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西医常见疾病诊疗精要》刘凯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临床中西医常见疾病诊疗精要》

【作 者】刘凯编
【页 数】 97
【出版社】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 2021.11
【ISBN号】978-7-5180-8706-8
【价 格】69.00
【分 类】常见病-中西医结合疗法
【参考文献】 刘凯编. 临床中西医常见疾病诊疗精要.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21.1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临床中西医常见疾病诊疗精要》内容提要:

本书详细介绍了内科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法、骨伤疾病的中医疗法以及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本书内容全面,既有该领域的前沿发展和创新技术,更侧重基础理论和新技术相结合。既追踪了学科研究热点与进展,又对在医疗、教学、科研、学术交流及本学科发展等方面的成绩进行了汇总。内容概念表述规范,纲目分明、重点突出、便于记忆、易查实用,同时注重思维方法,适度增加介绍新的中医基础理论。最大特点是理论密切结合实际,重在应用,对实际工作中产生的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临床中西医常见疾病诊疗精要》内容试读

第一章【内科病证的针灸疗法

第一节支气管炎

历代医家对咳嗽一证阐述甚多,其发病原因也很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其病变之本主要在肺,若病延日久,则随着病情的加重,可由肺及脾,由脾及肾。针灸治疗咳嗽,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并提出五脏之咳,应取俞穴,六腑之咳,应取合穴,有水肿者,可取脏腑之经穴而分治之的针治原则。以后历代针灸著作多有记述,证之临床,确有效验。

一、诊断要点(一)急性支气管炎

(1)一般先有畏寒发热、鼻塞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2)咳嗽为主要症状,初为干咳,继则有痰。

(3)胸部听诊可闻及粗糙呼吸音,并可有干湿啰音,但咳嗽后啰音性质与部位易改变或消失。

(4)血白细胞数大多正常或略偏高:胸部X线检查也无异常或仅见肺纹理增粗。

(5)注意与其他呼吸道疾病如肺炎、肺结核、支气管癌、支气管内膜结核等相鉴别。(二)慢性支气管炎

(1)患者常有长期吸烟或经常吸入刺激性气体及尘埃的病史,发病缓慢,病程较长,症状逐渐加重。

(2)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多为大量黏液泡沫痰,早晚较甚,入冬尤剧。

(3)常有下呼吸道继发感染,患者恶寒发热,咳嗽加剧,痰呈脓性,甚则气喘。少数患者由于反复急性感染而引起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甚至肺源性心脏病。

(4)胸部听诊在肺底部可闻及干、湿啰音,喘息性支气管炎可听到哮鸣音,长期发作的病

例可有肺气肿的体征。X线检查,可见两肺下部纹理增粗或呈条索状,若合并支气管周围炎,

可有斑点阴影重叠其上。合并细菌性继发感染时,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升高。

(5)应注意与支气管扩张症、肺结核、肺癌、矽肺等其他呼吸道疾病相鉴别。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施治

急性支气管炎以实证多见,治疗以祛邪为主,重点在肺:慢性支气管炎,以本虚标实多见,治疗以扶正祛邪为主,重点在脾肾,宜攻补兼施,标本并治。

1.风寒束肺

症状:咳嗽痰白,鼻塞流涕,或伴恶寒发热,头痛骨楚,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治则:疏风散寒,宣肺化痰。

·1…

》临床中西医常见疾病诊疗精要

处方:风池、风门、肺俞、太渊、合谷。加减:热甚加大椎;咳甚加天突;鼻塞加迎香。

操作法:以上诸穴均用泻法强刺激留针。风门、肺俞二穴可加隔姜片灸或艾条灸,取寒则留之、寒则温之之意。

方义:本证乃风寒袭肺,肺失宣降所致,故取风池、风门,因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之会,阳维主阳主表,风门又称热府,为足太阳与督脉之会,是风寒入侵的门户,取二穴用泻法加灸,可疏风散寒。肺俞为肺气注输之处,太渊为肺经俞穴,背俞穴与五俞穴并用以宣肺化痰。合谷发汗解表,兼可通鼻塞、止头痛。若热甚加诸阳之会的大椎以助发汗解表;咳甚加天突以利宣降肺气:鼻塞不通加迎香以宣肺通窍。

