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骨科中西医临床诊疗学》赵龙等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现代骨科中西医临床诊疗学》

【作 者】赵龙等编著
【页 数】 419
【出版社】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9.05
【ISBN号】978-7-5578-3894-2
【价 格】158.00
【分 类】骨疾病-中西医结合疗法
【参考文献】 赵龙等编著. 现代骨科中西医临床诊疗学.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05.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现代骨科中西医临床诊疗学》内容提要:

《现代骨科中西医临床诊疗学》内容详细介绍了骨科各种常见疾病的诊断要点、临床表现、辅助检查、鉴别诊断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并对编者本院自制剂进行了一定的介绍。在编撰过程中,编者们将科学的临床思维、渊博的医学知识及丰富的临床经验融汇合一,深入浅出、力求实用,尽可能的满足广大基层骨科医务人员的临床需要。

《现代骨科中西医临床诊疗学》内容试读

第一章总论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绪论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是研究防治人体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与疾患的一门科学。属中医骨伤科“折疡”、“金镞”等范畴,又称“正骨科”、“伤科”等。西医骨科原意是指矫正骨骼系统创伤和疾病引起的畸形,又称矫形外科学。中西医骨科的发展与医学模式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自然哲学模式时期

从史前期到16世纪末,人类从游牧穴居至农牧定居的时代,人们从不自觉地对待周围事物到逐渐形成了某种理性认识,用自然现象的哲理来解释损伤与疾患。如儒家“天人合一”观念,道家的“阴阳五行学说”等,均说明自然界历象、数字对中国医学的影响。西方医学沿用2000年的“四种体液理论”认为,世界由4种元素所构成:火、土、水与空气。在人体内,这些元素变为4种基本的体液,当四种体液不平衡时就会引发疾病。阴阳五行学说与四种体液理论均属自然哲学模式,使医学在一定程度上由技艺上升到理论。这一时期,中、西医的基础理论具有共性。

(一)中医骨伤科的发展概况

1.旧石器时代晚期(约1.8万年前)在“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骨针、骨锥和其他骨制尖状器具。《山海经·东山经》日:“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郭璞注解箴石:“可以为砭针治痈肿者”。

2.仰韶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前2500年)外科手术器械砭镰已产生,并有史书记载了当时的外伤科名医俞跗。《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洒…”

3.周代(公元前1066~前476年)医学形成并开始分科,《周礼·天官》记载医师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疡医相当于现在的外伤科医师,其记载的“祝”、“剐”、“杀”等外治法,为后世中医骨伤科医师所沿用。

4.战国、秦汉(公元前476一公元220年)中医骨伤科基础理论形成。《黄帝内经》对人体

2

现代骨科中西医临床诊疗学

骨脉、筋肉及气血的生理功能有精辟的论述,如“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内经》阐发的肝主筋,肾主骨,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心主血脉,气伤痛,形伤肿等基础理论,一直指导着中医骨伤科的临床实践。

5.三国、晋、隋唐(公元220~960年)晋·葛洪是世界上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白手法整复及竹片夹板固定骨折的医家。唐·蔺道人所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骨伤科学专著,提出了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炼的治疗大法。

6.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记载世界上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比1927年美国医生Davis提出的悬吊复位法要早近600年。

7.明(公元13681644年)明·异远真人《跌损妙方》总结了一套按穴位受伤而施治的方药,指出跌打损伤的主要病机是“气血不流行”;王肯堂《疡医准绳》对骨折有精辟的论述,对中医骨伤科方药进行了由博而约的归纳整理。

(二)西医骨科发展概况

1.古埃及王朝(公元前6000~前I600年)约在公元前3500年达到其鼎盛时期,那时的

医师可作截肢术和包扎伤口等,大概是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创伤骨科。1862年考古发现的史密斯文稿(约公元前3000~前1600年)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创伤骨科专著,书中叙述了48个全身各部位创伤及其治疗案例,其中有些治疗原则沿用至今。

2.古印度(公元前2500~前1500年)此时出现一位名叫沙斯鲁特的医生,他介绍了自己和别人所用的外科器械100余种。

3.古希腊(公元前800~前146年)创伤骨科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约公元前460~前377年,出现了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及其学派。对于骨折与脱位,希波克拉底认为必须以正规方式使断端对合,骨折两端需以牵引法拉开,然后放松,使断端逐渐并拢;对肩关节脱位施行的手牵足蹬法,至今仍应用于临床。

4.罗马帝国(公元前27~公元476年)罗马人制定战场上的紧急救护制度,专门为军队设立医院,内有医疗器械、药品、敷料等装备。罗马帝国时代著名医师盖伦在《骨的基本行经》、《基础肌学》著作中,对骨骼、肌肉的形态、结构作了较正确的记录,奠定了骨科的解剖学基础:其著作中记录了钻颅术、截肢术,用压迫、结扎或烧灼止血,主张用亚麻线缝合伤口等。

