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邱影悦,徐辉,代小丹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

【作 者】邱影悦,徐辉,代小丹著
【页 数】 204
【出版社】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 2018.09
【ISBN号】978-7-5692-3483-1
【价 格】59.00
【分 类】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邱影悦,徐辉,代小丹著. 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8.09.

图书目录:

《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内容提要:

本书认为高校应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水泊,让他们能够逐渐适应社会、“相信未来”。本书认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应从以下这些方面入手:第一,认清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入手,将人文素质教育办成受大学生欢迎的一门或者几门课程;第二,理清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结合社会和大学生的现状,引导大学生提升自己的素质水平;第三,选用合适的方式,“润物细无声”,通过课堂教育、文化熏陶、网络引导、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的方式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第四,加强大学生人文素

《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内容试读

第一章解读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伟大的祖国雄踞在亚洲大陆的东部,她不仅有着广袤的锦绣河山,而且有着历史悠久、成就辉煌的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我们勤劳善良、富有智慧的祖先以非凡的创造力,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因此,我们了解、学习和研究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也有助于提升我们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应该具备的基本人文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是典型的农耕文化,然而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入侵,这种农耕文化亦受到游牧文化的不断入侵,在两种文化在不断碰撞的过程中,典型的农耕文化总是能吸收异族文化的精髓并将其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即便是在游牧民族占领中原地区成为统治者的时代,各种文化相互融合的这种特点也未曾消失。古代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相互融合与发展的国度,这种融合与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内部之间各个诸侯国相互合作;二是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和文化传播。数千年来,不管是在哪个朝代,中国传统文化都能够及时进行自我创新自我完善,以适应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紧跟时代的脚步。

第一节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文化的内涵

文化,由万物而生,包罗万象。文化是由人类社会加工的社会面貌的

。1

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

综合体现。文化,是强化了的社会生活,是由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所有认识的总和。

“文化”的内涵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依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据粗略统计,近代以来有关文化的定义竟然多达100余种。汉语中的“文化”

一词,既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固有的传统词汇,又是近代以来学者们宣传外来文化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的翻译语汇。

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显然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从字源上看,现代所谓的“文化”概念,最初是由西方学者提出的。早期出现于英文与法文中的Culture,德文中的Kultur及俄文中的kyJbTypa,无一例外都是译自拉丁文中的“culture'”。“culture”词义较多,在拉丁文中有耕种、居住、练习、敬神等义项,在法文中还引申有性情陶冶和道德培养之意。由此可见,西方“文化”的内涵要比中国古代的“文化”内涵丰富得多。在中国本土的语言系统中,“文化”是“文”与“化”两个字组成的复合词组,见之于殷商甲骨。“文”字,像一个祖胸而立,身有花纹文饰的人,后引申为各色交错的纹理。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提到的“文,错画也,象交叉”则讲得更明白,由此进一步引申为文字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等含义。因为与五色成文有关,“文”字又有了与“质”“实”相对的含义,引申为精神修养,德行美善之义。可见,早在远古,“文”字便已与今天的“文化”

一词有了不解之缘。“化”字本义指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如《易经》所说的“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就表达了这层意思,由此又衍生出造化、大化等义,并由自然万物(造化)的生成、变易,引申出对伦理道德、社会文明等教育与塑造过程的表达。

“文”“化”二字的复合使用,是春秋战国以后的事情。西汉的刘向在编纂《说苑》时开始将“文”“化”二字联为一词。他在《指武》篇中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很明显,在古汉语的表达系统中,“文化”一词的本义与“武功”“武力”是相对的概念,指以文德教化天下,这里面既有政治主张,又有伦理意义。

显然,古汉语的“文化”与西方传统的“culture”在词义上是有明显

·2·

第一章解读中国传统文化

的区别的。“文化”强调人的教育过程和以教育为目的的社会活动,偏重于精神领域;而“culture'”则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逐渐引申到社会领域和精神领域,其本义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尽管如此,“文化”仍然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至今尚无统一的定义。因而,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文化热”中也有人嘲讽地说:“文化是个筐,什么都能装!”其实并非如此,19世纪下半叶出现的一门学科一文化学,已给出了一定的规范:文化是社会现象,它与人类社会是同时并存的。文化是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成果,是人的对象性活动的物质和精神的产物。因此,凡是超越人的本能,属于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活动成果,都是文化。

二、文化内涵的划分

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看,“文化”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它几乎涵盖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人区别于动物最显著的特征是劳动实践。劳动实践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而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向自然界获得生活和生产资料,但是自然界不会主动地提供各种适合人类需要的事物。因此,人类必须使用物质手段改变自然物的形态、结构、属性等,以满足自身的各种需求。这种物质生活资料就是人类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

人类在劳动实践中必须彼此协作,依靠集体的力量与自然抗衡,因此,必要的思想交流、消息传递,使原始人在劳动实践中逐步创造了语言和文字,这些语言和文字就成了思维的工具、交流的手段。除此以外,原始人还创造了原始宗教和艺术,这些都属于人类早期社会实践的精神产品。

人类在劳动实践中不仅要创造产品,而且要创造“创造产品”的手段,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为了狩猎,原始人创造了石刀、石斧;为了耕种农作物,古代人发明了种植、培育谷物的技艺及与之相适应的农具,创造了一套农业生产的工具和技术。无论是简陋的皮衣、简单的语言文字,还是石刀、石斧、农业工具、技艺等,无一不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

