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中医肺病学》张伟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张伟中医肺病学》

【作 者】张伟主编
【页 数】 454
【出版社】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9.04
【ISBN号】978-7-5331-9798-8
【分 类】肺病(中医)-中医临床-经验-中国-现代
【参考文献】 张伟主编. 张伟中医肺病学.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04.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张伟中医肺病学》内容提要:

本书以张伟教授临证特色经验与肺系疾病为主纲,分为总论与各论部分。总论从中医肺病学的概念与研究范畴,谈及中医肺病学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各论则是张伟教授临证多年对各肺系病的经验之谈,实属进与病谋、退与心谋的精妙心得。

《张伟中医肺病学》内容试读

第一章中医肺病学概述

第一节

中医肺病学的概念与研究范畴。

中医作为我国绵延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与科技成果,在历史长河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和影响。而中医在肺系领域运用学科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不断发展完善,使中医肺病学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主要学科之一。

中医肺病学科是运用中医药理论阐述肺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揭示肺病的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研究对象是肺系疾病。中医肺病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肺脏象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包括肺的解剖定位、生理病理特点等;肺系疾病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常见症状辨证要点、治则治法等:肺系疾病的预防及预后。中医肺系病症涉及范围较广[2】,在古代文献中以“咳”“嗽”“喘”“痰”“上气”“呀呷声”“水鸡声”等证候名称和“咳嗽”“哮喘”“哮病”“肺痿”“肺痹”“肺痈”“肺痨”等疾病名称的形式存在。

第二节

中医肺病学的发展源流

中医肺病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早在殷商时期,人类已经有了关于相关疾病的记载,并对其防治积累了一定经验。《周礼》中就曾有记载:“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

001

气疾。”《礼记》则有“孟春行秋令,则民大疫”“季春行夏令,则民多

疾疫”等记载。此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著作的出现,

使中医肺病学逐渐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

一、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自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中医肺病学乃至整个中医内科学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医学巨著一《黄帝内经》便成书于该时期,该书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其显著特点是体现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其中对肺系疾病如咳嗽、喘证、肺胀、肺痿等分别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系统,风、寒、暑、湿、燥、火等病因及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来加以认识,为后世肺系疾病的分类与命名奠定了基础。

(一)咳嗽

秦汉以前多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出发治疗肺系疾病,如咳嗽。从证候分类及临床表现来说,《素问·咳论》确立了以脏腑分类的方法,将咳嗽分为肺咳、肝咳、心咳、脾咳等,并详细论述了各类咳的证候特征。从病机转归来说,《黄帝内经》首先认为咳嗽是肺的病变,《素问·宣明五气》曰:“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胀而喘咳…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但《素问·咳论》又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其他脏腑受邪也可影响肺而发生咳嗽。其传变规律是,五脏之咳日久不愈则传于六腑,从脏腑表里相传。《黄帝内经》的上述内容,为后世对咳嗽的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喘证

《黄帝内经》中关于喘证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等亦有诸多论述,如《灵枢·五阅五使》曰:“故肺病者,喘息鼻张。”《灵枢·本脏》曰:“肺高则上气肩息咳。”描述了喘证以呼吸急促困难、鼻张、抬肩等症状为特征。《黄帝内经》认为喘证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虚邪贼风”“暑”“水气”“风热”“岁水太过”“气有余”等病因及脏腑内伤等皆可引发喘证。还认为喘证病机有虚实之别,如《灵枢·五邪》言:“邪在肺,则病皮肤痛,

002

寒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素问·举痛论》又说:“劳则喘息

汗出。”关于脏腑与喘证的关系,《黄帝内经》认为喘证主要与肺、肾有关,

亦可涉及他脏。《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素问·逆

中医肺

调论》中亦载:“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藏,主津液,主卧与喘

病学概

也。”可见肺、肾两脏是喘证的主要病变脏腑。《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素问·经脉别论》曰:“有所坠恐,喘出于肝。”提示心、肝病变亦可导致喘证的发生。关于瘀血致喘,《黄帝内经》中亦有论述,如《素问·脉要经微论》云:“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

(三)肺胀

“肺胀”一词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灵枢·经脉》言“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胀而喘咳”,《灵枢·胀论》言“肺胀者,虚满而喘咳”。两处“肺胀”不同。前者表明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胃脘部,穿过横膈膜,络属于本经所属脏腑肺脏,再沿气道横出腋下,经气发生异常变动就会出现肺部胀满、气喘、咳嗽、缺盆中痛等症状。可见,这里的“肺胀”指的是肺部胀满的症状,不是病名。后者所在篇章专论胀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法和分类,比较详细地论述了五脏胀病与六腑胀病的证治内容,故此处“肺胀”是指病位在肺之胀病,为病名,此病名突显了疾病

