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张仲景药法研究》张世臣|(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医圣张仲景药法研究》

【作 者】张世臣
【页 数】 368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21.01
【ISBN号】978-7-5132-6534-8
【分 类】《伤寒杂病论》-方剂学-研究
【参考文献】 张世臣. 医圣张仲景药法研究.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21.0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医圣张仲景药法研究》内容提要:

《医圣张仲景药法研究》内容试读

·1

第一章

概述

张仲景(150一219),名机,汉末南阳郡人,师从同乡张伯祖学医,其在所著《伤寒论·伤寒卒病论集》中自谓:“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惷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土,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更因其族二百余人,自“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

十居其七”,而“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其同郡人何颙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起病之验,虽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之神医也。”

宋代校正医书局在校正出版《伤寒论》时,在序文中称其“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

金元时医学大家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引张元素之言

·2·医圣张仲景药法研究

日:“仲景药为万世法,号群方之祖,治杂病若神,后之医家,宗《内经》法,学仲景心,可以为师矣。”

朱丹溪在《局方发挥》中称:“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

明代李濂在《李濂医史》中称:“仲景宗族二百余口,自建安以来,未及十稔,死者三分之一,维时大疫流行,而伤寒死者居其

七,乃著《伤寒卒病论》十卷行于世,盖推本《素问·热论》之旨,兼演伊尹《汤液》而为之,探赜钩玄,巧侔造化。华佗读而善之,日:此真活人书也…实为千古医方之祖,自汉魏以迄于今,海内学者,家肆户习,诵读不暇,如士子之于六经。”

故此,张仲景被尊为医中之圣。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集秦汉以前医药理论之大成,“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开辨证论治之先河”,是人类医药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学典籍,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

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由于朝代更迭,战乱频仍,再加上书籍传播途径受限,至宋代校正医书局组织收集与编撰时,被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张仲景首创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辨证之“病脉证治”的辨证论治体系,并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科杂病方面创建了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之八纲辨证体系以及脏腑、经络、三焦、荣卫气血辨证施治体系,确立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疗法则,奠定了我国中医药科学体系中药物疗法发展的基础。

由于张仲景卓越的学术成就及其方剂的良好临床疗效,从晋代王叔和至今,整理、注释及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学者不

第一章概述·3

胜枚举,清代医家张志聪曾言:“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日本汉方家也对张仲景推崇备至,至今日本汉方药仍首推《伤寒论》诸方。

张仲景在临床医学方面取得了不朽的成就,其方剂每能效如桴鼓,与所用药物皆能依托系统的辨证论治思维、严谨的组方法度、精当的炮制与灵活的配伍密切相关。其所用方药至今仍行之有效,更被世人称为“经方”。

综观《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共记载处方371首,涉及药物224种,而《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不过365种,可见张仲景用药之广。但是张仲景用药虽多却不滥,如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所言:“观仲景之方,精简不杂,至多不过数味。”另外,张仲景对组方药物都有明确的炮制要求,对所用药物都有科学的剂型选择,而且炮制方法、制剂工艺又有非常多的创新,这些都体现在方剂用药的脚注和制法中。

张仲景在处方遣药时,首开以“脚注”形式标注药物炮制方法之先河。在组方药物数量与剂量方面,后世推崇其药专力宏。在药物炮制方面,不同方剂中对同一种药物会有不同的炮制要求,而炮制方法较《神农本草经》增加甚多,不但创制了很多新的炮制方法,如熟地黄、熟大黄、巴豆霜、雄黄烧烟等,而且还提出了一些炮制理论,如烧灰存性等。此外,运用毒性药物时,张仲景注重通过水制、火制、水火共制、药物配伍等多种方式来减毒存效或增效,进而达到治疗不同病证的目的。

为提高临床疗效,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张仲景不仅注重药物的自身性能,对于药物间的配伍组合、剂量运用、剂型选择、溶媒选择、制备方法、服用方法、药后调护等也十分讲究。组方时遵循

·4·医圣张仲景药法研究

“君臣佐使”配伍原则,结合“七情合和”配伍方法,或单药成方,或数味药物组合形成复方,由简到繁,层次分明,功能明确。且依据病情、病势及患者性别、年龄、体质等的不同,酌情进行药物加减或剂量增减,形成桂枝汤类、麻黄汤类、承气汤类等经典类方。此外,古有“汤者荡也”“散者散也”“丸者缓也”之说,张仲景在方剂组成后根据疾病种类的不同与病势的轻重缓急,选择适宜的剂型,极大地丰富了临床治法,更创新了舌下给药、鼻腔给药、肛门栓、阴道栓、灌肠剂、烟熏剂等给药方法,是很多现代剂型的滥觞。根据药物自身或炮制后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溶媒与赋形剂进行制剂。如汤剂,煎煮依证而设,依方、药而别,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用药“以知为度”,乃是通过观察患者服药后的状态与反应来判断药物的效果和对疾病的治疗情况,并通过啜粥、覆被、饮暖水、饮冷食等,辨证施护。治疗与护理相结合,丰富且发展了中医护理学理论的相关内容,有效地将临床诊疗指导和临床护理紧密地联系起来。值得一提的是,《金匮要略》书末三篇更是收载了多种急救方法,如胸外按压心肺复苏、舌下含药、吹鼻、灌喉等,为后世中医急救学的形成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仲景及其著作不仅在中医临床领域地位突出,在中药炮制学、中药方剂学、中药制剂学、临床药学,甚至中医护理学等诸多领域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建树,所以张仲景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药学家!

学习《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经典,能深刻感受到医圣张仲景的大智慧,体悟他独特的医药思维,引领我们更好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多年来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研究文献可谓不计其数,其中不乏中医药名家的研究,但大多侧重于中医辨

第一章概述·5

证论治理论及方剂临床使用的论述和解读,对张仲景用药特色的研究较少,且大多为零散无系统的论述。本书从张仲景用药的角度出发,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部经典的“理、法、方、药”内容与特点,从用药品种、药物炮制、制剂、服(用)药法、药后调护及药效观察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详细论述,旨在挖掘张仲景用药规律及炮制和制剂特点。以张仲景药法研究为核心,旨在发现新的思路,为中药的传承运用与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也为张仲景药法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6

第二章中医之魂—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被认为是中医学最具特色的医学思维和治疗思想,是中医学的灵魂。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首创三阴三阳六经辨证体系,提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诊疗原则,形成了“辨××病脉证并治”的诊疗模式,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集中体现了张仲景的学术思想,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辨证论治专著。

辨证论治,包括辨病、辨脉、辨证,最后论治,给出治疗方案,处方遣药,制成一定剂型供患者服用。这一中医学专业术语,最早见于清代医家章楠的《医门棒喝》(1829),书中卷三“论景岳书”中提到:“凡治伤寒瘟疫,宜温补者,为其寒邪凝滞,阳不胜阴,非温不能行,非温不能复也…即此数则观之,可知景岳先生,不明六气变化之理,辨证论治,岂能善哉!”此后“辨证论治”一词便成为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概括。

第一节《伤寒论》《金匮要略》辨证体系

通过研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可知,张仲景针对“伤寒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