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临床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郭桂珍总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实用临床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作 者】郭桂珍总主编
【页 数】 488
【出版社】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18.06
【ISBN号】978-7-5693-0369-8
【价 格】198.00
【分 类】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参考文献】 郭桂珍总主编. 实用临床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8.06.

图书目录:

《实用临床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内容提要:

本书先介绍了中医的哲学基础、生理观、诊法、辨证体系等基础内容, 后又涉及了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临床常见疾病的症状、中医诊断、西医诊断、中西医治疗方式等临床知识。

《实用临床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内容试读

第一章中西医结合医学

医学是处理健康人的生理处于良好状态相关问题的一门科学,以预防和治疗疾病、提高人体健康水平为目的。狭义的医学只是疾病的治疗和机体有效功能的极限恢复,广义的医学还包括中国养生学和由此衍生的西方营养学。当今医学主要有西方微观西医学和东方宏观中医学两大体系。虽然由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研究人体健康与外界联系及病理机制的宏观一微观顺序不同,但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中西医实践的经验积累和理论形成,必将诞生新的医学一人类医学。

第一节医学

一、科学

科学(science)一词起源于古汉语,原意为科举之学,南宋思想家陈亮在《送叔祖主筠州高要簿序》中提出:自科学之兴,世之为士者往往困於一日之程文,甚至於老死而或不遇。科有分类、条理、项目之意,学则为知识、学问。中国古代各类经典的经书都是科学规律探索的信息记录,《黄帝内经》就是中国上古时代的科学巨著。

Science源于拉丁文scio,后演变为Scientin,最终演变为今天的Science,.其本意是系统知识。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瑜吉在翻译Science时,引用了古汉语科学一词,即分类的知识和学问。1893年,中国近代思想家、维新派领袖康有为率先引进并使用了科学二字。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严复翻译《天演论》等著作时,也使用了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一)科学的定义

科学是反映事实真相的学说,是对事实真相的客观反映。科学有别于真理,真理是一定前提条件下的正确的客观规律及其描述,而科学是一定条件下的合理的方法、实践及其描述;科学不一定是真理,但真理

一定是科学。科学是把任何被研究的对象进行无限放大和无限缩小,并在此过程中找到接近完美的理论。科学是运用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思维严谨的方法,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类智慧结晶的分门别类的学问。

1888年,英国天文学家达尔文认为: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科学要发现前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规律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是对一定条件下物质本质变化规律的研究和总结。科学的特点是可重复性、可证伪、自身没有矛盾。

(二)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能为人类所用的知识。由于人们研究客观事物的不同,科学与科学技术是两个可以互相转化的概念。即科学可以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也可以是科学。比如,汽车发动机理论相对汽车这个事物而言,这个理论就可称之为汽车发动机科学,而汽车理论就是诸如发动机科学、机械传动科学、电子科学等科学综合应用的汽车科学技术。发动机理论也是一门科学

·1

圆实用临床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技术,是包含材料科学、燃料科学、力学等科学综合应用的科学技术。

(三)科学的内容

一是揭示宇宙万物的本质特性和规律,二是对万物的原有状态进行重组,使其成为有某种性能的、能满足人们某种实践需求的东西。

科学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科学就是知识;科学不是一般零散的知识,而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人类和科学家群体、科学共同体对自然、社会、人类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活动:在现代社会,科学还是一种建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英国科学家贝尔纳把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六个方面: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构成我们的各种信仰和对宇宙及人类的各种态度的力量之一;与社会有种种相互关系。

科学是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实现具体统一的实践活动,是通往预期目标的桥梁,是联接现实与理想的纽带。科学是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和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的实践活动。这是科学的内涵。

(四)科学方法

科学就是求真,要真正理解科学,仅弄清科学的定义是不够的。但也不是要掌握许多科学知识才能理解科学,迅速理解科学的捷径,只有掌握一些主要的科学方法。

1.逻辑思维

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个部分。

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判断能力、推理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创造能力等。判断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肯定或否定事物的存在,并指明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判断能力,即将一事物的概念与其他事物的概念进行分辨、鉴别的能力。

推理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已知的判断叫作推理的前提,从已知的判断推出的新判断叫结论。达到推理的正确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推理的前提是真实的,二是推理过程符合思维规律、规则,即是合乎逻辑的推理。若其中一条不具备,则推理的结论就不一定是真实可靠的。

2.分析综合

分析是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并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关系的过程。综合是把分析过的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联合成一个统一整体的过程。科学史表明,科学家不只是知识的发展者,更重要的还是知识的综合者。临床工作中,一个具体的病证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要做出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析产生这些症状的原因,得出病因的结论,再分析每个症状产生的机制,只有经过深入的分析和综合,才能对这一病证的病因病机有全面深入的认识,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3.归纳演绎