2.风热犯肺

症状:咳嗽痰黄,质稠难出,口干咽痛或伴身热头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则:祛风清热,宣肺化痰。处方:大椎、曲池、肺俞、尺泽。加减:咽痛甚加鱼际、少商。

操作法:以上诸穴均用泻法强刺激。鱼际、少商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方义:本为风热犯肺,肺失宣肃,故针泻大椎、曲池祛风清热;肺俞、尺泽清肺化痰:鱼际、少商以清热利咽。

3.燥热伤肺

症状: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咯出不爽,甚则痰中夹血,鼻燥咽干,胸膺闷痛或兼发热头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

治则:清肺润燥。

处方:肺俞、尺泽、内关、合谷。

是人0《

加减:胸痛甚加膻中。

操作法:泻肺俞、尺泽、合谷,补内关。膻中用泻法。

方义:燥热伤肺,津液被灼,致肺失清润,故泻肺俞、尺泽以清肺止咳,且尺泽为五行输中的水穴,并有凉血止血之效:内关宽胸理气,补之更能益阴润燥:合谷解表清热,兼通大肠腑气。膻中以行气通络。

4.痰湿阻肺

症状:咳嗽痰多,痰白而黏,易于咯出,咳声重浊,胸胁满闷或喘促短气,纳呆腹胀,舌淡红,苔白腻,脉滑或濡。治则:健脾燥湿,肃肺化痰。

处方:肺俞、脾俞、太渊、足三里、丰隆。加减:气喘加天突、膻中、气海。

操作法:肺俞、脾俞、足三里补法加灸,丰隆泻法强刺激。天突、膻中、气海,平补平泻,针灸并用。

方义:脾失健运则聚湿生痰,痰饮渍肺致肺失肃降,针补肺俞、太渊以益肺气,肺气充则清肃之令自行;补脾俞、足三里以运脾胃,脾胃健则痰湿自化:再加涤痰要穴丰隆,乃标本同

第一章内科病证的针灸疗法川

治之意。兼气喘者,加天突、膻中、气海,针灸并用以降气平喘。

5.肝火灼肺

症状:咳嗽气逆,阵阵发作,痰少而黏,咯出不易,甚则痰中带血,伴胸胁胀痛,咽喉干痒,目赤口苦,尿赤便结,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则:清肝泻火,润肺止咳。

处方:肝俞、肺俞、鱼际、支沟、行间。

加减:胁痛加阳陵泉;咽喉干痒加太溪;痰中带血加尺泽。操作法:各穴均用泻法,刺激宜较强,间歇留针15~20分钟。

方义:本证多由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气火上逆,以致肺失清肃。针泻肝俞、行间平肝降火,取肺俞、鱼际清肺化痰;配支沟以疏少阳、三焦经气,治胁痛而通大便,驱郁火从大便而出。胁痛甚加阳陵泉助行间以疏泄肝火;咽喉干痒加太溪助鱼际以滋阴润喉;肝火灼伤肺络则痰中带血,加尺泽以清肺降火,凉血止血。

6.肺肾阴虚

症状: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午后颧赤,夜出盗汗,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治则:养阴清火,滋肾润肺。

处方:肺俞、肾俞、膏肓俞、太溪、天突、尺泽。加减:盗汗加阴郄。

操作法:把以上六穴分成两组,每日选取一组,交替轮用。诸穴均用补法。

方义:肾阴不足,阴虚火旺,灼肺伤津,以致肺失润降,取肺俞、膏肓俞补肺阴而润燥金,肾俞、太溪滋肾水以降虚火;天突、太渊清肺止咳,尺泽润肺清火,凉血止血,标本兼顾。

阴虚则血热,血热则液泄,故夜多盗汗,加阴郄以益阴敛汗。

7.脾肾阳虚

症状:咳嗽气喘,动则尤甚,痰液清稀,面色发白,发形寒肢冷,短气懒言,声音低怯,纳呆便溏或兼面肢轻浮,小便不利,舌质淡胖或淡紫,舌下静脉青紫曲张,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

