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治常见疾病》黄福忠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诊治常见疾病》

【作 者】黄福忠作
【页 数】 292
【出版社】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21.09
【ISBN号】978-7-5727-0215-0
【价 格】78.00
【分 类】常见病-中医诊断学-常见病-中医治疗学
【参考文献】 黄福忠作. 中医诊治常见疾病.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09.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医诊治常见疾病》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了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名医,四川省自贡市首届名中医,主任中医师黄福忠、黄福发对常见疾病的诊治经验。包括其医学理论、学术思想现代研究和实践经验,是他们长期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在杏林辛勤耕耘五十余年的心血结晶。内容分别为常见病症、肺系病症、心系病症、脑系病症、脾胃系病症、肝胆病症、肾系病症等,每个病症分别介绍了病因病机、辨证要点、辨证论治、临证备要、预防调护等。本书内容翔实,知识面广,学术性专,可读性强,可供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和中医药院校师生及广大中医药爱好者参阅。

《中医诊治常见疾病》内容试读

绪言

绪言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临床思维方法,阐述内科所属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以中医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病理学说为指导,系统反映辨证论治的特点,是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学科的桥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基础理论知识经过内科学的进一步阐述和临床实践,才能深入理解和掌握:临床各学科则是以内科学作为基础,才能更好地熟悉本学科的特点和技能,从而更灵活地运用于临床。这就是内科学的重要性之所在。

中医内科古称“疾医”“大方脉”,即中医内科学研究的范围很广,传统将其研究的疾病分为外感时病和内伤杂病两大类。一般说来,外感时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涉及的伤寒、温病等疾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内伤杂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随着时代的前进、学术的发展、学科的分化,原来属于中医内科学范畴的外感时病如伤寒、温病等疾病已发展成为单独的学科。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主要是阐明温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规律。温病学理论不仅对外感温热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同时又是中医内、外、妇、儿各科及肿瘤临床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因此,温病学是学习中医学的必修课程,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温病学是历代医家防治温病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温病学的理论和经验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长期以来一直指导着临床实践,运用温病学的理论和经验,治疗多种包括急性传染病在内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及其他

些发热性疾病,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近年来,在新发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

人猪链球菌病、人禽流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并获得好评。今后,必将更紧密地结合各种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防治的重大需求,拓展传统温病学的研究空间,进一步推动温病学理论和温病防治

。1·

中医诊治常见疾病

水平的提高。

温病是临床上一类常见病、多发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男女老幼皆可罹患。因其发病与四季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故又称为四时温病。温病不仅包括种类繁多的急性传染性或感染性疾病,而且还包括一些非感染性发热性疾病。温病大多起病急骤、发展迅速、病情较重,甚至导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尤其是近年来新发传染病的不断出现,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已经成为当今临床医学一大棘手难题。

因此,本书从临床实践出发,以内科常见疾病为主,将原来属于中医内科的伤寒、温病学说回归大内科学范畴,伤寒学说是温病学说的基础,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发展,促进寒温统一,传承创新,拓展临床辨证论治的思维,增加辨证方法,丰富选方用药。

·2

第一篇理论探讨

中医诊治常见疾病

第一章内科常见疾病辨证论治思路

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辨证论治思路,是以病机为核心的辨治思路。审察病机是辨证论治的关键环节。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张介宾说:“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出也。”表明病机是指由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审证求机”是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在收集四诊(望、问、闻、切)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取象比类的思辨方法,通过辨析疾病内在病变的外在表现,把握疾病的本质,获得辨证的结论。

从临床实际的辨证过程来看,病人的症状、舌苔、脉象是辨证的依据,病机是辨证的关键、论治的基础,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通向论治的桥梁。对症状的分析、证候的判断皆以病机分析为依据。“审察病机”是辨证论治的前提,“谨守病机”则是论治必须遵守的原则。“求机”的过程,就是辨证的过程,“审证求机”是辨证的基本要求。病机对临床立法组方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中医对相应证候所确立的治法,是通过调整病机而起作用。因此,把握病机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

一、准确运用病机词汇

病机词汇是说明疾病病变机理的专用名词,应有明确的内涵。应用病机词汇表达辨证所得印象,就可作为治疗的依据。常用病机词汇,多以脏腑生理、病理学说为基础。脏腑病机词汇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能突出病机的重点,指出疾病的主要矛盾,是进一步演绎、论述病变机理的基础。

准确应用病机词汇,不仅要以患者的症状表现作为客观依据,而且要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如脾虚与肝郁的先后主次),善于对类证作出对比鉴别,了解某些类证之间的联系(如肝脾不和、肝胃不和)。证候交叉复合、病机错杂多端者,应采用不同的病机词汇组合表达,体现其因果及内在关系(如水不涵木、肝风内动)。切忌内涵不清,外延过大,过于笼统,或主次不明,似是而非。

二、重视脏腑病机

脏腑病机在辨证论治中起着主导作用,临证必须熟练掌握,准确运用,尤应明确常用

4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