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探索》李运生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素质教育探索》

【作 者】李运生著
【页 数】 193
【出版社】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4.10
【ISBN号】978-7-5361-5236-6
【价 格】26.00
【分 类】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李运生著. 素质教育探索.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10.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素质教育探索》内容提要:

本作者介绍了其对改革应试教育和探索实践素质教育的观点;介绍了其对高校办学思想、治校方略、培养模式、教学改革、校风建设等方面的主要观点和具体实施方法;介绍了“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级实用型人才的办学决策。

《素质教育探索》内容试读

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关键是改革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问题。胡锦涛指出:“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着眼点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这就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山深人研究和实施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艰巨和光荣的使命。

一、素质概念的由来

“素质”本是生物学概念,说明生物体本身具有的生理特质。这种特质表现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以及与外界环境关系中的特有的能力。特质是能力及其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生物体的素质是它的特质和生命活动能力的统一。应在能力和特质不可分离的关系上理解生物体的素质。

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对此都有十分精辟的论述。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指出,素质“是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生理特征,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征,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征,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潘菽主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卷》中认为“素质是能力的自然前提,人的神经系统以及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特点,特别是脑的微观特点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林传鼎主编的《心理学词典》认为“素质通常是指人生来具有的某些解剖生理特点,特别是神经系统,脑,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它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词典》中认为“素质,是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其中脑的特点尤其重要”,并且认为“是人的心理特征形成、发展不可缺少的生物前提”。

从上述专家们的论述中可以看到,理解“素质”的共同点以及理解素质的关键。

(1)素质是生物体生来具有的生理构成和生理机能的特质。

(2)先天素质是能力及其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

这两个共同点说明,素质是与能力相联系的概念。素质是生物体内在的特质,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或者说能力是表现出来的素质,素质状况可以根据能力进行衡量和判断。生物体本身具有的本能性活动的能力,应在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和活动中,不断得到提高,使生物体素质得以不断发展。

1

素质教育探索

“素质”从生理学和心理学概念引入教育领域,形成教育学“素质”及“素质教育”概念,即从素质与能力的关系上引入教育领域,对推动教育和教育学科的发展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素质与素质教育

1.素质

理解“素质”概念是理解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素质”这一概念,心理学观点认为人具有先天的特质,特别是大脑,它是人的素质发展的生理基础和前提,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社会文化及其传统的熏陶,逐步内化提升为素质。周远清从这一角度认为“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这一定义能启发我们理解“素质”的含义,很值得我们研究深思。就是说知识必须内化才形成素质。现在许多人所说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品德素质、艺术素质等未能说明素质究竟是什么。由于“素质”概念不明确,便出现“知识+能力+素质”的理论,把素质与知识、能力并列或者说存在知识能力之外尚有素质,那么素质教育就会是知识和能力之外的某种教育。据此提出所谓“素质教育课堂”、“素质教育教材”、“素质教育经费”、“素质教育活动”等并且成为学校的计划、方案,这也是把素质理解为知识能力之外的存在。这些不当的提法,把素质教育理解为了品德素质教育。

对“素质”概念必须从以下三方面的关系中得到理解:

第一,潜质与素质。人的素质是最初潜质的发展形成的根本特质。人的先天潜质通过后天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以及传统社会文化环境的熏陶不断开发凝结形成素质。没有教育就无法形成素质,不同的教育就会形成不同的素质。

第二,知识文化与素质。知识与文化在素质形成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没有知识与文化就无法形成素质,但知识、文化等本身并非素质,不能认为知识越多就是素质越高。素质是知识文化等不断融合内化提升的根本特质或本质。知识传授虽然非常重要,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才是目的。

第三,素质与能力。素质是内在本质,它通过言行和能力表现出来。能力是表现出来的素质,素质决定能力,能力是素质发展的目的。我们以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判断素质的高低,而且能力是不断提高和发展素质的动力。

因此,素质是在潜质基础上,通过教育使知识文化等融合、内化、提升并通过能力表现出来的内在根本特质或本质。简单地说素质是通过能力表现出来的内在本质。

明确“素质”概念,就能深刻理解“素质教育”,从而正确实施素质教育。

2.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改革和发展我国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决策。1997年