经典的科学方法有实验方法和理论方法两类,具体地说主要是归纳和演绎。归纳法是将特殊陈述上升为一般陈述(定律、定理、原理)的方法。经验科学来源于观察和实验,把大量原始记录归并为很少的定律定理,形成秩序井然的知识体系,这是经验科学形成的过程。如何归纳是有效的、可靠的,这是经验科学要研究的最重要问题。科学归纳推理比较真实可靠,因而在科学实验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演绎法是将一般性理论认识(原则、原理和规律性知识)应用到个别或特殊事物上,从而引导出新的结论的方法,阐明研究结论及其普遍意义。通过归纳分析得出的某个具有一般性的研究结论,要靠演绎逻辑方法来证明其研究结论的普遍指导意义。

(五)科学分类

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以及总结和贯穿于三个领域的哲学和数学。

按与实践的不同联系可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

。2

第一章中西医结合医学■

按人类对自然规律利用的直接程度,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和实验科学两类。按是否适合用于人类的目标,科学又可分为广义科学、狭义科学两类。

目前,我国科技和教育部门通常将科学分为十二个门类:文学、史学、哲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和军事学。

二、医学科学

医学科学最初属于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但是,随着人类历史、社会、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学科之间相互交融,医学科学已超出了生命科学的范畴,而广泛涉及自然科学的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药学、环境科学、工程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中的哲学、社会学,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宗教学等各个学科。

关于医学的起源,历代学者有不同的学说。代表性的观点有:医源于神、医源于圣、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源于人类之爱、医食同源、医源于经验、医源于劳动等。虽各有所据,但各有所偏。因为,医学起源是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可以追溯到人类在原始思维支配下最初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的。

起源时期的医学是人类早期医疗知识的积累,一般称为原始医学。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开始进人文明时代。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及古代中国,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五个主要发源地,不仅创造了各自的文明,而且孕育了各自的医学,即古埃及医学、古巴比伦医学、古印度医学、古希腊医学和古罗马医学以及古代中国医学。这一时期的医学,尽管研究对象是同一的,医学的基本性质和基本任务是相同的,但其社会和文化基础各有特色,使孕育中的医学从这时起就有各自的风格,并逐渐以古希腊医学为主发展为今天的西方医学,以古代中国医学为主形成了中医学。中医学是世界上唯一经历了数千年发展而延续至今的传统医学。

三、医学模式

医学包括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所以,医学模式也就包括医学认知模型和医学行为模式。前者指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医学自身的认识,即医学认识论:后者指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医药实践活动的行为范式,即医学方法论。

(一)概念

医学模式又称医学观,是人们考虑和研究医学问题时所遵循的总的原则和总的出发点,是人类对健康与疾病总体认识的高度概括,即对医学本质、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医学观,包括生命观、人体观、健康观、疾病观、诊断观、治疗观、预防观、医学教育观等。此外,医学模式还包括根据医学观建立的医疗卫生和医学教育体制。医学模式从哲学高度概括了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的医学思想观念及总体特征,指导着医学实践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二)医学模式的形成

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实践活动和医学科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属于自然辨证法领域。一方面,它是由各个时期医学发展水平、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思维方式决定的:另一方面,它形成以后,又成为观察与处理医学问题的思想与方法,对各个时期的医疗实践、医学研究、医学教育和卫生保健事业具有强大的能动作用,成为其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的理论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医学模式将不断变化和发展。因此,医学模式对整个医学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医学模式是指导思想

医学模式是医学研究和医学实践的指导思想。医学模式的演变反映了医学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从而给医学科学理论和实践领域带来重大的影响。医学科学研究和医疗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医学观和认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例如:人类健康是从单一的生物学角度去观察,还是从生物学、心理学与社会学全方位去认识;人类疾病的防治、健康保健是单纯从生物学角度来处理,还是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多角度综合地研究。这种观念、认识和方法上的区别,主要起因于不同医学模式的影响,实质上是不同医学观的反映。

3

■实用临床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四)医学模式是不断演变的

医学模式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与人类健康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的。一种医学模式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医学界的共同信念,成为医学家为实践这些信念共同遵循的科学研究纲领,这既不是从他们头脑中主观臆造出来的,也不是由他们随意选择的,而是受制于当时历史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生产关系的性质,当时的政治环境、文化背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哲学思想等因素。每当社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医学模式也必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变。这种转变的终极目标是运用医学模式思想的指导,最佳与最大可能地满足人类对健康的追求。因此,人类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也迫使医学模式不断发展、变化与完善。