·3·

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

品。于是,我们就将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产品称之为“文化”。

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时间上的相承性。文化的发展从古至今,不会发生大的突变与断裂。二是空间上的扩展性。一种优秀的文化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空间上的传播来扩散、发展。三是内容上的创新性。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行更新和创新、增添新的内容元素的过程。文化的延续性和发展性是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动力和条件,没有了延续性,文化就会消亡:没有了发展性,文化就不能创新和扩展。

(一)文化的功能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以多样性为基础的,其中最核心的表现就是文化的多样性。一个社会的发展需要融合多种文化,包容优秀的文化摒弃恶劣的文化,能够充分地展示优秀文化的特征对于人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域想要立足世界之林并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不断完善、创新、补充自身的文化。具体来说,文化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是土壤

大地是人类的母亲,因为她孕育万物,而文化就是人类精神发展孕育出来的产物。任何文化的生长都需要一定的物质土壤来孕育,也必然会孕育出与之相适应的精神体系、文化体系、价值体系、制度体系等。文化孕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孕育民族传统。优良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将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总结积累的优秀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传承下来教化后人,又通过不断地总结、完善、创新、发扬,使传统文化增添新的元素和内容,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发展,使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断获得新的养分,传统文化的生命才会更加顽强。所以民族传统正是靠文化的土壤孕育出来的。

第二,孕育民族精神。所谓民族精神,是指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自始至终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的思想意识和道德体系。一个民族想要立足

·4·

第一章解读中国传统文化

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有更加坚强的民族精神,它是支撑整个民族的脊柱,能够引导民族的发展,规范民族的行为和演变。一个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是无法自立于人类社会的,也是无法前进和发展的。民族精神是民族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更新的内容,它是在文化的土壤里孕育出来的产物。

2.文化是根

再高大的树木,再美丽的花卉,其必有埋于地下深处的庞大根系,靠这个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地上部分才能枝繁叶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组织,其根系就是文化。文化的“根系”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生长物质财富。可能会有人对此提出质疑:物质财富怎么是文化生长出来的?它应是人们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的。是的,物质财富是人们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的,但是人们是靠什么来进行生产劳动的呢?比如说农业生产,农民耕作、种植作物、生产出农产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此而已,似乎很简单。但是如何耕作?种植什么作物?选用什么样的种子?怎样进行田间管理、锄草、治虫、整枝?怎样才能高产?什么时候收获?这里有许多学问,这时就要靠技术,靠科学知识。技术和知识不正是文化吗?也就是说物质财富的生产要靠知识、技术,更重要的是要靠掌握知识和技术的人,知识才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同样,人的文化层次、文化品位决定着物质生产发展程度的高低。

第二,生长精神财富。文化是精神财富之根,大家都易于理解,但是文化是怎样生长精神财富的呢?是从思想体系方面生长精神财富。思想的形成是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源头是文化。文化从教育、科技方面生长精神财富。教育、科技是一个民族、国家进步的标志,没有教育和科技,这个民族永远只会处于蛮荒时代,不会有文明的发展。文化产生了科学和教育,教育和科学的发展又促进了文化的生长,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文化还可以从道德、风俗方面生长精神财富。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直接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样式,是民族特色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而风俗是一个国家、民族或地方在较长时间内形成并流行的风尚、礼节和习惯。许多风俗对于保持历史优秀传统文化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有积极作用的,所以,它是一

·5

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

种珍贵的精神财富。当然风俗中不全是积极良好的部分,其中也有不好的部分甚至是恶俗,但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风俗都生成于一定的文化

第三,生长民族特色。各个民族的多样性形成了世界的多样性。各个民族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色,因而能长久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使人类社会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民族形态。而民族特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由民族文化生成的。

3.文化是力量

文化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域、一个组织都是极其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民族、国家、地域、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对自己的文化力进行有机整合来提升自己的软实力,需要我们从功能基础上认清文化力的表现。

(1)凝聚力

文化的凝聚力具体体现在一个组织群体成员对其文化的认同感和内趋力方面。文化凝聚力体现在组织成员能够对文化产生自豪感和骄傲感,在对文化加以了解的情况下,愿意为文化的发展和建设贡献出一分力量,为了文化的发展添砖加瓦,为维护文化的自尊而贡献力量,完成特定的使命。我国古代曾产生过许多热爱自己祖国、热爱自己文化的爱国人物,他们的爱国事迹和行为都是中华文化凝聚力所产生巨大作用的最好体现。

(2)抗击力

所谓抗击力,是指文化本身在遭遇外来力量的人侵和打击时,文化本身会对这种压力和外来侵入力产生一定的防御,即为抗击力。一种独立形态的文化,本身就天然地存在对外界产生排斥的能力,面对不适应自身发展的准则,对不宜于自己生存发展的外来文化、外来因素都会产生自然的排斥反应,抵制这种外来因素,否则会丧失自我独立性,就犹如人体本身对外来细胞、移植器官会产生排斥现象是一样的。人的身体面对这种排斥反应如果不加以适应就接受,就会影响身体的健康,进而影响生命安全文化不但对外来压迫具有排斥反应,还能培养其组织成员对外来压迫和侵扰的反抗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一个国家的人文素质涵养体现了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文化是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发展和创新的,随着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