治则:温阳健脾,补肾纳气。

处方:脾俞、肾俞、肺俞、中府、气海、关元、足三里、丰隆。

加减:面肢水肿,小便不利加阴陵泉、三阴交、命门:胸闷心悸,唇甲发绀加心俞、内关。操作法:把以上八穴分成两组,每日选取一组,交替轮用。诸穴均用补法加灸。

方义:咳喘日久,损及脾肾,以致脾不化湿,肾不纳气。故取脾俞、肾俞补法加灸,健脾温肾:肺俞、中府俞募合用,补肺肃肺:气海、关元补肾纳气;足三里、丰隆化痰平喘。灸命门以温阳化气:加阴陵泉、三阴交运脾利水;心俞、内关以宽胸理气,益心行血。

(二)电针疗法

处方:按毫针疗法辨证取穴。

操作法:各穴针刺得气后,接上电针治疗仪,通电15分钟。急性支气管炎可每日针刺1次,慢性者隔日1次。

·3

》临床中西医常见疾病诊疗精要

(三)耳针疗法

处方:肺、气管、神门。

加减:兼气喘者加平喘、肾上腺、交感。

操作法:毫针中等刺激,留针30分钟至1小时,每日或隔日1次,慢性支气管炎可用揿针留针2天,或用王不留行子或菜籽压贴一侧耳穴,嘱患者不时用手按压所贴穴位以加强刺激,3天后除去,改贴另一侧耳穴,两耳交替应用。

(四)皮肤针疗法

处方:项后至背部第1~7胸椎两侧足太阳膀胱经,颈前喉结两侧足阳明胃经

操作法:急性支气管炎宜重叩至皮肤隐隐出血为度:慢性支气管炎则用轻叩法至皮肤潮红即可,每日或隔日1次。

(五)水针疗法处方:肺俞、天突。加减:兼气喘者加定喘穴。

药物选择:急性支气管炎选用可供肌内注射的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林可霉素、庆大霉素等,小剂量应用。或用中草药制剂,如鱼腥草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等。慢性支气管炎可用胎盘组织液或0.5%普鲁卡因,或654-2注射液等。

操作法:选用5L注射器,皮试针头,按常规皮肤消毒后,将针刺入穴内,肺俞直刺,

天突针尖向下斜刺,做小幅度提插,得气后,抽无回血,再将药液注入,每穴注0.5L。如一

安瓿药液不足所需注射量者,可用生理盐水稀释至所需用量。

(六)穴位埋藏疗法多用于慢性支气管炎。

1.羊肠钱穴位埋藏

处方:肺俞、脾俞、肾俞、膻中。或取八华穴、膻中。

操作法:在常规消毒后,铺洞巾,局部浸润麻醉下,取“0”号羊肠线用三角缝针穿埋于穴位下肌肉层,每月2次,3个月为1个疗程。

2.兔脑垂体穴位埋藏处方:膻中、定喘。

操作法:每次取1穴,在常规消毒及局麻下,切开皮肤,将新鲜兔脑垂体埋入穴内,15~20天换穴埋藏1次,重症可埋5~6次。

此法对兼有心脏病、活动性结核、高血压、肾炎、急性肝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者及孕妇等均忌用。

