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留明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机器人》

【作 者】留明编著
【页 数】 103
【出版社】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 2004.09
【ISBN号】7-80595-955-2
【价 格】9.68
【参考文献】 留明编著. 机器人.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2004.09.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机器人》内容提要:

《机器人》内容试读

探文库·人类发明卷·

未来战争中的智能武器

具有人工智能,可自动寻找、识别、跟踪和摧毁目标的现代高技术兵器。通常有:精确制导武器、无人驾驶飞机、无人驾驶坦克、无人操纵火炮、智能鱼雷和自主多用途智能作战机器人等。其中智能鱼雷不仅可存储和记忆有关信息,还能分析、鉴别各种不同目标;自主多用途智能作战机

器人可自主地完成地形、地物及敌我目标的识别、选择前进道路,判断敌情,独立完成侦察、运送弹药、扫雷、射击、投弹

等作战任务。智能武器通常由信息采集与处理分系统、知

识库分系统、辅助决策分系统和任务执行分系统等组成。智能武器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制,已取得一些实用科研成果,它将对未来战争产生重太影响。

一、没有”生命“的战争

21世纪的战争将如何进行?未来战场是个什么样子?以往的社会形态将会被动摇或摧毁吗?军事领导人将采取与现在完全不同的指挥方式吗?战略和战术是否将变成复杂的远距离计算机游戏?显然,没有任何人能够作出肯定

·人类发明卷·探索文率

的回答,也没有谁能准确地预言21世纪的战争是否将由机器人或无人系统进行。我们将对军用机器人系统进行全景式描述,意在使一般有兴趣的读者、决策者、政府官员和军事领导人认识到,军事技术发展的下一个重大步骤必将很快影响到我们的军事思想,无人战争最终会出现,如果我们不能驾驭这种战争,那么它可能将让我们的后代付出极高的代价。

军用机器人的大规模研究与开发使我们确信,在下个世纪发生的最大的一次作战将是人与机器人的较量,尽管在钢铁与人的肉体之间将有一场殊死搏斗,但是主要的斗机

争却将在五角大楼与他国军事机关内按部就班地进行,这场冲突将决定是自主式机器人使战场上的人员大大减少,器

还是人作为土兵仍然发挥主要作用。同工业生产中的情况

一样,整个武器系统在朝着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机器人系统已开始应用并正不断获得发展的动力。将有越来越多的职业士兵从作战岗位转到计算机终端上,在某些情况下,传统的由有人系统完成的任务被自动机器装置所替代,这种以机器人系统替代有人操作系统的设想正在迅速成为现实。

许多军事领导人自然还习惯于采用经过验证的战略战术并依靠熟悉的军事装备应付下一场战争,职业土兵也常常怀疑由民用工程师们构想出来的武器系统,他们认为这些人根本不懂得实战环境,他们尤其不喜欢那些很少需要由人直接控制的武器系统。然而,战争将在没有感情的机器与它们的目标之间进行,这绝非虚构。最终,迅速发展的武器技术可能威胁那些管理这些技术发展的官员们的个人

索文·人类发明卷·

地位,因此,机器人参与作战在社会方面带来问题或许要比技术问题更难以解决。美国军方可能也出于这种考虑而放慢了遥控飞行器和另一种“灵巧武器系统”的开发,尽管其中许多技术已经是有把握实现的。美国国家统计局向国会提供的一份报告证实,在使遥控飞行器获得足够的经费和应用方面,国防部遇到了阻力,报告还认为,在那些可以因应用机器人而节省人力和财力的地方应当最广泛地应用机器人技术。

二、智能武器能决定战争胜负吗

20世纪50年代,英国科学家图灵提出了一个震动世

界的观点:“机器也能思维。”这在当时被许多人视为异想天

开。但是,随着第五代“会思考”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机器的思维能力逐步展现出来。现在,计算机已经能够从事许多依靠人脑才能完成的工作,如科学计算、文件编辑、信息管理等。并且,在诸如专家系统、模糊识别、机器翻译、定理证明、问题求解、自然语言理解等方面,正表现出不凡的逻辑思维能力。“机器也能思维”的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军事科技的不断发展,使武器装备的功能越来越强,不仅能够代替人的体力,而且也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代替人的智力

战争,在刚刚萌芽时,并没有武器的参与,是人与人赤

3秀

·人类发明卷·探索文库

手空拳的肉搏。后来,武器参加了进来,从而使武器扩大了人的某些功能。人用手投掷石块,只能投几十米,而抛石机则能抛数百米之远:赤手空拳只能在咫尺的距离上杀伤对方,而使用弓箭则可在数百米之外射杀对方。