5.中世纪(公元476一1453年)医学上已有不少新的进展,如医师训练走向规范化,开业医师需进行执照考试。许多医院的兴建和护理工作的发展是这一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公元11世纪,意大利成立了西方第一所非宗教的高等医学教育场所,以盖伦提出的相关理论进行授课,让学生以小猪取代尸体学习解剖,并实际参与外科手术。其医学观念遵循“四种体液理论”,即人由四种体液构成:血液(火)、黏液(土)、黑胆汁(水)与黄胆汁(空气)。这些体液处于平衡,人就健康;平衡失调,疾病发作。这种体液理论一直统治西方医学至19世纪魏尔啸创立“细胞病理学”为止。

6.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0~1600年)16世纪,法国外科医师帕雷对创伤骨科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是近代外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采用了伤口包扎、切开和缝合等方法治疗火器伤伤口,使疗效大为提高;在截肢术中,首先应用血管结扎术以防止出血;在整复脱位时,先用滑车拉开关节,再以毛巾协助脱位的关节复位;在创伤骨科方面,他创用了许多器械

第一章总论

3

(如冠状锯骨器、骨折脱位牵引复位器、固定器)和假肢。

二、生物医学模式时期

从17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这是现代医学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也是创伤骨科迅速发展的阶段。许多独立的医学基础学科,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形成,并发展成为完整的基础、临床和预防医学体系。20世纪后,工程技术逐渐向医学渗透,使得医学在宏观和微观的不同层次上均有飞跃的发展,并出现了许多边缘性学科或前沿性学科,如细胞生物学、生物力学等

(一)中医骨伤科发展概况

1.清(公元1644一1840年)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较系统地总结清代以前的正骨经验,对人体各部的骨度、损伤的治法记录周详:将手法归纳为八法,运用“攀索叠砖法”、“腰部垫枕法”整复腰椎骨折脱位:在固定方面,改进了多种固定器具。钱秀昌《伤科补要》较详细的论述骨折、脱位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对髋关节后脱位采用屈髋屈膝拔伸回旋法整复。

2.西方医学传入(公元1840~1949年)西方医学的传人使中国医学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思想和学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西汇通思想及其派别的产生。中西汇通派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唐容川,其代表作《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以西医的解剖、生理学去印证中医理论。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于医理及临床各种病证,均历述中、西医的认识,互相印证,中西药并用。

3.中医骨伤科的新生(公元1949一196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骨伤科从分散的个体开业形式向集中的医院形式过渡。1958年以后,全国各省市相继成立中医院,开设骨伤科,不少地区还建立了专门的中医骨伤科医院、骨伤科研究所。我国著名骨伤科专家方先之、尚天裕等采中医之长,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总结新的正骨八法,研制成功新的夹板外固定器材,形成一套中西医结合的新疗法,确立了治疗骨折的四项原则:“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在基础研究方面,上海伤科研究所采用现代科学方法,从骨愈合的病理生理方面对中医药治疗骨折进行研究和探讨,这些都是生物医学模式的体现。

(二)西医骨科发展概况

1.17世纪许多伟大的医学家获得不少新的发现,为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英国医生哈维在1628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会上展出了他的专著《血液循环论》,他通过实验研究证实了动物体内的血液循环现象。现代生理学、心脏学与血液学都源于哈维的这部先驱作品。

2.18世纪生理学得到进一步发展。1711年,英国发明家黑尔斯发明了血压测量法。1741年,法国安德烈出版《骨科学》。英国著名外科医生波特撰写了有关骨折与脊柱弯曲的著作《骨折与脱位》。

3.19世纪19世纪中叶有三项发明对创伤医学乃至整个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极重要的作用,即:麻醉术、外科消毒和细胞病理学。

1846年美国牙医莫顿在波士顿用乙醚麻醉患者,手术取得成功。贺梅斯把这项发现命名为“麻醉”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士德是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他发现发酵是微生物的作用,并采用

4

现代骨科中西医临床诊疗学

加热灭菌(巴氏消毒法)解决了酒的变质问题,主张生命只能来自生命的“生源论”,其实验和学术观点,构成了外科消毒的理论基础。英国外科医师李斯特是外科消毒法的创始人,他根据巴士德关于细菌学的理论,于1865年8月设计了苯酚消毒器,通过苯酚溶液使伤口化脓显著减少,手术死亡率明显降低,并主张外科医师的双手应先用1:20的苯酚溶液清洗,同时坚持伤口包扎应保持清洁,其外科消毒理论和程序无疑是现代无菌外科学的先驱。