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意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这一素质教育的含义对素质教育的目的和内容阐述得非常清楚。

一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二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三是注重培养态度和能力的教育。用“推进素质教育”否定了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本身是相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如果按照这《意见》实施,党的教育方针得以实现,培养人才的教育功能得以体现,从而真正推进素质教育。

自从提出推进素质教育以来,教育理论界的学者们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以“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为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在教育学意义上对于素质教育的概念,可以做出以下概括:素质教育就是培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它以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为培养目标,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途径,以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显著特征”。这一表述中实质上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提升教育质量的提法批判了应试教育的弊端。

肖文娥教授在《素质教育概论》一书中指出:“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这里比较准确地表述了素质教育重点是培养实践能力问题,它是理解素质教育的关键。

我国教育理论界的权威董济教授在《关于素质教育的几点浅识》一文中亦提出“可以摘取素质教育中某些具有特征的内容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加以表述。但就基础教育来说,实施素质教育,还是应兼顾全面发展教育的要求”。董济先生以培养能力这一特征内容表述素质教育是很深刻的观点。

上述文件和教育理论专家对素质教育的阐述中有三点是共同的。这些共同点可以作为理解素质教育的基本点。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党中央已把民族素质问题提到民族生死存亡高度加以认识和理解。应试教育无法解决这一“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2)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应试教育根本无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以培养能力为

3

素质教育探索

重点理解和表述素质教育是最准确的,也是科学的。

因此,我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定义是:“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造就全面发展的能力创造型人才的教育。

三、推进素质教育

自从20世纪末我国提出推进素质教育以来,全国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理论界都在积极研究,进行了许多实践探索,起了很好的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种理论和观点,即“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以及“改革考试制度”的理论和观点。

1.“文化素质教育”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文化素质教育”理论。这一理论对推进素质教育起了积极作用。因为这一理论看到了人才培养中的突出问题,即文化知识偏窄,特别是中学文理分科造成的重大失误,提出了全面发展人才必须具有的知识和水平问题。该理论非常明确指出当前教育无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如果从具有全面发展的知识文化基础才能不断提升内化为素质,才能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意义上说,“文化素质教育”又是很有价值的教育理论。但是“文化素质教育”不能在“应试教育”中实施,如果它不与应试教育相结合,而是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重视知识文化的提升内化,就会是成功的“文化素质教育”。

2.“通识教育”

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重提“通识教育”,同“文化素质教育”一样,具有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作用。这种理论看到了专业教育的局限性,即造成学生知识偏窄,能力偏低等问题,提出了全面发展的思想。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行专业教育,这种专业教育是学习苏联的教育模式,并一直沿用至今天。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说明专业教育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还会有它存在的必然性,但是专业教育的局限性是十分明显的,特别是专业教育同应试教育相结合,造成我国人才培养上的失误,是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总结的重大问题。

在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都在实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在美国称为“普通教育”。“普通教育”并不完全否定专业教育,而是试图克服专业教育的局限性,补充专业教育的不足,使人才的培养和成才具备普通知识基础,即人文社科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基础。在美国有些大学一、二年级主要进行普通教育,三、

四年级则进行专业教育。而有些大学的普通教育课程分散安排在每学期进行讲授。这是很值得学习的教育观点和模式。这种普通教育是按照培养全面发展人

4

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才必须具有的基础性的知识要求实施的。但通识教育不能与应试教育相结合,如果能改革应试教育,实施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就是成功的教育。

3.“改革考试制度”

“改革考试制度”的思想,抓住了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这里所说的主要是改革应试教育的考试制度。这一思想看到了当前的考试制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障碍,认为这种现行考试制度误导了整体教育的方向,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但是考试制度的改革只有在改革应试教育与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而且考试制度同社会用人等制度有同步性。单独进行考试制度改革有很大的困难。当前的考试制度既然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我们首先必须改革应试教育。

四、改革应试教育

现在无论中学还是大学基本上都在实行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在教育发展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今天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量迅猛增长的现代化社会,已经不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改革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根据当前教育现状,应试教育的弊端十分明显地成为现代人才培养的主要障碍。