3.不锈钢圈穴位埋藏处方:定喘、肺俞。

操作法:在常规消毒及局麻下,切开皮肤,把直径0.5~0.8厘米的钢圈埋藏于穴内。

·4·

第一章内科病证的针灸疗法

(七)穴位贴敷疗法用于慢性支气管炎。

处方:肺俞、心俞、膈俞、定喘、天突。

操作法:多用对皮肤有一定刺激作用的药物如皂角、乌头、南星、降香、肉桂、川椒、白芥子等制成膏药,贴于穴位,3天换药1次,10次为1个疗程。

亦可用丁香、肉桂、麻黄、苍耳子等研细末,填平脐窝(神阙穴),用胶布固定,48小时换药1次,10次为1个疗程。

穴位贴敷法还可用于“冬病夏治”,对冬天易发的慢性支气管炎,有预防或减轻发作的作用。(八)胸穴指压疗法

处方:第1~5胸肋关节的下缘各一对穴为常用穴(相当于或中、神藏、灵墟、神封、步廊),其他胸部的敏感压痛点为配用穴。

操作法:每次选1~2对穴位,每穴每次指压7~15分钟,每天3次,10天为1个疗程。(九)拔火罐疗法

处方:背部自第1~12胸椎两侧,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一侧线上。

操作法:两侧各拔火罐5~6只,至皮肤淤血为度,隔2~3日拔罐1次。(十)芒针疗法

处方:天突、上脘、丰隆。

加减:慢性支气管炎日久气虚者加气海。

操作法:天突宜弯刺,注意勿向两旁偏斜:上脘、丰隆用泻法:病久气虚者,轻补气海。

第二节支气管哮喘

哮指喉中痰鸣有声,历代医籍中名称很多,如“喘鸣”“鸣息”“喉中水鸡声”“呷嗽”“哮吼”“吼喘”“驹喘”等。喘是以呼吸急促为临床特征,严重时张口抬肩,鼻翼煽动,口唇发紫,汗出淋漓,不能平卧。气喘在中医文献中也有多种名称,如“喘息”“喘逆”“喘促”“上气”“逆气”等。《医学正传》谓大抵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临床上哮多兼喘,通常称为“哮喘”,而喘则未必见哮,一般称为“气喘”。可见哮证与喘证同中有异。至于哮喘并提,首见于元代朱丹溪,后世医家因其病因病机大致相同,故临床上也常相提并论。

针灸治疗哮喘,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骨空论》:“其上气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针灸甲乙经·邪在肺五脏六腑受病发咳逆上气》篇中,提出治咳逆上气的常用俞穴已达25个之多,以后历代针灸著作均记述甚丰,临床实践和动物实验均证明,针灸对解除支气管痉挛、控制哮喘发作,确有良好疗效。

一、诊断要点

(1)根据典型的哮喘症状。

…5

》临床中西医常见疾病诊疗精要

(2)发作时胸廓饱满隆起,呈桶状胸,胸锁乳突肌紧张,腹壁强直,肺部叩诊呈过清音,听诊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两肺满布哮鸣音及干啰音,若伴有支气管炎或继发感染时,可闻及湿啰音。

(3)血嗜酸性粒细胞通常增多,一般在500~800/立方毫米,如极度升高要考虑热带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或其他疾患。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也增加。吸入型患者血清IgE可较正常人高2~6倍,感染型者则升高不明显,其他免疫球蛋白测定大多正常。痰涂片检查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并可见夏雷结晶体。

(4)本病须与热带性嗜酸性细胞增多症鉴别,可参考白细胞分类计数,如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超过10%,应考虑后者的可能。发作时,有时也须与心脏性哮喘鉴别,后者多见于风湿性或高血压性心脏病,可根据病史、心脏体征及心电图等检查以资鉴别。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施治

哮喘辨证,首先应辨虚实。实喘呼吸深长有余,但以呼出为快,气粗声高,脉象数而有力,病势急骤,其治在肺,重在祛邪理气。虚喘呼吸短促难续,但以深吸为快,气怯声低,脉象沉细或浮大中空,病势较缓,时轻时重,其治在肾,重在扶正培元。

实喘病情的发展,往往与正虚有关,虚喘病情的加重,也常因复感外邪,因此虚实夹杂的情况也很常见,临证时应根据标本缓急辨证施治。

1.寒饮伏肺

症状:遇寒触发,胸膈满闷,呼吸急促,或喉中痰鸣,咳痰稀白,初起多兼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流清涕,舌淡红,苔白滑,脉浮紧。

治则:疏风散寒,化痰平喘。

处方:风门、肺俞、天突、膻中、尺泽、太渊。加减:喘甚加定喘;发热加大椎。

操作法:以上诸穴均用泻法留针:胸背俞穴加隔姜片灸或艾条灸:风门、肺俞两穴针灸后,再加拔火罐。

方义:本证乃风寒外袭,触动伏痰,肺失宣降所致。取风门、肺俞,泻法加灸,再拔火罐,可以宣发足太阳经气,疏散风寒;尺泽、太渊宣肃手太阴经气,肃肺化痰;膻中宽胸理气,天突降逆平喘;定喘降气平喘,大椎宣阳解表。

2.痰热遏肺

症状:喘急胸闷,喉中哮鸣,声高息涌,痰黄质稠,咯出不爽,或伴发热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肺化痰,降气平喘。

处方:肺俞、尺泽、列缺、天突、膻中、丰隆。加减:发热者加合谷。

操作法:诸穴均针用泻法,强刺激间歇留针,每隔5分钟行针1次,约30分钟,待喘促稍平后再出针。

方义:痰热伏肺,肺气壅塞,肃降失司,以致咳喘并作,故取尺泽、列缺清肺泄热;肺俞、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