德国病理学家魏尔啸创立了细胞病理学说。他于1858年出版的《细胞病理学》一书中,提出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有力地批驳了占统治地位的“体液学说”,推动了病理解剖学的发展。细胞病理学还构成了以后发展起来的创伤病理学的基础。

4.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1895年伍兹堡大学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线,X线能通

过人体体表显示体内骨骼乃至某些器官组织。

1901年奥地利的兰德斯登发现了血型,1915年美国路易逊应用枸橼酸使血不凝固,输血技术的发明,挽救了大量创伤出血伤员的生命。

西医治疗骨折的重大革新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疗法。1893年莱恩首先应用钢制接骨板和螺丝钉固定骨折;1907年,朗博特使用钢针作骨髓内固定;1931年史密斯-彼得森首次应用三棱钉作股骨颈骨折内固定。1949年达尼斯设计自动加压接骨板,1961年缪勒又进一步加以改进,至今临床还在应用。1958年查尼依对人工关节的材料、造型结构和手术方法作出重大贡献,目前这项技术不断加以改进,并广泛应用临床中。

这一时期,创伤骨科得到较大的发展,如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对道路交通事故创伤进行系统的研究:手外科与显微外科技术迅速发展,1963年上海的陈中伟等成功进行了世界上首例断手再植手术,此后又开展断指再植、游离足趾移植、带血管蒂骨移植等手术;一些外科基本问题,如休克、感染、水电解质平衡、营养与代谢等的诊治,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三、生物工程一社会模式时期

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一个短暂时期,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医学从单纯生物模式向生物工程一社会模式转化。骨伤科在这一阶段中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从宏观上说,骨伤科与社会医学的关系日益密切,人们注意到工作与生活环境对创伤与骨疾病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创伤与骨疾病好发于一定的人群中,即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学规律,创伤与骨疾病的预防有赖于全社会的努力。不少国家或地区建立了先进的创伤急救组织和体

系,提出了各种创伤评分标准,建立了创伤急救中心,采用CT、MRI等先进设备作创伤诊断,

使用心肺功能监护仪监测伤情变化等。

从微观上说,微循环、自由基、激素受体、细胞因子、前列腺素类物质等在创伤与骨疾病发生时的变化和作用受到了重视;各种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的基因表达和在创伤修复中的作用也在研究之中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由于生物学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的飞速发展,结合多种现代工程技术,终于发展成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学科一生物工程学(生物工程技术)。1984年,

第一章总论

美国科学家尝试用人工合成的正常基因移植到人体骨髓中,以治疗遗传疾病。1990年美国医生成功完成首例基因疗法。1997年英国科学家采用无性繁殖技术成功克隆羊。2001年2月12日,美、英、日、法、德、中6国科学家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这是人类探索生命奥秘这一伟大工程的新里程碑,也预示着再生医学时代的到来。生物工程技术将引发骨科一场新的技术变革,在21世纪中西医骨伤科必将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

(赵龙)

第二节病因、病机

一、病因学说

病因学说是研究致病因素的性质、特点及其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的学说,在隋代又称为“病源候”。损伤的病因是指引起人体损伤的原因,又称为损伤的致病因素。历代文献对其论述很多。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提出“坠堕”、“击扑”、“举重用力”、“五劳所伤”等是损伤的病因。汉代医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中将损伤的病因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中进一步阐述了三因的理论,而且指出了三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陈无择指出损伤的病因不同于七情内伤和六淫外因,故属于不内外因,但不内外因仍属于外因或内因的范畴,互相交错。所以,历代多数医家认为损伤的病因就是内因和外因。了解损伤的病因有助于对损伤性质和程度的估计,对损伤的治疗更有着重大的意义。

【外因】

损伤外因是指外界因素作用于人体导致人体发生损伤的各种原因,包括外力损伤、外感六淫、邪毒感染和虫兽伤害等。

(一)外力损伤

外力作用于人体,轻则损伤皮肉而见局部肿痛瘀斑;重则皮肉开裂,损伤出血或筋断骨错,甚则危及生命。根据力的性质不同,可将外力作用分为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强烈收缩力、持续劳损力。

1.直接暴力直接暴力所致的损伤发生在外力直接作用的部位,可见于跌仆、坠堕、撞击、扭闪、挤压、击杀及负重等情况。直接暴力损伤造成的骨折常为粉碎性骨折或横形骨折;造成的创伤多为开放性损伤:造成的脱位多并发筋腱断裂和骨端撕脱。根据外力作用方式的不同,可概括为以下几类:

(1)挤压伤:挤压伤是指机体受到重物的挤压致伤,又称磕伤、压伤。一般来讲,重物的重量越大,挤压伤就越严重:重物与身体接触面积越大,受伤的范围也就越大。挤压伤轻则可见皮肤肌肉挫伤或局部皮肉出血肿痛:重则可见筋骨受损,甚或内脏损伤,破裂出血。挤压伤还可见于运动物体所致的损伤,这种损伤以辗转挤压为主,其程度也比单纯挤压伤更为严重。

6

现代骨科中西医临床诊疗学

根据暴力的方向不同,可将挤压伤概括为横向挤压、屈曲挤压、轴向挤压和扭转挤压伤

(2)冲撞伤:冲撞伤是指身体受到暴力冲击撞伤,又称碰撞伤。其特点是身体在运动情况下受伤,损伤的程度取决于冲撞物的重量、速度以及冲撞物与身体的距离。直接暴力所致的冲撞伤,轻则肌肉筋脉损伤而致肿胀出血,肢体功能障碍:重则引起骨折、脱位,合并广泛的肌肉筋脉损伤,甚则可合并内脏、颅脑损伤,危及生命。

(3)击杀伤:击杀伤多指武器击杀,如棍棒、刀剑、枪炮等的杀伤。这类损伤多为开放性损伤,根据伤口的类型可分为贯通伤和盲管伤。损伤的程度与损伤的部位有关,四肢损伤病情相对较轻,头部、胸腹部损伤病情较重:轻则伤及皮肉,重则损伤筋骨、内脏,甚则危及生命

2.间接暴力间接暴力所致的损伤发生在远离外力作用的部位。间接暴力造成的骨折多为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压缩性骨折或撕脱性骨折:造成的筋腱损伤多为扭伤:造成的内脏损伤多为震荡伤。根据间接暴力的不同形式可将其分为传达暴力、扭转暴力、杠杆作用力

(1)传达暴力:传达暴力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纵向轴心作用力。跌仆和坠堕时常见传达暴力致伤,损伤多发生于骨质结构薄弱处、运动与静止交界处以及松质骨与密质骨的交界处。骨折的类型多为斜形骨折或压缩性骨折。

(2)扭转暴力:扭转暴力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横向轴心作用力。损伤好发于关节、筋腱结构薄弱或骨干相对细弱处。骨折的类型多为撕脱性骨折或螺旋形骨折,关节囊和韧带多为撕裂伤。

(3)杠杆作用力:杠杆作用力指暴力在关节和关节附近形成了支点、阻力臂和动力臂,导致筋腱断裂或骨折脱位。如跌仆时上肢高度外展、外旋而形成的肩关节脱位和膝关节的急骤屈曲所致的髌骨骨折均为杠杆作用力导致的损伤

3.肌肉强烈收缩力当机体应急防御反应或劳作用力过猛时,可引起肌肉强烈收缩,造成筋腱断裂或骨折。筋腱断裂的断面多不整齐:骨折的类型多为横形骨折、撕脱性骨折或螺旋形骨折。如短跑运动员股四头肌强烈收缩时所致的股直肌断裂:杂技演员翻跟斗时小腿三头肌强烈收缩所致的跟腱断裂;跌仆时为防止跌倒,保持直立,股四头肌强烈收缩所致的髌骨骨折:掰手腕时所致的肱骨内上髁撕脱性骨折:投掷手榴弹或者标枪时所致的肱骨下1/3螺旋形骨折等均属此类损伤

4.持续劳损力是指长时间劳作或劳作时姿势不正确所造成的筋肉、骨关节的慢性累积性损伤。持续劳损力可引起筋肉变性,关节增生肥大,骨质退变,甚或造成骨折。如长期低头伏案工作可导致颈部肌肉劳损,长期弯腰负重可导致腰肌劳损或椎间盘退变,长途跋涉可导致第2跖骨疲劳骨折。此外,长期劳损还可以导致筋肉松弛萎缩、关节失稳而出现“筋出槽”、“骨错缝”

持续劳损是一种慢性积累性伤害,其病情多由轻到重,病位多由表及里,多先伤及筋肉,然后损及骨关节。有时虽因一时闪挫而致急性损伤,其内因仍是劳损。所以,临床上持续劳损致病多表现为病势缠绵,反复发作。若迁延日久可致局部气血不足,瘀血阻滞经络:复感风、寒、湿邪可引起痹证的发生,此后则每遇阴雨天而发作,缠绵难愈。

持续劳损既可外损筋骨,又可内伤气血。劳损可造成筋肉内出血,不仅耗损气血,且离经之血成瘀可变生其他病证。劳损病变还可累及脏腑,其中尤以肾脏为著。劳损可耗气伤血,气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