(一)西方医学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科学的发展,人类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西方医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医学模式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产生于原始社会。人类社会早期,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还处于萌芽状态,由于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低下,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局限于直觉观察,尚未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理解与认识只能是超自然的。这种医学模式认为,人的生命与健康是神灵所赐,疾病和灾祸是鬼神作怪与天谴神罚,死亡是天神召回灵魂。对疾病的治疗,虽然也采用一些自然界中的植物和矿物作为药物使用,但主要还是祈求神灵巫术;要想健康无病,就要求助和感动神灵。这是早期的疾病观和健康观,这一时期的医学模式具有医术和巫术混杂的特点。

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是伴随着古代哲学、自然科学和医学的发展而产生的。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及医疗实践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步摆脱原始宗教信仰的束缚,在探索自然本源的同时也开始探求生命的本源,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也逐渐发生了改变,产生了具有朴素辨证法思想的整体医学观。古希腊、埃及、印度、中国建立的早期医学理论,都试图利用自然界的物质属性来解释人的生命属性,从而产生了粗浅的认识和理性概念。这一时期,医学理论吸收了自然哲学的理论和认识,初步建立和形成了古典医学理论体系,推动了后世医学的发展。

3.机械论医学模式

机械论医学模式形成于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文艺复兴运动使自然科学研究冲破了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思想的桎楷,兴起了运用实验、归纳和数学方法研究自然,促进了医学的发展。英国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培根和法国百科全书派学者笛卡儿等认为,新时代的哲学必须建立在科学观察和实验基础上,只有观察和实验才是真正的科学方法,主张对事物进行考察分析,重视逻辑推理,尤其倡导演绎法和数学法。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出现了机械医学观,把机体一切复杂运动归纳为物理化学变化,甚至连思维活动也认为是机械运动,为近代实验医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从18世纪意大利病理解剖学家莫尔加尼创立病理解剖学开始,到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来登发现植物细胞,次年施旺发现动物细胞,直至19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魏尔啸倡导细胞病理学,确认了疾病有形态学微细物质基础的理论,开辟了病理学的新阶段。

机械论医学模式影响下的医学研究思维方法是还原论和归纳法,认为一切知识可被还原为某种对所有现象都适用的原则。器官病理学认为,每种疾病都有与它相应的一定器官损害,细胞病理学认为每种疾病都有与它相适应的细胞损害。这种学术观点局限在从机械论的角度来解释生命活动是机械运动,保护健康就是保护“机器”,疾病是“机器失灵”,需要医生对其“修补”,忽视了人类机体生命的生物复杂性以及社会复杂性,从而产生对人体观察的片面性与机械性。

4.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是在近代生物医学基础上形成的生物医学观和相应的医疗卫生观。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初,科学技术进人了一个迅猛发展的阶段,尤其是生物科学的长足进步,使医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

。4·

第一章中西医结合医学

的历史时期。

1675年,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法国微生物学家和化学家巴斯德在细菌方面的开拓性研究,以及实验医学的产生和发展,为人体形态结构与功能以及对各种生命现象进行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19世纪以来,先后发现了诸如结核杆菌、伤寒杆菌等多种病原微生物,这些研究形成了疾病的细菌学病因理论。与此同时,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生物化学、细菌学、病理学、免疫学、遗传学等一大批生命学科相继形成,使生物科学体系逐步完善。越来越多地提示了各种疾病的病因、过程和机制,为解决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一些重大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推动医学进人了生物学时代,并形成了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是建立在疾病与病因的单因单果模式上的,即健康是宿主、环境和病原体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当环境变化,致病因子的致病能力增强,人体抵抗能力下降,使平衡受到破坏就可生病,符合传染病为主的疾病谱的著名“流行病学三角模式”。这种保持生态平衡的观念,也称为生态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适用于揭示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在这一模式的指引下,人类在疾病控制活动中,通过采取杀菌灭虫、预防接种和抗生素等措施,有效控制了急慢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危害。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使急慢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平均期望寿命显著延长。由于克服了临床手术的疼痛、感染和失血三大难关,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总之,生物医学模式对西方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其取得了辉煌成就,甚至带来了第一次卫生革命的胜利。

由于生物医学模式从纯生物学角度考虑和分析疾病与健康现象,因而存在明显不足,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其局限性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只考虑病因中的生物学因素、环境中自然环境以及宿主的生理和病理过程,而忽略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即使以生物因素为主的传染性疾病,在流行与防治上也不单纯是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样要受到人的社会活动、人际交流和生活聚集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心理和社会诸因素的制约。总之,由于受机械论思维方式的影响,生物医学模式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和心理因素分离开来,把人体各部分孤立起来,不能辨证地对待内因与外因、局部与整体、运动与平衡的关系,使近代医学在科学实验和临床活动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所以,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强烈呼唤着更加完善的医学模式理论。

