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陈强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作 者】陈强著
【页 数】 180
【出版社】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 2020
【ISBN号】978-7-5482-4134-8
【分 类】高等职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陈强著. 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20.

图书目录:

《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内容提要:

新时期,高职院校扩招,产业升级,高职院校教育不仅仅要在技术技能教育上有所突破,还要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上一个台阶,为企业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综述,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内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课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教育机制等。旨在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路径提供一定借鉴作用。本书可作为思政教师教学参考,也可作为相关研究者参考。

《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内容试读

一、研究综述

自古以来,我国就非常重视人的教育教化问题。教化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甚至是治国利民的重要手段。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以及诸子百家,都对人的“教化”问题各抒己见。孟子主张“性本善”,他提倡通过教化使“善性”在人身上得以体现和弘扬;荀子主张“性本恶”,他认为唯有教化方能令人克服(摈弃)“恶性”,逐渐回归到“善”,实现“尽善尽美”。“教化”理论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强调对人进行教育(化),认为教育应坚持以伦理道德教育为核心,以培养至仁、至义、至礼、至智、至信的尽善尽美的人为出发点,重视学生修身养性。

(一)选题依据

伴随着历次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兴起,各种学科教育、应用科学教育、专业技术教育得以产生,其发展规模和速度亘古未有: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被现代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取而代之;人文教育衰落,科学技术教育如火如茶;人格整体教育不复从前,单一的专业教育盛行。接踵而至的是,人们的教育与接受教育的方式、内容、能够接收到的社会信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人们的社会价值取向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初期,这些变化,如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出现以及它们的发展趋向得到不断的加强,只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流行和发展,随

。1

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着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地向其他国家灌输自己国家的思想,进行文化渗透,这些变化影响了我国朴实人民的价值取向,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此态势折射到教育上则表现为功利性在教育功能中的突出。唯科学主义认为科学可使人类认识、控制一切,把实证科学作为科学的全部,把物质的追求和本能的满足作为人生的全部内容,是造成精神的萎顿、迷惘、痛苦和人生终极意义的丧失的原因。汤姆·菲利普斯是国际教育基金会专家,他曾在《爱的人格是世界和平的基础》的演讲中提出,自私的极端个人主义和短视的及时享乐主义,在部分社会成为生活主流。若干人抛弃了对国家、社会、家庭以及自己的责任感,对于用物质来填补心灵空虚的方式愈加依赖。而此类败坏的道德无疑将会污染人的成长环境,使人的良知退化,人生走向失败的深渊,最终造成更为严峻的社会混乱现象。20世纪初,大多数人妄想通过发达的科学技术使一切社会问题迎刃而解。直至今日,他们终于明晰:唯有培育出有爱心、有良知的个人及稳定的家庭,共创美好社会才有日可期。也就是我们中国古话中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四个学会”的教育理念:“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处”,这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柱,构成了教育教学目标的宏观框架,亦是职业教育的首要理念。由此,我们不难总结出,在教育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优良的素质,尤其是人文素养。诚如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教授所言: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爱国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格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综上所述,人文素养之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至关重要的意义。

如今,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毕业生就业率与学校发展

2

挂钩、密不可分,部分高职院校(高等职业院校)曲意迎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以学生可否谋生为宗旨,急于求成、操之过急,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教育和训练以及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知识教育、历史文化教育、人格培养等。因此,有学者指出,在某种意义上我国当前高职院校是一个培养工具性“人才”的作坊或工厂,其培养出来的学生并非完整的人,而是一个技能与专业知识的容器或载体,不具备独立的人格、健全的心理、得体的修养,从而造成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差。现代经济在飞速发展,对不同层次的人才需要也日新月异,故人们未来的职业变化也趋于频繁化和多样化。当然,如果想在自己专业擅长的领域或工作岗位立于不败之地,工作者除了具备专业技能和知识外,还需要拥有好的“人品”,如得体的穿着、坚定的自信和迷人的微笑、与人沟通的能力、语言艺术、心理素质等。我国的经济发展已进入以质量和特色决胜的阶段,高职教育必须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否则将不能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我们培养的学生也难以适应人自身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在加强专业教育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人文素养、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是教育上的理论难题,还是亟待摆脱的现实困境。许久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始终存在一个被轻视、教学环节薄弱、教师学生意识淡薄的问题。文化熏陶薄弱化,专业教育渐窄化,功利导向严重化,极大地左右了高职学生思想素质的升华、知识结构的完备、社会适应能力的养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培育,也钳制了全面素质教育的开展,影响了教育质量的进步。①为打破人文教育目前的僵化局势,根本消除重科技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现象,高职院校应正本清源,不断探索把人文教育置于合适位置的办法和措施,使其重要性不再被淹没,更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脱离纯经验