第一,现在实行的应试教育是一种传承性教育,它的教育功能主要是继承前人知识,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重复前人知识,并以理解重复的准确性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重复越准确,分数越高。理解前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知识迅猛增加的时代,关键是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能力和学科方法,传授知识是手段,使学生获得方法,培养学生能力才是目的。离开能力培养很难评价教学质量。在知识与能力关系上,重点培养能力和方法的才是素质教育。

第二,现在实行的应试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应试”。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指出:现在的教育不是教育,而是在做训练的工作,不断重复已经学会的东西,把知识传授看成是应试训练,做了很多训练学生把考试考好的工作。我们认为现在的高中教育只做一件事即应付高考,追求升学率。如果大学也只做一件事要求学生应付考试,这就失去了大学培养人才的教育功能。有一种说法非常生动,高中读书靠半年,大学读书靠一星期,靠一学期、一星期死记硬背“临门一脚”获取高分。许多学生平时不学习,只靠考前强化记忆来应试。当前高等院校普遍存在一种令人担忧的问题,我们做了调查,相当多的大学生课后60%~70%的时间,有些是80%~90%的时间用于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上,例如上网聊天、游戏、看电影、逛街等活动。这些平时不学习,等到期末强化记忆应付考试的学生,绝大多数都能获取毕业文凭。有一所高校一个宿舍6位同

5

素质教育探索

学轮流听课,听课人把教师所讲的主要理论知识进行整理复印给其他5位同学,考试前突击记忆。他们的分数都在65分以上,有些在80~90分以上。这种应试教育值得我们进行反思一应怎样培养人才。我们要求教师、教学管理者同学生工作干部一起建设良好学风,要求学生一是把时间精力都集中到学习上,

二是进一步使学生能学习、思考、研究、质疑成风,有了良好学风,学校稳定校风好,而且这是大学培养人才最好的途径,特别是使学生学会质疑。我们提出,离开学生学习质量无法评价教学质量,学生能学习、思考、研究、质疑就是最好的学习质量。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反对的是应试教育弊端,但并不反对考试。考试是指挥棒,考试应看成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考试应成为激励机制,激励学生平时能学习、思考、研究、质疑,考试要成为训练学生能力的教学环节。考学生理解前人知识是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使考试成为考学生理解运用和创造的能力。如果只考死记硬背的知识,那么就会引导学生平时不学习,这就是机制。应试教育考试有不少作弊现象,要很多教师监考。我们想想教学内容那么多,学生怎么记、怎么背?所以撇开学生个人动机,作弊现象是对应试教育考试制度的

一种惩罚。毛主席说不要以学生为敌是很正确的。考学生理解运用思维创造的能力和水平,学生平时就能自觉形成良好的学风。

第三,应试教育把知识习题化、标准化,在考试时有客观题,有题库、有标准答案,这种答案标准化就会把知识变成最终结论。知识是一种过程,不能以一种答案作为标准。我们一向不同意这种客观题的考法,要求教师在知识传授时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思考质疑,鼓励学生通过自己思考理解并发现形成自己的结论,不要停留在使学生模仿、照搬、重复前人知识上。有标准答案的客观题对教师阅卷很方便,但从教育角度看是一种失误。胡锦涛指出:“教育成效不应只看学生是否能准确填写标准答案,更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看他们能否掌握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看他们是否具备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这个问题上,美国耶鲁大学校长莱文也指出:在20世纪早期美国也曾采用“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学会记忆和在试卷上还原。但当今的美国大学更注意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大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学会解决问题,而不是重复所谓的标准答案。这对于正处于发展中的中国改革传统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性的人才培养十分重要。

第四,当前的应试教育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现在中学都根据高考需要选择教学内容,特别是进行文理分科,造成学生知识太偏太窄,造成大学教育的很大困难。大学是人才培养关键时期,知识面窄无法培养有成就的人才,有成就的科学家和专家都是全面发展、知识面很广的人才。现在很多大学生不懂地理、历史,不懂生物。文科学生理科知识差,理科学生文科知识差。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