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教程》陈淑萍,张宏主编;陈淑萍,张宏,颜秀红编委|(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教程》

【作 者】陈淑萍,张宏主编;陈淑萍,张宏,颜秀红编委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页 数】 276
【出版社】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2015.07
【ISBN号】978-7-209-09012-4
【价 格】33.80
【分 类】大学生-心理素质-素质教育-高等学校-教材
【参考文献】 陈淑萍,张宏主编;陈淑萍,张宏,颜秀红编委.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教程.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5.07.

图书目录: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教程》内容提要:

本书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卫生部等部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客观需要,吸纳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在总结、借鉴各位专家、同仁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编写的。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教程》内容试读

第一章入学适应篇

每到金秋时节,全国各地都会有一大批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学子步入高等学府,开始他们的大学生活。从中学毕业到大学入学,虽然仅仅隔了一个暑假,但两个学习阶段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进入大学之后的各种变化是显而易见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等,一切都进人了一个全新的天地。对于处在新环境适应期的大学生来说,提高适应的速度和质量无疑是首要任务。

第一节大学生环境适应的意义

经典案例

回首初入大学时

我是一名大四学生,3年前,我满怀着憧憬和希望踏进了期盼已久的大学校门,激动、兴奋,而又有些不知所措。回想起来,3年当中,尤其是在第一年,过得浑浑噩噩,而且有些事情也感到莫名其妙。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进入角色太慢。

刚进入大学的我,还没有完全从成功的喜悦中平静下来,过去形成的优越感还在发挥着作用,我低估了大学生活的艰苦性。另外,由于大学管理比较宽松,而我却高估了自己的自制能力,放松了学习,整天抱着课外书看,或者“出了球场进舞场”,学习成绩特别糟糕。正是因为在大一时的基础没有打好,大二、大三时也没有太大的收获。现在我已知道积极进取,也正处于复习考研的最后阶段,但能否如愿以偿,心里真的没底,总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遗憾在噬咬着我原本好强的心。大一“彷徨”,大二“呐喊”,大三“伤逝”,大四“朝花夕拾”,虽然亡羊补牢也算积极的态度,但丢了的羊再也找不回来了。

看到新学年新增的一张张新面孔,我想起了当初的我,我真想向学弟、学妹们进一言: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是多么重要。

—笔者心理咨询案例

一、环境适应的心理机制

环境适应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构建良好心理机制的过程,也是个体同

1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教程

环境之间的一种契合、协调、相适、相宜的关系,这是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环境适应涉及多种心理因素,形成了复杂的心理机制。

(一)习惯的形成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环境反复发生作用,时间久了,就形成了稳定的心理感受和固定的行为方式,这就是习惯。在一个家庭中,每到用餐的时间,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其乐融融。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每个家庭成员所坐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甚是固定不变的,这并非有意为之,而是习惯。推而广之,一个人在穿衣、吃饭、住宿、出行、娱乐、交友、就医、学习、工作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存在大量的未必能察觉的习惯。当环境变化之后,人的习惯却不会立即改变,以旧习惯应对新环境,自然不会是“一种契合、协调、相适、相宜的相对平衡状态”,原有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人就会感受到由于不适应环境而带来的一系列的生理与心理上的不适感。

(二)情绪的反应

环境适应与否,情绪是一个晴雨表,并且不会说谎。人的情绪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但就其性质而言,无非有两类:一类是需要被满足后的积极情绪,一类是需要不能被满足时的消极情绪。按心理学所说,人类有4种原始情绪一快乐、恐惧、愤怒、悲哀。其中,快乐属于积极情绪这一类,而恐惧、愤怒与悲哀都是痛苦的分化同属于消极情绪这一类。适应新环境的人,感觉是快乐的、舒适的、安详的,因为其各种需要在新环境中都能得到充分的满足。不能适应新环境的人,感觉是痛苦的、压抑的、躁动的。当陌生因素太多而使其感到自身安全或自尊心正受威胁时,人的身心会高度紧张,从而产生恐惧情绪;当遇到事情期望出现一个好结果却偏偏由于人为因素而出现一个不能接受的坏结果时,人内心的暴力冲动就会被诱发出来,产生愤怒情绪:当期望中的好结果总是不能出现、不希望看到的坏结果却一再出现时,人便无可奈何,冷漠了,麻木了,会产生悲哀情绪。不能适应环境时的情绪状态,就包含着恐惧、愤怒、悲哀等多种成分。

