,同时也是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集中代表和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西

方先进教育理念与教育经验和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这三方面的思想渊源交流融合,

塑造了中国素质教育思想的独特品格,建构了中国素质教育思想的话语体系,绘制了

世界教育理论的“中国版本”。素质教育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也是吸纳

西方先进教育思想,体现教育一般规律的结晶,更是来源于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实践的

理论创新。

四、素质教育中党和政府的推动

当前,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法宝之一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有为

政府。教育改革发展亦是如此。素质教育思想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教育实践中确立并不

断完善、深化,一个基本的原因在于党的领导和政府的推动。1985年5月19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做了重要讲话。他明确指出:“我们的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这

里,邓小平站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提出了劳动者素质是构成国力的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49.

·5.

杂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舞蹈美学光

基础。1986年,他又提出,“法治观念与人们的文化素质有关。现在这么多年轻人犯罪,

无法无天,没有顾忌,一个原因是文化素质太低”,强调了文化素质的重要。他要求全党

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起来。可以说,邓小平的这些指示引领了“素质

教育”思想的形成,确立了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的主导思想与主流实践地位。

之后的历任中央领导都高度重视素质教育。江泽民在1994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

会议上的讲话中,把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

学文化水平作为实现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根本任务。他认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

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①。他要

求加强对学生历史知识的教育和人格的培养,并强调文化素质很重要,应当好好抓。

理科的学生要加强人文方面的知识,文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他要求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胡锦涛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明确要求,不仅详细阐述了实施这一“战略主题”的丰富内涵,而且对全社会协同

推进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涉及教育各个阶段和领域,

更涉及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用人制度等方方面面,必须统筹兼顾、协调

推进,切实把实施素质教育这件大事抓紧抓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

重视素质教育问题,“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习近平关于教育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的一个重

要关键词。他明确要求:“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

培养质量。”他把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各级各类劳动者素质作为实施创

新驱动战略的“根本大计”。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示精神在政策文件中得到确认,上升

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教育决策,成为推动教育工作的战略部署。1985年国务院做出的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宗明义,“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

多出人才、出好人才。”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

要》明确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里,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四方面素质的要求,从政策层面

①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1994-06-20.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