随着军事科技的不断发展,武器不仅能够代替人的体力,而且也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代替人的智力。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使用了许多智能武器。具有记忆功能的“哈姆”反辐射导弹,能在攻击目标的雷达波束中断时继续飞向目标,甚至可以盲目发射、无定向飞行,直到发现雷达信号,再锁定目标加以攻击。机

石眼集束炸弹,可从距离目标几十公里外投掷,接近目标时自动解体,分离出247个装有微波寻的装置的小型子器

炸弹,每枚都可自动寻找并攻击目标。人

制导地雷,能自动辨认车辆,主动攻击数十米范围内的活动装甲目标。

E一3A预警飞机,可分辨出低速运动的水面目标,甚

至能探测到潜艇的潜望镜和通气管,可同时掌握600批目标,对200个重点目标进行识别定位,指挥引导数十架飞机作战。

这些智能武器,已经不是一堆“死”物,而具有了一定的“活”性;对人的依赖程度已经大大降低,“自主动作”能力越来越强。“哈姆”反辐射导弹、“石眼”集束炸弹等精确制导武器,虽然也是由人操作发射的,但这类武器的后半程已完

全脱离人的控制,是靠它自身的“思维”来指挥行动的;E一

3A预警飞机也是依靠它自己的“大脑”(电脑)思维,同时

龄静缘

操秦文·人类发明卷·

指挥和引导数十架飞机作战的。

现在正在研制和已经定型的智能武器,智能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如美国研制的“黄蜂”反坦克导弹,装有先进的探测和控制设备,作战使用时,由飞机在远距离成批发射后,先超低空飞行,到达目标区可自动爬升上千米,俯视战场,选择目标,若某一目标已有导弹跟踪,后到的导弹就会自动寻找其他目标攻击。研制中的智能坦克,能在64千米/小时的速度下鉴别道路,区分人员与自然地物,绕过障碍物,探测地雷,绘制地图等。可以预言,会思维的武器不仅越来越多,而且会越来越“聪明”。

武器的思维功能,是人的智能向武器的传导和转移,如

果没有人的赋予,任何武器都不会具有思维能力

在现实世界中,人是实践活动的唯一主体。人作为在

大自然中唯一具有理性思维的生命系统,其最突出的特征

就是拥有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在战争中,人是智能活动的主体,而智能武器只能在人事先安排的程序下动作,按照人赋予的思维功能对战场上的情况作出反应。不管智能武器多么精巧和功能强大,都不能充当战场上智能活动的主体,即不能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黄蜂”反坦克导弹虽然可以自动攻击敌方的坦克,但诸如在什么地区作战、要攻击什么目标、什么时间开始攻击等问题,还是要靠人来决策,就连它的早期发射,也要靠人来完成。智能地雷再灵敏,也只有当人把它埋设在敌坦克必经道路和地雷有效攻击距离的区域内时,才能发挥作用。这就是说,智能武器只有在人的操纵控制下,才能实现自动控制;也可以说,

·人类发明卷·探索文库

智能武器的自动控制,是通过非我的调节和控制来实现的。

由于智能武器可以模拟人的某些智能活动,模拟人类的思维,有人就把智能武器看作“人工认识主体”,提出“人工认识主体”的概念。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智能武器模拟人的某些思维活动,实际上是作为智能活动主体的人的思维能力在武器中的显现。武器的思维功能,是人作为主体模拟人的智能而人工地制作出来的,是人的智能向武器的传导和转移,是人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智力活动,赋予给智能武器某些“类人”的功能,使其能够像人那样进行思维和动作,如果没有人的赋予,任何武器都不可能具备思维能机

力。这就是智能武器会思维的真正秘密。因此,我们绝不能盲目崇拜智能武器,把它也作为一种主体一“人工认识器

主体”。不管将来武器的智能化水平达到什么程度,在人和人

智能武器这两个要素中,人永远都是主体要素,智能武器永远都是客体要素。

人工智能水平的提高,会使“聪明”的武器越来越多,武器的“聪明”程度越来越高,但武器永远不会完全取代人去打一场“无人战争”

美国正在研制的一种智能型士兵套装,具有人们想像不到的思维功能。士兵穿上这种套装,可以有效地防御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的袭击;跟踪士兵眼球运动的瞄准系统,可以保证士兵的眼睛看向哪里,手中的武器就会自动指向那里;穿上这种服装,士兵在10英里的行军过程中可以打个盹而不至于摔跤;这种套装还可以成倍地增强士兵的肌肉力量。更重要的是,穿着这种智能套装的士兵接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