(三)想象的超前性

在一个事物没有接触、一种环境没有进人之前,,人的想象已经提前指向它了。在没有登过泰山之前,人可以在头脑中想象泰山的样子;在没有考上大学之前,人可以在头脑中想象大学的样子。想象是超前的,又是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从本性上说,人愿意把和自己未来有关的事情做出乐观的设想。尽管飞机失事和买彩票中大奖都是小概率事件,但人在坐飞机之前都坚信自己乘坐的客机不会出事,否则就不会登机了;而在买彩票时都预感自己有可能中奖甚至中大奖,否则就不会购买了。我国古代有一则笑话,有个穷困潦倒的男人,仅仅因为检到了一枚鸡蛋,就做起了蛋孵鸡、鸡下蛋、几年之后发大财、买地置房娶小妾的美梦,全然忽略了这枚蛋可能孵不出鸡,或孵出鸡也可能是只不会下蛋的公鸡,或孵出母鸡也可能活不到下蛋诸如此类的复杂情况。想象中的泰山更美丽,想象中的大学很完美。抱定这样的想

第一章入学适应篇89

象登泰山,真实的泰山令人失望;抱定这样的想象上大学,真实的大学令人沮丧。对新环境的预想越美好,来到新环境中越不容易接受不一定那么美好的现实。

(四)人类的需要永不餍足

人类的需要永不餍足,这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世俗烦恼的主要缘由。有一首打油诗叫做《人心第一高》,借由一个古代男子表明人生理想,道出了人心之高、人欲之强:“一日繁忙为了饥,刚得食来又无衣。吃不愁来穿不愁,家中缺少美貌妻。有了娇妻和美妾,出门少轿无马骑。骡马成群田万顷,没有官职怕人欺。

六品七品官太小,三品四品也还低。有朝一日当宰相,还想面南当皇帝。”可见,人容易得寸进尺,对已经拥有的不够珍惜,对没有得到的急不可耐。这些都是因为人心无足。一个人在新环境中牢骚满腹好像一天都待不下去时,不能否认有环境的因素,但更主要的还是自身的问题。

(五)人对自我位置的敏感

人是群居生物,当许多人生活在一起时,难免互相比较,将周围的人当做自我认知的参照体系,并由此形成肯定的或否定的自我体验。比周围的人好一点,就认为自己是最好的,就能做到自尊自信,正所谓“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比周围的人差一点,就认为自己是最差的,就会出现自暴自弃,正所谓“人比人该死,货比货该扔”。虽然从道理上讲,由于“周围”的范围可大可小,“人”的特点有可比之处亦有不可比之处,“周围的人”可能是正常群体也可能是不正常群体,这些变数意味着人不能仅仅依靠参照来认识自己,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方式又是最方便、最常用的。一个即将考大学的中学生,总是特别关心自己的名次问题。如果在班级里的名次靠前,他就会沾沾自喜,而很少考虑假如班级的整体学习质量差,名次靠前也未必能考上;如果在班级里的名次落后,他就会垂头丧气,而很少考虑假如班级的整体学习质量高,名次落后也未必考不上。甚至还可以设想出更极端的情境:一个本来长着两只眼睛的正常孩子,从小生活在特殊的小环境中,这里的人都只有一只眼睛,等孩子有了自我意识,会因为自己与别人不一样、自己是“残疾人”而痛苦!这就是仅仅依靠参照来认识自己的局限性和不可靠性,也是很多人“宁为鸡头,不做凤尾”的现实理由。来到一个新环境中,自己的位置在哪里,对这个位置是否感到满意,也是受环境的影响。