①任永辉,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4

(2)

。3

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式教学和研究,为实践领域提供基础性的铺垫。

(二)研究现状

高等职业院校具备教育性和职业性的双重显著特征,易致使学校、家长和学生本身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产生认知偏颇,例如学校倾向于专业实践和教学、力求实现数据上的就业率攀升,却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全面素质的提升;学生从步入大学校门的时候起就只有一种想法,学好专业课,找门好工作。因此,他们在职业院校的学习过程中,也只侧重专业课,“学习只为求职”这一谬论在部分大学生心中占据着难以动摇的地位。

调查结论表明,诸多高职院校学生持有“人文学科无用论”的观点,尤其是网络的发展,信息的公开化、各种思想的流动和交流,以及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泛滥于校园,使得大学生价值观水准参差不齐,甚至处于模糊不清、无信仰支撑的真空状态。他们误将高职教育简化为单纯的职业教育和谋生手段,急于学习和吸收专业技能知识,懈怠了对人文知识的摄取和消化。实践证明,很多学生毕业后可应聘到尚可的职位,却因人文素养的欠缺,不久便受到职业发展的桎楷,而部分人文素养较高的学生,则在职场上的“可持续”发展潜力更为强劲和持久。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20世纪末才开始进入发展的快速期,教育部1998年下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意见》对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而言,具有重大转折意义,亦是加速剂。随后,社会、学术界、教育界等对大学生素质问题的关注度与日俱增,不少学者和教师着手于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研究成果。

笔者登录中国期刊网展开网上查询后,获得以下数据:19792005年期间,输入“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词进行搜索,可查询到相关论文记录5455篇,输入“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词,找到相关论文记录118篇;用百度搜索网页,输入“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共找到相关网页2260篇。2006一2019年期间,输

。4

入“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词,找到相关论文记录1600篇,论文记录大幅增长,可见各大院校、领导、教师对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关注越来越多。

有学者试图从中西方人文素质教育的对比出发,构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①:有人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主题的角度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特征、中心内容、基本方式等展开研究,例如刘太刚等强调,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主题是敬业②:有人从课程模式创新的角度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开启探索③:有人从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角度探讨了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④:还有人从时代特征的角度对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进行分析,如庄丹华从信息时代的角度探讨了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⑤。诚然,多数学者是从当今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对策与途径等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的。

200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组织实施〈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与建设项目计划〉的通知》(教高〔2000)〕3号),全国性重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高职高专文化素质教育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正式启动,总课题组组长由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刘太刚院长担任,随后部分学者对于相关领域,也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并获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以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夏昌祥校长为组长的分课题组,历经

①宫鳞丰、刘瑞军等.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研究[J].辽宁农业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5(3).

②刘太刚.敬业: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有的主题[J].现代大学教有,2003

(3).

③周慧华,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模式创新[J].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1).

④任焕如、任翠英,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有中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J],石家庄

职业技术学院,2004,16(4).

⑤庄丹华,信息时代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2004,3(3).

。5·

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三年苦心研究,于2004年出版了学术专著《人文素质教育探索与实务》(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该书实际是系列论文汇编,从思想认识与观念更新、人文修养与素质提高、对策研究与环境优化、校园文化与精神境界、社会信誉和实践探索五个方面对高职高专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与创新等提出问题,并研讨解决路径。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李超任教授于2005年6月出版了由其编著的《高职高专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一书,他通过对理论和实践的探讨与研究,对高职高专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也是笔者所知的目前国内最早、最系统论述高职高专文化素质教育的专著,该书分概述、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校园文化建设、思考、案例等六个篇章。

北京科技大学肖纪美教授则根据其自身的求学、教学经历,编著成《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初悟一学习、交融、实践、悟知》,该书详细介绍了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以及作者七十多年在求学、教学与科研过程中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悟知。全书分为人文与素质教育,中国经典著作的启示,中国文学名著的借鉴,人生之路,人、才、材的命运,想法与方法,选择等七个篇章,深刻阐释了作者对哲学、自然科学的认识,对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归纳,对处事、成才、创新的感悟等。

不可否认,众多学者进行了许多积极的、有启发性的、开创性的研究工作。这些都为我国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提出了不少极富建设性和可实施的对策和建议,为后来研究者的研究进行初步奠基,对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也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但纵观这些研究文献和研究资料,笔者发现不少专家、学者、教授、教师的眼光主要聚焦于普通高校,尤其是普通理工科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研究上,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众多学者更多的是进行了一些小范围的现状的调查与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