5,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

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人类进人20世纪以来,尤其是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劳动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环境污染、生态改变、人口剧增等原因,导致了疾病谱、死亡谐发生了重大改变。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已不再是传染病、寄生虫病和营养缺乏病等,与心理性、社会性因素相关的疾病显著增多。目前,死因居前三位的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都与心理、吸烟、环境污染等心理一社会因素有关。至于公害病、交通事故、自杀、吸毒、酗酒、饮食过度、犯罪率升高等各种社会因素引起的疾病,则主要来自于心理一社会因素。上述改变使人类逐步认识到,许多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行为和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因此,1977年美国精神病学家恩格尔在《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中,率先提出了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批评传统医学模式把疾病过程看成是“人体是机器,疾病是机器故障的结果,医生的任务就是修理机器”的观点,主张医学应从生物、心理、社会的角度看待患者、看待疾病、看待医学,并指出:生物医学逐渐演变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是医学发展的必然。

德国哲学家恩格斯指出:为了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以及实现合理的治疗和卫生保健的目标,医学模式必须考虑到患者、患者生活的环境和生活因素,以真正消除疾病的破坏作用。为此,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综合运用多学科的基本理论,揭示和解决医学和健康问题,包括行为医学、心身医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社会医学、流行病学、形态科学、机能科学、生物病原学、病理学、环境生态学等。因此,新医学模式的出现,既是医学本身发展的必然,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

·5

■实用临床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二)中医学模式

中医学在其理论体系形成的同时即树立了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因人制宜、治病求本等医学观念。尽管当时及后世并没有将其总结为某种医学模式,但这些观念一直潜移默化地指导着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目前尚无统一和公认的说法,其中天地人整体医学模式更符合中医学的特点和历史,具体有以下几个主要内涵。

1.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源于中国传统的天人相应整体论。整体论强调事物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认为事物和世界的本源是一个整体,各个部分由整体分化而来。中医学认为,人与任何事物都是由自然分化而来,其本源都是混沌未分的元气。因此,中医学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整体性,形与神的整体性、人体自身的整体性,重视自然、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的影响。中医学既关注个体生命过程的整体论,更关注人类生命过程的整体论,强调天人相应,提倡顺应自然,要求从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防治等各个方面,贯彻和体现这

一思想

2.以人为本

自古以来,中医学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人看作为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属性的统一体,将人的健康与疾病问题置于时间、空间、社会大环境中的核心来认识,即从人的生命、心神(心理和思维)、环境(自然、社会、精神环境)相统一的角度,认识和调理人的健康和疾病,强调认识病首先要认识人。这种医学模式在发展水平上虽然是朴素的,但在性质上比其他医学模式更加符合人的实际。

3.个体辨证

中医学模式将人置于自然和社会整体的核心,既注重人的群体共性,又注意区分个体差异。对待健康与疾病的问题,始终注意区别整体状态下的具体的人,形成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模式。第一是以“三因说”概括病因,不仅包括自然、社会、心理、生物诸多致病因素,还包括致病因素的不同特点和致病途径,以及对某些病理产物的致病特点进行概括。第二是对疾病的诊断不是寻求病灶或局部定位的特异性诊断,而是综合分析疾病对人体造成的失衡状态。第三是通过对个体的灵活辨证,确立了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观。中医学模式不是就病论病、就人论人的孤立、呆板的医学观,而是以联系、发展、变化的辨证观点指导医疗实践。

4.取法自然

受道法自然思想的影响,中医学对待医学问题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取法自然。从养生防病角度讲主张顺应自然,从治疗疾病角度讲主张自然疗法。如中医治病方法主要以中药为主,也包括针灸、推拿、食疗、心理、体育等疗法,都是从自然角度着手解决人的问题。中药以天然植物、动物、矿物为主,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平衡与协调。针灸、推拿、食疗等,属自然疗法的范畴。自然疗法对人体的作用是生态调理,综合调理。中医治病并非着眼于疾病本身,而是运用自然之理、自然之法,以恢复人体的平衡协调状态。

(三)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

随着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必要建立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用以指导中西医结合医学实践活动中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这不仅是发展中西结合医学的需要,而且对整个医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中西医学模式比较

总体来讲,中医学理论体系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基础,是中国古代医学知识与哲学相结合的产物,所以中医学模式具有“哲学一医学”特征。西医学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以现代自然科学为基础,是医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具有“科学一医学”特征。两种医学体系的基本特征不同,而且形成两种医学的地域、经济、文化背景不尽一致,所以两种医学模式也存在各种差异(表1-1)。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