(六)奋斗目标的精神价值

在生活中,人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目标。没有目标时寻找目标,有了目标后期盼着实现目标,经过一番努力实现了目标之后却仍不满足,赶紧寻求新的目标。人们寄希望于目标的东西,好像永远不会出现,但人还是要围绕目标周而复始地生活下去。于是,目标的更大意义不在于它带来的种种好处,而在于它满足了人追求自我实现的精神需要。有目标就有方向和动力,就能精神振奋,每一天都活得充实;没有了目标,就只能混天度日,浑浑噩噩,如同行尸走肉一般苟活于世。长时间站

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教程

着不动比跑个不停更难受,被人囚禁比终日劳作更不幸。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阻碍,而是根本就找不到需要实现的目标!难怪老百姓常说:“人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吃不了的苦。”人可能忍受不了像寄生虫那样“享福”,却愿意接受通过“吃苦”战胜困难、实现目标的生活方式。那么,人在旧环境中的目标,会在新环境中失落吗?果真失落后还容易找回吗?这也是环境适应过程中必然面临的一个问题。

(七)世间唯一不变的恰恰是“变化”

社会易变,人生无常。人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挪活,树挪死。”“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一部电视连续剧中有这样的情节一秦王赢政征服了赵国,他站在赵国的城墙上感慨道:“昔日,我在赵国当奴隶,而今我却把它踩在了脚下。人世间的变幻,犹如沧海桑田。”

一位作家在文章中写道:弟弟一家为谋新发展,举家迁居新西兰,让留在国内的亲人们百感交集。这篇文章的题目很有哲理一《在路上》。的确如此,只要人的生命没有终结,就会一直“在路上”,沿途的风景在变,遇到的行人在变,自己也在一天天变老,唯一不变的恰恰是“变化”。出生、成长、升学、就业、恋爱、结婚、生子、搬迁、晋升、离职、退休、离婚、丧偶、患病、衰老、战争、犯罪、天灾、人祸…人的一生要经历太多的环境变化,可以说,环境适应是人类共同的永恒的课题。

二、环境适应对大学生的意义

环境适应能力是衡量一个人心理素质优劣和生存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适应得快,适应得好,保持情绪稳定,立即进入角色,就能提高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效率;适应得慢,适应得差,整日心神不定,长期游离于角色之外,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效率就无从谈起,情况严重的还会出现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环境适应对于大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有助于大学生高质量完成大学学业

1.继承期的每个学业阶段都需要高质量地完成

人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紧密相连的生活阶段。首先是以学习前人和他人积累的知识经验为主要生活内容的继承期,其次是以付出体能、智能来生产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为主要生活内容的创造期,最后是以退出生产领域、进入纯粹生活领域并享用社会剩余财富为主要生活内容的休闲期。在同等条件下,创造期越长,取得的工作成就越大。邓小平同志作为党和国家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一直工作到88岁,才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假如60岁就退休,将不可能取得后来的巨大成就。另外,女性因为生育,会有5年左右的时间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又比男性提前5年退休,这样就少了10年的工作积累,自然无法取得与男性相同的工作业绩。延长创造期,可以采用减少休闲期的做法,如退休时间延后,也可以采用减少继承期的做法,如“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但事实上操作起来都有难度。比较现

4

第一章入学适应篇8

实的做法是,在继承期一定的前提下,把每个学业阶段都高质量地完成,提高创造能力,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取得更加辉煌的事业成就,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高质量地完成大学学业的难度远大于最初预想

学业的成功依赖多种条件。《孟子·告子上》有这样一段文字:“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翻译成白话文:“弈秋,是全国的下棋圣手。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学艺,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但心里总想着有只天鹅要飞来,想象着拿起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他的棋艺也一定不如前一个人。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不如人家吗?(孟子)答道:自然不是这样的。”从中不难发现,学业的成功需要良好的外部条件,如有弈秋这样的名师指导,也需要学习者有较好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而同时具备这些条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学生的学习也有其特点。首先,必须注重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不可一业不专,也不可只专一业;其次,必须注重课堂学习与自学相结合,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往往数量多、难度大、速度快,而需要自学和练习的东西也很多;再次,必须注重增长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如果说知识的增长还存在较多的自己可控制的因素的话,以先天智力为基础、以实践锻炼为主要途径的能力发展无疑有太多的困难需要克服;最后,必须注重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大学的接受性学习既属于延续中小学的接受性学习,又有新的特点与要求,而研究性学习则属于更具挑战性的新课题。尽管也有人会觉得大学“进门难,出门易”,大学里的学习“好混”,但问题在于很多人不想“混日子”“混文凭”,而是想“高质量完成大学学业”“具备真才实学”“将来干一番大事业”。对于想好好学习的人来说,反而觉得学好不易,高质量完成大学学业的难度远比人们预想的要大。