的病机及病位,也明确了肺胀的症状为肺部胀满、咳嗽、喘[2]。

(四)肺痿

《黄帝内经》中有“肺痿”的相关记载,但未明确提出“肺痿”这一特定病名。《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痿喘呕,皆属于上。”指出痿证的病变部位在于上焦,病变脏腑为肺脏。《素问·痿论》曰:“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躄也。心气热…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帝日: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该篇所论述的筋痿、肉痿等不同

003

的病证,是以肢体痿废不用为主要特点,但尚无明确内脏痿证的记载。

(五)肺痨

《黄帝内经》亦从整体对肺痨进行了论述,认为其为慢性劳损性疾病,

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说:“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

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困。”对本病的临床特点进行了较具体的概述

《灵枢·玉版》说:“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生动地描述肺痨的主症及其慢性消耗表现。

(六)饮病

《黄帝内经》从五脏入手对饮病的病因病机也进行了阐述,如《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论述了正常的水液代谢途径《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岁太阴在泉…湿淫所胜…民病积饮心痛”,《素问·气交变大论》载“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甚则饮发,中满食减”,《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太阴之胜…饮发于中”,《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载“土郁之发,民病饮发湿下”,《五常政大论》载“太阴司天,湿气变物,水饮内积,中满不食”,《六元正纪大论》载“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等等,都是对痰饮认识的开端。

二、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中国秦汉两朝大一统时期的合称,文学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取得不少领先于世界的成就,在中医学、中药学方面,逐渐形成中医药理论体系。此时期的代表是“医圣”张仲景,其代表作《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理、法、方、药等比较系统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创造性地发展了《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使《黄帝内经》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为中医肺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咳嗽

该时期,医者针对许多疾病,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从理法方药进行了更详尽的论述,如咳嗽。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对咳嗽论治给出了许多具体的论述。如《伤寒论》中治疗伤寒表不解、心下有

004

水气、干呕发热而咳的小青龙汤,《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

中治表邪夹寒饮咳喘气逆的射干麻黄汤、治寒饮内停的苓甘五味姜辛汤、

治虚火咳逆的麦门冬汤等,均为被后世沿用治疗咳嗽的著名方剂。

(二)感冒

中医肺病学概

早在《黄帝内经》中即已有外感风邪引起感冒的论述,如《素问·骨空论》曰:“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素问·风论》亦说“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中记载:“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论述太阳病时,以桂枝汤治表虚证,以麻黄汤治表实证,提示感冒风寒有轻重之不同,并为后世治疗感冒辨别表虚、表实奠定了基础。

(三)哮病、喘证

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不仅描述了哮病发作时的典型症状,同时提出了相关治疗方药,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云:“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伤寒论》中有“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的记载。《伤寒杂病论》亦首创喘证的辨证论治,其中关于喘证的论述条文有五十多处,如《伤寒论》的太阳病、阳明病、厥阴病、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法篇及《金匮要略》的痉湿喝病、脏腑经络先后病、血痹虚劳病等篇皆有分布,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喘证的理、法、方、药,为后世所尊奉。《金匮要略》中设有“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进行专篇论述,其中所言“上气”即指气喘、肩息、不能平卧的证候。

(四)肺胀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中明确将“肺胀”作为病名来论述其方证治法,曰:“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提出肺胀的主症除了肺部胀满、咳嗽、喘之外,还有烦躁、短气、目如脱状、脉浮,用越婢加半夏汤和小青龙加石膏汤治疗。

005

(五)肺痿

《金匮要略》第一次明确定义“肺痿”病名,对肺痿的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辨证论治等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奠定了后世医家辨证论

治肺痿的基础。同时,专篇论述了肺痿的含义、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证

治。《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载有“寸口脉数,其人咳,

口中反有浊唾涎诞沫者何?师日:为肺痿之病”“热在上焦者,因咳而为肺痿”等论述。本篇所论述的肺脏痿弱、功能不振的病症,归于脏痿,病机总属“肺燥津伤”“肺气虚冷”两端。肺燥津伤者,“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可服用麦门冬汤以养阴润燥;肺气虚冷者,“吐涎沫而不咳,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必眩,多涎唾”,可予甘草干姜汤治疗,以温补肺气、扶阳散寒。

(六)肺痈

肺痈病名亦首见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该篇有“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的记载。“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说明了肺痈的临床特点。张仲景认为肺痈的发病原因是“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即起因于外感,风热伤肺,以致气血凝滞,而成痈脓。在治疗上指出,未成脓而肺气壅塞致咳嗽喘逆时,治以泻肺去壅,方选葶苈大枣泻肺汤;已成脓,浊唾腥臭、吐脓如米粥时,治以排脓解毒,方选桔梗汤,并提出“始萌可救,脓成则死”的预后判断,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三、晋唐时期

晋唐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中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时期,此时期出现多部经典著作,如《诸病源候论》《针灸甲乙经》《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进一步系统呈现了肺系疾病的治法及方药。

(一)咳嗽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咳嗽候》中具体讲述了咳嗽的分类:“又

00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