3.大学生尽早适应环境才能尽早投身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5个层次。只有当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之后,高层次需要才会出现,并成为起主导作用的优势需要。虽然人们常说,学习要“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头悬梁,锥刺股”,“见了好书像见了面包一样猛扑上去”,“书中自有颜如玉”,但求知的需要还是远远高于吃饭、喝水、睡觉、接近异性、思念亲人等低层次需要。当一个人到一个新环境中在各方面都不适应时,期望他安心学习、专心学习是不现实的,而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过程不会停下来等待任何人,许多大学生就是因为适应缓慢而耽误了最初的学业,后来又“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因此,大学生应当尽早适应环境,这样才能尽早投身学习,为高质量地完成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业打好基础。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教程

(二)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大学阶段是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发期

大学生从年龄阶段划分上已进人青年初期,其身高、体重、脑的发育、内脏机能性机能以及第二性征等都已接近或达到成年人的水平,而心理发展却相对滞后。从理论上说,大学生向各个领域发展都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正因为如此,他们对很多功成名就者也可以表现出不屑一顾的傲慢态度,但一涉及实际问题,自己事实上的“一无所有”又让他们心生自卑。他们需要家庭的资助才能满足自己的正常消费甚至虚荣消费,经济上的不独立使他们冷静审视自我时缺少了几分底气。天南海北的年轻人聚拢在一起,不自觉形成的比较让家庭贫困、相貌平庸、才艺一般的同学倍感抑郁。他们到了求偶的年龄,而爱情之路充满了变数。继续深造无疑是奔向美好前程的捷径,但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则需要加倍的付出,能否吃得了这份苦又会成为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大学毕业后的就业其实是在填补社会的空岗,不多的空岗中好岗位更少,于是经常出现就业时的“高不成低不就”。种种因素都能给大学生造成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大学阶段也就成为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发期。

2.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与入学适应有关

2002年发生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虽然已是旧闻,但仍具有启发意义。人们注意到,他生长在一个单亲家庭,他的童年生活是与一篮积木和塑料拼板相伴度过的。从小到大,母亲完全为他设定了生活轨迹,他也从不敢对母亲说一个“不”字。这样的家庭教育使得他几乎失去了自我价值判断的能力,虽然后来成为清华大学的高材生,但他仍在一种童稚心理中不能自拔,最具代表性的事例是,直到上了大学,他才学会了骑自行车。在生活上,他对母亲的依赖性依然很强,甚至骑车上学走哪条路安全也要向母亲请教。每周日,母亲为他买两个面包和一袋饼干作为早点,他肯定会按照母亲的安排,先吃面包,再吃饼干,即使天热时面包坏了,他也不会打破这种规律。唯一的一次“反抗”出现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当时他喜欢生物,可母亲认为他该学计算机,就把他填写的志愿涂了,可他自己又给改了回来,母亲又涂,他再改。母亲告诉他,如果他要是再改,她就把志愿单撕了,他才哭着同意了。出事后,他母亲才开始反思:“现在看,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时是最痛快的,也是最容易出成绩的。洋洋从小是个听话的孩子,他最后是为了不让我生气、伤心才听从了我的安排,被我按在那里学他并不是最喜欢的东西。”其实,作为高校,也应当反思,刘海洋的心理问题在入学时已经很明显,但他一直没有化解不喜欢自己所学专业带来的心理矛盾,也没有得到来自外界的能够起矫治作用的专业帮助,以致要用如此偏激、如此残忍的方式予以发泄。由这一特殊的个案推而广之,不难发现,人学适应好的大学生,以后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会明显降低,正所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一直不能完成环境适应的大学生,不仅原有的心理问题会加重,也会在面临新的困境时因为没有学会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而出现新的心理问题。

62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